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评价论导论  认识论的一个新领域
评价论导论  认识论的一个新领域

评价论导论 认识论的一个新领域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新汉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806180052
  • 页数:429 页
图书介绍:
《评价论导论 认识论的一个新领域》目录

第一章 评价活动和认识论 1

第一节 评价活动和认识活动 1

一、“为我关系”及其观念反映 1

二、评价活动的认识论本质 3

三、认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 6

四、评价活动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9

第二节 要重视评价活动的认识论研究 16

一、评价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二、评价论研究的价值论意义 20

三、哲学的层次和评价论在其中的方位 28

第二章 评价活动研究的历史回顾 32

第一节 西方哲学家对评价活动机制的研究 32

一、古希腊哲学家对评价活动机制的思考 33

二、近代西欧哲学家对评价活动机制的思考 35

三、十九世纪西方哲学家对评价活动机制的思考 37

四、现代西方哲学家对评价活动机制的思考 40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评价活动机制的研究 50

一、先秦诸子哲学对评价活动机制的思考 51

二、封建社会儒家哲学对评价活动机制的思考 57

第三节 中国哲学评价思想的简短比较 65

一、西方哲学强调认知论,中国哲学强调评价论 65

二、西方哲学强调评价的个人主体和标准,中国哲学强调评价的社会主体和标准 67

三、西方哲学强调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区分开,中国哲学常用价值判断替代事实判断 69

四、西方哲学注重评价活动中的自愿,中国哲学着眼于评价活动中的自觉 70

第三章 价值和评价活动的规定 73

第一节 作为评价活动对象的价值 73

一、关于几种价值规定的分析 74

二、价值的规定和本质 80

三、几个价值难题之我见 87

第二节 价值认识和评价活动 91

一、对价值的两种认识活动 91

二、评价活动与价值的关系 94

三、评价活动的称谓 98

第三节 评价活动的主体性原则 101

一、认识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两种关系 101

二、评价活动主体性原则的完整涵义 104

三、主体能动性和主体性原则 106

第一节 主体需要和评价活动 111

第四章 评价活动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的选择 111

一、主体需要的本质 112

二、主体需要是一个系统 115

三、主体需要是评价活动的出发点 122

四、主体需要是评价活动的动因 125

第二节 评价标准及其体系 128

一、评价标准是对主体需要的观念反映 128

二、评价标准的表现形式及其本质 132

三、评价标准是一个统一的体系 133

第三节 评价标准的选择 141

一、评价标准选择的根据 142

二、主体选择评价标准中的自由 145

三、与评价标准正确选择相关的因素 148

第五章 评价活动的思维形式(上) 154

第一节 规范是反映价值的“逻辑细胞” 154

一、规范与概念、规则 155

二、规划是社会基本价值观念的凝结 158

三、规范是整理价值信息的思维形式 160

四、规范体系与主体评价结构、世界观 164

一、价值判断是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断定 168

第二节 价值判断是规范的展开 168

二、价值判断中的实然和应然 175

三、价值判断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78

第三节 价值判断的表达方式 183

一、价值判断的描述和语言表达 183

二、价值判断的表情表达和行为表达 186

第六章 评价活动的思维形式(下) 191

第一节 评价推理的规定和实质 191

一、评价推理的规定 191

二、评价推理的实质是价值判断的展开 194

第二节 演绎评价推理 196

一、演绎评价推理的规定 196

二、演绎评价推理结核论的然性 199

三、演绎评价推理的省略式和复合式 202

第三节 归纳评价推理和类比评价推理 205

一、归纳评价推理的规定 205

二、归纳评价推理的作用 207

三、归纳评价推理的类型 208

四、类比评价推理 210

第四节 优先推理 212

一、优先推理的规定 212

二、墨家对优先推理的研究 217

三、优先推理的公理构造体系和语义构造体系 224

第七章 评价活动成果的存在方式 231

第一节 意义的评价论规定 231

一、皮尔士的“意义说”及詹姆士的发展 232

二、意义与价值的关系 235

三、评价论里的意义与符号学里的意义之间的关系 238

第二节 意义的构成要素、形式及意义的客观化 242

一、意义中的价值信息、意向和意味 242

二、意义的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 244

三、意义的客观化 247

第三节 意义的层次 250

一、意义的感性层次 251

二、意义的理性层次 253

三、意义的理想层次 254

一、真义及其多元性 257

第四节 意义的真与假 257

二、正义是评价活动的最高范畴 261

三、评价活动中的谬误和虚幻意义 263

第五节 意义的实践检验 267

一、实践对意义检验的一般步骤 267

二、实践检验意义的内在机制 270

三、实践标准不确定性的再思考 274

第八章 自我评价活动 279

第一节 自我评价活动的机制和在自我意识中的地位 279

一、历史上对自我评价活动的思考 280

二、自我评价活动的规定 284

三、自我评价活动中的三个模糊性 287

四、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活动 289

第二节 自我评价与对外评价、他人或社会对“我”的评价 292

一、自我评价活动与对外评价活动 292

二、自我评价与他人或社会对“我”的评价 298

第三节 人生价值和自我对人生价值的评价 302

一、人生、人生价值和人生观 303

二、对人生价值的自我肯定 307

三、人生价值的自我选择和人生的自我塑造 309

第九章 社会评价活动(上) 314

第一节 社会评价活动的机制 314

一、社会评价活动的几种历史方式 315

二、社会评价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318

三、社会评价活动的标准 324

四、社会评价活动中的权威评价和评价的权威 330

第二节 社会评价活动的科学化及其方法论原则 336

一、社会评价活动的科学化 336

二、社会评价活动科学化的方法论原则 338

三、社会评价活动中的民主机制 342

第十章 社会评价活动(下) 347

第一节 社会舆论 347

一、关于社会舆论的具体规定 348

二、社会舆论的三要素和双向结构 354

三、耗散结构与社会舆论的形成 358

四、社会舆论的作用和结局 361

五、舆论宣传 363

一、对社会谣言的具体理解 366

第二节 社会谣言 366

二、社会谣言的产生、流传和终结 371

三、社会谣言的作用和反谣言 377

第三节 社会思潮 382

一、社会思潮的具体规定 382

二、社会思潮与社会舆论的关系 385

三、社会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387

四、社会思潮的引导 389

一、观念和价值观念 392

第一节 价值观念、社会价值观念及其变革 392

第十一章 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建设 392

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特征、形成和结构 394

三、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作用 399

四、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变革 400

第二节 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建设 405

一、市场经济下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变革的必要性 406

二、市场经济与极端利已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407

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 415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建设 419

本书引用书目 42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