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全能政治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
全能政治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

全能政治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候松涛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5073348057
  • 页数:325 页
图书介绍:
《全能政治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目录

自序 1

导论 5

一、关于抗美援朝运动 5

二、关于社会动员 9

三、关于研究理念的表述 12

四、关于选题价值的表述 17

五、关于方法原则与理论框架 21

六、关于本专题的基本结构安排 26

第一章 抗美援朝运动与中国民众的社会心态 31

第一节 抗美援朝与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逻辑 32

一、朝鲜战争爆发前后中国政府的反应 33

二、抗美援朝决策的艰难与曲折 35

三、历史的逻辑 39

第二节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民众的部分心态反应 40

一、畏战求安的心态 40

二、漠然无谓的心态 44

三、恐美、崇美和亲美心态 48

四、谣言传播下的畏惧不安心态 52

第三节 小结 61

第二章 抗美援朝:战争的进程与运动的过程 63

第一节 抗美援朝运动:动员目标的设定 65

一、动员目标设定的背景 65

二、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 68

第二节 运动的展开与走向高潮:动员的初步扩展 76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77

二、动员的初步扩展 83

第三节 运动的普及与深入:社会动员的全面扩展 94

一、“务使全国每处每人都受到这种教育” 94

二、全民大动员:社会动员的全面扩展 101

第四节 抗美援朝运动与各种实际工作相结合:社会动员的常态化 112

一、爱国公约、捐献武器与拥军优属运动 112

二、反细菌战运动 115

三、“三反”、“五反”运动 119

第五节 小结 123

第三章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宣传动员 126

第一节 文字宣传 127

一、报纸 127

二、书籍与刊物的出版发行 130

三、标语口号的运用 131

第二节 语音宣传 133

一、直接性语音宣传 133

二、间接性语音宣传 134

第三节 形象宣传 136

一、漫画的运用 138

二、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歌曲 150

三、其他形象宣传形式的运用 153

第四节 小结 156

第四章 作为一种动员方式的诉苦运动 159

第一节 诉苦作为一种动员方式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运用 160

一、为什么运用诉苦 161

二、诉苦的运用 164

第二节 诉什么:诉苦的运作模式与运作思路 169

一、回忆与对比式控诉 170

二、直接式控诉 177

三、自我控诉 179

第三节 怎么诉:诉苦进行的步骤与方法 183

一、诉苦的准备 184

二、诉苦的进行 187

三、诉苦的结束 189

第四节 小结 193

第五章 行动也是一种动员 199

第一节 游行示威 200

一、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游行示威 200

二、游行示威的进行 202

三、作用与作用机制 206

第二节 与各种实际工作相结合:行动动员的另一种内涵 208

一、与各种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内涵阐释 208

二、与各种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具体实践——以爱国公约的制定与实施为中心 212

三、与各种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运作逻辑 218

第三节 小结 220

第六章 组织动员:运动进行的根本保障 224

第一节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组织动员体系 225

一、在动员机构方面 226

二、在动员力量方面 230

第二节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组织动员运作 235

一、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统一领导 235

二、层级式运作模式 237

三、包干制与检查制 239

第三节 保障的保障:宣传网制度的建立 244

一、宣传员的发展 245

二、宣传员的领导和培养 246

三、工作方式 247

第四节 小结 248

第七章 以三大运动为中心的运动网络 251

第一节 抗美援朝运动与土地改革运动 252

一、朝鲜战争爆发对土地改革运动的影响 253

二、土地改革运动与抗美援朝运动相结合的思路 255

三、土地改革运动与抗美援朝运动相结合的作用机制 261

第二节 抗美援朝运动与镇压反革命运动 264

一、朝鲜战争爆发与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兴起 265

二、镇压反革命运动与抗美援朝运动相结合的思路 269

三、镇压反革命运动与抗美援朝运动相结合的作用机制 278

第三节 小结 279

结束语 286

一、意义内涵与历史定位:抗美援朝运动社会动员的基本评析 286

二、运作机制与运作特点:关于一种动员模式的总结与讨论 292

三、社会动员与民众心理:宏观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302

主要参考文献 3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