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华南区域经济一体化
华南区域经济一体化

华南区域经济一体化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军著
  • 出 版 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810294113
  • 页数:263 页
图书介绍:
《华南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录

0 导论:繁荣、危机与抉择 1

0.1 华南“自然经济区”的崛起 1

0.1.1 “自然经济区”的特征及地域 2

0.1.2 “自然经济区”的发展潜力及战略地位 3

0.2 在繁荣表象的背后 5

0.2.1 “锅底型经济”与国际经济空间的萎缩 6

0.2.2 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与冲击 8

0.2.3 经济攀升的深层次结构性障碍 11

0.2.4 旧的合作模式的“双刃剑”负效应 17

0.3 跨世纪的选择 25

1.1.1 地域分工与生产分布规律 29

1.1 华南区域经济的成因 29

1 华南自然经济区的形成及其一体化 29

1.1.2 利益驱动与经济依存度 33

1.1.3 地缘优势与经济整合运营费用 35

1.1.4 生产社会化与“全球村经济” 36

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理论分析与推论 36

1.2.1 “贸易创出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 37

1.2.2 整合效应与乘数效应 39

1.2.3 极化效应与淋下效应 41

1.2.4 供给效应 42

1.3 华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条件分析 43

1.3.1 从地缘政治到地缘经济 44

1.3.2 从经济交流到经济溶合 50

1.3.3 经济运行机制:从对立到对接 53

2 华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 58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对华南区域的特殊涵义 58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58

2.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与类型 60

2.1.3 华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殊涵义 62

2.2 华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方式 65

2.2.1 按照政治与经济一体化的优先次序划分 65

2.2.2 按照区域经济整合的手段不同划分 66

2.2.3 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容划分 66

2.2.4 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划分 66

2.2.5 制约因素与实现方式的选择 67

2.3 华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68

2.3.1 区域产业分工模式 69

2.3.2 城市圈域发展模式 70

2.3.3 一体化时空拓展模式 72

2.3.4 亚区域功能模式 75

2.3.5 强织与协调模式 78

2.4 对亚区域间区际分工关系的重新认识 79

2.4.1 “垂直分工”理论的依据 80

2.4.2 华南区域发展水平分工的可行性分析 83

3 华南经济区域工业体系的配置与组合 86

3.1 区域工业体系发展的一般轨迹 86

3.1.1 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 86

3.1.2 区域工业结构的划分及其规划原则 87

3.1.3 主导工业选择的一般理论与基准 91

3.2 区域工业体系的结构分析 92

3.2.1 台湾工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93

3.2.2 港澳工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96

3.2.3 广东工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98

3.2.4 闽琼工业结构现状分析 99

3.3 区域工业体系向高层次发展的约束条件 101

3.3.1 次区域产业向高层次发展的制约因素 101

3.3.2 华南区域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向高层次发展的制约因素 105

3.4 区域工业体系的完善与配置组合趋向 105

3.4.1 华南区域发展的两个基本趋势 105

3.4.2 区域重点工业的分布与选择 108

3.4.3 增强工业结构的互补性 110

3.4.4 产业政策与政府导向作用 111

3.4.5 国际资本的引入与粤闽琼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113

4 华南经济区域贸易格局的选择与建构 115

4.1 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利益与代价 115

4.1.1 对成员国(区)的静态影响 115

4.1.2 对成员国(区)的动态影响 118

4.1.3 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创新成本 119

4.1.4 “关税同盟”及其局限 120

4.2 华南区域贸易格局的现状 121

4.2.1 区际贸易格局的决定和影响因素 122

4.2.2 次区域贸易现状及今后发展路向 123

4.3.1 政治企图与利己主义动机 128

4.3 区际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128

4.3.2 贸易规则的接口差异 129

4.3.3 经贸立法滞后 130

4.3.4 粤闽琼的软环境缺陷 131

4.4 90年代区域贸易体系的完善及其思路 131

4.4.1 区际贸易基本格局 132

4.4.2 以国际贸易惯例约束贸易活动 132

4.4.3 设立正常的沟通、调解、仲裁的通道 134

4.4.4 强化区域各方贸易的协调性 135

5 华南经济区域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137

5.1 区域金融体系对经济一体化的制约及影响 137

5.1.1 资源有效配置的媒介 137

5.1.3 有助于两种不同市场经济的对接与溶合 138

5.1.2 交易成本降低的手段 138

5.1.4 “交易创造”与区域净福利的增加 139

5.2 区域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合作关系 140

5.2.1 港台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 140

5.2.2 粤闽琼金融业的发展状况 142

5.2.3 区域各方金融合作关系的发展 143

5.3 区域金融合作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45

5.3.1 金融业发展与经济整合需求脱节 145

5.3.2 两岸金融关系处于始动阶段 146

5.3.3 融资投向集中化 148

5.3.4 粤港澳金融体系残缺 148

5.4 区域金融综合体系发展与完善的基本构思 149

5.4.1 维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150

5.4.2 设定穗港金融合作关系 152

5.4.3 提高华南区域金融体系的整合程度 153

5.4.4 探索设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可能性 155

5.4.5 解决港币与“新台币”的流通与使用问题 157

5.4.6 完善两岸金融往来的政策与立法 159

6 华南经济区域科技资源的重组 160

6.1 90年代华南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160

6.1.1 发达国家科技竞争的加剧 160

6.1.2 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转换 162

6.1.3 发动型工业与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 163

6.2.1 粤闽琼港澳台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 165

6.2 华南区域科技发展与资源分布的基本态势 165

6.1.5 经济基础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165

6.1.4 科技进步与产业关联度 165

6.2.2 粤闽琼港澳台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困难 169

6.2.3 区际科技产业优势与合作现状 172

6.3 粤闽琼港澳台科技资源整合的基本构想 176

6.3.1 高层次的综合与协调 176

6.3.2 高科技园(区)的配置与布局 177

6.3.3 发展一体化科技与生产实体 178

6.3.4 设立风险基金 179

6.4 广东的科技地位与作用 180

6.4.1 高新技术的输出与传播系统 181

6.4.2 率先实现技术引进的阶段转换 181

6.4.4 强化政府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培育作用 182

6.4.3 营造有利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氛围 182

7 华南经济区域交通通讯网络的形成与对接 184

7.1 对交通通讯体系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特殊地位的重新审视 184

7.1.1 交通通讯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 184

7.1.2 欧共体交通通讯一体化的整合作用及提示意义 186

7.1.3 华南区域的经济特征及其对交通通讯的依赖 188

7.2 华南区域交通通讯业的合作现状 190

7.2.1 粤港澳交通通讯业的合作现状 190

7.2.2 台湾与粤闽琼的交通通讯联系 191

7.3 华南区域交通通讯业体系整合的障碍 192

7.3.1 政治障碍 192

7.3.2 认知上的障碍 193

7.3.3 体制上的障碍 194

7.3.4 合作理念差异 195

7.4 华南区域交通通讯业实现对接的对策 196

7.4.1 重塑交通通讯网络建设与合作的理念 197

7.4.2 各方积极努力,争取早日“三通” 197

7.4.3 进一步深化交通通讯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198

7.4.4 依靠科技进步,加速交通通讯业的发展 199

7.4.5 强化各方交通部门及高层领导的协商与沟通 199

7.4.6 各方紧密合作,积极加入“陆桥经济”体系 202

8 华南经济区域现代农业体系的分工与整合 202

8.1 华南经济区域农业资源配置的结构性转变 202

8.1.1 农业在整个GDP中的构成及比重下降 202

8.1.2 由自然经济型农业向商品经济型农业转化 204

8.1.4 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次产业转移加速 206

8.1.3 从劳动密集型农业向资金技术型农业转变 206

8.1.5 港台农业资源的配置开始向粤闽琼倾斜 207

8.2 区域农业一体化的可操作性分析 207

8.2.1 各方农业发展水平层次与功能取向的落差较大 207

8.2.2 农业技术的传输性强 209

8.2.3 港台农业资源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210

8.2.4 农业一体化的政策限制面小 211

8.3 华南区域农业资源整合的路向与对策 212

8.3.1 强化农业自然区的分工与整合 212

8.3.2 全面提升各方农业合作的水平 217

8.3.3 重构内地农业产权制度,为大农场制度的建立创造体制条件 219

8.3.5 实现农业劳力的空间置换与转移 220

8.3.4 筹建民间及半官方的农副产品供求资讯中心 220

8.3.6 强化区域地方政府的合作关系 221

9 华南经济区域法律环境的营造 223

9.1 法律环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23

9.1.1 欧共体法律体系及各机构的职能 224

9.1.2 欧共体法律的特征和局限性 226

9.1.3 欧共体法律调节 对经济一体化的作用 229

9.2 华南区域各方法律地位的特殊性 230

9.2.1 区域各方不具有国际法主体的地位 230

9.2.2 港澳台法律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31

9.2.3 区域各方的法律冲突实质上是一种“区际法律冲突” 231

9.2.4 区域法律的整合将主要集中在经济法规层面 232

9.3.1 港澳台法律体系的基本特点 233

9.3 区域各方法律的特点及其主要问题 233

9.3.2 粤闽琼3省的法律特征 234

9.3.3 区域法律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35

9.4 区域法律环境完善化的对策性建议 237

9.4.1 粤闽琼3省涉外法规体系的完善 237

9.4.2 重视对高新技术产业扶持的立法 239

9.4.3 制定与完善市场竞争法规 240

9.4.4 共同从事区际法律的超前研究 241

10 广东在华南区域经济体系重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242

10.1 广东相对于其他亚区域的比较优势 242

10.1.1 经济优势 245

10.1.3 第三产业优势 246

10.1.2 科技优势 246

10.1.4 区位优势 247

10.1.5 政府协调优势 249

10.2 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战略构想的特殊意义 250

10.2.1 示范与提示作用 250

10.2.2 极核作用与外延效应 251

10.2.3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攀升 251

10.2.4 一体化“演习场”的作用 252

10.3 广东的优势再造——思路与对策 253

10.3.1 广东在90年代发展的基本思路 253

10.3.2 积极推进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 255

10.3.3 加速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257

10.3.4 政府的双重作用与任务 260

主要参考书目 26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