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姚先国,罗卫东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308020878
  • 页数:423 页
图书介绍: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目录

目 录 1

第1章绪论 1

1.1 比较经济体制学的研究对象 1

1.1.1 比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1

1.1.2经济体制的定义 2

1.1.3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4

1.2 比较经济体制学的产生与发展 6

1.2.1 比较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7

1.2.2 比较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10

1.2.3 比较经济体制研究的深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比较经济体制研究) 23

1.2.4经济体制比较研究的最新进展 26

1.3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9

第1部分:经济体制理论 33

第2章经济体制的功能 33

2.1制度的内涵 33

2.2制度的起源 37

2.3制度的种类 43

2.4经济体制的功能 46

2.5经济体制与经济利益关系 48

2.5.1利益源泉与结构 49

2.5.2利益结构的外化——利益集团 50

2.5.3利益实现方式 51

2.5.4利益结构的调节与规范 53

第3章经济体制的效率及其评价 56

3.1经济体制的效率评价 57

3.2经济体制的福利评价 59

3.2.1 旧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60

3.2.2新福利经济学 62

3.2.3社会福利函数论 69

3.3衡量经济福利水平的尺度 73

3.3.1 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校正 73

3.3.2综合福利指标 78

3.4评价经济体制成绩的常用指标体系 81

3.4.1 西方比较经济学家提出的几种指标体系 81

3.4.2西方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普遍使用的评价指标 87

第4章经济体制的构造与分类 99

4.1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 99

4.2.1 占有的主体与客体 101

4.2资源占有方式 101

4.2.2 占有的性质 102

4.2.3不同所有制的差异 103

4.2.4产权与所有权的联系与区别 104

4.3资源配置方式 106

4.3.1资源配置问题的起源 106

4.3.2资源配置的主体 107

4.3.3资源配置方式 108

4.4.1 经济体制分类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115

4.4经济体制的分类 115

4.4.2按资源占有方式分类 117

4.4.3按资源配置方式分类 118

4.4.4 按资源占有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分类 119

第5章制度变迁 120

5.1 制度变迁的原因 120

5.1.1 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 120

5.1.2技术进步 122

5.1.3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123

5.1.4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 125

5.1.5偏好的变化 126

5.2制度变迁的基本框架 127

5.2.1 制度变迁分析的基本概念 127

5.2.2制度创新的一般过程 129

5.2.3制度创新的三个层次 130

5.2.4制度创新的时滞 132

5.3制度变迁的机制:制度连锁和路径依赖 135

5.3.1 制度创新的连锁效应 135

5.3.2路径依赖 138

5.4 制度变迁的方式: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143

5.4.1诱制性制度变迁 144

5.4.2强制性制度变迁 147

5.4.3诱制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比较 154

第2部分 经济体制模式 157

第6章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157

6.1古典的自由市场经济及其演变 157

6.2 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实例:香港 159

6.2.1香港的自由企业制度 160

6.2.2香港政府的经济调节与管理——积极的不干预政策 161

6.2.3香港经济发展中的体制因素 163

6.3有国家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美国模式 164

6.3.1经济发展与体制演变过程 165

6.3.2美国的企业结构 168

6.3.3美国的市场结构 170

6.3.4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 177

6.4前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184

6.4.1 社会市场经济的概念与思想渊源 184

6.4.2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187

6.4.3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 189

第7章私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203

7.1.1私有制有计划市场经济形成的背景 204

7.1 私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市场经济形成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204

7.1.2私有制有计划市场经济形成的理论依据 207

7.2法国的指示性计划经济体制 210

7.2.1 法国式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沿革 210

7.2.2法国式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12

7.3 日本的市场经济体制 224

7.3.1 日本式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225

7.3.2现代日本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27

7.4政府强权保护下的市场经济:东亚模式 238

7.4.1东亚经济发展成就与原因 239

7.4.2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41

7.4.3亚洲金融危机对“东亚模式”的挑战 250

7.4.4评价与反思 251

7.5 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瑞典模式 254

7.5.1瑞典模式的特点 254

7.5.2瑞典模式的理论基础 255

7.5.3瑞典的所有制结构 260

7.5.4瑞典经济的决策机制 262

7.5.5宏观经济管理与社会福利保障 267

7.5.6瑞典模式的成就与问题 274

8.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设想 277

第8章公有制为基础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277

8.1 公有制为基础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277

8.1.2现实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280

8.2 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主义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 284

8.2.1国家所有制 284

8.2.2经济决策权的高度中央集中 285

8.2.3 以指令性计划为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286

8.2.4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 288

8.2.5 中央集权计划经济的结构特征 289

8.3.1 中央集权计划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 290

8.3 中央集权计划经济的内在缺陷 290

8.3.2 中央集权计划经济运行的技术难题 292

8.3.3 中央集权计划经济运行的动力不足问题 296

8.3.4缺乏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机制 300

8.4 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的现实困境 302

8.5改革的理论模式: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308

8.5.1“兰格模式”:制度前提和行为规则 310

8.5.2模拟市场或“试错法” 311

8.5.3 兰格模式——理论意义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312

8.6.1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苏联模式 315

8.6 中央集权计划经济的改革 315

8.6.2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匈牙利模式 319

8.6.3市场社会主义改革模式:南斯拉夫 324

第9章公有制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 325

9.1最初的探索:南斯拉夫的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325

9.1.1 南斯拉夫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 325

9.1.2南斯拉夫的微观经济组织:工人自治与社会协商 329

9.1.3南斯拉夫的资源配置过程 333

9.1.4对南斯拉夫经济体制的评价与分析 336

9.2.1改革前的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343

9.2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的选择 343

9.2.2 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历程 349

9.2.3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51

9.3 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相容性:一个需要实践解决的理论问题 357

第10章经济转型的模式比较 360

10.1 经济转型的性质与内容 360

10.2经济转型的道路与方式选择 367

10.3“供给导向型”的体制转换:东德模式 369

10.4.1俄罗斯改革的初始条件 377

10.4“需求导向型”的体制转换:俄罗斯模式 377

10.4.2俄罗斯改革的指导思想与主要措施 379

10.4.3俄罗斯体制转换中的制度供给能力 384

10.5“供求互动型”的经济转型模式:中国 388

10.5.1 中国经济改革的特点 388

10.5.2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 393

10.5.3小结:转向市场经济的关键要素 395

附录 东欧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进展与启示 398

参考文献 415

后记 42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