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入门指要
中医入门指要

中医入门指要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进忠主编;王怀义等编写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537700109
  • 页数:518 页
图书介绍:
《中医入门指要》目录

第一编 中医基础理论 1

第一章中医理论的形成与特色 1

第一节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1

目 录 1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2

第二节中医理论的特点 5

一、整体观念 5

二、辨证论治 7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9

第一节 阴阳 9

一、阴阳的概念 9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0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2

一、五行的概念 15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5

第二节五行 15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8

第三章藏象 22

第一节五脏 23

一、心(附:心包络) 23

二、肺 25

三、脾 27

四、肝 30

五、肾 32

第二节六腑 34

一、胆 34

二、胃 35

三、小肠 35

四、大肠 35

五、膀胱 36

六、三焦 36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37

二、女子胞 37

一、脑 37

第三节奇恒之腑 37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38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40

三、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41

第四章气血津液 43

第一节气 43

一、气的概念 43

二、气的生成 43

三、气的生理功能 43

四、气的运动 44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45

第二节血 46

一、血的概念 46

三、血的生理功能 47

四、血的运行 47

二、血的生成 47

第三节津液 48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48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48

三、津液的功能 48

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相互的关系 49

一、气与血的关系 49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49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50

第五章经络 51

第一节十二经脉 51

一、手太阴肺经 54

二、手阳明大肠经 55

三、足阳明胃经 56

四、足太阴脾经 58

五、手少阴心经 59

六、手太阳小肠经 60

七、足太阳膀胱经 61

八、足少阴肾经 62

九、手厥阴心包经 64

十、手少阳三焦经 65

十一、足少阳胆经 66

十二、足厥阴肝经 67

第二节奇经八脉 68

一、督脉 69

二、任脉 70

三、冲脉………………………………………(71 )四、带脉 71

五、阴跷脉 72

六、阳跷脉 72

七、阴维脉 72

八、阳维脉 72

第三节经络的生理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73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73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74

一、六淫 77

第六章病因病机 77

第一节病因 77

二、七情 81

三、饮食劳逸 81

四、外伤及虫兽所伤 83

五、痰饮与瘀血 83

第二节病机 85

一、邪正相争 85

二、阴阳失调 86

三、升降失常 86

第七章诊法 88

第一节望诊 88

一、全身望诊 88

二、舌部望诊 94

三、排泄物与分泌物望诊 96

四、小儿指纹望诊 96

一、听声音 97

第二节闻诊 97

第三节问诊 98

二、嗅气味 98

一、问寒热 99

二、问汗 100

三、问头身 100

四、问胸胁脘腹 101

五、问耳目 102

六、问饮食和口味 102

八、问二便 103

七、问睡眠 103

九、问妇女 104

十、问小儿 104

第四节切诊 105

一、脉诊 105

二、脉象与主病 105

三、按诊 111

一、八纲辨证 113

第八章辨证论治方法 113

第一节辨证 113

二、脏腑辨证 115

三、气血津液辨证 121

四、经络辨证 122

五、六经辨证 123

六、病因辨证 123

七、卫气营血辨证 123

八、三焦辨证 124

第二节论治 125

一、治疗原则 125

二、治疗方法 130

第二编 中药 134

第一章中药学的基本知识 134

第一节炮制 134

第三节中药应用 136

第二节中药性能 136

第二章中药各论 139

第一节解表药 139

一、辛凉解表药 139

薄荷 139

牛蒡子 139

蝉蜕 140

桑叶 140

菊花附野菊花 140

蔓荆子 141

葛根 141

柴胡 142

升麻 142

二、辛温解表药 142

紫苏 143

桂枝 143

麻黄 143

荆芥 144

防风 144

羌活 144

白芷 145

苍耳子 145

辛夷 145

第二节清热药 145

一、清热泻火药 146

石膏 146

知母 146

芦根 147

栀子 147

夏枯草 147

二、清热燥湿药 148

黄芩 148

密蒙花 148

青葙子 148

黄连 149

黄柏 149

龙胆草 149

苦参 150

三、清热凉血药 150

生地 150

元参 151

丹皮 151

赤芍 151

四、清热解毒药 152

金银花 152

连翘 152

牛黄 153

土茯苓 153

蒲公英 153

紫花地丁 153

射干 154

白头翁 154

秦皮 154

败酱草 154

青蒿 155

地骨皮 155

五、清虚热药 155

白鲜皮 155

银柴胡 156

胡黄连 156

第三节泻下药 156

一、攻下药 157

大黄 157

芒硝 157

二、润下药 157

大戟 158

三、峻下逐水药 158

甘遂 158

火麻仁 158

郁李仁 158

芫花 159

牵牛子 159

第四节祛风湿药 159

独活 160

威灵仙 160

防己 160

秦艽 160

木瓜 161

桑寄生 161

千年健 161

厚朴 162

藿香 162

第五节芳香化湿药 162

苍术 162

砂仁 163

白豆蔻 163

第六节利水渗湿药 163

泽泻 164

薏苡仁 164

猪苓 164

茯苓 164

车前子 165

滑石 165

木通 165

通草 166

金钱草 166

茵陈 166

赤小豆 166

第七节湿里药 167

附子 167

瞿麦 167

萹蓄 167

干姜 168

肉桂 168

吴茱萸 168

细辛 169

花椒 169

丁香 169

高良姜 170

小茴香 170

第八节理气药 170

陈皮 170

青皮 171

枳实附枳壳 171

木香 171

川楝子 172

沉香 172

香附 172

乌药 172

荔枝核 173

柿蒂 173

薤白 173

第九节消食药 173

麦芽 174

莱菔子 174

神曲 174

山楂 174

鸡内金 175

第十节驱虫药 175

使君子 175

苦楝皮 175

槟榔 176

雷丸 176

贯众 176

地榆 177

小蓟 177

大蓟 177

第十一节止血药 177

白茅根 178

侧柏叶 178

仙鹤草 178

白及 178

棕榈炭 179

三七 179

茜草 179

蒲黄 180

艾叶 180

藕节 180

第十二节活血祛瘀药 181

川芎 181

乳香 181

没药 181

姜黄 182

延胡索 182

郁金 182

莪术 183

三棱 183

丹参 183

益母草 184

鸡血藤 184

桃仁 184

红花 184

五灵指 185

牛膝 185

穿山甲 186

?虫 186

水蛭 186

第十三节化痰止咳平喘药 187

王不留行 187

虻虫 187

降香 187

一、化痰药 188

半夏 188

天南星附胆南星 188

皂荚 189

桔梗 189

白芥子 189

白附子 189

旋复花 190

白前 190

前胡 190

瓜蒌 191

贝母 191

竹茹 191

胖大海 192

昆布 192

海藻 192

竹沥 192

二、止咳平喘药 193

杏仁 193

百部 193

紫菀 193

款冬花 194

苏子 194

桑白皮 194

葶苈子 194

枇杷叶 195

白果 195

第十四节安神药 195

朱砂 195

磁石 196

龙骨附龙齿 196

远志 197

柏子仁 197

琥珀 197

酸枣仁 197

第十五节平肝熄风药 198

羚羊角 198

石决明 198

牡蛎 199

代赭石 199

钩藤 199

天麻 200

白蒺藜 200

草决明 200

全蝎 201

蜈蚣 201

白僵蚕 201

第十六节开窍药 202

麝香 202

地龙 202

冰片 203

石菖蒲 203

第十七节补益药 203

一、补气药 203

人参 204

党参 204

黄芪 204

山药 205

白术 205

扁豆 206

甘草 206

大枣 206

二、补阳药 207

鹿茸附:鹿角鹿角胶鹿角霜 207

巴戟天 207

仙茅 208

淫羊藿 208

肉苁蓉 208

葫芦巴 209

杜仲 209

续断 209

狗脊 210

骨碎补 210

补骨脂 210

益智仁 211

冬虫夏草 211

蛤蚧 211

胡桃肉 211

紫河车 212

菟丝子 212

沙苑子 212

阳起石 213

三、补血药 213

韭子 213

锁阳 213

当归 214

熟地黄 214

何首乌 214

白芍 215

阿胶 215

龙眼肉 215

麦门冬 216

沙参 216

四、补阴药 216

天门冬 217

石斛 217

玉竹 217

黄精 217

百合 218

枸杞子 218

墨旱莲 218

鳖甲 219

女贞子 219

龟板 219

黑芝麻 220

第十八节收涩药 220

五味子 220

乌梅 221

五倍子 221

浮小麦 221

麻黄根 222

诃子 222

肉豆蔻 222

赤石脂 222

罂粟壳 223

莲子附:莲须 223

芡实 223

金樱子 224

桑螵蛸 224

山茱萸 224

覆盆子 225

鸟贼骨 225

第十九节外用药及其他 225

硫黄 225

炉甘石 226

硼砂 226

轻粉 226

雄黄 226

明矾 227

马钱子 227

蛇床子 227

露蜂房 228

血竭 228

丝瓜络 228

孩儿茶 228

第一节内科疾病概述 230

第三编 中医临床 230

第一章内科疾病 230

第二节内科疾病各论 237

感冒 237

春温 240

风温 241

暑温 244

湿温 246

伏暑 249

秋燥 250

咳嗽 252

喘证 255

肺痈 257

肺痨 259

胁痛 261

吐血 263

衄血 265

咳血 273

呃逆 274

噎膈 277

胃痛 278

呕吐 281

泄泻 284

便秘 286

痢疾 288

霍乱 290

消渴 292

黄疸 294

腹痛 297

积聚 299

水肿 302

臌胀 305

胸痛 307

腰痛 309

痹证 312

痿证 315

头痛 317

眩晕 320

失眠 322

郁证 325

中风 327

心悸 330

癃闭 334

淋证 336

阳痿 338

遗精 341

遗尿 343

第二章妇科疾病 346

第一节妇科疾病的概述 346

第二节妇科疾病各论 352

月经不调 352

痛经 359

带下病 364

恶阻 367

胎漏胎动不安胎坠 368

产后腹痛 370

缺乳 372

产后身痛 373

第三章儿科疾病 375

第一节儿科疾病的概述 375

第二节儿科疾病各论 380

麻疹 380

痄腮 385

口疮 386

惊风 389

泄泻 392

疳积 394

第四章外科疾病 397

第一节外科疾病概述 397

第二节外科疾病各论 410

疖 410

疔附:疗毒走黄 412

痈 415

有头疽 419

瘰疬 423

脱疽 427

鹅掌风 429

脚湿气附:灰指甲 430

丹毒 432

冻疮 434

烧伤 437

第五章耳鼻喉科疾病 441

第一节耳鼻喉科疾病概述 441

第二节耳鼻喉科疾病各论 447

鼻渊 447

乳蛾 451

喉痛 454

牙痛 457

耳漏 461

第六章眼科疾病 464

第一节眼科疾病概述…………………………(464 )第二节眼科疾病各论 469

天行赤眼 469

椒疮粟疮 471

偷针 473

抱轮红 475

乌睛长翳 477

血灌瞳仁 479

雀目 481

暴盲 483

附方 486

崩漏 66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