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德国史纲
德国史纲

德国史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炳辉,郑寅达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61713703
  • 页数:453 页
图书介绍:
《德国史纲》目录
标签:史纲 编著

目次 1

前言 1

第一章德意志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1

第一节德意志国家的形成 1

日耳曼人和日耳曼诸王国的形成 1

法兰克王国 4

萨克森王朝 7

第二节神圣罗马帝国 9

封建制度的发展 9

主教叙任权之争 10

诸侯邦国分立体制的确立 12

第三节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 15

城市兴起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15

宗教改革 17

农民战争 20

第四节三十年战争和普鲁士王国的兴起 23

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的影响 23

普鲁士王国的兴起 25

第二章农奴制改革和“统一与自由”运动 29

第一节神圣罗马帝国的崩溃 29

震撼来自外部 29

人民反封建斗争 31

反法联盟战争对德意志封建制度的削弱 32

莱茵联邦和帝国终结 36

拿破仑在德意志的统治 37

第二节农奴制改革 39

改革前的形势 39

施泰因改革 40

哈登堡改革 43

军事和教育改革 45

普鲁士道路的深入推广 49

第三节 民族解放战争 50

民族运动的兴起 50

北德和普鲁士起义 52

莱比锡大会战 53

德意志联邦的建立 55

第四节“统一与自由”运动 58

李斯特与关税同盟的建立 58

南德、北德各邦反封建专制斗争 61

汉巴哈大会 63

资产阶级自由派与小资产阶级激进派运动 65

第五节早期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68

正义者同盟 68

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70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71

第三章1848—1849年革命 75

第一节革命形势的形成 75

“农业危机”和“饥饿暴动” 75

普鲁士联合邦议会的召开 76

各反对派的政治主张 77

第二节三月革命 78

西南诸邦革命 78

维也纳革命 79

柏林革命 80

第三节三月革命后的政治形势 82

《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 82

资产阶级自由派的软弱妥协 83

法兰克福议会的召开 85

第四节德意志革命的失败 88

奥地利十月起义和封建复辟 88

普鲁士反革命政变 90

维护帝国宪法运动 91

第四章德意志的统一 94

第一节统一前的形势 94

1848年革命后的政治反动 94

德国工业革命的广泛开展 95

普鲁士农业改革的完成 101

“联盟计划”和普奥争霸 102

第二节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106

50年代末欧洲危机与德意志民族统一运动的兴起 106

普鲁士军事改革纠纷 108

俾斯麦上台 110

“铁血政策” 113

宪法冲突 115

第三节统一战争 116

德丹战争 116

普奥战争 120

北德意志联邦 124

普法战争 127

第五章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35

第一节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结构 135

帝国的建立 135

帝国宪法 136

主要的资产阶级、贵族政党 138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140

统一后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140

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生产技术的新发展 143

第三节德国工人运动的广泛开展 148

全德工人联合会 148

爱森纳赫派 150

统一的工人党的建立 153

保护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措施 157

第四节俾斯麦政府的对内政策 157

“文化斗争” 159

加强军事建设 162

《反社会党人非常法》 163

社会立法 167

第五节大陆政策 168

俾斯麦外交方针的制定 168

三皇协定 171

“战争在望”危机 173

东方危机与均势外交 176

德奥同盟和三皇协定的恢复 179

西南非洲殖民 183

第六节俾斯麦的下台 187

“再保险条约” 187

“政党联盟” 191

俾斯麦下台 192

第六章威廉二世的内外政策 196

第一节威廉二世的对内政策 196

工业的发展和垄断资本的形成 196

容克与资产阶级的结合 199

镇压和怀柔相结合的双重政策 200

第二节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203

争夺“日光下的地盘” 203

侵占中国胶州湾 206

德英矛盾激化 208

第三节急速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 210

摩洛哥危机 210

巴尔干危机 212

民族沙文主义宣传 215

德国的战略设想 219

第七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意志帝国覆亡 219

第一节德帝国与大战爆发 219

萨拉热窝事件 221

第二节1914—1916年战争和德国的战略转移 223

施里芬计划的失败 223

转战东西两线的失利 224

第三节国内政治危机和人民反战运动 226

国民经济军事化和经济恐慌 226

卡尔·李卜克内西和“斯巴达克派” 229

兴登堡—鲁登道夫军事专政 232

第四节帝国覆亡 233

协约国阵营扩大 233

“兴登堡防线”的崩溃 236

德国投降和帝国覆亡 238

柏林起义和人民代表委员会 241

第八章魏玛共和国 241

第一节 十一月革命 241

德国共产党成立和柏林一月战斗 245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248

十一月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249

第二节魏玛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50

资产阶级政党的分化组合 250

国民议会和魏玛宪法 252

第三节《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制裁 258

《凡尔赛条约》的制裁 258

赔偿问题 262

鲁尔危机 264

《道威斯计划》 266

《杨格计划》 268

卡普暴动 270

第四节魏玛共和国初期的动荡 270

1921年“三月起义” 272

汉堡起义 273

纳粹党成立 275

啤酒店暴动 279

第五节魏玛共和国的相对稳定时期 280

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280

魏玛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282

垄断资本实力增强 284

魏玛共和国的政府更迭 286

1925年总统选举 288

《拉巴洛条约》 290

斯特雷泽曼外交和《洛加诺公约》 291

魏玛时期的文化和教育 294

布吕宁政府的反危机措施 300

第九章经济大危机和纳粹党执政 300

第一节大危机袭击下的德国 300

民众生活状况恶化 302

资产阶级的分化 304

第二节纳粹势力的崛起 306

纳粹党的重建 306

纳粹势力的发展 309

纳粹党内的矛盾冲突 315

第三节1932,处在十字路的德国 319

总统选举 319

巴本执政与“巴本政变” 321

两次国会选举 323

施莱歇尔走上前台 325

希特勒就任总理 327

国会纵火案和《保护人民和国家》紧急法令 330

第一节“一体化”与纳粹政治体制 330

第十章纳粹体制的建立 330

《授权法》和《国家重建法》 332

一党制的确立 335

清洗冲锋队 337

党卫队和盖世太保 340

第二节战争经济体制的形成 344

政治干预经济和德国经济总会 344

德国粮食总会和《农田继承法》 347

德国经济纳入战争轨道 348

社会统制与德意志劳动阵线 351

第三节文化专制主义 353

文化统制 353

纳粹教育政策 355

纳粹宗教政策 357

纳粹种族政策和纽伦堡法 360

第四节毁约扩军和征服中欧 363

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和制定国家防御法 363

进军莱茵非军事区 366

霍斯巴赫备忘录和改组军事领导机构 367

为侵略扩张服务的纳粹外交 369

吞并奥地利 372

德国侵捷和慕尼黑会议 374

但泽危机和进攻波兰的“白色行动计划” 375

第五节德国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争 377

社会民主党的反法西斯斗争 377

共产党领导的反法西斯斗争 380

第十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纳粹政权覆亡 385

第一节初战胜利 385

进攻波兰和入侵北欧 385

英伦空战 387

曼斯坦因计划和法国投降 387

“巴巴罗萨”计划和入侵苏联 389

第二节纳粹“欧洲新秩序” 391

对占领区的行政管理 391

对占领区的经济掠夺 394

“最后解决犹太人问题” 396

第三节盟国的反攻和纳粹政权的崩溃 398

斯大林格勒会战和苏德战场的失利 398

盟军反攻和德军全线崩溃 399

国内各阶层民众的反战活动 400

军内密谋集团与七二○谋刺希特勒事件 403

纳粹政权的覆亡 405

第十二章战后德国简况 408

第一节苏美英法占领下的德国 408

四国分区占领 408

纽伦堡审判和非纳粹化 409

战后德国政党的重建与改组 412

四国占领时期的德国经济概况 415

德国的分裂 418

第二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概述 421

政治结构 421

政治经济发展概述 422

第三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概述 428

政治结构 428

经济发展概述 435

第四节两德统一 438

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两德对统一问题 438

的不同立场 438

两德完成统一 441

主要参考书目 44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