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集 七集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念海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61319053
- 页数:588 页
何兹全教授序 1
自序 1
发挥中国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 1
黄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的变迁 14
一、发源于黄土高原的主要河流 14
二、这几条主要河流本来流量的探溯 14
三、河流流量减少的原因的探索 31
四、森林对于河流流量的影响 43
五、小结 49
论西安周围诸河流量的变化 51
一、历史上西安周围可以行船的河流 51
二、旱旸灾害与诸河的流量 56
三、地震起伏与诸河的流量 60
四、森林的有无对于河水流量的影响 65
五、诸河的涨溢 69
六、增加诸河流量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71
附1:关于根本解决西安城市用水问题的建议 73
附2:关于史念海教授建议解决西安用水问题的意见报告 75
隋唐时期农牧地区的变迁及其对王朝盛衰的影响 77
一、隋唐时期农牧地区的界线 78
地图 79
唐代富庶的农耕地区及畜牧地区图 79
二、富庶的农耕地区及其变迁 82
三、长安西北的半农半牧地区及其变迁 89
四、陇右道及关内道的西北部半农半牧地区的破坏和占据此地吐蕃族人的内附 95
五、小结 97
春秋以前的交通道路 100
一、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分布推测交通的起源和当时道路的雏形 100
二、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及其间的交通道路 105
三、春秋时期横贯南北和纵通东西的交通道路 120
一、战国时期以各国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交通道路 134
战国时期的交通道路 134
二、邗沟与长江会合处的扬州 146
二、经济都会的兴起及其有关的交通道路 155
三、建立水上交通道路网的设想 166
隋唐时期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会 174
上篇 运河的畅通及其沿岸的都会 174
一、运河的开凿和连缀 174
三、汴渠及其沿岸的汴、宋两州 181
四、徐州和楚州 185
五、江南河畔的润、常、苏、杭诸州 188
六、永济渠沿岸的魏、贝、幽三州 191
下篇 长江的航运及其沿岸的都会 194
一、长江的源头及其较大的支流 194
二、与扬州相伯仲的益州 196
三、长江沿岸的都会 200
四、涪水岸旁的梓州 204
五、湘、赣两水及洪州和潭州 205
六、汉水及其沿岸的梁州和襄州 207
七、六朝故都遗址所在地的昇州 210
唐代通西域道路的渊源及其途中的都会 212
一、唐代通西域的道路及其渊源 213
二、凉州和鄯州 220
三、甘州和敦煌 225
四、安西和北庭两都护府 229
五、原州和邠州 231
六、秦州和凤翔府 235
唐代原州的木峡关和古门关 239
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 249
(一) 起伏于重泉附近洛河两岸的秦国“堑洛”长城 251
(二) “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的魏国西长城 252
1.魏国西长城图 253
地图 253
(三) 秦国的上郡塞及其斜亘于陇西、北地、上郡三郡之北的长城 258
2.秦昭襄王时长城图 259
(四)“由代并阴山下至于高阙”的赵国北长城 260
3.赵国北长城图 263
(五) 秦始皇所筑的长城及其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的段落 264
4.秦始皇时长城图(临洮高阙间) 268
(六) 西汉对于秦始皇长城的修整及其始筑令居以西的长城 270
5.汉武帝时令居以西长城图 272
(七) 秦汉两代长城所经过的阴山和高阙 273
(八) 阴山和贺兰山之间秦汉王朝的疆界及当地长城的走向 278
(九) 汉武帝时所筑的长城 279
6.汉武帝时所筑的外城图 280
(十) 北魏和隋的长城 281
7.北魏赤城五原间长城图 282
8.隋长城图 284
(十一) 伸延到西北地区的金源界壕 285
(十二) 见于现在地图上的明长城 286
9.西北地区明长城轮廓图 287
(十三) 长城的形式 289
(一) 渭洛两河下游秦魏两国的对立和隔着洛河的争执 291
二、两相对立局面的形成及其有关长城的作用 291
(二) 战国时期秦国有关南北对立局面的两条长城的演变 294
(三) 秦汉两代横亘于北陲的长城和当时南北对立局面的关系 298
(四) 东汉时南北对立局面的变化及部分长城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301
(五) 隋初对于突厥的防范及灵武绥州之间的长城所起的作用 304
(六) 明代为防御鞑靼和瓦刺而建筑的长城 307
(七) 明代延绥镇的守卫和鞑靼冲破延绥镇的长城对于都城北京的威胁 310
(八) 明代对于收复延绥镇外的河套的一些设想 312
10.明代延绥镇长城图 314
(九) 明代三边总督的驻地和鞑靼冲过长城进入西海附近各处 315
(十) 西北地区东北隅的诸长城及其间各自有关的南北对立形势 318
三、长城的建筑对于自然形势的利用和补苴 324
(一) 长城对于山地的利用和山上山下的长城 325
(二) 筑于水滨河畔的长城和长城与河流的交叉 328
11.府谷河曲间明代长城图 331
(三) 长城对于可以行军的交通要道的控制和维护 335
12.明代凉州宁夏两卫间长城图 344
(四) 利用沙漠和盐碱地作为屏障的长城 345
(五) 长城对于自然形势的补苴 349
一、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布局 351
四、小结 352
《秦长城与腾格里沙漠》跋 359
郦道元与其《水经注》中所记的高阙 370
论秦九原郡始置的年代 376
十六国时期各割据霸主的人口迁徙 385
一、汉及前赵的迁徙人口 387
地图 389
1.汉及前赵迁徙人口图 389
二、后赵的迁徙人口 390
2.后赵迁徙人口图 395
三、前燕的迁徙人口 396
3.前燕迁徙人口图 399
四、前秦的迁徙人口 400
4.前秦迁徙人口图 403
五、后秦的迁徙人口 404
5.后秦迁徙人口图 407
六、西秦的迁徙人口 408
6.西秦迁徙人口图 412
七、五凉的迁徙人口 413
7.前凉迁徙人口图 415
8.后凉迁徙人口图 416
9.北凉迁徙人口图 419
10.西凉迁徙人口图 420
11.南凉迁徙人口图 422
八、后燕及南北二燕的迁徙人口 423
12.后燕迁徙人口图 425
13.南燕迁徙人口图 426
九、赫连夏国的迁徙人口 427
14.北燕迁徙人口图 427
15.赫连夏国迁徙人口图 428
十、成汉的迁徙人口 430
16.成汉迁徙人口图 431
十一、北魏统一北方前的迁徙人口 432
17.北魏初年迁徙人口图 433
十二、小结 437
一、华族与非华族的称号 438
西周与春秋时期华族与非华族的杂居及其地理分布 438
二、西周时期华族与非华族的居地及其间的斗争 439
三、春秋初年的戎狄部落和诸侯封国的攘夷行动 450
四、楚国势力的扩张及其附近各部落的杂居 470
五、伊洛流域的戎人 480
六、秦国及其附近的各部落 483
七、东方海滨各部落 488
八、燕国及其周围的非华族部落 492
九、华族与非华族的融合 495
一、维州的形势及其没于吐蕃的年代 497
说唐与吐蕃相争已久的维州城 497
二、韦皋的经营维州 499
三、牛李党争对于维州得失的影响 502
论战国时期的“插花地” 504
论唐代贞观10道和开元15道 520
一、唐代道的制度的创立及其演变 522
二、因山川形便所划分的贞观10道和开元15道 529
三、道的区划与军事上的运用 538
四、各地人口的多寡与道的区划 543
五、道的区划与经济的关系 549
六、小结 555
陕西在秦汉时期历史中的地位 558
一、咸阳和长安 558
二、关西的风气和人物 562
三、关于经济的发达和都会的繁荣 566
顾颉刚先生与禹贡学会 570
一、禹贡学会的成立和《禹贡半月刊》的创刊 570
二、禹贡学会的命名 573
三、禹贡学会的工作 576
四、《禹贡半月刊》中的文章 579
五、由地理沿革学到历史地理学的转变 582
- 《为客天涯 野河山》郑骁锋著 2019
- 《河山痛忆》国民出版社编辑 1940
- 《我的河山 抗日正面战场全纪实 人物》陈钦著 2013
- 《我的河山 抗日正面战场全纪实 会战》陈钦编著 2013
- 《山晖川媚 “爱我河山”颂》朱兵,赵英著 1995
- 《我的河山 抗日正面战场全纪实 幕后》陈钦著 2013
- 《八荒通神 新人文·卢禹舜 4 河山锦绣》卢禹舜编绘 2012
- 《河山》肖建军著 2009
- 《锦绣河山》于良著 1994
- 《情系河山》朱坤岭著 2009
- 《星光》江军海著 2018
- 《刹那的慰安》张子海著 1930
- 《龙兴 五千年的长征》韩毓海著 2019
- 《资兴历代县官考 上》欧资海著 2019
- 《资兴历代县官考 下》欧资海著 2019
- 《法度·形式·观念》胡传海著 2018
-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王昌海著 2018
- 《狗狗的第一年 从出生到1岁的教养指南》(英)莎拉·怀特海著;杨建译 2019
- 《手卷与尺牍研究》胡传海著 2018
- 《格致文库 多大点事》崔海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