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计划经济学概论
计划经济学概论

计划经济学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彩猷,周世廉,熊钟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
  • 页数:445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企业管理概要下一篇:个人所得税
《计划经济学概论》目录

目 录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

第一节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 1

计划经济的概念(1) 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 2

第二节计划经济产生的客观条件 6

社会化大生产(6) 生产资料公有制(8) 人民民主专政 9

第三节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0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1) 社会主义阶段计划经济的特点(14) 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16

第四节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17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和国民经济计划的概念 18

要承认规律的客观性质(19) 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规律(20) 计划工作应遵循的客观经济规律 22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27

第二章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系 31

第一节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 32

建立计划管理体制的客观依据(32) 计划体制改革的方向(33) 计划体制改革应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 34

第二节 计划管理的决策系统 35

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36) 确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38)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40) 建立和完善计划决策制度 40

第三节计划管理的信息系统 43

经济信息系统在计划管理中的作用(44) 计划管理对信息系统的要求(45) 经济信息系统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正常运转 46

第四节计划管理的预测系统 48

经济预测在计划决策过程中的作用(48) 预测系统的结构(49) 经济预测的一般程序 50

第五节计划管理的调节系统 51

行政方法(52) 法律方法(52) 经济方法 53

第六节 计划管理的监督检查系统计划监督检查的必要性和作用(61) 计划监督的机构与功能(63) 计划监督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65

第七节计划管理的组织系统 66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组织机构与职能(66) 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程序 69

第三章 国民经济计划的组成部分和方法体系 72

第一节国民经济计划的组成部分 72

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计划(73)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75) 国家计划、部门计划、地方计划、基层计划 77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的指标体系 78

计划指标的分类(79) 建立和完善计划指标体系 81

第三节国民经济计划方法体系 83

国民经济计划的基本方法—综合平衡法(83) 国民经济计划的其它常用方法(85) 现代数量经济分析方法 88

第四章科学技术发展计划 106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作用和特点 106

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06)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特点(108)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110

第二节重点科学技术项目计划 113

重点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的内容(113) 项目计划的编制方法(113) 正确处理基础究研、应用研究与发展研究的关系 114

第三节新技术引进项目计划 117

技术引进是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117) 正确处理国内研究与国外引进的关系 119

第四节新技术推广项目计划 121

新技术推广项目计划的内容(122) 新技术推广的条件(123) 正确处理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推广的关系 124

第五章 物质产品生产计划 127

第一节物质产品生产计划的地位和任务 127

物质产品生产计划的地位(127) 物质产品生产计划的任务 129

第二节物质产品生产的发展速度 129

正确确定生产发展速度的重要意义(130) 确定生产发展速度的基本要求(131) 影响生产发展速度的因素(135)确定生产发展速度的一般方法 140

第三节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142

两大部类的划分和农轻重的划分(142) 农、轻、重比例关系的意义(143) 正确安排农轻重比例关系的原则(144) 农轻重比例关系变动的趋势 149

第四节工农业和运输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154

工农业和运输业的比例关系的意义(154) 运输业的特点(155)——安排工农业和运输业的比例关系应注意的问题(156) 影响工农业和运输业的比例关系变动的因素 158

第五节物质产品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 163

主要农产品产量计划的编制方法(16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计划的编制方法(167) 货物运输计划的编制方法 174

第六章国民收入计划 180

第一节国民收入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180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运动过程(180) 国民收入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181

第二节 国民收入生产计划 183

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184) 测算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方法(186) 国民收入生产的部门结构 188

第三节国民收入分配计划 190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计划(190) 国民收入再分配计划 192

第四节 国民收入使用计划 195

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地位和意义(196) 安排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原则(197) 影响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因素(200) 确定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方法 203

第一节 固定资产再生产计划的地位和任务 208

第七章固定资产再生产计划 208

固定资产及其再生产(208) 固定资产再生产计划的地位和任务 211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综合平衡 215

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构成(215) 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量(216)固定资产投资资源量(221) 固定资产投资需要与资源的平衡 225

第三节固定资产投资额分配计划 229

生产性固定资产与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 229

物质生产内部的投资比例(230) 地区间的投资分配比例(233)按建设项目的性质分配投资比例 234

按建设项目的规模分配投资比例 235

第四节固定资产投资效果计划 236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及其计算基础(236) 考核投资效果的主要指标(238) 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 241

第八章劳动工资计划 244

第一节劳动力计划 244

劳动力计划的任务和内容(244) 劳动力资源与需要的核算(247) 合理分配社会劳动力(253) 职工人数计划 256

第二节劳动生产率计划 261

劳动生产率计划的地位和作用(261)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264)劳动生产率计划的编制方法 268

第三节工资计划 270

工资计划的意义(270) 工资计划的的基本原则 272

工资总额计划(275) 平均工资计划(280) 职工内部的工资关系 286

第九章商品流通计划 290

第一节商品流通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290

流通计划的意义(290) 生产资料流通和消费资料流通的不同特点 291

第二节生产资料流通计划 293

生产资料流通计划的任务(293) 生产资料综合平衡(294) 物资分配计划和供货合同 306

第三节消费资料流通计划 310

消费资料流通计划的任务(310) 消费品购买力计划(311) 消费品可供量计划(318) 消费品供求平衡 323

第十章生活消费计划 329

第一节 生活消费计划的意义与任务 329

生活消费计划的重要意义(329)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的基本任务(332) 生活消费计划的主要内容 333

第二节生活消费水平提高计划 333

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333) 影响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因素(336) 确定适度的消费水平 340

第三节消费构成计划 341

消费构成的分类(342) 消费构成的变动趋势 343

第四节生活消费计划主要指标的确定 348

反映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综合指标(349) 反映人民物质生活消费需要的指标(353) 反映人民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需要的指标(353) 反映社会安全保障的指标 354

第十一章价格计划 355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下价格的作用和价格体系 355

价格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356) 国民经济价格体系(359) 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 360

第二节计划价格的基础和理论价格的测算 361

成本是制定价格的主要依据(362) 合理确定价格中的盈利(367) 理论价格的测算 372

第三节价格总水平计划 375

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375) 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378) 严格控制零售价格指数 380

第四节工农业商品价格比例关系 382

工农业产品之间价格比例关系(382) 农产品内部收购价格比例关系(385) 工业品内部出厂价格比例关系 386

第十二章 社会发展计划 389

第一节人口计划 389

人口计划的地位和任务(389) 人口计划的比例关系(394) 人口预测与人口规划 399

第二节教育事业计划 403

教育事业计划的作用和特点(403) 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比例(408) 教育事业计划的内容和综合平衡 413

第十三章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417

第一节综合平衡的重要意义 417

综合平衡的概念(417)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重要意义 419

第二节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理论基础 421

综合平衡的科学依据(421) 综合平衡的理论基础 421

第三节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主要内容 424

技术比例与经济比例(424) 安排好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和平衡关系 426

第四节综合平衡的基本原则 428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428) 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兼顾(430) 重点和一般相结合(430) 积极可靠留有余地(431) 当前和长远结合 432

第五节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平衡 433

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之间的平衡(434) 财政、信贷、物资与外汇之间的平衡 438

第六节 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439

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地位和作用(439) 建立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原则(440) 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分类 441

社会产品平衡表(443) 国民收入平衡表 443

部门联系平衡表 44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