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蒋士逵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3259·003
  • 页数:758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原理》目录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必然性 1

一、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 1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2

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1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 21

一、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 21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阶段 23

三、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用和发展 2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 29

一、马克思主义是有机系统的整体 29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33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是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工具 37

一、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37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40

第一编 世界观和方法论 43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3

第一节 哲学和时代 43

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43

二、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48

三、哲学的历史发展 52

第二节 科学严整的世界观体系 56

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56

二、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58

三、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4

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致性 64

二、方法的层次性 67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70

第三章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73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73

一、哲学物质概念的历史演变 73

二、物质的根本属性及其存在形式 78

第二节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 85

一、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85

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91

三、现代自然科学与意识论 93

第三节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98

一、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98

二、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100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 108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08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08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110

三、辩证法与诡辩论 123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26

一、相互联系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和规律 126

二、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立统一规律 128

三、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质量互变规律 139

四、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否定之否定规律 144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 149

一、系统论的产生发展和主要内容 149

二、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4

三、系统论的方法论意义 157

第五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161

第一节 人类社会复杂的有机体 161

一、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61

二、社会有机体的复杂结构 163

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171

四、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173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合力 176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76

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181

三、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83

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87

第三节 人在社会动力系统中的作用 189

一、人的本质 190

二、人的作用 194

三、人的价值 199

第六章 社会意识及其作用 204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204

一、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204

二、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207

三、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 209

第二节 社会意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210

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210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12

三、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与社会改革 217

第三节 社会意识诸形式 221

一、政治法律思想与道德 222

二、艺术与美学 226

三、科学与宗教 230

第七章 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35

第一节 主体反映客体的基础 235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235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37

三、实践及其在主体反映客体中的作用 239

第二节 主体反映客体的辩证过程 244

一、认识的辩证运动 244

二、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250

第三节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53

一、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54

二、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过程 256

三、实践是检验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的标准 260

四、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63

第四节 现代科学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64

一、信息科学与认识论 265

二、现代脑科学与认识论 268

三、建构学说与认识论 269

第八章 现代西方哲学评介 273

第一节 现代西方哲学概况 273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和演化 273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 275

三、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的意义和方法论原则 278

第二节 实用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280

一、实用主义 280

二、逻辑实证主义 284

第三节 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 290

一、存在主义 290

二、法兰克福学派 296

第二编 资本主义论 303

第九章 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后一个剥削制度 303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304

一、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304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305

三、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 308

第二节 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剥削实质的基础理论 310

一、商品价值决定理论 310

二、商品价值表现理论 314

三、商品经济运动一般规律的理论 316

第三节 剩余价值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318

一、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的本质 318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和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322

第四节 资本的再生产 327

一、资本积累及其一般规律 327

二、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其矛盾 331

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及其矛盾 334

第五节 剩余价值的瓜分 340

一、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之间的瓜分 340

二、剩余价值在各剥削者集团之间的瓜分 341

三、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三位一体”谬论的批判 344

第六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346

一、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主要特点 346

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历史暂时性的内在根据 348

三、资本主义的灭亡将是人类社会私有制的终结 351

第十章 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354

第一节 垄断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354

一、产业资本的垄断 355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358

三、资本输出 361

四、国际垄断国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363

五、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世界领土的斗争 364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66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66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及其实质 368

第三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性 372

一、腐朽性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定属性 372

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生产和技术停滞的趋势 375

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的深化 379

第四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性 382

一、过渡性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定属性 382

二、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 383

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各种矛盾深化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可避免性 385

四、资本主义制度的死亡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387

第十一章 世界新格局中的资本主义 390

第一节 旧世界的解体和世界新格局的形成 390

一、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解体 390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和三个经济中心的形成 393

三、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后的第三世界 398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前景 401

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01

二、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向 403

三、产业结构变化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后果 406

第三节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特征的新变化 410

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加剧 410

二、垄断统治的发展和加强 413

三、资本输出的新变化 415

四、国际垄断的新发展 417

五、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 418

第四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变形 421

一、“资本民主化”与“资本民众化” 422

二、非垄断趋势的“增强” 423

三、经济计划化的推行 426

四、“福利国家”的盛行 429

五、经济危机和社会再生产周期的变形 433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与思想意识 437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437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 437

二、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440

三、资产阶级政党 452

四、对所谓“三权分立”剖析 455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 457

一、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本质 457

二、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演变 459

三、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作用 463

四、对资产阶级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剖析 468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 472

一、资产阶级的人生观 472

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477

三、资本主义的道德 480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宗教 485

第十三章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政治学说评介 491

第一节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491

一、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491

二、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 493

三、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主要特点 496

第二节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评介 499

一、后凯恩斯经济学派 499

二、货币主义 504

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各流派 505

四、新制度学派 508

五、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509

第三节 科学地评价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 511

一、马克思主义对待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科学态度 511

二、吸取和借鉴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中的某些思想材料 513

三、批判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政治倾向 515

第四节 正确评价当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517

一、剖析当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517

二、当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主要流派和思潮 520

三、揭露当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实质 524

第三编 社会主义论 529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 529

第一节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530

一、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共产主义的创建者 530

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532

三、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情况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总趋势 535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 537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条件 537

二、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条件 540

三、暴力革命的必要性与和平过渡的可能性 543

四、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 544

五、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与策略 548

第三节 无产阶级专政 551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551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 554

三、无产阶级专政形式的多样性 557

四、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 562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 56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566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 566

二、社会主义生产中人们的相互关系 571

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573

四、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 57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77

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 577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特点 585

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作用和意义 58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590

一、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90

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保证 591

三、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592

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593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规律 594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595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596

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599

四、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价值规律 601

五、按劳分配规律 603

第五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605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同模式 605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608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610

四、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612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建设 61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 614

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614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 615

三、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619

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 62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626

一、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626

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任务 63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33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 633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道德建设 636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641

第四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648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 648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政策 651

第十七章 无产阶级政党 654

第一节 党的性质和组织原则 654

一、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654

二、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656

三、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659

第二节 党的领导和建设 662

一、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662

二、党的领导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665

三、党必须在斗争中加强本身建设 667

第三节 党的领袖 669

一、党必须有自己的革命领袖 669

二、正确对待无产阶级领袖 673

第四节 处理各国党之间关系的原则 677

一、正确处理各国党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677

二、正确处理各国党之间关系的原则 680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 683

第一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683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685

二、生产资料的单一全民所有制的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实行 685

三、共产主义精神文明的形成 687

四、阶级差别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688

第二节 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 690

一、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690

二、造就一代共产主义新人 691

三、争取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692

第三节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695

一、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695

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696

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 699

第十九章 当代社会主义思潮 704

第一节 欧洲共产主义 704

一、“欧共”的由来和兴起 704

二、“欧州共产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 708

第二节 社会党国际的“民主社会主义” 712

一、社会党国际的概况 712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713

三、共产党与社会党的关系 717

第三节 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社会主义 718

一、亚洲的社会主义 718

二、阿拉伯社会主义 720

三、非洲社会主义 722

四、拉丁美洲社会主义 724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 726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726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728

第二十章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 73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736

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以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为基础的 736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又是以现代社会实践为基础的 738

三、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 744

第二节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747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的统一 747

二、当代青年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责任 751

后记 7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