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理论经济学  数理分析初步
理论经济学  数理分析初步

理论经济学 数理分析初步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乔宗寿主编
  • 出 版 社: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6050292X
  • 页数:600 页
图书介绍:
《理论经济学 数理分析初步》目录

自序 1

第一章导言 1

第一节经济科学和理论经济学 1

一、经济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

目录 1

二、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

第二节生产、消费、分配、交换 5

一、生产 5

二、生产与消费 7

三、生产与分配 9

四、生产与交换 10

五、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总体 11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 12

第三节方法 12

二、辩证方法 14

三、抽象方法 15

四、数学方法 15

五、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 16

第一篇社会生产力系统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 19

第二章社会生产力系统 19

第一节 自然力与社会生产力 19

第二节社会生产力的因素 21

一、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21

二、运输系统能源系统信息系统 26

三、生产力系统中的“软件” 29

第三节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分析 30

一、生产力的源泉与生产力的发展 33

第四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规律 33

二、生产力的构成与生产力的发展 35

三、生产力的结果与生产力的发展 36

第三章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 38

第一节科学 38

一、科学的性质 38

二、科学的功能 39

三、科学的体系 40

第二节技术 41

一、技术的性质 41

二、技术的功能 42

三、技术的体系 43

一、科学——技术——生产 46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 46

二、科学技术——人类社会——自然环境 47

第四章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 50

第一节生产力系统的环境 自然环境 50

第二节生态平衡 51

第三节生态经济平衡 52

第四节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54

第五章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 57

第一节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 57

第二节两种生产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60

第三节人口规律 62

第六章社会经济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65

第一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65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们的经济地位 65

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民族特点 67

第二节 自然分工与社会分工 69

第三节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71

第四节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 73

第二篇社会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 77

第七章商品和货币 77

第一节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 77

一、社会主义以前的商品生产 77

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78

第二节商品 79

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79

二、价值实体 80

三、价值量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劳动生产率 81

和价值量 81

四、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85

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的价值形式) 87

五、价值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 87

六、商品拜物教 97

第三节商品交换和货币的产生 99

一、商品交换的必然性 99

二、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 99

三、货币形成的历史过程 100

第四节货币在商品流通中的职能 101

一、价值尺度 101

二、流通手段贵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一)纸币 104

流通规律 104

三、贮藏手段 110

四、支付手段贵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二) 111

五、世界货币 113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14

第五节价值规律 114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15

三、价格用纸币表现的“社会总价格”的变化 117

公式及其稳定条件 117

三、不变资金和可变资金 118

四、竞争 126

第八章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129

第一节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殖 129

第二节资金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129

第三节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和劳动创造的价值 132

第四节劳动力商品与劳动力价值劳动者的双重经 134

济地位 134

一、劳动过程 140

第一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40

第九章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 140

二、价值形成过程 141

三、价值增殖过程 143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占有形式 145

一、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占有形式 145

二、社会主义以前的剩余价值占有形式 147

第三节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 150

一、剩余价值率和经济效果 150

二、剩余价值量与劳动日 152

三、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55

四、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57

五、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59

一、产品价值的占有制 163

第十章按劳分配和社会主义工资 163

第一节产品价值的占有与分配 163

二、剩余价值的分配与用途 164

第二节按剩余劳动分配 166

一、劳动者双重经济地位在分配上的实现 166

二、按劳分配“劳”的两种含义 168

三、按必要劳动分配和按剩余劳动分配 169

第三节社会主义工资 172

一、工资的实质成本工资与盈利工资 172

二、工资的形式 174

三、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175

四、集体所有制农业的劳动报酬形式 176

五、生产性企业的工资制度 179

一、流通过程的工资 180

第四节生产领域以外的工资 180

二、复杂劳动的工资 181

三、脑力劳动的工资 181

四、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 182

第五节分配领域中平均主义的两种根源和对策 182

第十一章资金积累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85

第一节简单再生产 185

一、再生产和简单再生产 185

二、社会主义简单再生产 186

第二节资金积累 188

一、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与资金积累 188

二、积累率和积累量 190

四、资金积累的动因 194

三、剩余价值积累率和国民收入积累率 194

五、资金的原始积累 195

第三节社会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96

一、资金有机构成不变,对劳动量的需求 196

二、资金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对劳动量的需求 198

资金的积聚和集中 198

三、工作日缩短的趋势和劳动力后备 201

四、消费水平提高的趋势 202

第四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203

一、基本经济规律与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目的和 203

手段 203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资金价值增值的规 205

律社会主义以前的基本经济规律 205

三、两种不同含义的生产目的 208

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与社会主义生产总过 209

程 209

第五节生产劳动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210

一、两种不同含义的生产劳动 210

二、具体的生产劳动与一般劳动过程 210

三、抽象的生产劳动与特定的生产目的 社会主 213

义的抽象生产劳动 213

四、生产劳动范畴是两重性的统一 216

第三篇社会主义的流通过程 219

第十二章资金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个别资金的生产租 219

流通) 219

第一节产业资金的循环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 219

一、货币资金的循环 219

二、生产资金的循环 227

三、商品资金的循环 231

四、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 233

第二节 资金的流通时间(资金循环所经历的时间) 238

一、流通时间的结构 238

二、生产时间 239

三、流通时间 241

第三节流通费用 243

一、运输费用 243

二、保管费用 集中储备和分散储备正常储备 245

和不正常储备 245

三、商品买卖的费用 247

四、簿记的费用 249

五、货币的费用 250

第一节周转时间、周转次数和周转速度 252

第十三章资金的周转(个别资金的再生产和流通) 252

第二节固定资金的周转 253

一、周转方式的区别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 253

二、固定资产的磨损、补偿、维持和修理有形磨 257

损和无形磨损折旧和折旧率 257

三、折旧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可能性和界限 260

第三节固定资金的周转周期与危机 262

一、预付资金的总周转 262

二、固定资金的周转周期 265

三、固定资金的周转周期与危机的可能性、周期 265

性以及对策 265

第四节流动资金的周转 268

一、劳动期间 268

二、非劳动时间 270

三、流通时间 272

四、周转时间构成与预付流动资金构成 273

第五节可变资金的周转年剩余价值量与年剩余价 276

值率 276

一、年剩余价值率 276

二、从企业角度考察的可变资金的周转 280

三、从社会角度考察的可变资金的周转 281

第六节剩余价值的流通 283

一、简单再生产下的剩余价值流通 283

二扩大再生产下的剩余价值流通工资变动与 286

物价波动 286

第十四章社会总资金的再生产和流通 289

第一节导言 289

一、研究的对象个别资金和社会总资金 289

二、货币资金的作用 291

第二节简单再生产租流通 293

一、社会总产品及其实现 293

二、年总产品的基本交换关系Ⅰ(v+m)=Ⅱc 295

三、两个部类的可变资金和剩余价值Ⅱ(c+v 297

+m)=Ⅰ(v+m)+Ⅱ(v+m) 297

四、两个部类的不变资金 Ⅰ(c+v+m)=Ⅰc+ 299

Ⅱ c 299

五、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必要消费资料和发展 301

享受资料 301

六、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 303

第三节固定资金的补偿规律 307

一、固定资产磨损的价值在货币形式上的补偿 307

二、固定资金的实物补偿 308

模相对生产过剩的必要性 310

三、固定资金补偿规律与机械工业的宏观发展规 310

第四节扩大再生产和积累 313

一、实际积累与货币积累 313

二、第Ⅰ部类的积累 315

三、第Ⅱ部类的积累 317

四、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318

五、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322

第五节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条件下,两大部类增长速 323

度的对比关系 323

一、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323

二、生产资料增长较快及其条件 324

三、消费资料增长较快及其条件 326

四、马克思两大部类平衡模型 329

五、两大部类平衡比例 332

六、两大部类平衡比例变化 335

第六节实现比例关系的形式有计划发展 338

一、社会分工与按比例发展 338

二、全民所有制与有计划发展 比例关系的破坏 339

与危机 339

第四篇社会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上) 342

——剩余价值的分配 342

第十五章价值转化为转形价值 342

第一节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与转形价值 342

一、剩余价值的分配 342

二、转形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343

第二节价值转化为转形价值(价格直接基础) 344

一、转形价值(价格直接基础)的质的规定性 344

二、转形价值(价格直接基础)的量的规定性 346

三、社会主义转形价值(价格直接基础) 350

第三节马克思“转化理论”中量的关系及其完善性 352

一、马克思的论述与问题的提出 352

二、作为解决问题前提的三个基本观点 355

三、“转化理论”中量的关系及其完善性 358

第十六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368

第一节成本和利润(赢利) 368

一、成本是所费资金的转化形式 368

二、利润(赢利)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71

第二节利润率影响和润率的因素 373

一、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373

二、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资金有机构成 375

和利润率的关系 375

三、资金周转速度与利润率的关系 378

四、不变资金的节约与利润率的关系 379

五、经营技巧与利润率的关系 382

第三节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383

一、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及其原因 383

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 385

格 385

第四节市场价值和生产价格超额利润 389

一、部门内部的竞争市场价值的形成与实现 389

二、部门之间的竞争市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393

三、超额利润 394

四、引起生产价格变化的原因 395

第五节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396

一、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396

二、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量的进一步讨论 399

第十七章商业资金和商业利润 402

第一节商品经营资金是商品资金的转化形式 402

第二节商业利润 405

第三节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407

一、生产性流通费用 407

二、纯粹流通费用 408

三、商业劳动 410

第四节商业资金的周转 411

一、商业资金周转的特点 411

二、商业资金周转与价格商业超额利润 412

三、商业资金周转与社会商品价值总额的实现 416

四、商业资金周转与危机 417

第五节商业形式市场 418

第十八章生息资金和利息银行资金和银行利润 420

第一节生息资金 420

第二节利息和利息率企业利润 422

一、利息和决定利息率的因素 422

二、利息率的变化趋势 424

三、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的关系 425

四、利息与企业利润监督管理劳动 426

第三节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428

一、商业信用 428

二、银行信用 429

三、信用的作用 430

第四节银行资金和银行利润 虚拟资金 431

第五节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汇兑率 434

一、股份制的基本规则 438

第六节股份制 438

二、股份制的两重结构与三项功能 439

三、股份制与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441

第十九章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443

第一节导论 443

一、土地所有制和地租 443

二、地租和租金 444

三、剩余价值的存在条件和地租的存在条件第 445

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45

第二节级差地租的形成和特征 448

第三节级差地租Ⅰ 450

一、级差地租Ⅰ的形成 450

二、耕作顺序和农产品生产价格的变化 451

三、地租总额、平均地租和平均地租率 454

第四节级差地租Ⅱ 457

一、级差地租Ⅱ的形成 457

二、连续投资的生产率与级差地租Ⅱ 459

三、级差地租Ⅰ与平均地租、平均地租率和土地价 460

格 460

四、地租序列肥力差额序列 产量差额序列 463

第五节绝对地租 465

一、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和绝对地租 465

二、绝对地租的实体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 466

的超额利润 466

三、农业资金有机构成与农业劳动生产力 469

第六节关于地租量的规定 470

一、流行的规定是不确切的 470

二、《资本论》中的规定 471

三、对地租量的进一步确定 472

四、结论与《剩余价值理论》中的规定 475

第七节垄断地租 476

第八节非农业地租土地价格 477

一、矿山地租 477

二、建筑地段地租 478

三、加工工业地租 478

四、商业地租服务业地租 478

五、运输和邮电业地租 478

六、银行地租 479

七、住宅地租 479

八、土地价格 479

一、农民观念中的农产品成本与价格 480

期的地租 480

第九节农民观念中的农产品成本资金原始积累时 480

二、资金原始积累时期的隐蔽地租 483

第二十章市场的基础价格 486

第一节价格是价值规律的表现 486

一、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形成 486

二、价值量规律与生产力发展规律 487

三、交换过程中的等价交换 487

四、按比例规律与价值实现规律 488

五、内在的价值规律,外在的竞争强制规律与价格 489

波动 489

第二节剩余价值分配与基础价格 490

一、生产价格规律 490

二、土地产品的基础价格 491

三、矿产品的基础价格 493

四、交通运输的基础价格 494

五、加工工业的基础价格 494

六、再生资源价格 495

第三节住宅的基础价格与租金 495

一、住宅的商品性 495

二、住宅的流通 496

三、住宅的价格住宅的租金 497

第五篇社会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下) 501

——剩余价值的再分配 501

第二十一章国家的收入及其使用 501

第一节社会利益和国家财政 501

第二节国家财政收入 503

第三节国家财政支出 505

第四节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 506

第五节国债 507

一、内债 507

二、外债 508

第二十二章企业利润及其使用 510

第一节企业纯收入的分配 510

第二节企业利润企业亏损与破产 511

第三节企业利润的使用 512

第二十三章个人收入社会利益集团 514

第一节个人收入 514

第二节个人支出 515

第三节企业工资制度社会工资关系 516

第四节社会利益集团与利益调整 517

应得的收入 520

第一节技术商品是特殊商品 520

第二十四章 技术商品 技术成果转让费的分配发明者 520

第二节技术成果的价格 521

一、技术成果价格是垄断价格 521

二、技术成果价格的构成 522

第三节技术成果转让费的分配发明创造者应得的 525

收入 525

第二十五章剩余价值的最终分配消费与积累 531

第一节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531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533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最终分配社会消费基金与社会 535

积累基金 535

第四节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 538

一、积累率的浮动区间 540

第五节合理积累率及其确定 540

二、最佳积累率可能区间 543

三、“0.618法”和区间中位法 547

四、“区间中位法”的合理性 548

第六篇社会主义消费 551

第二十六章社会主义消费和劳动力再生产 551

第一节社会主义消费和社会主义再生产 551

第二节消费对象和消费模式 552

一、消费对象 552

二、消费模式 553

第三节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 555

一、个人消费 555

二、社会消费 556

第四节劳动力再生产 557

一、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 557

二、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 558

三、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与劳动力再生 559

产 559

第五节劳动就业与失业 561

一、劳动就业 561

二、失业与待业 562

三、待业类型 563

第七篇社会主义经济与外部环境 566

第二十七章经济发展与宏观决策高级赢利国家的经 566

济职能 566

第一节全民所有制与高级赢利 566

第二节国家经济职能的三位一体 570

第三节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与计划管理 571

一、现代管理与管理二重性 572

第四节经济发展与现代经济管理 572

二、管理的功能 574

三、现代管理科学的特点 576

第五节经济发展战略与指标体系 577

第二十八章经济发展与政治环境 587

第一节经济发展与国内政治环境 587

第二节经济发展与国际政治环境 588

第三节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 588

第二十九章经济发展与对外经济关系 591

第一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对外贸易 591

第二节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594

一、引进先进技术 594

二、利用外国资金 595

第三节经济特区 595

后记 59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