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青海卷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青海卷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青海卷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跨世纪的中国人口》(青海卷)编委会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0371672X
  • 页数:319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成功之路下一篇:杜鲁克管理学新诠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青海卷》目录

第一章 人口发展的回顾 1

一、概况 1

二、1990年人口现状与特征 4

(一)人口性别比比较高 4

(二)人口密度较小,但地区间分布很不平衡 7

(三)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很高 8

(四)人口文化素质比较低,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高 8

(五)总人口中非青海籍人口比重比较大 9

三、人口总量的变化 10

(一)总人口变动概述 10

(二)省内各地区人口变动情况 14

(三)各民族人口增长情况 17

(四)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变动 18

四、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19

(一)50年代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向高出生、较高死亡、高增长转变 19

(二)60年代以后,人口再生产逐步向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 20

(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明显下降 21

第二章 人口性别、年龄构成 23

一、人口的性别构成 23

(一)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及特点 23

(二)分年龄的人口性别比 28

(三)人口性别构成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 32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 35

二、人口的年龄构成 35

(二)人口年龄构成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 42

(三)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及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50

三、人口老龄化 54

(一)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54

(二)老年人口的婚姻与家庭 60

(三)老年人口再就业 62

(四)老年人口的养老方式与社会保障 64

第三章 婚姻与家庭 70

一、人口婚姻状况及其特点 70

(一)未婚人口状况 71

(二)有配偶状况 74

(三)丧偶状况 78

(四)离婚状况 79

(五)人口婚姻状况的文化与职业构成 81

二、家庭规模与家庭类型 84

(一)家庭户的数量与规模 84

(二)家庭户的类型 88

三、婚姻家庭与生育 91

(一)婚姻与生育 91

(二)家庭与生育 92

四、婚姻、家庭变化与社会经济 93

(一)婚姻变化与社会经济 93

(二)家庭变化与社会经济 94

(一)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构成 97

第四章 人口文化素质 97

一、人口文化构成状况 97

(二)文盲半文盲人口构成状况 103

二、文化素质与教育 109

(一)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109

(二)人口文化素质的变化 113

(三)教育在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中的作用 114

三、文化素质与人口控制 115

(一)妇女文化素质的提高与生育观念的转变 115

(二)妇女文化程度的高低对生育率的影响 116

四、文化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 117

(一)出生人口与出生率 120

一、生育水平现状及变化趋势 120

第五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 120

(二)育龄妇女生育率 123

(三)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131

(四)育龄妇女从事的职业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134

(五)总和生育率 138

(六)生育年龄 140

二、影响妇女生育水平的因素 141

(一)主要因素 141

(二)中间生育变量对生育的影响 145

三、人口控制效果与难点 146

(一)人口控制的效果 146

(二)人口控制工作面临的任务 148

(三)加强计划生育的主要措施 149

第六章 死亡水平与平均预期寿命 151

一、死亡率变化 151

(一)总死亡率的变化 151

(二)各年龄别人口死亡率的变化 152

(三)婴儿死亡率的变化 154

(四)儿童死亡率的变化 155

(五)孕产妇死亡率的变化 157

(六)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158

(七) 少数民族人口死亡率的变化 160

(八)不同海拔地区人口死亡率的变化 161

(一)死亡率地区差异 162

二、死亡率地区差异 162

(二)死亡率城乡差异 164

三、影响死亡率的因素 167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167

(二)生活水平与内地的差距 167

(三)文化、教育和卫生方面的因素 168

(四)外省籍离退休老年人口的迁出 168

(五)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168

四、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169

(一)青海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与提高 169

(二)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别 169

(三)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别 170

(四)影响青海人口预期寿命的主要因素 171

(五)未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发展趋势 172

第七章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 174

一、人口分布状况 174

(一)青海的人口分布状况及特点 174

(二)人口分布的城乡差异 180

(三)影响人口分布变化的因素 181

二、人口城镇化 187

(一)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和特点 188

(二)影响人口城镇化的因素 191

一、人口迁移状况 193

第八章 人口迁移和流动 193

二、人口迁移类型 197

(一)沿海内地工厂企业搬迁型 197

(二)资源开发型人口迁移 197

(三)移民垦荒型 199

(四)军队干部转业型 200

(五)大专院校学生分配型 200

(六)省内迁移与经济改革以来人口迁移状况 201

三、人口流动状况 202

四、人口迁移、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 203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与分布 205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及变化 205

第九章 少数民族人口 205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 206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 208

(一)年龄构成的特点 208

(二)各民族特殊年龄组构成差异 210

(三)性别构成 211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生育状况 213

(一)少数民族的出生人口与出生率 213

(二)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的生育率 213

(三)分孩次率 216

(四)分年龄的多孩率 216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状况 217

四、少数民族人口婚姻家庭 217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家庭 221

五、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 224

(一)少数民族有文化人口逐渐增多 224

(二)少数民族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构成 225

第十章 劳动力资源构成与配置 230

一、劳动力资源构成 230

(一)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及其变化 230

(二)劳动力资源的性别、年龄构成 232

(三)劳动力资源的地区分布 233

(四)劳动力资源的民族构成 234

二、在业人口状况 234

(一)在业人口的数量及其变化 234

(二)在业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235

(三)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 236

(四)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245

(五)少数民族人口在业情况 250

三、不在业人口状况 251

(一)不在业人口的数量和性别构成 251

(二)市镇待业人口状况 252

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56

(一)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意义 256

(二)合理开发和配置劳动力资源的途径 257

一、人口与资源 261

(一)自然资源 261

第十一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 261

(二)人口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265

二、人口与粮食 266

(一)粮食增长略快于人口增长 267

(二)粮食需求迅速扩张与粮食增产举步艰难 269

三、人口与能源 274

(一)能源现状与特点 274

(二)出路与对策 276

四、人口与环境 276

(一)生态环境的历史考察 277

(二)生态环境现状与经济发展 278

(三)人口发展对环境的压力 281

一、人口与消费 283

第十二章 人口与消费 283

(一)人口消费概况 284

(二)农牧民消费状况 288

(三)城镇居民消费状况 293

二、人口与积累 296

(一)人口积累发展概况 296

(二)人口积累整体水平 297

(三)农村人口积累水平 299

(四)城镇人口积累水平 302

三、总人口分母效应 305

(一)人均经济实力削弱 305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 305

(三)制约资金积累的增加 307

第十三章 人口前景展望 309

一、未来人口发展预测 309

(一)出生人口预测 309

(二)死亡人口预测 311

(三)迁移人口预测 312

(四)人口总量预测 313

二、未来人口的主要构成 315

(一)性别构成 315

(二)年龄构成 315

(三)劳动力资源构成 318

(四)育龄妇女构成 31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