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山东省各级中医医院工作人员三基训练标准  医疗分册
山东省各级中医医院工作人员三基训练标准  医疗分册

山东省各级中医医院工作人员三基训练标准 医疗分册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山东省卫生厅编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33121821
  • 页数:803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柳州市卫生志下一篇:婴幼儿保健
《山东省各级中医医院工作人员三基训练标准 医疗分册》目录

目 录 1

上篇 各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1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 1

一、中医学的基本观点 1

(一)整体观念 1

(二)辨证论治 1

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2

(一)精气学说 2

(二)阴阳学说 3

(三)五行学说 3

(一)气 4

三、气血津液 4

(四)主要思维方法 4

(二)血 5

(三)津液 6

四、脏腑 6

(一)五脏 6

(二)六腑 8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9

五、病因 10

(一)外感病因 10

(二)内伤病因 11

(三)病理产物 12

七、病机 13

(二)发病类型 13

六、发病原理及类型 13

(一)发病原理 13

(一)基本病机 14

(二)疾病传变 17

八、治则 18

九、四诊 18

(一)望诊 18

(二)闻诊 21

(三)问诊 21

(四)切诊 24

十、八纲辨证 25

(二)寒热辨证 26

(一)表里辨证 26

(三)虚实辨证 27

(四)阴阳辨证 28

十一、病因辨证 30

(一)六淫、疫疠辨证 30

(二)七情辨证 31

(三)饮食劳伤辨证 31

(四)气血津液辨证 31

十二、脏腑辨证 32

(一)心与小肠 32

(二)肺与大肠 34

(三)脾与胃 35

(四)肝与胆 37

二、门诊病案 1 37

(五)肾与膀胱 39

(六)脏腑兼证 39

十三、六经辨证 40

(一)太阳病证 40

(二)阳明病证 40

(三)少阳病证 40

(四)太阴病证 40

(二)气分证候 41

(四)血分证候 41

(三)营分证候 41

(一)卫分证候 41

十四、卫气营血辨证 41

(六)厥阴病证 41

(五)少阴病证 41

十五、三焦辨证 42

(一)上焦病证 42

(二)中焦病证 42

(三)下焦病证 42

第二章中药与方剂 43

一、中药 43

(一)概述 43

(二)常用药物 44

二、方剂 59

(一)概述 59

(二)常用方剂 61

(一)水、电解质的正常代谢 93

第三章现代医学基础知识 93

一、水、电解质平衡 93

(二)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94

(三)重要的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95

二、动脉血液气体分析与酸碱失衡 102

(一)酸碱的基本概念 102

(二)酸碱平衡的维持 103

(三)动脉血液气体分析诊断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103

(四)酸碱失衡的类型 107

(五)酸碱失衡的诊治 108

三、休克 111

(一)休克的现代分类 111

(二)休克的诊断标准 112

(三)休克的一般性紧急处理 113

(四)常见休克类型及治疗要点 113

四、常见脏器功能不全 117

(一)心功能不全 117

(二)呼吸功能不全 119

(三)急性肾功能不全 121

(四)急性肝功能不全 122

(五)中枢神经功能衰竭 123

(一)医学统计学术语 124

五、医学统计学基本原理及方法 124

(二)实验设计 125

第四章 中医病案的基本书写要求 127

一、住院病案 127

(一)住院病历 127

(二)住院记录 130

(三)住院记录与住院病历的主要不同点 132

(四)病程记录 132

(五)特别记录 133

(六)医疗小结 133

(八)住院病案首页填写要求 134

(七)三级医师负责制 134

(一)项目 137

(二)问诊内容 137

(三)望、闻、切诊内容 137

(四)辨证 137

(五)诊断 137

(六)治法 137

(七)处方 137

(八)医嘱 138

三、急诊留观病案 138

(一)病名分类原则 139

一、中医病证分类 139

第五章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139

(二)证候分类原则 140

二、中医病证分类代码 140

(一)中医病名分类及代码 140

(二)中医证候分类及代码 141

下篇临床各科疾病的证候、诊断与治疗 144

第六章中医内科 144

一、基本技能 144

(一)气管插管术 144

(二)呼吸机常用通气模式 146

(三)基本呼吸功能监测 148

(四)紧急心脏电复律 151

(五)紧急人工心脏起搏 155

二、基本知识 158

(一)内毒素血症 158

(二)应激反应 159

(三)微循环障碍 160

(四)血栓形成 162

(五)氧自由基 164

(六)缺血再灌注损害 167

三、急症病证 170

(一)心脏骤停 170

(二)急性心肌梗塞 174

(三)脓毒症 179

(四)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181

(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188

(六)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191

(七)高热中暑 193

(八)中风 194

(九)厥证 196

(十)脱证 197

(十一)高热 199

(十二)急诊血证 201

(十三)急诊胃脘痛 203

(十四)心痛胸痹 204

(一)感冒 206

四、常见病证 206

(二)咳嗽 207

(三)风温肺热病 208

(四)肺痈 210

(五)肺痨 211

(六)咯血 212

(七)悬饮 213

(八)喘病 214

(九)哮病 216

(十)胃脘痛 217

(十一)呕吐 219

(十二)吐血 220

(十三)便血 221

(十四)痢疾 222

(十五)泄泻 224

(十六)胁痛 225

(十七)腹痛 226

(十八)黄疸 227

(十九)水臌 228

(二十)便秘 230

(二十一)紫癜 231

(二十二)霍乱 232

(二十三)疟疾 233

(二十四)湿温 235

(二十五)中暑 236

(二十六)胸痹 237

(二十七)心悸 239

(二十八)不寐 240

(二十九)自汗、盗汗 241

(三十)郁病 242

(三十一)癫病 244

(三十二)狂病 245

(三十三)痫病 246

(三十四)头风 247

(三十五)眩晕 249

(三十六)痿病 250

(三十七)中风病 251

(三十八)厥病 253

(三十九)痉病 255

(四十)水肿 257

(四十一)消渴 258

(四十二)瘿病 259

(四十三)热淋 261

(四十四)石淋 262

(四十五)乳糜尿 263

(四十六)癃闭 264

(四十七)关格 265

(四十八)阳痿 267

(四十九)遗精 268

(五十)风湿痹 269

(五十一)?痹 271

(五十二)骨痹 272

(五十三)肌痹 273

(五十四)痛风 275

(五十五)老年呆病 276

(五十六)骨质疏松症 280

一、病因病机 282

(一)病因 282

第七章中医外科 282

(二)发病机理 284

二、临床辨证 284

(一)四诊在外科临床的应用 284

(二)辨阴证阳证 287

(三)辨肿痛痒脓 288

(四)辨溃疡形色 291

(五)辨经络部位 291

(六)辨善恶顺逆 291

三、治疗方法 292

(一)内治法 292

(二)外治法 296

四、急症诊疗概要 300

(一)创伤的处理原则 301

(二)急腹症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301

五、常见病证 302

(一)疖 302

(二)痈 304

(三)有头疽 305

(四)颜面疔疮 306

(五)手足疔疮 307

(六)红丝疔 308

(七)发颐 309

(八)丹毒 310

(九)流注 312

(十)瘰疬 313

(十一)瘿 314

(十二)乳痈 315

(十三)乳痨 317

(十四)乳疬 318

(十五)乳岩 318

(十六)乳癖 320

(十七)乳腺增生症 320

(十八)粉刺样乳痈 321

(十九)乳衄 322

(二十)水疝 323

(二十一)子痈 324

(二十二)子痰 325

(二十三)精癃 326

(二十四)精浊 328

(二十五)褥疮 329

(二十六)水火烫伤 330

(二十七)冻疮 331

(二十八)肠痈 333

(二十九)臁疮 334

(三十)脱疽 335

(三十二)股肿 337

(三十一)青蛇毒 337

第八章中医妇科 340

一、女性生殖器官解剖 340

(一)外生殖器 340

(二)内生殖器 340

二、女性生理 341

(一)月经生理 341

(二)带下生理 342

(三)妊娠生理 343

(四)产育生理 343

(一)致病因素 344

三、病因病机 344

(二)发病机理 345

四、四诊要点 346

(一)问诊 346

(二)望诊 348

(三)闻诊 349

(四)切诊 349

五、治法概要 350

(一)温肾滋肾 350

(二)疏肝养肝 351

(三)健脾和胃 351

(四)补益气血 351

(八)温经散寒 352

(七)清热凉血 352

(九)利湿除痰 352

(六)理气行滞 352

(五)活血化瘀 352

(十)解毒杀虫(含外治法) 353

六、常见急症 353

(一)流产 353

(二)异位妊娠 355

(三)葡萄胎 356

(四)卵巢肿瘤蒂扭转 357

(五)盆腔炎 357

(一)月经先期 358

七、常见病证 358

(二)月经后期 359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360

(四)月经过多 360

(五)月经过少 361

(六)经期延长 362

(七)痛经 363

(八)闭经 365

(九)崩漏 366

(十)经行乳房胀痛 367

(十一)经行发热 368

(十二)经行头痛 369

(十四)经行泄泻 370

(十三)经行身痛 370

(十五)经行吐衄 371

(十六)经行口糜 372

(十七)绝经前后诸症 373

(十八)带下病 374

(十九)妊娠恶阻 375

(二十)胎漏、胎动不安 376

(二十一)滑胎 377

(二十二)子肿 378

(二十三)子淋 379

(二十四)转胞 380

(二十六)产后恶露不绝 381

(二十五)产后血崩 381

(二十七)产后大便难 382

(二十八)产后感染发热 383

(二十九)产后自汗、盗汗 384

(三十)产后缺乳 385

(三十一)产后乳汁自出 386

(三十二)阴挺 387

(三十三)不孕症 388

第九章中医儿科 390

一、基础知识 390

(一)小儿生长发育特点 390

(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391

(三)小儿致病因素 392

(四)小儿疾病诊断要点 394

(五)儿科治疗概要 396

二、常见急症抢救 397

(一)高热惊厥 397

(二)急性心力衰竭 398

(三)感染性休克 399

(四)急性肾功能衰竭 400

(五)婴幼儿腹泻的液体疗法 402

三、临床常用操作技术 404

(一)腰椎穿刺 404

(二)骨髓穿刺 404

(一)感冒 405

四、常见病证 405

(二)咳嗽 406

(三)哮喘 407

(四)肺炎喘嗽 409

(五)鹅口疮 410

(六)泄泻 411

(七)厌食 413

(八)疳症 413

(九)水肿 415

(十)麻疹 417

(十一)风痧 418

(十二)丹痧 419

(十三)水痘 420

(十四)痄腮 421

(十五)顿咳 422

(十六)暑瘟 424

(十七)夏季热 426

(十八)疰夏 426

(十九)遗尿 427

(二十)胎黄 428

(二十一)疫毒痢 429

(二十二)积滞 430

(二十三)佝偻病 431

(二十四)营养性贫血 432

(二十五)多动症 433

(二十六)解颅 434

(二十七)夜啼 435

(二十八)奶麻 436

第十章 中医眼科 438

一、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438

(一)眼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438

(二)五轮学说概要 439

(三)眼与经络的关系 440

二、眼科病病因病机 441

(一)病因 441

(二)病机 442

三、眼科诊法 443

(一)问诊 443

(二)视功能检查 444

(三)眼前部检查 446

(四)内眼检查 447

(五)眼压检查 448

四、眼科常用辨证法 449

(一)辨外障与内障 449

(二)辨翳与膜 449

(三)辨常见症 450

五、眼科病治疗概要 451

(一)内治法 451

(二)外治法 453

(一)绿风内障 456

六、眼科急症及处理 456

(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457

(三)化学性眼外伤 459

七、常见病证 460

(一)针眼 460

(二)胞生痰核 461

(三)睑弦赤烂 462

(四)沙眼 463

(五)目箚 464

(六)上胞下垂 465

(七)冷泪症 466

(八)漏睛疮 467

(九)暴风客热 468

(十)天行赤眼 469

(十一)时复症 469

(十二)金疳 470

(十三)火疳 471

(十四)聚星障 472

(十五)凝脂翳 473

(十六)花翳白陷 474

(十七)混睛障 475

(十八)风轮赤豆 476

(十九)疳积上目 477

(二十)宿翳 478

(二十一)瞳神紧小 479

(二十二)圆翳内障 481

(二十三)云雾移睛 482

(二十四)暴盲 483

(二十五)视瞻昏渺 486

(二十六)青盲 487

(二十七)高风雀目 488

(二十八)目偏视 489

第十一章 中医耳鼻咽喉科 491

一、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491

(一)耳鼻咽喉与脏腑的关系 491

(二)耳鼻咽喉与经络的关系 491

(四)气滞血瘀 492

(三)脾胃热盛 492

(五)脏腑虚损 492

二、耳鼻咽喉病病因病机 492

(二)肝胆火热 492

(一)邪毒侵袭 492

三、耳鼻咽喉科四诊概要 493

(一)望诊 493

(二)闻诊 493

(三)切诊 494

(四)问诊 494

四、耳鼻咽喉病辨证 494

(一)脏腑辨证 494

(二)症状辨证 495

(三)内窥辨证 496

五、耳鼻咽喉的检查 497

(一)耳部检查 497

(二)鼻部检查 497

(三)咽喉部检查 498

六、耳鼻咽喉病常用治疗方法 498

(一)内治法 498

(二)外治法 499

(三)其他治疗 499

(四)常用治疗操作 500

(二)外耳道异物 503

(一)耳廓外伤 503

七、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及处理 503

(三)鼻外伤 504

(四)鼻出血 504

八、常见病证 505

(一)耳胀、耳闭 505

(二)脓耳 507

(三)暴聋 508

(四)久聋 509

(五)耳眩晕 510

(六)鼻窒 511

(七)鼻鼽 512

(八)鼻渊 513

(九)急喉痹 515

(十)慢喉痹 516

(十一)乳蛾 517

(十二)喉关痈 518

(十三)急喉喑 519

(十四)慢喉喑 520

(十五)梅核气 521

第十二章中医肛肠科 523

一、肛管直肠的解剖与生理 523

(一)肛管直肠的解剖 523

二、肛肠病病因病机 526

(一)风 527

(二)湿 527

(三)燥 527

(四)热(火) 527

(五)食 527

(六)虚 528

(七)气滞 528

(八)血瘀 528

三、肛肠病常见症状 528

(一)便血 528

(二)肿痛 529

(三)坠胀 529

(四)脱垂 529

(六)大便不调 530

(七)湿痒 530

(五)流脓液 530

四、肛肠病常用检查方法 531

(一)病人体位 531

(二)检查步骤 532

五、肛肠病常用治疗方法 534

(一)内治法 534

(二)外治法 535

(三)手术疗法 536

六、常见病证 542

(一)内痔 542

(四)其他疗法 542

(二)外痔 544

(三)混合痔 546

(四)肛裂 546

(五)肛痈 547

(六)肛瘘 549

(七)脱肛 550

(八)悬珠痔 551

(九)息肉痔 552

(十)骶尾部畸胎瘤 553

(十一)肛门湿疡 554

(十二)锁肛痔 555

(十三)直肠前突 556

(十四)盆底肌痉挛综合征 557

(一)皮肤的组织结构 559

一、皮肤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 559

(二)皮肤的生理功能 559

第十三章中医皮肤科 559

(三)热 560

(二)湿 560

(四)虫 560

(五)毒 560

(一)风 560

二、皮肤病病因病机 560

三、皮肤病常见症状及其辨证 561

(八)肝肾不足 561

(一)自觉症状 561

(二)他觉症状 561

(七)血虚风燥 561

(六)血瘀 561

四、皮肤病常用治疗方法 563

(一)内治法 563

(二)外治法 564

(三)皮肤活检术 565

(二)匙刮术 565

六、常见病证 565

(一)黄水疮 565

(一)真菌直接检查 565

五、其他 565

(二)肥疮 566

(三)白秃疮 568

(四)圆癣 568

(五)鹅掌风 569

(六)脚湿气 570

(七)疥疮 570

(八)蛇串疮 571

(九)热疮 572

(十)扁瘊 573

(十一)疣目 574

(十二)鼠乳 575

(十三)鸡眼 575

(十四)湿疮 576

(十五)四弯风 578

(十六)瘾疹 578

(十七)土风疮 580

(十八)药毒 580

(十九)天疱疮 582

(二十)红蝴蝶疮 584

(二十一)皮痹 586

(二十二)猫眼疮 588

(二十三)瓜藤缠 589

(二十四)风热疮 590

(二十五)白? 591

(二十六)摄领疮 593

(二十七)紫癜风 594

(二十八)白驳风 595

(二十九)黧黑斑 596

(三十)酒渣鼻 597

(三十一)粉刺 598

(三十二)淋病 599

(一)病因病机 601

(二)骨折的移位 601

一、骨折 601

第十四章 中医骨伤科 601

(三)骨折的分类 602

(四)骨折的诊断 604

(五)骨折并发症 605

(六)骨折的治疗原则 607

(七)骨折的整复 607

(八)骨折的固定 608

(十一)骨折的愈合、畸形愈合、迟缓愈合与不愈合 609

(九)骨折的辨证用药 609

(十)骨折的功能锻炼 609

(十二)开放骨折 610

二、脱位 611

(一)病因病机 611

(二)脱位的分类 612

(三)脱位的诊断 614

(四)脱位的并发症 616

(五)脱位的治疗 618

三、筋伤 623

(一)病因病机 623

(二)伤筋的分类 623

(三)筋伤的检查方法 624

(二)肛管直肠的生理 626

(四)筋伤的治疗 627

(一)锁骨骨折 628

四、常见病证 628

(二)肱骨外科颈骨折 630

(三)肱骨干骨折 632

(四)肱骨髁上骨折 635

(五)肱骨内上髁骨折 637

(六)尺骨鹰嘴骨折 639

(七)尺骨上1/3骨折并桡骨头脱位 641

(八)尺桡骨干双骨折 643

(九)桡骨下端骨折 645

(十)腕舟骨骨折 647

(十一)股骨颈骨折 649

(十二)股骨干骨折 651

(十三)髌骨骨折 653

(十四)胫腓骨干骨折 655

(十五)踝部骨折 657

(十六)胸、腰椎骨折 658

(十七)肩锁关节脱位 660

(十八)肩关节脱位 661

(十九)肘关节脱位 663

(二十)髋关节后脱位 666

(二十一)髋关节前脱位 667

(二十二)髋关节中心性脱位 668

(二十三)颈椎病 669

(二十四)肩周炎 672

(二十五)肩部扭挫伤 673

(二十六)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674

(二十七)肘部软组织扭挫伤 675

(二十八)桡骨小头半脱位 676

(二十九)肱骨外上髁炎 676

(三十)腕关节扭挫伤 677

(三十一)腕三角纤维软骨损伤 678

(三十二)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679

(三十三)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680

(三十四)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681

(三十五)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 682

(三十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683

(三十七)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684

(三十八)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686

(三十九)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687

(四十)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688

(四十一)髌骨软化症 689

(四十二)胫骨结节骨骺炎 690

(四十三)踝关节扭伤 691

(四十四)急性腰扭伤 692

(四十五)腰肌劳损 693

(四十六)腰椎间盘突出症 694

(四十七)腰椎管狭窄症 696

(一)十二经脉 698

第十五章中医针灸科 698

一、经络系统概况及特点 698

(二)奇经八脉 699

(三)十二经别 701

(四)十二经筋 702

(五)十二皮部 702

(六)十五络脉 703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704

(三)感应传导 704

(四)调节机能平衡 704

(一)沟通脏腑,联系肢体 704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 704

三、经络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 705

(一)诊察病证 705

(二)治疗疾病 705

四、常用腧穴定位方法 706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706

(二)自然标志定位法 707

(三)指寸定位法 708

五、常用十四经腧穴 708

六、针刺得气 709

(一)得气表现 709

(三)影响得气的因素 710

(四)促使得气的方法 710

(二)得气的临床意义 710

七、常用针刺补泻手法 711

(一)单式补泻手法 711

(二)复式补泻手法 713

八、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714

(一)晕针 714

(二)滞针 715

(三)弯针 715

(四)断针 716

(五)针后异常感 716

(六)针刺性气胸 717

(一)针灸治疗原则 718

九、针灸治疗原则与配穴处方 718

(二)配穴处方 719

十、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及临床应用 722

(一)五输穴 722

(二)原、络穴 723

(三)俞、募穴 725

(四)八脉交会穴 725

(五)八会穴 726

(六)郄穴 727

(七)下合穴 727

十一、常见病证 728

(一)剧痛证 728

(八)交会穴 728

(二)晕厥 730

(三)中风 730

(四)眩晕 732

(五)头风 733

(六)面瘫 734

(七)风湿痹 734

(八)骨痹 736

(九)痿证 737

(十)腰痛 738

(十一)呕吐 739

(十二)胃脘痛 740

(十三)泄泻 741

(十四)便秘 743

(十五)胁痛 744

(十六)漏肩风 745

(十七)胸痹心痛 745

(十八)心悸 747

(十九)不寐 748

(二十)郁病 749

(二十一)癃闭 750

(二十二)痛经 751

(二十三)遗尿 751

(二十四)暴聋 752

(二十六)牙痛 753

(二十五)急喉痹 753

(二十七)近视 754

第十六章中医推拿科 755

一、成人推拿 755

(一)成人推拿注意事项 755

(二)成人推拿手法要求 755

(三)成人常用推拿手法 756

二、小儿推拿 765

(一)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765

(二)小儿推拿手法要求 766

(三)小儿推拿手法补泻 766

(四)小儿常用推拿手法 767

(六)复合手法 769

(五)小儿常用推拿穴位 769

三、常见病证 770

(一)肱骨外上髁炎 770

(二)肩关节周围炎 770

(三)颈椎病 771

(四)落枕 773

(五)急性腰肌扭伤 773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 774

(七)慢性腰肌劳损 775

(八)肥大性腰椎炎 776

(九)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776

(十)胃脘痛 777

(十一)头痛 778

(十二)高血压病 779

(十三)半身不遂 780

(十四)失眠 782

(十五)痛经 783

(十六)乳痈 784

(十七)婴儿腹泻 785

(十八)呕吐 786

(十九)腹痛 787

(二十)便秘 788

(二十一)脱肛 789

(二十二)疳积 790

(二十三)发热 791

(二十四)感冒 792

(二十五)咳嗽 793

(二十六)遗尿 794

(二十七)尿潴留 795

(二十八)小儿肌性斜颈 796

(二十九)夜啼 796

(三十)惊风 798

(三十一)佝偻病 799

(三十二)小儿桡骨头半脱位 800

(三十三)小儿麻痹后遗症 801

(三十四)近视 80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