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文化精要
中国文化精要

中国文化精要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阙道隆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00613547
  • 页数:679 页
图书介绍:内容包括:中国文化研究概况、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少数民族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等。
《中国文化精要》目录

(一)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 13

前 言 13

一百川汇海——中国文化的源流 13

(一)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 13

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4) 中国文化发展的地理背景(9) 地理环境与对外联系 13

目 次 13

前 言 13

目 次 13

一百川汇海——中国文化的源流 13

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4) 中国文化发展的地理背景(9) 地理环境与对外联系 13

(二)多元的文化源头 21

人类发源地之一(14) 震动世界的“北京人”(14) 从“古人”到“新人”(15) 真正的智人(16) 7000处新石器遗址遍布全国(17) 距今七八千年的文化(17) 它为长江文明作证(18) 半坡博物馆的故事(19) 跨在文明门槛上(20) 红山祭坛之谜 21

人类发源地之一(14) 震动世界的“北京人”(14) 从“古人”到“新人”(15) 真正的智人(16) 7000处新石器遗址遍布全国(17) 距今七八千年的文化(17) 它为长江文明作证(18) 半坡博物馆的故事(19) 跨在文明门槛上(20) 红山祭坛之谜 21

(二)多元的文化源头 21

黄帝·炎帝 蚩尤(22) 早期的民族融合(23) 记述各族历史的杰作(24) 西域三十六国(25) 民族重新大组合的序幕(26) 中华各族一次重新组合(27) 各族联系之加强(28) 又一次民族新组合(30) 中华各族大体稳定下来 31

(三)中华各族的历史演变 31

黄帝·炎帝 蚩尤(22) 早期的民族融合(23) 记述各族历史的杰作(24) 西域三十六国(25) 民族重新大组合的序幕(26) 中华各族一次重新组合(27) 各族联系之加强(28) 又一次民族新组合(30) 中华各族大体稳定下来 31

(三)中华各族的历史演变 31

决定人类命运的一种原始人(33) 女族长们的创造(34) 半坡氏族的繁荣(36) 大汶口社会的变迁 40

(四)繁花初绽的远古文化 40

(四)繁花初绽的远古文化 40

决定人类命运的一种原始人(33) 女族长们的创造(34) 半坡氏族的繁荣(36) 大汶口社会的变迁 40

(五)百家争鸣的先秦文化 52

青铜文化的盛衰(46) 六经和孔子(48) 百家产生的条件(50) 儒家外的各家 52

(五)百家争鸣的先秦文化 52

青铜文化的盛衰(46) 六经和孔子(48) 百家产生的条件(50) 儒家外的各家 52

经、子外的著述 54

经、子外的著述 54

文化成熟的基本要求和标志(57) 君主专制土地制度的全面确立(59) 君主专制政治制度的成熟(60) 专制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完成(62) 秦汉文化的宏富气象 64

(六)大一统的秦汉文化 64

文化成熟的基本要求和标志(57) 君主专制土地制度的全面确立(59) 君主专制政治制度的成熟(60) 专制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完成(62) 秦汉文化的宏富气象 64

(六)大一统的秦汉文化 64

(七)诸族并兴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70

民族融合的加速(69) 物质文化的发展(69) 制度文化的发展(69) 精神文化的新特点 70

民族融合的加速(69) 物质文化的发展(69) 制度文化的发展(69) 精神文化的新特点 70

(七)诸族并兴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70

(八)开拓创新的隋唐文化 86

制度文化的总结与创新(79) 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82) 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85) 思想文化的繁荣昌盛 86

(八)开拓创新的隋唐文化 86

制度文化的总结与创新(79) 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82) 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85) 思想文化的繁荣昌盛 86

物质文化趋于精美(90) 制度文化更趋规范(90) 精神文化的新发展 91

物质文化趋于精美(90) 制度文化更趋规范(90) 精神文化的新发展 91

(九)精细规范的宋元文化 91

(九)精细规范的宋元文化 91

文化的规整和箝制(101) 王学的崛起(103) 经世和启蒙之潮(106) 朴学的兴衰 109

(十)盛极而衰的明清文化 109

(十)盛极而衰的明清文化 109

文化的规整和箝制(101) 王学的崛起(103) 经世和启蒙之潮(106) 朴学的兴衰 109

文学的丰碑(113) 古典科学的总结 114

文学的丰碑(113) 古典科学的总结 114

西学东渐与近代文化的历程(117) 中西冲撞下的近代文化的变迁 119

(十一)中西冲撞的近代文化 119

(十一)中西冲撞的近代文化 119

西学东渐与近代文化的历程(117) 中西冲撞下的近代文化的变迁 119

(十二)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文化 137

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文化(128) 西北地区的古代民族文化(130) 西南地区的古代民族文化(134) 东南地区的古代民族文化 137

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文化(128) 西北地区的古代民族文化(130) 西南地区的古代民族文化(134) 东南地区的古代民族文化 137

(十二)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文化 137

二光照百代——中国文化的成就 150

(一)农 业 150

古代农业的源流和特点(143) 古代农业的十大成就 150

(一)农 业 150

二光照百代——中国文化的成就 150

古代农业的源流和特点(143) 古代农业的十大成就 150

(二)手 工 业 180

源远流长的产业变迁(170) 举世瞩目的工艺成就(175) 灿若群星的能工巧匠 180

(二)手 工 业 180

源远流长的产业变迁(170) 举世瞩目的工艺成就(175) 灿若群星的能工巧匠 180

发人深省的历史反思 184

发人深省的历史反思 184

(三)商 业 210

古代商人的经营之道和管理之方(187) 中国城市的起源、演变及特点(197) 灿烂的中国货币文化(204) 对外贸易: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210

(三)商 业 210

古代商人的经营之道和管理之方(187) 中国城市的起源、演变及特点(197) 灿烂的中国货币文化(204) 对外贸易: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210

(四)社会组织 234

从部落到国家(221) 家庭与宗族(225) 中国的宗法制(231) 秘密社会组织 234

从部落到国家(221) 家庭与宗族(225) 中国的宗法制(231) 秘密社会组织 234

(四)社会组织 234

(五)典章制度 247

古代的法律制度(240) 古代的礼制(242) 古代的岁时历法(244) 古代的官制 247

(五)典章制度 247

古代的法律制度(240) 古代的礼制(242) 古代的岁时历法(244) 古代的官制 247

古代的兵制(253) 古代的赋税 257

古代的兵制(253) 古代的赋税 257

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260) 孔子与儒学(262) 诸子百家(265) 经学与考据训诂 267

(六)学术思想 267

(六)学术思想 267

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260) 孔子与儒学(262) 诸子百家(265) 经学与考据训诂 267

礼治与法治的政治思想(270)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272) 损有余、补不足的经济思想(274) 礼、仁、孝的伦理思想 278

礼治与法治的政治思想(270)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272) 损有余、补不足的经济思想(274) 礼、仁、孝的伦理思想 278

(七)宗 教 304

道教的产生和发展(281)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民族化(287) 伊斯兰教在中国(299) 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 304

(七)宗 教 304

道教的产生和发展(281)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民族化(287) 伊斯兰教在中国(299) 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 304

(八)文 字 320

汉字的创造与演变(309) 少数民族文字(318) 汉字书法艺术 320

汉字的创造与演变(309) 少数民族文字(318) 汉字书法艺术 320

(八)文 字 320

(九)教 育 342

古代学校教育(333) 古代选士制度和科举制度 342

古代学校教育(333) 古代选士制度和科举制度 342

(九)教 育 342

(十)典 籍 368

文化火种的传递(350) 古代图书的四部分类法(355) 世界最大的史书(357) 宋代的四大类书(358) 两部最大的书写本(361) 目录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362) 藏经与中国文化(363) 我国的方志(365) 藏书事业与藏书家 368

文化火种的传递(350) 古代图书的四部分类法(355) 世界最大的史书(357) 宋代的四大类书(358) 两部最大的书写本(361) 目录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362) 藏经与中国文化(363) 我国的方志(365) 藏书事业与藏书家 368

(十)典 籍 368

文学创造的两种典型(370) 实用文与美文的结合(373) 两汉文赋与诗歌(376) 文学自觉的时代(380) 唐诗气象(384) 宋诗风韵(390) 唐宋散文大观(393) 词的崛起(396) 戏曲文学的兴盛(400) 小说的繁荣 405

(十一)文 学 405

文学创造的两种典型(370) 实用文与美文的结合(373) 两汉文赋与诗歌(376) 文学自觉的时代(380) 唐诗气象(384) 宋诗风韵(390) 唐宋散文大观(393) 词的崛起(396) 戏曲文学的兴盛(400) 小说的繁荣 405

(十一)文 学 405

(十二)艺 术 418

(十二)艺 术 418

术(413) 注重神韵的雕塑艺术(416) 通政合礼的音乐舞蹈 418

术(413) 注重神韵的雕塑艺术(416) 通政合礼的音乐舞蹈 418

气韵生动的中国画(410)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和画论(412) 虚拟写意的戏曲表演艺 418

气韵生动的中国画(410)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和画论(412) 虚拟写意的戏曲表演艺 418

(十三)工艺美术 435

陶瓷古艺(423) 玉器精英(425) 漆器生辉(428) 青铜重器(431) 织绣绚丽 435

(十三)工艺美术 435

陶瓷古艺(423) 玉器精英(425) 漆器生辉(428) 青铜重器(431) 织绣绚丽 435

民艺淳朴 437

民艺淳朴 437

(十四)建 筑 448

(十四)建 筑 448

建筑与文化艺术(441) 中国古建筑的悠久历史(443) 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448

建筑与文化艺术(441) 中国古建筑的悠久历史(443) 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448

丰富多彩的古建筑类型 455

丰富多彩的古建筑类型 455

(十五)科 技 500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482) 阴阳五行与中国传统科技(484) 四大发明(486) 数学、天文和历法(488) 独特的中医药学(491) 神奇的针灸疗法(493) 奥妙的气功(495) 兴旺发达的古代造船业(497) 科学机构与科学家 500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482) 阴阳五行与中国传统科技(484) 四大发明(486) 数学、天文和历法(488) 独特的中医药学(491) 神奇的针灸疗法(493) 奥妙的气功(495) 兴旺发达的古代造船业(497) 科学机构与科学家 500

(十五)科 技 500

(十六)服 饰 509

衣冠之邦(503) 官服与民服(504) 唐装与和服(506) 龙袍的历史(507) 粉黛与古代妇女(508) 古代发式与美容术 509

(十六)服 饰 509

衣冠之邦(503) 官服与民服(504) 唐装与和服(506) 龙袍的历史(507) 粉黛与古代妇女(508) 古代发式与美容术 509

(十七)节日民俗 521

从春节到重阳(512) 少数民族节日(513) 婚礼·丧礼 祭礼(517) 宗祠与专祠 521

从春节到重阳(512) 少数民族节日(513) 婚礼·丧礼 祭礼(517) 宗祠与专祠 521

(十七)节日民俗 521

龙文化(524) 民间娱乐 525

龙文化(524) 民间娱乐 525

盛衰 542

三继往开来——中国文化的反思与展望 542

三继往开来——中国文化的反思与展望 542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与兼容精神 542

唯一没有中断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531) 传统文化模式的形成及其稳定传承的机 542

制(532) 兼容与开放为中国文化昌盛的优良传统(540) 开放与封闭和中国文化的 542

盛衰 542

制(532) 兼容与开放为中国文化昌盛的优良传统(540) 开放与封闭和中国文化的 542

唯一没有中断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531) 传统文化模式的形成及其稳定传承的机 542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与兼容精神 542

儒家理想人格(548) 墨家与道家的理想人格(550) 三种次生型的理想人格(552) 不同的人格原型与趋同的宗教意蕴(554) 社会心理 556

(二)中国传统理想人格与社会心理 556

(二)中国传统理想人格与社会心理 556

儒家理想人格(548) 墨家与道家的理想人格(550) 三种次生型的理想人格(552) 不同的人格原型与趋同的宗教意蕴(554) 社会心理 556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567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567

有机整体思维(560) 直觉思维(564) 意象思维(566) 历史思维 567

有机整体思维(560) 直觉思维(564) 意象思维(566) 历史思维 567

源远流长(569) 自成体系(571) 包涵兼容(572) 统一多样(573) 重德重生 574

(四)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574

源远流长(569) 自成体系(571) 包涵兼容(572) 统一多样(573) 重德重生 574

(四)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574

天人合一(575) 崇古重老(577) 家族本位(578) 对传统文化特征的各种见解 579

天人合一(575) 崇古重老(577) 家族本位(578) 对传统文化特征的各种见解 579

(五)中国古代文化与东方世界 590

对东方物质文化的影响(581) 对东方制度文明的影响(586) 对东方精神文化的贡 590

献 590

献 590

对东方物质文化的影响(581) 对东方制度文明的影响(586) 对东方精神文化的贡 590

(五)中国古代文化与东方世界 590

热(603) 中西易位:新的一百年 604

漫长的滥觞期(598) 丝路两千年:开放还是封闭(599) 18世纪欧洲的中国 604

(六)中国文化与西方世界 604

热(603) 中西易位:新的一百年 604

漫长的滥觞期(598) 丝路两千年:开放还是封闭(599) 18世纪欧洲的中国 604

(六)中国文化与西方世界 604

(七)中西文化特色的历史比较 618

观(615) 艺术化的知识观人生观与规律化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618

家族主义与个人主义(608) 大一统皇权与分权体制(612) 非宗教的与宗教的宇宙 618

观(615) 艺术化的知识观人生观与规律化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618

家族主义与个人主义(608) 大一统皇权与分权体制(612) 非宗教的与宗教的宇宙 618

(七)中西文化特色的历史比较 618

(八)中国近现代文化运动 625

变法维新的文化运动(621) 走向世界的文化运动(623) 民族革命的文化运动 625

变法维新的文化运动(621) 走向世界的文化运动(623) 民族革命的文化运动 625

(八)中国近现代文化运动 625

探求中国文化的再生之路(627) 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630) 共产主义的文化运动 633

探求中国文化的再生之路(627) 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630) 共产主义的文化运动 633

(九)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当代中国“文化热”的透视 644

文化热一瞥(637) 文化运动的起因(638) 如何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644

文化热一瞥(637) 文化运动的起因(638) 如何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644

(九)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当代中国“文化热”的透视 644

(十)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任务、方针和途径 659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652) 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659

相互促进,协调发展(653) 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奋斗目标(654) 努力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656) 积极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658) 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659

相互促进,协调发展(653) 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奋斗目标(654) 努力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656) 积极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658) 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659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652) 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659

(十)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任务、方针和途径 6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