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叶凤沅等编写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61705522
- 页数:393 页
序 1
目 录 1
绪 论 2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2
一、文学的审美规律是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2
二、文学理论的演变 3
学习文学理论的意义 6
一、文学理论指导语文教学 6
二、文学理论指导文学赏评 7
三、文学理论指导文学创作 7
一、认真掌握基本原理 8
二、密切联系文学实际 8
学习文学理论的方法 8
三、必须坚持辩证方法 9
第一编 文学的特性 12
第一章文学的形象性 12
第一节 形象是审美意识的表现形态 12
一、形象是文学的特性 12
(一)形象是人类认识、反映世界的特殊方式 12
(二)形象的分类 14
二、形象是审美意识的物化 16
(一)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审美反映 16
(二)形象的审美特点 16
第二节 形象是作家的发现 19
一、文学创作的能动性 19
二、作家通过想象创造形象 21
(一)写实型 22
(二)写景型 22
三、形象的多元形态 22
(三)抒情型 23
(四)幻想型 23
(五)荒诞型 24
四、作家灵活处理形象真实和虚构的关系 25
五、形象中渗透着作家的艺术个性 26
六、严格区别创作能动性和主观随意性 27
第二章 文学的情感性 31
第一节 情感是形象的血液 31
一、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 31
(一)心理学系统的情感类型 33
二、文学情感的基本类型 33
(二)生理学系统的情感类型 34
(三)社会学系统的情感类型 35
三、文学情感基因的流程 36
(一)情绪流 36
(二)情感流 36
(三)情操流 37
第二节 情感是创作的动力 39
一、作家情感的各类机能 39
(一)情感的信号机能 39
(二)情感的自控机能 40
(三)情感的创造机能 41
(一)表达方式的异同 46
二、一般情感与创作情感的异同 46
(三)媒介对象的异同 47
(二)欲求表现的异同 47
第三节 文学情感的理性意识与审美魅力 48
一、情感和思想的相互渗透 48
(一)文学中的思想必须情感化 48
(二)情感蕴蓄理性化 49
(三)坚持情感和思想的统一 50
二、情理融合的现实意义 50
(一)正确地再现社会生活 50
(二)完美地表现健康情感 51
(三)满足读者的审美享受 51
(一)抒情文学的情感魅力 52
三、文学情感与审美魅力 52
(二)叙事文学的情感魅力 53
(三)文学情感审美魅力的目的 54
第三章文学的审美性 56
第一节 审美性是对文学特性的深层把握 56
一、文学的审美性及其构成 56
(一)文学审美性的涵义 56
(二)文学审美性的构成 57
二、文学的审美性与形象性、情感性的关系 70
(一)审美性与形象性的关系 71
(二)审美性与情感性的关系 72
(一)文学综合审美功能的构成 73
一、文学的综合审美功能 73
第二节 审美性是对文学功能的深层把握 73
(二)文学审美功能的辩证统一关系 78
二、文学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 79
(一)美育的目的和特点 79
(二)文学对美育具有特殊意义 81
第四章文学是人学 83
第一节 文学的首要任务是写人 83
一、文学创作的第一个目标是描绘人 83
二、文学要满足读者欣赏人的需要 85
三、文学要创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86
第二节 文学要充分表现人的情感 87
一、人物形象要有丰富的情感 87
二、要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去展现人的情感 88
三、正确地表现“人性美”能使人物血肉丰满 92
四、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有利表现人的深层情感 95
第三节 创造典型人物是作家追求的目标 97
一、典型人物 97
二、典型环境 101
三、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102
第五章 文学是语言艺术 105
第一节 文学与其他艺术的比较 105
一、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 105
(一)间接性、意象性的局限 105
(二)间接性、意象性能从更多侧面提供丰富的审美意蕴 107
(一)勾勒广阔多变的社会生活 109
(二)多侧面多层次地刻划各种人物的个性 109
二、文学形象的广阔性 109
(三)深入到人的复杂微妙的精神领域 110
三、文学形象的深刻性 111
第二节 文学语言的特征 112
一、形象可感 112
二、凝炼含蓄 113
三、富于感情色彩 114
四、富于音乐美 116
五、模糊朦胧美 117
第三节 文学语言的构成 118
一、人物语言 118
(一)叙述人语言的涵义 119
二、叙述人语言 119
(二)三种叙述方法 120
第四节 文学语言的提炼 122
一、丰富文学语言的途径 122
二、锤炼文学语言的原则 123
第二编文学作品 126
第六章文学作品的构成 126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其构成因素 126
一、文学作品的内容 126
二、文学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 128
(一)题材 128
(二)主题 131
(三)人物 133
(四)环境 137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形式及其构成因素 139
一、文学作品的形式 139
二、文学作品形式的构成因素 140
(一)情节 140
(二)结构 142
第三节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46
一、内容对形式的主导作用 146
(一)一定的内容形成相应的形式 146
(二)一定的内容选择相应的形式 147
二、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作用 147
(一)旧形式可以表现新内容 147
(一)内容与形式矛盾统一的审美意义 148
三、内容与形式的审美意义 148
(二)形式与内容相互关系的多能性 148
(二)文学内容的审美意义 149
(三)文学形式的审美意义 149
第七章文学作品的分类 151
第一节 文学分类与多边文学 151
一、体裁形成与分类谱系 151
二、相对分类与多边文学 154
第二节 诗歌 155
一、诗歌的特点 155
(一)言志缘情,浮想联翩 155
(二)击节吟咏,曲尽其妙 156
(三)凝炼含蓄,意象鲜明 157
(二)叙事诗 158
(一)抒情诗 158
二、诗歌的分类 158
(三)格律诗 159
第三节 散文 160
一、散文的特点 160
(一)题材广泛,联想丰富 160
(二)形散神聚,结构灵活 161
(三)手法多样,语言优美 162
二、散文的分类 163
(一)叙事散文 163
(二)抒情散文 164
(三)议论散文 164
(一)能细致、多方面地刻画人物 166
第四节 小 说 166
一、小说的特点 166
(二)有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 167
(三)能具体、灵活地描写人物活动环境 168
二、小说的分类 168
(一)长篇小说 168
(二)中篇小说 169
(三)短篇小说 170
(四)微型小说 170
(五)创新小说 170
(一)高度集中 172
(二)冲突尖锐 172
第五节 戏剧文学 172
一、戏剧文学的特点 172
(三)语言多能 173
二、戏剧文学的分类 175
(一)悲剧 175
(二)喜剧 175
(三)正剧 176
第六节 影视文学 177
一、影视文学的特点 177
(一)视觉性形象 177
(二)动态性描写 178
(三)影视性语言 179
(四)蒙太奇方式 180
(一)电影文学 183
二、影视文学的分类 183
(二)电视文学 184
第三编文学的创作 188
第八章作家与作品 188
第一节 作家的艺术使命 188
一、作家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188
(一)作家需有高尚的情操 188
(二)尊重作家的劳动 189
二、作家要善于了解人 189
(一)到生活中观察各种人 189
(二)要重视情感的积累 191
第二节 文学的风格 192
一、风格的涵义 192
二、风格的类型 192
(一)客体的信源投射 194
三、风格的形成 194
(二)主体的信息反馈 195
(三)创作的信道递增 197
四、风格的特性 198
(一)时代特性 198
(二)民族特性 199
(三)社会特性 199
(四)文体特性 201
(五)个人特性 201
(六)审美特性 203
(一)对创作技法的独特运用 207
一、典型化的智能活动 207
第一节 典型化 207
第九章典型化与创作思维 207
(二)对艺术审美的充分表现 208
(三)对创造法则的巧妙把握 208
二、典型化的基本规律 209
(一)调节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使之更富艺术真实 209
(二)处理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使之符合历史必然 210
(三)注意具象与概括的关系,使之生成具象概括性 210
(四)解决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使之突出性格个别性 211
三、典型化的不同技巧手法 212
(一)不同的创作方法有不同的典型化的方法 212
(二)不同的文学体裁有不同的典型化的方法 213
(三)不同的创作个性有不同的典型化的方法 213
二、抽象思维 214
一、人的思维 214
第二节 创作思维的多元模式 214
三、形象思维 216
(一)形象思维的三级层次 216
(二)形象思维的特点 217
四、模糊思维 220
(一)模糊思维的涵义 220
(二)模糊思维的科学依据 221
(三)模糊思维的客观存在 222
(四)模糊思维的创作表现 222
五、灵感思维 224
六、各类思维的系统渗透 226
一、直觉功能 227
第三节 创作思维的多层次功能 227
二、定向功能 228
(一)搜奇索异,跟踪追求 228
(二)道听途说,欣然命笔 229
(三)思维反馈,创造形象 229
三、想象功能 229
(一)联系性想象 230
(二)幻觉性想象 230
(三)虚构性想象 230
四、情感功能 231
(一)动力效应 231
(二)提炼效应 231
(一)保证作家的艺术直觉转化为定向性能 232
五、理智功能 232
(四)移位效应 232
(三)结构效应 232
(二)保证作品的审美情趣获得社会效果 233
(三)保证创作的不同材料取得内在联系 233
第十章文学的创作方法 236
第一节 文学发展史上的创作方法 236
一、创作方法 236
(一)创作方法的涵义 236
(二)创作方法的意义 237
二、现实主义 237
(一)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 237
(二)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239
(一)浪漫主义的发展过程 241
三、浪漫主义 241
(二)积极浪漫主义 242
(三)消极浪漫主义 244
四、其他创作方法 244
(一)古典主义 244
(二)自然主义 246
(三)现代主义 24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代的创作方法 249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49
(一)产生背景 249
(二)基本特征 250
二、社会主义时代创作方法的多样化 252
(一)继承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传统 252
(四)借鉴其他创作方法的积极基因 253
(二)提倡革命现实主义精神 253
(三)赞赏革命浪漫主义特色 253
第四编文学的发展 262
第十一章文学发展的外因 262
第一节 经济对文学发展的制约 262
一、文学和经济 262
(一)从社会结构中考察文学 262
(二)经济对文学的决定作用 263
(三)文学对经济的反作用 264
二、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 265
第二节 上层建筑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267
一、文学和政治 267
二、文学和道德 270
三、文学和哲学 271
四、文学和宗教 273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274
一、人民性是历代文学发展的优良传统 274
(一)文学的人民性的涵义 274
(二)文学的人民性的主要表现 276
(三)人民性是文学重要的社会属性 278
(四)阶级性是阶级社会文学的社会属性 278
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方向 283
(一)“二为”方向的内涵和意义 284
(二)“二为”方向的基本要求 285
一、精神生产的历史继承性 290
第一节 本民族文学的纵向继承 290
第十二章文学发展的内因 290
二、文学历史的发展规律性 292
三、纵向继承的渠道 294
(一)思想内容的继承 294
(二)艺术形式的继承 295
(三)创作方法的继承 296
第二节 各民族文学的横向交流 297
一、民族形成与民族文化 297
二、民族文化的交流原因与影响方式 299
(一)交流原因 299
(二)影响方式 301
(一)思想内容的交流 302
三、横向交流的渠道 302
(二)艺术形式的交流 303
(三)创作方法的交流 303
第三节 创造民族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文学 304
一、反对以错误倾向对待中外文学遗产 304
(一)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 304
(二)全盘西化和排外主义 305
二、坚持对待中外文学遗产的正确态度 306
(一)历史观点 306
(二)辩证方法 308
(三)承传择取 309
三、创造富于民族气质与现代意识的世界文学 309
(一)文学的民族气质 309
(二)文学的现代意识 311
(三)努力创造世界文学 313
第四节 文学风格流派的多样化 314
一、流派的涵义 314
二、流派的形成 315
(一)文学发展 315
(二)思想解放 316
(三)社会斗争 316
三、流派的特性 316
(一)政治倾向性 316
(二)文艺思潮性 317
(三)审美共同性 318
(四)国际流行性 318
(一)发展风格流派的多样化 319
四、风格流派多样化是文学繁荣的重要标志 319
(二)我国现代文学风格流派多样化的历史发展 320
(三)我国新时期文学风格流派多样化的概况 321
第五编文学的赏评 326
第十三章文学欣赏 326
第一节作品与读者 326
一、读者是作家的“上帝” 326
二、接受美学 327
第二节 文学欣赏的性质和意义 330
一、文学欣赏的性质 330
二、文学欣赏的意义 331
(一)通过文学欣赏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 331
(二)文学欣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332
一、文学欣赏的情理统一 334
第三节 文学欣赏的特点和规律 334
二、文学欣赏的再创造和再评价 338
三、文学欣赏的个性差异 342
四、文学欣赏的共鸣现象 344
(一)阶级的因素 345
(二)民族的因素 346
(三)历史的因素 347
(四)共同美的因素 347
(五)人性的因素 348
第四节 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 349
一、文学欣赏能力的标志 349
(一)敏锐的感受力 350
(二)丰富的想象力 351
(三)准确的判断力 352
二、培养文学欣赏能力的途径 353
(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353
(二)坚持不断的欣赏实践 353
(三)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354
(四)掌握科学的文学理论 355
第十四章文学批评 358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任务 358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 358
二、文学批评的任务 360
(一)架设桥梁 360
(二)评论作品 361
(三)指导创作 363
(四)开展论争 364
一、文学批评标准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365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标准 365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标准 366
(一)真实性标准 367
(二)思想性标准 369
(三)艺术性标准 371
第三节 文学比评的方法 373
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述评 373
(一)感悟式批评 373
(二)注释式批评 374
(三)考据式批评 374
(四)评点式批评 375
(一)社会历史批评 376
二、西方文学批评流派述评 376
(二)形式主义批评 377
(三)结构主义批评 380
(四)精神分析批评 381
(五)原型批评 383
三、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 385
(一)从形象和情感入手,进行深入的分析 385
(二)坚持历史分析和美学分析的统一 386
(三)从历史、社会、时代的联系中考察作品 387
(四)从实际出发,对作品作全面的评价 388
(五)通过比较,评价不同作家的作品 389
后记 392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研究论稿》雷恩海主编 2018
- 《凯恩斯文集 第13卷 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 2018
- 《中国儿童文学名家名作典藏书系 散文卷 1》冯骥才著 2017
- 《海绵城市概论》刘娜娜,张婧,王雪琴 2017
- 《绅士阶层与中国现代文学》罗维斯著 2019
- 《药学概论》于海平主编 2019
- 《写给孩子的趣味天文学》(俄)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著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电子测量与仪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 2009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版》刘万伦主编;王文秀,甘卫群,刘万伦编写人员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液固旋流分离新技术》中国化工学会组织编写;汪华林等著 2019
- 《新编高中物理竞赛教程习题全解》钟小平主编;钟小平,倪国富,曹海奇编写 2019
- 《声动中国 七十年歌声里的中国故事》王一诺责任编辑;(中国)《声动中国》编写组 2019
- 《对话中国》《对话中国》编写组著 2019
- 《绿色过程工程与清洁生产技术 张懿院士论文集精选 上》《绿色过程工程与清洁生产技术》编写组编 2019
-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 甘肃》《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编写组 2019
- 《创新的脚步 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成果集萃》民政部编写组编著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