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敬永和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3414·018
  • 页数:369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哲学的研究对象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5

(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7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的区别 1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7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19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23

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3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23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 27

二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2

(一)物质和运动相互依存 32

(二)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34

(三)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37

(四)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39

三 空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40

(一)空间、时间的客观性 40

(二)空间、时间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42

(三)空间、时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44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7

一 意识的起源 47

第三章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47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1

二 意识的本质 52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3

(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55

(三)意识和信息、思维模拟 57

三 意识的作用 60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 60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63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66

一 辩证法的历史形态 66

(一)古代朴素辩证法 66

(二)唯心主义辩证法 68

(三)唯物主义辩证法 70

二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73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73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76

(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79

三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81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81

(二)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 84

(三)唯物辩证法和折衷主义 86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88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88

(一)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含义 88

(二)矛盾的同一性 90

一 客观真理 (1 92

(三)矛盾的斗争性 92

(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93

(一)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 96

二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96

(二)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99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02

(一)矛盾的普遍性 102

(二)矛盾的特殊性 105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08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 112

一 质、量、度 112

(一)质 112

(二)量 115

(三)度 117

(四)掌握事物度的意义 119

二 量变和质变 120

(一)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关系 120

(二)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普遍性及其表现的特殊性 123

(三)学习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125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28

一 辩证的否定 128

(一)事物的自我否定 128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130

(三)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133

二 否定之否定 134

(一)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134

(二)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36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具体形式的特殊性 139

(四)掌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 142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44

一 现象和本质 144

(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144

(二)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 145

(三)假象和本质 146

(四)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147

二 形式和内容 148

(一)形式和内容的含义 148

(二)形式和内容的对立统一 148

(三)学习形式和内容范畴的意义 150

(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152

三 原因和结果 152

(二)原因和结果的对立统一 154

(三)学习原因和结果范畴的意义 157

四 偶然性和必然性 158

(一)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含义 158

(二)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对立统 159

(三)学习偶然性和必然性范畴的意义 161

五 可能性和现实性 162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62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对立统一 164

(三)学习可能性和现实性范畴的意义 165

(一)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167

第九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67

一 认识和实践 167

(二)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71

(三)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173

二 认识的辩证过程 178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78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82

(三)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83

三 科学的思维方法 185

(一)归纳和演绎 185

(二)分析和综合 187

(三)抽象和具体 188

(四)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 190

(一)真理的客观性 192

第十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192

(二)真理的具体性 195

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96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96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97

三 真理和谬误 200

(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200

(二)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201

四 检验真理的标准 203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3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05

(三)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 206

(一)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208

五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意义 208

(二)坚持思想路线,讲究工作方法 211

第十一章 唯物主义历史观 213

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13

二 唯心主义历史观 215

(一)唯心主义历史观及其根本缺陷 215

(二)唯心主义历史观产生的根源 219

三 唯物主义历史观 221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 221

(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研究对象 225

(三)唯物主义历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228

(一)社会存在的构成 232

第十二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232

一 社会存在 232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37

(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38

二 社会意识 241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 241

(二)社会意识的形式 244

(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49

(四)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252

第十三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55

一 生产力 255

(一)生产力的构成 255

(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 259

(三)科学技术、科学管理与生产力 262

二 生产关系 265

(一)生产关系的构成 265

(二)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268

(三)科学管理与生产关系 270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72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73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274

(三)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76

第十四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81

一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81

(一)经济基础 281

(二)上层建筑 283

(三)社会形态 286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87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288

(二)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92

三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 295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95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96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体制改革 300

第十五章 阶级、国家、社会革命 303

一 阶级和阶级斗争 303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303

(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306

(三)阶级斗争的形式 308

(四)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311

二 国家 315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315

(二)国家的职能和形式 317

(三)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 321

三 社会革命 323

(一)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323

(二)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 326

(三)社会革命的形式 328

第十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30

一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330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30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 334

二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38

(一)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338

(二)群众创造历史和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统一 342

(三)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关系 345

第十七章 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351

一 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351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352

(二)人们的自觉活动和客观规律的统一 357

二 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60

(一)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360

(二)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363

(三)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36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