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院内感染预防与抗菌素应用
院内感染预防与抗菌素应用

院内感染预防与抗菌素应用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世栋主编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42105620
  • 页数:197 页
图书介绍:
《院内感染预防与抗菌素应用》目录

第一部 医院内感染的管制 3

第一章 医院获得性感染 3

第一节 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3

第二节 院内感染确定准则 5

第三节 院内感染病例填报标准 6

一、血流感染 6

二、泌尿道感染 6

三、呼吸道感染 6

四、手术切口感染 6

五、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6

六、胃肠道感染 7

七、病毒性肝炎 7

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7

九、骨科感染 7

十、子宫内膜感染 7

十一、眼科感染 8

第四节 感染的诊断标准 8

一、院内血流性感染 8

二、院内泌尿道感染 9

三、院内呼吸道感染 11

四、院内手术伤口感染 13

五、院内胃肠道感染 14

六、院内肝炎感染 15

七、院内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17

八、院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9

九、院内子宫内膜炎 20

十、院内骨科感染 21

第二章 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 22

第一节 医院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来源 22

一、外界环境病原微生物 22

二、内源性病原微生物 22

第二节 院内感染传播方式 23

一、接触感染 23

二、空气传播 24

三、媒介传染 24

四、病媒感染 24

五、细菌易位 24

第三节 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部 位与菌种 25

一、医院内感染的频率与部 位 25

二、院内感染最常见的微生物 26

第四节 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因素 29

一、生理机能减退、防御屏障受损 29

二、侵入性诊疗与监测 30

三、抗菌素大量广泛使用 31

四、病人与院内工作人员接触次数增多 33

五、病人活动范围扩大 34

六、感染管制方案不能确切实施 34

第三章 院内感染管理机构 35

第一节 院内感染管制委员会 35

一、委员会成员的组成 35

二、院内感染管制委员会职务范围 36

第二节 院内感染管制科 36

一、院内感染管制科的人员结构 36

二、感染管制科的职能 36

第四章 院内感染监视 38

第一节 感染监视内容与程序 38

一、院内感染个案资料基本内容 38

二、感染信息来源 38

三、资料整理与注册 39

四、资料分析 41

第二节 如何发现院内感染病例 42

一、收集细菌培养阳性报告 42

二、查易感人群 42

三、查阅长期大剂量使用抗菌素病案 43

四、统计换药病例 43

第三节 院内感染群体发病调查 43

一、群体发病定义 43

二、调查方式 44

三、申报主管部 门 44

四、拟定防治措施方案 45

第五章 院内感染管制制度 46

第一节 医疗实施感染管制 46

一、洗手制度 47

二、隔离制度 48

三、导尿制度 50

四、手术伤口感染管制制度 51

五、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管制制度 52

六、医院废弃物感染管制 54

七、环境清扫感染管制 55

第二节 医疗单位感染管制 56

一、普通病房感染管制制度 56

二、监护病房感染管制 59

三、供应中心感染管制制度 61

四、洗缝室感染管制 62

第三节 抗生素管理制度 63

一、使用抗生素存在的问题 64

二、抗菌素使用不合理造成的影响 65

三、抗菌素管理规则 65

第六章 消毒与灭菌 68

第一节 消毒的种类 68

一、煮沸法 68

二、巴斯德消毒法 68

三、紫外线消毒法 68

四、化学剂消毒 69

五、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及特性 69

第二节 灭菌的种类 72

一、物理方法 72

二、化学方法 72

第三节 消毒灭菌实施注意事项 73

一、器械灭菌前的去污处理 73

二、包装材料的选择 73

三、灭菌器材的包装方法 73

四、灭菌包装载方法 74

第四节 灭菌物品的感染管制 74

一、灭菌系统的监测 74

二、灭菌器(灭菌锅)的操作管理 75

三、灭菌物品存放的管理 75

四、灭菌物品使用注意事项 76

第七章 免疫低下患者的感染 77

第一节 癌症者的感染 78

第二节 骨髓移植者感染 81

一、影响移植感染的基本因素 81

二、感染发生的时期及其特点 81

第三节 重症监护室的感染 84

一、ICU患者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 84

二、ICU病原的特点 86

三、耐药性的防控 90

第四节 肠屏障功能低下者的感染 90

一、肠屏障的构成 91

二、影响肠屏障的因素 93

三、肠屏障损害的后果 95

四、重症患者肠屏障的监测 98

五、肠屏障损害的防治 99

第二部 抗菌药 105

第一章 病原微生物 105

第一节 常见的致病微生物 105

一、需氧菌 105

二、厌氧菌 107

三、霉菌 108

四、病毒 108

第二节 感染病原分析 108

一、感染致病菌 108

二、常见感染疾病致病菌分离频度 114

第二章 抗菌素与抗菌效应 118

第一节 抗菌药分类 118

第二节 青霉素类 119

一、窄谱青霉素 119

二、广谱青霉素 120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菌素 122

一、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122

二、第二代头孢菌素类 123

三、第三代头孢菌素类 127

四、临床如何选用头孢菌素类抗菌素 138

第四节 氨基甙类抗菌素 140

第五节 大环内酯类抗菌素 143

第六节 洁霉素类 145

第七节 四环素类 145

第八节 利福霉素类 147

第九节 肽类抗菌素 148

第十节 合成抗菌素 149

一、甲硝哒唑 149

二、磺胺类 150

第十一节 喹诺酮类(沙星类) 151

一、分类与分代 151

二、第三代药体外抗菌活性 152

三、氟喹诺酮类药动力学特点 153

四、氟喹诺酮类的临床应用 155

五、用药时不良反应及注意问题 155

第十二节 抗病毒药物 155

一、金刚烷胺 156

二、三氮唑核苷(病毒唑) 157

三、碘苷(IDU) 157

四、阿糖腺苷(腺嘌呤阿糖苷,Ara—A) 157

五、三氟胸苷 158

六、无环鸟苷 158

七、干扰素 159

八、丙氧鸟苷、阿昔洛韦 159

第十三节 抗真菌药(抗霉菌药) 159

一、二性霉素B 160

二、5—氟胞嘧啶(5—FC) 160

三、氟康唑 161

四、伊康唑 161

第三章 抗菌药的选择与使用 162

第一节 评价抗菌药的基本标准 162

一、抗菌谱及抗菌强度 162

二、血药峰值与药时曲线下总面积 162

三、药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 163

四、药物对微生态平衡的作用 163

五、药物的毒副作用 164

六、药物价格 164

第二节 合理用药的基本准则 164

一、明确感染损害 164

二、明确致感染病原微生物 164

三、选择特异有效抗菌药 165

四、联合用药的目的 165

五、严格控制预防性用药 166

六、实施正确的给药方法 167

七、儿童及新生儿用药须考虑药代学的差异 168

八、注意抗菌药与其它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169

第三部 附录 181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 18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