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明清实学思潮史
明清实学思潮史

明清实学思潮史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鼓应等主编
  • 出 版 社:济南:齐鲁书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33301080
  • 页数:644 页
图书介绍:
《明清实学思潮史》目录

第二十章 汤显祖的“至情论” 成复旺(6 1 1

第十一章 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 董光璧(31 1

第一节 生平、著作及其影响 (31 1

第二节 尚今、尚俗、尚奇警的文艺思想 (34 1

第二节 学“泰西”之“实学” (72 1

第三节“明哲保身”论 (16 1

第三节 注经“必藉实据”,反对“以空言说经” (12 1 1

第三节 “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 (11 7 1

第一节“志存闻道” (1 56 1

第三节 “释氏诸经,即周孔之义疏” (55 1

第一节生平和著作 (1 1 1

第四章 崔铣的“敛华就实”思想 默明哲(1 1 1

第五节“以宽为本”的王道政治 (10 1

第四节“性中本有欲” (1 7 1 1

第二节 治学三变——由朱学到王学再到实学 (8 1

第二节“浑然天地万物一体”说 (98 1

第三节 明陆王心学“阳儒阴释”之实 (24 1

第一节“性气乖时,游宦不达” (6 1 1

目 录 1

引 论 葛荣晋 1

第五节 “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38 1

第二节“内蕴渊渊之实学,外履勃勃之实行” (85 1

第二十九章 张溥及其复社“兴复古学, 1

务为有用”的经世思想 张显清(87 1

第一节复社领袖 (87 1

导论 葛荣晋 1

第四节社会政治思想 (88 1

第二节 立志事功,务为实学 (92 1

卷首语 陈鼓应 1

第一节站在分水岭上的文化巨匠 (1 75 1

第三节“经学即理学” (1 1 1 2

第二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 1 3

第四节 吕留良与黄宗羲 (131 5

第五节“道不离器”的唯物论倾向 (1 6 1 6

第四节一个锐意图新的文学改革家 (77 7

第一节“振起东林之绪” (9 1 8

第四节“反常之论” (9 10

第一节“锐意当世”的一生 (7 10

第三节性即气即生 (2 11

第四节“事势自然”的历史观 (1 6 12

第一节为学“就实”过程 12

第一章 罗钦顺的“经世宰物”之学 衷尔钜 12

第一节生平及其著作 (5 13

第二节 宋儒“全不以习行经济为事” (1 4 13

第五节科学“乃儒流实事求是之学” (17 14

第二节“情”的哲学 (6 15

第二节“不随朱子脚下转” (1 15

第四节 “验之于物得之于心乃为真知” (2 16

第二节“辅世拯民” (5 16

第三节 “民情之所欲”即为“至善” (4 17

第二节变法致治 17

第三十一章 陈子龙的实学建设 18

张显清(9 18

第二十七章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19

第一节 生平及著作 (8 19

董光璧(8 19

第四节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1 1 20

第三节“理须就气上认取”的实理观 22

第四节 心学和禅学真似“水上葫芦” 28

第五节历史地位 40

第一节锐意改革的一生 43

第二章 王廷相的元气实体论 葛荣晋 43

第二节“惟实学可以经世” 47

第三节 “无何”学说的认识论根基 (1 1 53

第三节 “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的实体论 54

第四节 “知行兼举”的实践论 64

第五节 “动静交相养”的实修论 73

第三章黄绾的王道政治及其对 78

理学的批判 葛荣晋 78

第一节“经理世务”的一生 78

第三节宋明理学“皆由于禅” 84

第四节圣人“艮止、执中之学” 92

第一节“著述之富,甲于近代” (1 1 97

第二节 重“事功”、斥“空虚”之学 (1 1 99

第三节“诋阳明不遗余力” 122

第五节“文须有益于天下” (1 128

第四节“民惟邦本” 131

第三十八章 熊伯龙的“无何”说 133

罗 炽(1 133

第一节“一代伟人”,“千载异书” (1 133

第二节“无何”论 (1 138

第五章 王艮“尊身立本”的启蒙思想 余敦康 140

第一节王学的分化与王艮思想的形成 140

第二节“淮南格物”说 152

第一节 为民族复兴提供理论依据的一生 (1 160

第二节 “因时之极敝而补之” (1 165

第四节“经世之业,莫先于讲学” 166

第六章 杨慎的考据博学论 贾顺先 170

第一节“谪戍”的一生 170

第二节 提倡“实事”、“实践”,反对“学而无实”、“学而无用” 172

第三节 提倡训诂考证,开明清考据学之新风 179

第四节 “言必征实”和“行之为贵” (1 180

第五节“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 (1 189

第四节 主张“性情合”论,反对“存理灭欲” 190

第五节 反对复古主义,主张“人人有诗,代代有诗” 194

第七章 吴廷翰的实理真知论 衷尔钜 197

第四十章毛奇龄崇尚“事功”, 197

第一节 “亢直”、“廉谨”的一生 197

反对“以空言说经”的思想 陈德述(1 197

第二节“物上见得理才方是实” 205

第四十一章 魏禧的实学思想 里 西(1 220

第二节 变法·救荒·封建 (1 222

第五节在日本的影响 225

第八章 陈建对王学的诘辩和《治安要议》 231

第一节“究心学术邪正之分及国家因革治乱” 231

的实政思想 步近智 231

第二节 “明朱陆‘早同晚异’之实” 233

第四十二章 费密的弘道论 蔡方鹿(1 238

第一节 从崇佛老静坐,到倡明实学 (1 238

第二节 中实之道 (1 243

第四节 《治安要议》的实政思想 246

第三节 道脉谱论 (1 247

第四节 “欲不可禁” (1 250

第九章 高拱的实政论及其理论基础 牟钟鉴 254

第一节“志不尽舒,才不尽酬” 254

第二节“挽刷颓风,修举务实之政” 257

第二节从经世时务到“悔过自新” (1 260

第三节力排众议,定策安边 266

第三节 从“悔过自新”到“明体适用” (1 266

第四节“只要成就一个‘是’字” 269

第四节 从“明体适用”到“明学术,正人心” (1 274

第一节“惟事讲学”的一生 282

第十章 何心隐反封建的“异端”思想 蒙登进 282

杜石然(1 283

第四十四章王锡阐和《晓庵新法》 283

第二节 “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的平等思想 288

第三节 《晓庵新法》的科学成就 (1 296

第三节 “天下国之身之家之”的社会理想 296

第四节 “与百姓同欲”的理欲观 302

第五节 “易天而不革天”的二重性 307

第二节 《本草纲目》的科学价值 318

第三节 “医者贵在格物” 326

第四节 “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 329

第十二章 徐渭的“本色”论 成复旺 334

第一节 “眼空千古,独立一时”的奇人 334

第三节 明后期文学解放思潮的先驱者 359

第十三章 张居正“敦本务实”之学 369

余敦康 369

第一节锐意改革的一生 369

第二节 治国之本在“振其纪纲” 378

第三节 内圣应落实于外王 390

第二节清初“历算第一名家” (1 402

人本主义 陈鼓应 成复旺 403

第十四章 李贽的叛逆精神和 403

第一节 一个“敢倡乱道”的人 403

第三节“法有可采,何论中西” (1 406

第二节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409

第四十九章 颜元的“习行经济” 410

之学 姜广辉(1 410

第四节 “治贵适时,学必经世” 425

第四节 功利论的哲学范畴体系 (1 427

第五节“发于情性,由乎自然” 430

第一节浙东史学的特点 (1 435

第六节历史的评价 440

叛逆精神 张安奇戴念祖 444

第一节 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生 444

第十五章朱载堉的科学实践和 444

第二节 “凡天地造化,莫能逃其数” 448

第七节 补纂《宋元学案》中所体现的学术 454

平等思想 (1 454

第三节 “孰真孰伪?”“试验则易知耳!” 457

及其地理思想 唐锡仁(1 458

第五十一章 刘献廷的“经济天下” 458

第三节先进的地理思想 (1 467

第四节离经叛道精神 468

第十六章 吕坤的求实思想与 477

批判精神 王国轩 477

第一节生平和著作 477

第二节“学以自得为宗” 482

第三节元气“是形化气化之祖也” 489

第四节 “能行方算得知,徒知难算得行” 495

第五节颜李学说的历史地位及其命运 (1 496

第五节 “天地间只靠两种人为命” 497

第一节对颜学的宏扬及其向汉学的异趋 (1 504

思想 姜广辉(1 504

第五十三章李塨的“以事物为教”的 504

第六节 官吏“不求济事,只是扰民” 505

今之学无用” (1 509

第二节 “古之学实,今之学虚;古之学有用, 509

“辅世拯民”思想 葛荣晋 513

第十七章 唐鹤征的“实功论”及其 513

第三节 “考古准今”,“参以近日西洋诸法” (1 517

第四节“气外无理”,“理即在事中” (1 522

第三节“天地之间,只有一气” 527

第五节 李塨学术的异趋及其原因 (1 527

第五十四章 袁枚的“抒写性灵”说 531

第一节“任天而动”的思想性格 (1 531

及其叛逆精神 成复旺(1 531

第二节 “抒写性灵”的文学主张 (1 536

第四节 反对“空悟”,提倡“实功” 536

牟钟鉴 545

第十八章 焦竑的主体意识和求实精神 545

第一节 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545

第二节 “从自己胸中辟取一片乾坤” 547

第三节对正统封建文学观念的批判 (1 550

第四节 “非博学不能成约” 556

第四节 从袁宏道到袁枚 (1 557

第五十五章 戴震的理欲观及其 561

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蒙登进(1 561

第五节 “口说不济事,要须实践” 563

第二节 “气化即道”,“理在事中” (1 567

第六节 “无小学一段功夫则根基不立” 568

第三节“就事求理”,“履而后知” (1 574

第十九章 陈第“志在经世” 577

的思想 贾顺先黄德昌 577

第一节 生平及其著作 577

第二节 “不达世务,终难致用” 579

第四节“欲出于性”,“理存乎欲” (1 582

第三节“求实”的心性观 584

第四节 “志在经世,何论戎马经术” 588

第五节研习科学,“裨益民生” (1 590

第五节“因时致治” 596

第五十六章 章学诚的历史哲学 赵宗正(1 598

第一节生平和著作 (1 598

第六节“求实”的考据法 600

第二节 “史学所以经世” (1 601

第三节对“六经皆史”说的发挥 (1 605

第五十七章 汪中的“用世之学” 魏宗禹(1 621

第三节“梦”的境界 626

第三节“箴(针)砭俗学”的批判思想 (1 631

第四节“灵”的创造 632

第四节 “各择一术”的子学思想 (1 634

第五节对汪中实学思想的评论 (1 640

第五节 “梦了为觉,情了为佛” 640

引 论 步近智 645

目 录 645

第三节“推本述原,实事求是” (1 648

第四节无神论思想 (1 651

第一节 “居水边林下”而“志在世道” 653

实学思想 步近智 653

第二十一章顾宪成“志在世道”的 653

第五节人口论思想 (1 654

第二节 “讲以讲乎习之事,习以习乎讲之理” 656

第五十九章 焦循的“实测”之学 蒙登进(1 659

第一节“实测而知” (1 659

第三节 “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 660

第四节 崇尚实学与空谈心性的思想论争 663

第二节“证之以实,而运之于虚” (1 667

第五节“力排佛学之非” 677

第六节 提倡“学”与“虑”、“悟”与“行”的结合 680

第一节乾嘉学派的集大成者 (1 685

第一节“一时儒者之宗” 687

步近智 687

第二十二章 高攀龙的务实致用思想 687

第二节 理气观的矛盾 690

第三节对“三教统一”说的论驳 692

第四节 “吾辈当相与稽弊而反之于实” 695

第五节格“一草一木之理” 700

第三节“圣贤之道,无非实践” (1 703

第六节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 703

第七节 “约之于法”和惠商恤民的政治、经济思想 706

第六十一章 龚自珍的社会批判论 冯天瑜(1 720

第一节“慷慨论天下事” (1 720

第三节 《崇祯历书》的编译 724

第二节“讥切时政,诋诽专制” (1 726

第四节算数之学和《几何原本》 729

第五节“富国必以本业” 734

第六节 “强国必以正兵” 738

第三节“事天地东西南北之学” (1 739

第二十四章袁宏道的文学革新思想 744

第一节个性解放思想 744

成复旺 744

第六十二章 魏源的经世实学及其 751

对近代新学的启迪 冯天瑜(1 751

第二节 “不知有时,安知有文” 755

第二节“以经术为治术” (1 756

第三节“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 (1 760

第三节“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763

第四节“师夷长技以制夷” (1 773

第二十五章孙奇逢“以实补虚”论 776

张显清 776

第一节奋斗不息 776

第二节兼采朱王,以实补虚 779

第三节 “躬行实践,舌上莫空谈” 783

第四节“生平之学,主于实用” 787

第一节实地考察的一生 794

戴念祖 794

第二十六章 徐弘祖——科学考察大自然的首创者 794

第二节对大自然的科学考察和系统描述 799

第三节 向自然索取真知 809

第二节 《野议》及其经世思想 823

第三节 《天工开物》及其技术观 832

第四节 《谈天》、《论气》及其自然观 839

第二十八章朱之瑜的实学思想及 845

影响 李甦平 845

第一节 “海外遗民意不归,老来东望泪频挥” 845

第三节传中华之道脉,激东海之儒流 864

第二节“尊遗经,砭俗学” 874

第三节“察古镜今”,“文乃道器” 877

第三十章 傅山“思以济世”的实学思想 887

魏宗禹 887

第一节“笃挚”的一生 887

第二节“学必实用” 894

第三节“不发空言,见诸实效” 904

第三节 限制君权,尊重“凡人”之欲 927

第四节“修兵农而极富强” 931

第五节“颂美,刺非,托志” 934

第三十二章黄宗羲的经世实学 940

辛冠洁 940

第一节 求实求是的一生 940

第二节理想社会的设计 945

第三节“经术所以经世”,“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958

第四节作为“经世”思想之基础的哲学 967

第一节“拔足迷途”的一生 975

默明哲 975

第三十三章 潘平格的“求仁”说 975

第三节“致知格物”说 987

第四节“笃志力行”说 995

第三十四章 方以智的“质测通几”之学 999

第一节龙眠山下一狂生 999

罗 炽 999

第二节“欲挽虚窃,必重实学” 1006

第三节“质测通几之学” 1017

第四节“道寓于艺”、“史以征事” 1037

第三十五章 陆世仪“讲求实用为事” 1043

的思想 陈来 1043

第一节 “力矫时趋,黜华崇实”的一生 1043

第二节 “致良知赅不得穷理” 1048

第三节“识得分殊方是一贯” 1051

第四节 “学必多艺”,“切用于世” 1054

第五节“性善在气质”,“即气是理” 1065

第三十六章 张履祥的“经济之学” 1072

衷尔钜 1072

第一节 一个终生生活在民间的儒生 1072

第二节 以“治生”为目的的“经济之学” 1078

第三节 以“勤俭”为本的伦理道德观 1083

第四节 追求“利厚”的农学思想 1090

陈祖武 1099

第一节 经邦济世的一生 1099

第三十七章顾炎武——清初务实学风的倡导者 1099

第三十九章 王夫之实学思想及其 1160

理论基础 王兴国 1160

第一节 “今日之学术,他日之治术” 1220

第三节 “日新不穷”的发展观 1233

第五节“舍经无所谓圣人之道” 1252

第四十三章 李颙的“明体适用”思想 1255

陈祖武 1255

第一节 “坚苦力学,无师而成” 1255

第五节 不断深化的“救世济时”思想体系 1279

第一节 一生潜心于“象数声律之学” 1283

第二节“兼采中西,去其疵类” 1287

第四节 崇尚科学实践,抨击陆王心学 1300

第四十五章 吕留良“尊朱辟王”思想 1304

的时代特征 陈祖武 1304

第一节“醒便行吟埋亦可,无惭尺布裹头归” 1304

第二节 “选家二字,素所愧耻” 1308

第三节“今日之所以无人,以士无志也” 1312

第五节 “欲正姚江之非,当真得紫阳之是” 1320

引 论 葛荣晋 1327

目 录 1327

第一节 清操廉介的一生 1337

思想 陈 来 1337

第四十六章 陆陇其的“舍虚求实” 1337

第二节 “以实补虚”——对王学的反省和批判 1342

第三节 “求之虚不若求之实” 1349

第四节 “实行必由乎实学” 1355

第五节 地位与影响 1358

第四十七章 唐甄的“贵实”思想及其对 1361

“君权”的批判 陈德述 1361

第一节“连蹇不遇”的一生 1361

第二节“治道贵致其实” 1367

第三节 “立国之道”,“惟在于富” 1370

第四节 “兵者,国之大事” 1376

第六节 提倡“破祟”论,批判封建纲常 1388

第四十八章 梅文鼎的天算学 杜石然 1393

第一节 “穷日夜不舍”,学习天算 1393

第三节“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的 1420

社会构想 1420

第五十章万斯同、全祖望的经世 1435

史学思想 赵宗正 1435

第二节 万斯同的生平和著作 1438

第三节万斯同的经世史学思想 1441

汇通思想 1444

第四节 万斯同“兼通两家而折其衷”的中西 1444

第五节 全祖望的生平和著作 1445

第六节 全祖望的民族爱国思想 1448

第一节广问博求的一生 1458

第二节 反对清统治者,关心人民疾苦 1464

第一节 生平和著述 1474

的社会构想 姜广辉 1474

第五十二章 王源的“哲人变法” 1474

第二节 “唯一实可以自许”的学风 1476

第三节“尽毁其故而别为构”的变法思想 1479

第四节 “用兵有自治之道、制敌之道” 1488

第一节“平实”的一生 1621

第二节“有志于用世,而耻为无用之学” 1624

第五十八章 洪亮吉的批判精神 金春峰 1643

第一节生平与著述 1643

第二节 关心民瘼,痛斥吏治之弊 1644

第三节“期于实用” 1676

第四节“欲本乎性” 1679

第六十章 阮元的“实事求是”之学 尹协理 1685

第二节“实事求是”之学 1693

第四节历史地位 1749

后记 1777

英文总目录 177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