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新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11704232X
- 页数:778 页
第1篇 绪论 1
第1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4
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4
1.1.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 4
1.1.2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6
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8
第2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基本特点 12
2.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12
2.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2
2.2.1 整体观念 12
2.2.2 恒动观念 20
2.2.3 辨证论治 22
第3章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内容 27
3.1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 27
3.2 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 27
3.2.1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7
3.2.2 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28
3.2.3 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 29
3.2.4 中医学养生和治疗原则 29
第4章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30
4.1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 30
4.2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33
4.2.1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目标 34
4.2.2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 34
4.2.3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任务 35
4.2.4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 36
第2篇 哲学基础 39
第1章 精气学说 43
1.1 精气的基本概念 44
1.1.1 精的基本概念 45
1.1.2 气的基本概念 46
1.2 精气学说的形成 48
1.2.1 精学说的产生与发展 49
1.2.2 气学说的形成根源与发展 50
1.3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53
1.3.1 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53
1.3.2 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57
1.3.3 精气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60
1.3.4 精气为人 62
1.4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65
1.4.1 对中医学精气神学说构建的影响 65
1.4.2 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71
1.4.3 对藏象经络学说构建的影响 72
1.4.4 对病因病机理论形成的影响 74
1.4.5 对诊断与防治理论构建的影响 77
1.4.6 对养生康复理论构建的影响 78
第2章 阴阳学说 82
2.1 阴阳的基本概念 82
2.1.1 阴阳的主要涵义 83
2.1.2 阴阳的基本内涵 83
2.2 阴阳学说的形成 85
2.2.1 阴阳原始概念的出现 85
2.2.2 阴阳哲学概念的产生 86
2.2.3 阴阳学说的形成 87
2.3.1 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 88
2.3 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 88
2.3.2 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89
2.4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91
2.4.1 阴阳对立 91
2.4.2 阴阳互根 93
2.4.3 阴阳互藏 95
2.4.4 阴阳交感 97
2.4.5 阴阳消长 98
2.4.6 阴阳转化 100
2.4.7 阴阳自和 101
2.4.8 阴阳平衡 103
2.5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04
2.5.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05
2.5.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107
2.5.3 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 108
2.5.4 指导疾病的诊断 113
2.5.5 指导疾病的防治 114
第3章 五行学说 120
3.1 五行的基本概念 120
3.1.1 五行的主要涵义 120
3.1.2 五行的基本内涵 121
3.2.1 五行概念的产生之源 122
3.2 五行学说的形成 122
3.2.2 对五行特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 123
3.3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124
3.3.1 五行特性 125
3.3.2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126
3.3.3 五行相生与相克 129
3.3.4 五行制化与胜复 130
3.3.5 五行相乘与相侮 132
3.3.6 五行母子相及 133
3.4.1 阐释人体生理 134
3.4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34
3.4.2 阐释病理变化 136
3.4.3 用于疾病的诊断 141
3.4.4 指导疾病的治疗 142
第3篇 藏象经络 151
第1章 脏腑 154
1.1 五脏 157
1.1.1 心 157
【附】心包络 171
1.1.2 肺 172
1.1.3 脾 184
1.1.4 肝 202
1.1.5 肾 210
【附】命门 217
1.2 六腑 224
1.2.1 胆 225
1.2.2 胃 228
1.2.3 小肠 233
1.2.4 大肠 234
1.2.5 膀胱 235
1.2.6 三焦 238
1.3 奇恒之腑 243
1.3.1 脑 244
1.3.2 女子胞 245
1.4 脏腑之间的关系 247
1.4.1 五脏之间的关系 247
1.4.2 六腑之间的关系 252
1.4.3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253
第2章 经络 259
2.1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59
2.1.1 经络学说的形成过程 259
2.1.2 经络学说形成的主要基础 260
2.1.3 经络学说的发展 262
2.2.1 经络的基本概念 264
2.2 经络系统的内容 264
2.2.2 经络系统的组成 265
2.2.3 经络的命名 267
2.2.4 经络的循行分布 268
2.3 经络的生理功能 299
2.3.1 经络的基本功能 299
2.3.2 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 304
2.3.3 十二经别的功能特点 306
2.3.4 十五别络的功能特点 307
2.4.1 用以阐释病理变化 308
2.3.5 经筋、皮部的功能特点 308
2.4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308
2.4.2 用于疾病的诊断 311
2.4.3 用于疾病的治疗 313
2.5 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 316
2.5.1 经络现象研究 316
2.5.2 关于经络实质的假说 322
2.5.3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 324
第3章 精气血津液 331
3.1.1 精的概念 332
3.1 精 332
3.1.2 精的生成 333
3.1.3 精的功能 334
3.2 气 334
3.2.1 气的概念 334
3.2.2 气的生成 339
3.2.3 气的功能 341
3.2.4 气的运动 346
3.2.5 气的分类 350
3.2.6 气的现代研究 359
3.3.2 血的生成 362
3.3.1 血的概念 362
3.3 血 362
3.3.3 血的循行 364
3.3.4 血的生理功能 365
3.4 津液 366
3.4.1 津液的概念 366
3.4.2 津液的代谢 366
3.4.3 津液的功能 368
3.4.4 五脏化液 369
3.5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370
3.5.1 气与血的关系 370
3.5.3 气与津液的关系 371
3.5.2 气与精的关系 371
3.5.4 血与精的关系 372
3.5.5 血与津液的关系 373
第4章 形体官窍 382
4.1 形体 382
4.1.1 五体 382
4.1.2 躯体 389
4.2 官窍 397
4.2.1 耳 398
4.2.2 目 400
4.2.3 鼻 402
4.2.4 口 403
4.2.5 舌 404
4.2.6 咽喉 405
4.2.7 前阴 406
4.2.8 后阴 408
第5章 体质 410
5.1 体质学说的基本概念 411
5.1.1 体质定义的方法 411
5.1.2 体质与气质的关系 413
5.1.3 体质定义的主要内容 415
5.2.1 先天因素 416
5.2 体质的形成 416
5.2.2 后天因素 418
5.2.3 影响体质的其他因素 422
5.3 体质的分类 425
5.3.1 阴阳分类法 426
5.3.2 五行分类法 427
5.3.3 脏腑分类法 428
5.3.4 气血津液分类法 429
5.3.5 体态分类法 430
5.3.6 性情分类法 431
5.4.1 脏腑、经络、形体是形成体质的结构要素 432
5.4 体质的本质 432
5.4.2 精、气、血、津液是影响体质的基本物质 433
5.4.3 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 434
5.4.4 体质是“证”的未病形式 435
5.5 研究体质学说的价值与意义 436
5.5.1 养生防病方面 436
5.5.2 辨证论治方面 437
5.5.3 关于体质学说应用的有关问题研究 437
第4篇 病因病机 445
第1章 病因 450
1.1.1 六淫之名 452
1.1 六淫 452
1.1.2 六淫侵人之共同特点 453
1.1.3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54
1.1.4 六淫的现代研究 460
1.2 疠气 464
1.2.1 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原因 464
1.2.2 疠气致病的特点 466
1.3 七情内伤 466
1.3.1 七情的生理病理基础 467
1.3.3 七情的致病特点 469
1.3.2 七情的致病条件 469
1.3.4 七情学说的现代研究 472
1.4 饮食伤 478
1.4.1 饮食对人体的重要性 478
1.4.2 饮食伤的形成 478
1.5 劳逸伤 481
1.5.1 劳伤 482
1.5.2 逸伤 482
1.6 外伤 483
1.6.1 金疮和跌打损伤 483
1.6.4 虫兽伤 484
1.6.2 烧烫伤 484
1.6.3 冻伤 484
1.7 诸虫 486
1.7.1 疟原虫 486
1.7.2 阿米巴原虫 486
1.7.3 蛔虫 487
1.7.4 蛲虫 487
1.7.5 绦虫 487
1.7.6 姜片虫 487
1.8 病理产物性病因 488
附二:肝吸虫 488
1.8.1 痰饮 488
1.7.8 血吸虫 488
1.7.7 钩虫 488
附一:血丝虫 488
1.8.2 瘀血 493
1.8.3 结石 498
1.9 先天及体质因素 499
1.9.1 先天因素 499
1.9.2 体质因素 501
2.1 发病的基本原理 513
2.1.1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 513
第2章 发病 513
2.1.2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514
2.1.3 邪正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 515
2.2 影响发病的因素 516
2.2.1 情志因素与发病 516
2.2.2 体质因素与发病 516
2.2.3 自然环境与发病 517
2.2.4 社会环境与发病 520
2.3 发病途径 521
2.3.3 其它病邪侵入发病途径 522
2.3.2 内伤病邪侵入发病途径 522
2.3.1 外感病邪侵入发病途径 522
2.4 发病形式 523
2.4.1 感邪即发 523
2.4.2 伏而后发 523
2.4.3 继发 523
2.4.4 复发 523
第3章 病机 526
3.1 基本病机 530
3.1.1 邪正盛衰 530
3.1.2 阴阳失调 535
3.1.3 气血失常 546
3.1.4 津液代谢失常 554
3.2 脏腑病机 566
3.2.1 五脏病机 567
3.2.2 六腑病机 650
3.2.3 奇恒之府病机 657
3.3 经络病机 660
3.3.1 十二经脉经别病病机 661
3.3.2 络脉病病机 668
3.3.3 经筋皮部病病机 669
3.3.4 奇经八脉病病机 671
3.4.1 形体病机 676
3.4 形体官窍病机 676
3.4.2 官窍病机 680
第5篇 防治康复 689
第1章 养生 692
1.1 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概况 692
1.2 中医养生学的重要意义 696
1.2.1 增强体质,保持健康 697
1.2.2 抵御邪气,预防疾病 698
1.2.3 延缓衰老,颐养天年 698
1.3.1 天人相应,顺乎自然 700
1.3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700
1.3.2 身心合一,形神共养 701
1.3.3 动静结合,协调平衡 703
1.3.4 摄养脏腑,脾肾为先 704
1.4 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 705
1.4.1 精神养生 705
1.4.2 饮食养生 709
1.4.3 起居养生 716
1.4.4 房事养生 721
1.4.5 运动养生 724
1.4.6 药物和针灸养生 725
第2章 治则 729
2.1 早治防变 731
2.1.1 有病早治 732
2.1.2 既病防变 733
2.2 治病求本 736
2.2.1 治病求本的概念 736
2.2.2 对“病本”的不同认识 736
2.2.3 “本”为病与证本质的统一 738
2.3 扶正与祛邪 739
2.3.1 扶正与祛邪的概念 739
2.3.2 扶正与祛邪的运用 739
2.4.1 治标与治本的概念 741
2.4 治标与治本 741
2.4.2 治标与治本的运用 742
2.5 正治与反治 744
2.5.1 正治与反治的概念 744
2.5.2 正治与反治的运用 744
2.5.3 对反治的不同认识 747
2.6 调整阴阳 748
2.6.1 调整阴阳的概念 748
2.6.2 调整阴阳的运用 748
2.7.2 调理气血的运用 750
2.7.1 调理气血的概念 750
2.7 调理气血 750
2.8 调理脏腑 752
2.8.1 调理脏腑的概念 752
2.8.2 调理脏腑的运用 752
2.9 三因制宜 755
2.9.1 三因制宜的概念 755
2.9.2 三因制宜的运用 755
第3章 康复 765
3.1 中医康复学的发展概况 765
3.2.2 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767
3.2.1 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767
3.2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767
3.2.3 自然康复与自疗康复相结合 768
3.3 中医康复的主要方法 768
3.3.1 精神康复 768
3.3.2 饮食康复 770
3.3.3 运动康复 771
3.3.4 药物康复 771
3.3.5 针灸康复 772
3.3.6 自然康复 773
3.3.7 娱乐康复 776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SQL与关系数据库理论》(美)戴特(C.J.Date) 2019
- 《零基础学会素描》王金著 2019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情报学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情报理论》赵冰峰著 2018
- 《英汉翻译理论的多维阐释及应用剖析》常瑞娟著 2019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高考快速作文指导》张吉武,鲍志伸主编 2002
- 《建筑施工企业统计》杨淑芝主编 2008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近代旅游指南汇刊二编 16》王强主编 2017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思维导图 超好用英语单词书》(中国)王若琳 2019
- 《黄遵宪集 4》陈铮主编 2019
- 《孙诒让集 1》丁进主编 2016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9》王强主编 2017
- 《激光加工实训技能指导理实一体化教程 下》王秀军,徐永红主编;刘波,刘克生副主编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