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生物化学  第3版
生物化学  第3版

生物化学 第3版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琼华等编写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9
  • ISBN:7117000295
  • 页数:485 页
图书介绍:
《生物化学 第3版》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生物化学的概念和任务 1

二、生物化学与医药卫生和工农业生产的关系 1

三、生物化学的进展 2

第二章 蛋白质的化学 5

第一节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5

一、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5

二、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的生物学功能 5

第二节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7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7

二、蛋白质结构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7

第三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和合成的原理 15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15

二、蛋白质和多肽合成的基本原理 21

三、蛋白质的构象 24

第四节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29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0

二、蛋白质的空间构象与功能的关系 31

三、蛋白质的结构与生物进化 33

第五节 蛋白质的性质 34

一、蛋白质分子的大小、形状及分子量的测定 34

二、蛋白质的变性 36

三、蛋白质的两性电离与等电点 37

四、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37

五、蛋白质的沉淀反应 38

六、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39

七、蛋白质的免疫学性质 40

第六节 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的基本原理 43

一、蛋白质的提取 43

二、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 43

三、蛋白质的纯度鉴定和含量测定 47

第七节 蛋白质的分类 49

一、根据分子形状分类 49

二、根据组成分类 49

三、根据溶解度分类 49

第三章 核酸的化学 50

第一节 核酸的概念和化学组成 50

一、核酸的概念和重要性 50

二、核酸的化学组成 51

三、核苷与核苷酸 52

第二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56

一、DNA的分子结构 56

二、RNA的分子结构 62

三、核苷酸顺序的测定 66

第三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69

一、核酸的分子大小 69

二、核酸的粘度 70

三、核酸的紫外吸收 70

四、核酸的酸碱性质 71

五、核酸的变性与复性 71

第四节 核酸的分离与含量测定 73

一、核酸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73

二、核酸含量测定的原理 74

第四章 酶 76

第一节 酶是生物催化剂 76

一、酶的生物学意义 76

二、酶作用的专一性与诱导契合学说 77

三、酶的分类与命名 79

第二节 酶的结构与功能 81

一、酶的化学本质及其组成 81

二、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84

第三节 酶的催化机制 91

一、酶的催化作用与活化能 91

二、酶催化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学说 92

三、决定酶催化作用高效率的重要因素 93

第四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97

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97

二、温度、pH酶浓度和激活剂对酶作用的影响 101

三、抑制剂对酶作用的动力学 104

第五节 酶的分离、提纯及活性测定 113

一、酶的分离、提纯 113

二、酶的活力测定 116

第六节 寡聚酶、同工酶、诱导酶、变构酶和固定化酶 116

一、 寡聚酶 116

二、同工酶 118

三、诱导酶 118

四、变构酶 119

五、固定化酶 123

第七节 酶在医药学上的应用 123

一、酶在疾病诊断上的应用 123

二、酶在治疗上的应用 124

三、固定化酶在医药上的应用 124

第五章 维生素与辅酶 126

第一节 维生素的概念与分类 126

一、维生素的概念和特点 126

二、维生素的分类 126

三、维生素缺乏症和过多症 126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127

一、维生素A和维生素A原 127

二、维生素D和维生素D原 129

三、维生素E 130

四、维生素K 131

五、α-硫辛酸 132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133

一、维生素B1和TPP 133

二、维生素B2和FMN、FAD 134

三、维生素PP和NAD、NADP 134

四、维生素B6和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 135

五、泛酸和辅酶A 136

六、生物素和羧基生物素 137

七、叶酸和辅酶F 137

八、维生素B12和辅酶B12 137

九、维生素C 138

附:维生素简表 139

第六章 激素 141

第一节 概述 141

第二节 主要激素的化学与生化功能 142

一、甲状腺素 142

二、甲状旁腺素 145

三、降钙素 146

四、1,25-二羟维生素D2 147

五、胰岛素 149

六、胰高血糖素 150

七、肾上腺素 151

八、肾上腺皮质激素 152

九、性激素 154

十、脑下垂体激素 156

十一、下丘脑激素 160

十二、胃肠道激素 162

十三、心钠素 163

十四、其它活性物质 164

第三节 激素作用的机理 172

一、细胞膜受体 172

二、细胞内受体 177

第七章 生物氧化 179

第一节 生物氧化的概念 179

一、生物氧化的意义 179

二、生物能力学 179

三、生物氧化的特点 180

第二节 线粒体氧化体系--呼吸链 180

一、呼吸链的概念和电子传递系统 180

二、呼吸链主要成员的化学和作用 181

三、呼吸链与药物 185

第三节 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 185

一、高能化合物和高能磷酸化合物 185

二、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形成--氧化磷酸化 187

三、氧化还原电位及其与自由能的变化 188

四、呼吸链的氧化还原电位 189

五、呼吸链中ATP形成的部位及呼吸链抑制剂 190

第四节 氧化磷酸化作用机理 192

一、线粒体的结构 192

二、氧化磷酸化作用机理--ATP的合成 193

三、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和抑制剂 195

第五节 其他氧化酶类 196

一、氧化酶和需氧脱氢酶 196

二、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 197

三、超氧化物岐化酶 197

四、微粒体氧化酶系 198

第八章 糖类的化学和代谢 199

第一节 糖类的化学 199

一、概述 199

二、自然界存在的重要糖类的化学结构与生理功能 199

三、粘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精制的原理 206

第二节 糖的消化与吸收 207

一、糖的消化 207

二、糖的吸收 208

三、糖消化吸收的障碍 208

第三节 糖的分解代谢 208

一、糖的无氧分解 209

二、糖的有氧分解 216

三、磷酸戊糖通路 223

第四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226

一、糖原的合成 226

二、糖异生作用和Cori循环 228

三、糖原分解作用 231

第五节 其他单糖的代谢 231

一、果糖的代谢 231

二、半乳糖的代谢 232

三、甘露糖的代谢 232

第六节 血糖 233

一、血糖的来源 233

二、血糖的去路 233

第七节 糖代谢的调节 234

一、糖酵解与有氧氧化的调节 234

二、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的调节 236

三、糖异生作用的调节 237

四、激素对糖代谢的调节作用 237

第八节 糖代谢的紊乱 239

一、先天性糖代谢异常 239

二、高血糖、糖尿病及降血糖药 240

三、低血糖症 241

第九章 脂类的化学和代谢 242

第一节 自然界存在的重要脂类的化学 242

一、脂类的化学结构 242

二、脂类的提取、分离和分析原理 249

第二节 脂类在体内的分布和生理功用 250

一、脂肪在体内的分布和生理功用 250

二、类脂在体内的分布和生理功用 251

第三节 脂类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 251

一、脂肪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 251

二、类脂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 252

第四节 脂类在体内的储存、动员和运输 253

一、脂类在体内的储存和动员 253

二、脂类的运输和脂蛋白 254

第五节 脂肪的代谢 257

一、脂肪的分解代谢 257

二、脂肪的合成代谢 263

第六节 类脂的代谢 269

一、脂磷的代谢 269

二、胆固醇的代谢 270

第七节 脂类代谢的调节及紊乱 273

一、脂类代谢的调节 273

二、脂类代谢的紊乱 274

第十章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277

第一节 蛋白质的营养 277

一、食物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277

二、氮平衡 277

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278

第二节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腐败 279

一、蛋白质的消化 279

二、氨基酸的吸收 281

三、蛋白质及其消化产物在肠中的腐败作用 282

第三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283

一、氨基酸在体内的代谢动态 283

二、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284

三、氨的代谢 289

四、α-酮酸的代谢 293

五、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293

第四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295

一、氨基酸与“一碳基团”代谢 296

二、半胱氨酸与胱氨酸的代谢 300

三、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代谢 301

四、色氨酸的代谢 303

五、肌酸的代谢 304

第十一章 核酸代谢与蛋白质生物合成 306

第一节 核酸的消化与吸收 306

第二节 核酸的分解代谢 306

一、核酸的分解 306

二、单核苷酸的分解 307

三、嘌呤的分解 307

四、嘧啶的分解 308

第三节 核酸的合成代谢 309

一、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310

二、DNA的生物合成(复制) 315

三、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322

第四节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331

一、核糖核酸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332

二、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 335

三、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调节 342

第五节 药物对核酸代谢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影响 348

一、抗核酸代谢物类 348

二、烃化剂类 351

三、抗生素类 351

第六节 DNA重组与基因工程 353

一、基因重组的基本步骤 354

二、重组DNA分子的构建 354

三、重组DNA分子的转化 358

四、DNA重组载体的筛选与鉴定 358

第七节 DNA的损伤与修复 359

一、损伤的因素 359

二、DNA损伤(突变)的类型 360

三、DNA损伤的修复 362

四、逆转录或反向转录 364

五、分子病 365

第十二章 代谢和代谢调控总论 367

第一节 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367

一、物质代谢的概念 367

二、能量代谢的概念 368

三、物质代谢的研究方法 369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371

一、蛋白质与糖代谢的相互联系 372

二、糖与脂类代谢的相互联系 372

三、蛋白质与脂类代谢的相互联系 372

四、核酸与糖、脂类和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373

第三节 代谢调控总论 373

一、细胞或酶水平的调节 374

二、激素和神经系统的调节 378

第四节 代谢抑制剂和抗代谢物 379

一、代谢抑制剂 379

二、抗代谢物 380

第十三章 血液 382

第一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 382

一、血液的蛋白质 383

二、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386

三、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386

四、无机盐 387

第二节 血红蛋白与红细胞代谢 387

一、血红蛋白的化学结构与异常血红蛋白症 387

二、血红蛋白的合成与铁代谢 389

三、血红蛋白的分解与胆色素代谢 392

四、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394

第三节 血液中气体的运输 396

一、血液中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 397

二、血液中氧的运输及影响因素 398

三、血液中二氧化碳的运输 400

第四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402

一、血液凝固 402

二、纤维蛋白溶解 408

三、抗凝血药、溶栓药和止血药 410

第十四章 水、无机盐和酸碱平衡 413

第一节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413

一、水和无机盐的生理功用 413

二、水和无机盐在体内的含量和分布 416

三、体液间的交换 418

四、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及其调节 419

五、水与无机盐平衡失调和纠正药物 425

第二节 钙、磷代谢 426

一、钙、磷的吸收与排泄 426

二、血浆中的钙和磷 427

三、血中钙磷浓度的调节 427

四、钙与细胞功能的关系 428

五、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调节 428

第三节 酸碱平衡 430

一、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 430

二、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430

三、酸碱平衡的失调 435

四、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的药物 436

第十五章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 438

第一节 亚细胞结构概述 438

一、亚细胞结构 438

二、亚细胞各部分的分离 439

第二节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 439

一、生物膜的一般概念 439

二、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440

三、生物膜的基本结构 440

四、脂质体 442

第三节 生物膜与物质转运 443

一、被动转运 443

二、帮助扩散 444

三、主动转运 444

四、基团转位 446

五、胞饮 447

第四节 药物代谢转化的类型和酶系 447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447

二、药物代谢转化概述 447

三、药物代谢转化的类型和酶系 448

第五节 影响药物代谢转化的因素 456

一、药物代谢的抑制剂 456

二、药物代谢的诱导剂 457

三、种族、个性、性别、年龄、营养、给药途径及病理情况等差异的影响 458

第六节 药物代谢转化的意义 459

一、清除外来异物 459

二、改变药物活性或毒性 460

三、对体内活性物质的灭活 460

四、对寻找新药的意义 460

五、对某些发病机制的解释 461

六、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461

第十六章 生化药物 463

第一节 生化药物概述 463

一、生化药物的概念 463

二、生化药物的资源 463

第二节 生化药物的概况和进展 464

一、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 464

二、酶和辅酶类药物 470

三、核酸及其降解物和衍生物类药物 472

四、多糖类药物 474

五、脂类药物 475

六、其它生化药物 476

第三节 生化制药工艺和技术的进展 477

一、生化制药工艺的进展 477

二、生化药物检测技术的进展 479

第四节 生化药物的研究方向 479

一、从天然存在生化活性物和生化理论寻找新药 479

二、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医药产品的开发 480

三、中西医结合,创造具有我国特点的新生化药物 480

四、大搞综合利用,老品种新用途和药物新剂型 480

五、发展化学合成和化学修饰创制新的生化药物 480

附录 常用生化名词缩写表 48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