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
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

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晶华著
  • 出 版 社: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31102255X
  • 页数:3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比较详细地论述国际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我国信息技术的实际现状,以及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等。
《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目录

第1章 信息与知识经济:理论研究 1

1.1 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变迁 1

1.2 信息的经济学特性及其理论体系 5

1.2.1 信息的表现形式和经济特性 5

1.2.2 如何确定信息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10

1.3 信息与知识的经济理论:演进与发展 13

1.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14

1.3.2 马克卢普知识产业理论 17

1.3.3 阿罗信息与知识生产成本理论 19

1.3.4 知识经济测度的指标体系 21

1.4 信息技术与新产品的生产理论 24

1.4.1 古典生产理论的产品和服务 24

1.4.2 信息革命中的新产品:生产方式与特征 26

1.4.3 新产品归类:问题与思路 29

1.5 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动力:观点与争论 29

1.5.1 支持论 30

1.5.2 怀疑论 30

1.5.3 不确定论 31

1.6.1 信息技术全球化战略:计划与协作 33

1.6 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战略 33

1.6.2 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措施与政策 35

第2章 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38

2.1 经济增长分析的理论基础 38

2.1.1 经济增长分析中的生产率 38

2.1.2 经济增长中的几种关系 39

2.2 信息技术与美国新经济:问题与评论 43

2.2.1 信息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43

2.2.2 电子商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44

2.2.3 信息技术与生产率增长 47

2.2.4 信息技术创新与股票市场 53

2.2.5 新经济的测算问题 56

2.2.6 新经济特征的解释 57

2.2.7 经济周期消失论 59

第3章 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方法论研究 62

3.1 信息产业演变规律研究方法 62

3.1.1 信息产业进化理论分析方法 64

3.1.2 信息渗透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 67

3.2 信息技术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70

3.2.1 信息技术产业的定义与范围的扩展 71

3.2.2 产业分类体系中的信息部门 72

3.2.3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测算框架和数据处理 73

3.3 信息产业分类体系比较研究 76

3.3.1 信息产业的四种典型分类体系 77

3.3.2 几种分类体系的比较研究 84

3.4 经济增长中的生产率测算方法 88

3.4.1 生产率测算的概念与类型 90

3.4.2 生产率测算的模型 93

3.4.3 增长测算中的问题和挑战 96

3.5.1 信息技术投入要素分解的产出增长模型 98

3.5 信息技术投资与增长分析模型 98

3.5.2 要素分解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增长模型 100

3.5.3 应用与进展 103

3.6 OECD信息经济测算方法 105

3.7 知识经济的测度方法与指标 109

3.8 信息化水平测算:NIQ与ISI体系及应用 118

3.8.1 国家信息化水平:NIQ指标体系分析 120

3.8.2 信息社会发展水平:ISI指标体系分析 127

3.8.3 信息社会:电子化战略的原则 131

附录3.1 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与代码中的信息技术产业代码表 134

附录3.2 SIC和NAICS中信息业分类对照表 136

附录3.3 NAICS和SIC产业分类大类对照表 139

附录3.4 NAICS(2002年)中的信息产业(5位代码) 141

附录3.5 北美产品分类系统(NAPCS)信息业部分产品目录 143

附录3.6 ISIC Rev.3分类中的信息技术产业 145

第4章 信息技术与生产率悖论研究 146

4.1 信息技术与经济绩效分析 146

4.1.1 分析框架 147

4.1.2 信息技术与产业生产率增长分析 150

4.1.3 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率增长分析 152

4.2 信息技术与投资分析 154

4.2.1 信息技术商品有形投资分析 155

4.2.2 信息技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156

4.3 计算机生产率悖论的解释 158

4.3.1 误测解释 159

4.3.2 滞后解释 160

4.3.3 夸大收益解释 161

4.4 Griliches hypothesis:对误测的进一步解释 163

4.5 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研究 171

4.5.1 服务业生产率研究:历史回顾 171

4.5.2 Baumol s Disease理论 173

4.5.3 信息技术革命中的服务业生产率 175

附录4.1 Baumol一Fuchs服务业增长扩展模型推导 180

第5章 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实证研究 183

5.1 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美国实证研究 183

5.1.1 美国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 183

5.1.2 美国信息技术投资分析 185

5.1.3 信息技术与美国经济增长分析 187

5.1.4 信息技术应用与美国公司组织结构变化 190

5.1.5 美国经济变化的特征 192

5.2 网络与美国新经济 193

5.2.1 新经济的核心动力 193

5.2.2 新经济的车轮 195

5.2.3 新经济发展的翅膀 197

5.3 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OECD比较研究 200

5.3.1 OECD信息技术应用比较 200

5.3.2 OECD信息技术投资比较 210

5.3.3 OECD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比较 212

5.4.1 OECD促进信息技术创新的政策 214

5.4 信息技术创新与OECD经济增长政策 214

5.4.2 OECD促进信息技术创新的措施 216

第6章 中国信息经济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 219

6.1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增长分析 219

6.1.1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总体经济绩效分析 220

6.1.2 计算机产业分析 224

6.1.3 软件产业分析 227

6.1.4 电讯产业分析 230

6.1.5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产业分析 234

6.2 中美信息技术产业比较研究 238

6.3 东南亚地区信息技术产业比较研究 241

6.3.1 投资与消费比较研究 241

6.3.2 电子商务发展比较研究 243

6.4 亚洲“四小龙”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245

6.4.1 “四小龙”信息技术产业绩效比较 246

6.4.2 “四小龙”信息技术产业的投资分析 248

6.4.3 “四小龙”信息技术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249

6.5 中国信息经济发展目标和政策选择 251

6.5.1 中国信息经济:发展目标 251

6.5.2 信息经济发展政策选择的五个问题 253

7.1 京沪穗深信息产业比较 258

第7章 京沪穗深信息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258

7.1.1 信息产业投入比较 260

7.1.2 信息产业产出效率比较 261

7.1.3 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比较 262

7.1.4 信息产业综合水平比较 264

7.2 沪穗信息产业发展比较 265

7.2.1 上海市信息产业发展分析 265

7.2.2 沪穗信息产业比较研究 268

7.3 京穗信息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270

7.3.1 北京市信息产业发展分析 270

7.3.2 京穗信息产业比较研究 271

7.4 京沪穗深信息产业比较研究 272

7.4.1 京沪穗深微电子产业比较 272

7.4.2 京沪穗深计算机产业比较 272

7.4.3 京沪穗深电信产业比较 273

第8章 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 274

8.1 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分析 274

8.2 广州信息技术产业: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 279

8.2.1 广州市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80

8.2.2 广州市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 282

8.3.1 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总体能力 284

8.3 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能力分析 284

8.3.2 研究开发能力的类型结构分析 287

8.3.3 研究开发的区位结构分析 288

8.4 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91

8.4.1 高新技术产业绩效分析 291

8.4.2 产品和区位结构分布 293

8.5 广州市民营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分析 299

8.5.1 广州市民营高新技术产业的指标分析 299

8.5.2 广州市国有与民营高新技术经济的比较研究 301

8.6.1 广州市2010年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目标预测 303

8.6 广州市信息技术产业目标预测:2010年 303

8.6.2 广州市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具体措施 305

8.7 广州市民营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的措施 311

8.7.1 广州市民营高新技术经济未来发展的产业选择 311

8.7.2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措施 313

8.7.3 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能力措施 315

8.7.4 提高服务功能的措施 319

8.7.5 解决投融资问题的措施 320

8.7.6 加快开发区民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 322

参考文献 3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