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传统哲学与教育
中国传统哲学与教育

中国传统哲学与教育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崔宜明等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32042316
  • 页数:238 页
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哲学与教育》目录

第一篇 中国传统哲学与科技教育 1

第一章 儒家哲学和传统科技教育 3

一、仁智统一的认识论与科技教育的贬值及工具化 3

1.仁智统一的认识论的得失 3

2.轻视科技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工具化 6

二、经学方法论和科技教育的拟经化 12

1.经学方法论的二重性 12

2.科技教育的拟经化 14

三、有机自然观和科技教育的哲理化 18

1.有机自然观的正负效应 18

2.科技教育的哲理化 21

第二章 墨家哲学和传统科技教育 28

一、形式逻辑学说、原子论自然观与科技教育的内容 28

1.形式逻辑和原子论自然观的思维方式 29

2.科技教育的内容:“工业专科学校的萌芽” 34

1.注重经验的认识论 39

二、“以名举实”的认识论和科技教育的方法 39

2.科技教育的方法:观察和实验 41

三、功利主义伦理学与科技道德的教育 43

1.“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学 43

2.科技道德的教育:以“利民”为核心 44

第三章 道家哲学和传统科技教育 48

一、“自然无为”与道家科技教育的理论前提 48

1.“道法自然”:尊重自然法则的科学态度 48

2.“知常曰明”:重视对自然界的研究 50

3.“虚心以受万物”:客观地认识自然万物 51

二、“自然无为”与道家科技教育的独特内容 53

1.从宇宙生成的角度展开天文学 53

2.从生物演变的角度看待物种的进化 54

3.从音声自然性的角度研讨音律学 56

4.从生死自然的角度探究医学和养生术 57

三、“道常无名”和“纯朴混沌”与道家的反科技教育 58

1.“道常无名”:科技知识无法传授 59

2.向往纯朴混沌:反对科技发明 63

第四章 道教、佛教哲学和传统科技教育 67

一、“长生不死”迷狂中的道教科技教育 68

1.凭借科技追求“长生不死” 68

2.炼制长生丹药与化学 72

3.渴求成仙不死与治病养生 74

二、“万法皆空”幻影下的佛教科技教育 80

1.“万法皆空”对科技教育的拒斥 80

2.“普渡众生”与医药学的研究 82

3.“三千世界”与探索天体的运行 84

4.“轮回转世”与关注生命的起源 86

第二篇 中国传统哲学与道德教育 89

第一章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道德教育鸟瞰 91

一、传统哲学中的伦理观和传统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91

1.从“道”与“德”到“道德” 92

2.伦理观:传统哲学之轴心 94

3.道德教育:传统教育之首要 96

二、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98

1.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天人合一”的境界 98

2.道德价值的应用:伦理思想与政治思想交融 100

3.道德价值的导向:强调个体服从整体 101

4.道德价值的分寸把握:中庸居问 102

5.道德价值的标准:重义轻利 104

三、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105

1.“德教”与“修身”合一 106

2.“知道”与“躬行”合一 107

3.“言教”与“身教”合一 108

第二章 先秦诸子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 110

一、孔子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 110

1.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 110

2.“导之以德”的道德教育 115

1.以“兼爱”为宗旨的伦理观 118

二、墨子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 118

2.“志功合一”的道德教育 121

三、老子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 122

1.以“无为”为原则的伦理观 122

2.“使民无知无欲”的道德教育 126

四、孟子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 127

1.发展和完善孔子“仁”的伦理现 127

2.“存心养性”的道德教育 130

五、荀子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 132

1.以“礼”为最高行为准则的伦理观 132

2.“化性起伪”的道德教育 135

第三章 正统儒学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 138

一、董仲舒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 138

1.“天人合类”的伦理观 139

2.以“性三品”立论的道德教育 142

1.以“理”为本体的伦理观 145

二、朱熹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 145

2.“居敬穷理”的道德教育 148

第四章 明末清初反理学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 152

一、李贽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 152

1.“童心”即“私心”的伦理观 153

2.“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的道德教育 155

二、王夫之的伦理观和道德教育 158

1.“习与性成”的伦理观 158

2.“继善成性”的道德教育 162

第三篇 中国传统哲学与审美教育 167

第一章 审美教育的传统哲学背景 169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形态与审美教育 169

1.传统哲学的天人关系与审美教育 169

2.“天人合一”蕴含的审美问题 172

3.从理想人格的审美特性到审美教育 173

二、儒道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理想 177

1.儒家的理想人格与审美理想——和谐 177

2.道家的理想人格与审美理想——虚静 179

三、儒道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审美情感 182

1.儒家之“志”与审美情感 183

2.道家之“志”号审美情感 184

第二章 儒道审美境界论——审美教育的宗旨 188

一、儒家的“乐”之“和” 188

1.儒家之“乐”的内在精神 189

2.律之和、性之和、天之和 191

二、道家的“天籁”之“虚” 197

1.道家之“虚”的境界 197

2.人籁、地籁、天籁 199

第三章 儒道审美教化论——审美教育的功能 202

一、孔子的“兴于诗,成于乐” 203

1.诗教:理想人格的启蒙 204

2.乐教:理想人格的完成 205

二、“比德”说与荀子的“美善相乐” 207

1.“比德”:伦理价值呈现为审美价值 207

2.“美善相乐”:完整的儒家审美教化论 210

三、庄子的“无为诚乐” 213

1.道家的师法自然与审美教化 213

2.“至乐无乐”与“无为诚乐” 215

3.“无我之乐”与“无为诚乐” 218

4.《淮南子》对“无为诚乐”的发挥 221

第四章 儒道审美情感论——审美教育的途径 223

一、孔子的人格境界与审美情感 224

1.“孔颜之乐”和“曾点之志” 224

2.情志相和与自足超越的人格 226

二、《乐记》的审美情感理论 230

1.“乐”:审美创造以审美情感为基础 230

2.《乐记》对审美教育的历史影响 233

三、庄子的理想人格与审美情感 233

1.“真情”与道家之人格 234

2.无情与真情的悖论 235

3.“满志”的审美创造与“适志”的诗意梦境 23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