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
中国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

中国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抗等著
  • 出 版 社:地质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中国石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116035605
  • 页数:777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目录

目录 3

第一章绪 论 3

第一节本书的题解 3

一、石油天然气生产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工程 3

(一)油气勘探开发的相对独立性 3

(二)油气行业的上下游一体化 4

二、油气发展战略的研究对象 5

(一)战略学是总体对策的研究 5

(二)形势变化对油气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6

第二节 近年我国油气发展战略研究的简要回顾 7

一、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7

(一)《2000年的中国》和世界银行的油气预测 7

(二)第一轮油气资源保障论证和油气资源量测算 10

(三)国际油价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1

二、1993~1997年 12

(一)第二轮油气资源保障论证和油气资源量测算 12

(二)石油进出口及有关对策的讨论 13

(三)对石油战略的全面研究搭起了框架 14

(四)天然气发展战略 15

三、1998~2000年 16

(一)以上游为主体的上下游一体化研究 16

(二)重点对经营体制和价格的研究 17

(三)油气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20

(四)围绕“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而进行的研究 21

(五)近年来与油气发展战略有关的学术活动 22

四、我们研究集体所做的工作 25

(一)“七五”期间的工作(1986~1990) 25

(二)“八五”前三年的工作(1991~1993) 26

(三)“八五”后两年的工作(1994~1995) 27

(四)“九五”前三年的工作(1996~1998) 30

(五)“九五”后两年的工作(1999~2000) 30

(六)研究的立足点 32

(二)作为研究基础的3个方面 33

(一)战略研究的两大组成部分 33

一、基本思路 33

第三节本书的思路和特色 33

(三)建立在“四面体顶点”的战略分析 34

二、几个较为突出的认识 34

(一)对中国油气资源一分为二的认识 34

(二)强调油气勘探特有的程序和周期性 35

(三)对天然气发展应持积极和慎重的态度 36

(四)国际石油市场相对成熟的总趋势 37

(五)油气的新安全观 38

(六)我国能源发展要走独特的路线 38

参考文献 39

第二章中国油气地质特点 45

第一节 断块开合说的基本认识 45

一、中国地质历史上的断块开合 46

(一)断块开合说的形成和基本思路 46

(二)从断块开合看中国地质构造及其演化 47

(一)断块开合说中的盆地演化 53

二、断块开合说对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基本认识 53

(二)断块开合的特殊性决定中国沉积盆地发育的总体特点 54

(三)断块开合说重视盆地形成和改造的研究 55

第二节 古老克拉通上以海相古生界为主体的改造型盆地 56

一、中国的古老克拉通及其原型盆地 56

(一)克拉通——大型古老断块地质体 56

(二)中国克拉通和其上盆地的规模 57

二、古老克拉通盆地的后期改造 58

(一)深埋改造型盆地 58

(三)剥蚀改造型盆地 61

(二)破碎改造型盆地 61

第三节 中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改造 62

一、两种类型的中生代盆地 62

(一)断块上的坳陷型中生界 62

(二)裂谷系中断陷型中生界 64

二、中生代经历了独特的开合旋回 69

(一)中国中生代构造发育的背景 69

(二)中生代开合旋回的特殊性 70

(一)断块上的新生代盆地 71

一、两种类型的新生代盆地 71

第四节新生代盆地的类型和特点 71

(二)裂谷系中的新生代盆地 73

二、新生代盆地的发育特点及背景 76

(一)新生代盆地的总体发育特点 76

(二)新生代盆地发育的构造背景 78

结语 79

(一)中国地质构造和演化的复杂性 79

(二)中国油气成藏规律的复杂性 80

参考文献 82

第三章中国油气资源量研究 87

第一节 中国油气资源量概念及其与国际接轨的研究 87

一、应采用国际通用的油气资源量概念 87

(一)国际通用的油气资源量概念 87

(二)中国的油气资源量概念应与国际接轨 91

二、中国油气资源量概念与国际接轨研究的进展 93

(一)第一次资评前后 93

(二)第二次资评及以后 95

(一)数据和参数的选取 103

三、对中国油气可采资源量的再测算 103

(二)测算过程及结果 104

第二节 中国油气资源量的构成 111

一、油气资源量的地区构成 111

(一)资源量的陆海构成 111

(二)资源量的区域构成 114

(三)资源量的盆地构成 114

二、油气资源量的层位分布 116

(一)油气地质资源量按界分布的特点 116

(二)油气地质资源量按系分布的特点 117

三、油气资源量的品质和勘探条件分析 119

(一)油气资源量的丰度分析 119

(二)油气资源量的品质构成 121

(三)油气资源量的深度分布 123

(四)油气资源量分布的地理环境 124

四、中国油气资源量的比较研究 126

(一)石油与天然气资源量的当量值比较 126

(二)我国油气资源量与世界的比较研究 127

结语 133

参考文献 135

第四章中国油气储量的静态分析 139

第一节 中国油气储量分类与比较研究 139

一、储量的分类 139

(一)探明储量 139

(二)控制和预测储量 141

二、储量的比较研究 142

(一)对储量的经济评价做得不够 142

(二)对储量的动态变化反映尚嫌不足 143

第二节 油气探明储量分析 144

一、石油探明储量构成 144

(一)探明程度的分类和构成 144

( )部门和地区构成 147

(三)层系和品种构成 150

(四)品质构成 153

(一)探明程度的构成 156

二、天然气探明储量构成 156

(二)部门和地区构成 157

(三)层系和品种构成 158

(四)品质构成 159

第三节 油气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分析 164

一、油气可采储量 164

(一)油气探明储量的采收率分析 164

(二)石油可采储量分析 166

(三)天然气可采储量分析 168

二、油气剩余可采储量 171

(一)石油剩余可采储量 172

(二)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 173

第四节油气资源探明程度 176

一、油气资源勘探程度和勘探历程分类 176

(一)油气资源勘探程度分类 176

(二)油气资源勘探历程分类 179

二、中国油气探明程度分析 184

(一)中国整体勘探程度的比较 184

(二)我国各大区及主要盆地的储资比 185

结语 186

(三)我国东部油气勘探程度分析 186

参考文献 188

第五章中国油气储量的动态分析 191

第一节石油储量、变化的分析 191

一、储量增长历程及阶段划分 191

(一)1950~1959年艰难创业,储量低量增长 191

(二)1959~1985年战略东移,储量快速增长 192

(三)1986~2000年第二轮战略展开,储量稳定增长 194

二、近年来的石油储量变化 194

(一)地质储量及可采储量的变化 194

(二)储量变化的区域差异 197

(三)剩余可采储量的增长 199

(四)新增储量品质的变化 202

(一)1949~1962年储量微量增长 209

(二)1963~1984年四川和渤海湾盆地有较大进展 209

第二节天然气储量变化分析 209

一、储量变化的历程及阶段划分 209

(三)1985~2000年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211

二、近年来天然气储量的变化 211

(一)气层气储量变化分析 211

(二)溶解气和凝析油储量变化分析 215

(三)我国气田储量的规模分析 216

一、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 219

(一)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是勘探过程的中间产品 219

第三节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分析 219

(二)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的含义 220

(三)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的分类 222

二、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变化分析 222

(一)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升级状况 222

(二)控制储量变化情况 224

(三)对储量级别宝塔式构成的讨论 226

结语 228

参考文献 230

(一)产能建设 233

一、产能建设和储量动用 233

第六章 中国油气开发形势分析 233

第一节 油气储量的动用状况 233

(二)储量动用 234

二、储量动用率及其时空变化 235

(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储量动用状况 235

(二)90年代中期储量动用状况 237

(三)90年代末期储量动用情况 240

三、未动用储量状况的分析 241

(一)1978年对难开发和未动用储量的分析 241

(二)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对未动用储量的分析 241

第二节油气开发的静态分析 243

一、2000年石油产量构成 243

(一)石油产量的单位构成 243

(二)石油产量的地区构成 244

(三)石油产量的密度构成 246

(四)石油产量中的特殊油类 247

(一)天然气产量的单位构成 248

二、2000年天然气的产量构成 248

(二)天然气产量的地区构成 249

第三节 石油开发的动态分析 250

一、石油开发阶段划分和产量变化趋势 250

(一)石油开发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特点 250

(二)近年来石油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252

二、油田生产状况变化分析 256

(一)石油的采出程度 256

(二)油田的综合含水率 259

(三)油田部分生产参数的变化 262

(四)油田产量的生产井类型构成及其影响 264

三、老油田和东部油区亟待实现产区接替 269

(一)早期开发的主力油田多数已越过了生产高峰 269

(二)实现产区的战略接替是石油生产的关键问题 271

第四节天然气开发的动态分析 272

一、天然气开发阶段划分和产量变化趋势 272

(一)天然气开发阶段的划分 272

(二)近年来天然气产量的变化趋势 273

(一)气田的采出程度 276

二、气田生产状况的变化 276

(二)气层气产量的生产井类型构成 279

(三)天然气生产中的自用和损耗 280

第五节石油和天然气储产比 281

一、储产比和稳产警戒储产比 282

(一)储产比概念分析 282

(二)关于储产比合理值和稳产警戒储产比的讨论 283

(一)全国及大区的石油储产比 284

二、石油储产比及变化分析 284

(二)对开采油田按储产比的分类 285

三、天然气储产比及变化分析 286

(一)全国及大盆地天然气储产比 286

(二)对开采气田和油气田按储产比的分类 287

结语 288

参考文献 291

第一节 油气储量、产量及需求量预测常用方法分析 295

第七章中国21世纪初期油气供需预测 295

一、直接预测法 296

(一)趋势分析法 296

(二)生命模型拟合法 297

(三)灰色系统方法 300

(四)“储量-产量”双向平衡控制模型 302

(五)随机模型 303

(六)解析法 304

(七)调查统计法 305

二、间接预测法 306

(一)能源(油气)消费弹性系数法 306

(二)能耗指数法 307

(三)能源构成法及其他方法 307

第二节 油气储量预测分析 308

一、石油探明储量预测分析 308

(一)未来10年中国石油探明储量的年增量将维持较高水平 308

(二)石油储量预测 308

(一)中国天然气勘探处于储量快速增长的青年期 314

二、天然气探明储量预测分析 314

(二)天然气探明储量预测 315

第三节油气产量预测分析 321

一、石油产量预测分析 321

(一)未来10年全国石油产量将走到十字路口上 321

(二)石油产量预测 322

(一)中国天然气生产明显滞后 327

(二)天然气产量预测 327

二、天然气产量预测分析 327

第四节 油气需求预测分析 333

一、石油需求预测分析 333

(一)石油需求影响因素 333

(二)中国石油消费(需求)预测中的问题 334

(三)石油需求预测 334

二、天然气需求预测分析 341

(一)天然气需求影响因素 341

(二)天然气需求预测 342

(一)中国石油进出口格局的几次重大变化 347

第五节油气进口预测分析 347

一、中国石油进口预测 347

(二)近中期石油供需缺口预测 349

(三)石油进口的基本形式 350

二、中国天然气进口预测 351

(一)近中期天然气供需缺口预测 351

(二)天然气进口的两种基本形式 351

结语 355

参考文献 356

(一)油气资源的分类 359

(二)美国地调所(USGS)资源量与我国资源量含义的差别 359

第八章世界油气资源量分析 359

一、油气资源分类与资源量 359

第一节油气资源评价发展简况 359

二、世界资源量测算简况 360

(一)历次USGS世界资源量的测算 360

(二)世界油气资源量评价的变化趋势 362

(一)常规烃资源量的构成 364

第二节世界油气资源量及其构成分析 364

一、世界油气资源量(2000年)及其构成 364

(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的构成 365

二、世界待发现油气资源量分析 366

(一)待发现烃类资源量的类别构成 366

(二)待发现烃类资源量的地区构成 366

(三)待发现烃类资源量的国家和盆地构成 369

结语 381

参考文献 383

第九章世界石油天然气储、产量分析 387

第一节世界石油天然气储量及其变化 387

一、石油储量及其变化 387

(一)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及其分布 387

(二)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的变化 388

(三)石油累计可采储量 389

(一)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的分布 391

二、天然气储量及其变化 391

(二)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的变化 392

(三)天然气累计可采储量 393

第二节 世界石油天然气产量及其变化 394

一、石油产量及其变化 394

(一)石油产量及其分布 394

(二)石油产量的变化 395

二、天然气产量及其变化 397

(一)天然气产量及其分布 397

(二)天然气产量的变化 397

三、世界石油天然气储产比及其变化 398

(一)石油储产比及其变化 398

(二)天然气储产比及其变化 400

结语 402

参考文献 403

一、石油贸易 407

(一)国际石油贸易格局的演变 407

第一节 国际油气贸易 407

第十章 国际油气贸易和市场分析 407

(二)国际石油贸易流向 426

(三)国际石油贸易特点 430

二、国际天然气贸易 432

(一)世界天然气的产量与销售量和加工量 432

(二)国际天然气贸易量 434

(三)天然气国际贸易市场的区域性 439

(四)天然气与石油国际贸易的比较 440

第二节世界油气供需和油价 441

一、世界油气供需形势分析 441

(一)20世纪油气供需形势的启示 441

(二)价格变化对油气供需的影响 443

(三)从近中期和长远两个角度对油气供需形势的不同估计 444

二、世界油气价格分析 446

(一)油价走势面面观 446

(二)油价变化的3个阶段 447

(三)国际油价的变化特点 451

(四)天然气价格简析 453

第三节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石油市场的变化 456

一、消费市场的变化 456

(一)节能和新能源的发展抑制了消费增长的势头 456

(二)石油储备可增加供应安全和降低油价起伏 457

(三)亚太地区消费增长最快 459

二、石油输出国的变化 459

(一)OPEC重新占有相对优势 459

(二)非OPEC石油输出国的作用 462

三、新格局的酝酿 464

(一)资源国的私有化和开放 464

(二)大并购带来的变化 468

(三)国际金融对石油的影响增强 475

(四)逐渐明朗的新格局 478

结语 481

参考文献 483

一、计划经济模式在油气工业上的体现 487

(一)专业分割的“块块” 487

第一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油气发展战略 487

第十一章中国油气发展战略的历史变化 487

(二)中央管理下的“条条” 488

(三)小社会和大会战 490

二、基本封闭的石油工业发展模式 491

(一)短暂的与国外联合股份公司 491

(二)石油禁运与自力更生 492

(三)石油的出口 493

三、计划经济下油气发展战略的思维 494

(一)对中国油气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一分为二的认识不够 495

(二)对中国油气发展的阶段性认识不足 496

(三)在石油工业的战略构成上重开发轻勘探 496

(四)在对油气的关系上重油轻气 497

(五)在发展上重数量,没有严格的经济核算 498

(六)分析形势思维取向的片面性 498

(二)大包干政策的提出 499

(一)80年代初期石油工业的严峻形势 499

一、大包干所带来的变化 499

第二节 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战略转变 499

(三)大包干的成就和局限性 500

二、油价改革 501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定价及其缺陷 501

(二)油价的双轨制 502

(三)与国际油价并轨 504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 506

三、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506

(二)专业公司的成立和重组 507

(三)对外开放 509

(四)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战略思想的转变 511

结语 514

参考文献 515

第十二章 油气工业系统的战略构成 519

第一节油气勘探的构成 519

一、油气勘探阶段划分及构成 519

(一)油气勘探的属性和特点 519

(二)油气勘探的阶段划分 523

二、油气勘探程序 525

(一)勘探程序是油气勘探客观规律的反映 525

(二)勘探程序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528

三、勘探构成中的战略问题 530

(一)勘探是龙头 530

(二)勘探在我国油气工业中实际地位的分析 531

(三)加强勘探的战略对策 544

(一)产能建设在油气系统工程中的地位 549

一、油气田的产能建设 549

第二节 油气开发的构成 549

(二)产能建设的构成 551

二、油气的生产构成 552

(一)油气生产的产量构成 552

(二)油气生产的投资和成本构成 553

第三节油气工业的上下游一体化 554

一、石油工业的上下游一体化 554

(一)炼化的宏观构成 555

(二)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构成 556

(一)市场天然气的构成 558

二、天然气工业的上下游一体化 558

(二)管道和市场制约着天然气工业的发展 560

三、油气工业下游的地位 561

(一)上下游间相对地位的变化 561

(二)上下游一体化的多模式 562

结语 562

参考文献 564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567

(一)东西差异 567

第十三章中国油气发展的区域战略 567

第一节 区域发晨战略的提出 567

(二)南北差异 568

(三)因势利导,互助互动 568

二、中国油气发展的区域差异 569

(一)油气资源的区域差异 569

一、从稳定东部到东部挖潜 571

(一)“纯东部、硬稳定”和20世纪最后10年的现实 571

第二节石油发展的区域战略 571

(二)油气供应的区域差异 571

(二)从大庆油田看东部老油区的发展趋势 573

(三)东部挖潜的两点论 574

二、西北油区的战略接替 576

(一)战略接替指导思想的演变 576

(二)战略接替现状和前景 577

(一)海上石油的地位和近年来变化趋势 590

三、海上石油产区的战略接替 590

(二)以海域内的产区接替来参与全国石油产区的战略接替 595

四、战略后备区的开拓和2005年产区接替展望 598

(一)石油战略后备区的开拓 598

(二)对2005年产区接替的展望 600

第三节天然气发展的区域战略 601

一、区域勘探开发战略 601

(一)立足中部 601

(二)发展西北 608

(三)加强海上 611

(四)东部挖潜 613

(五)开拓后备接替区 613

二、天然气工业基地和输气干线框架 615

(一)“四大四中”的天然气工业基地 615

(二)全国输气干线管网 617

三、石油与天然气发展区域战略的比较 618

(一)石油天然气发展区域战略的相似点 618

(二)石油天然气发展区域战略的不同 619

结语 620

参考文献 622

第十四章油气发展的开放战略 627

第一节请进来和走出去 627

一、请进来 627

(一)技术和管理的引进 627

(二)国外资金的引进 629

二、走出去 631

(一)劳务输出 631

(二)国际石油工程承包 632

(三)合作或独资进行勘探开发和下游项目 633

(四)参与世界石油市场运作 634

第二节石油和天然气进出口 635

一、油气进出口形势变化和预测 635

(一)20世纪后期中国石油进出口形势的巨大变化 635

(二)对中国油气进出口的预测 637

二、积极应对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 638

(一)消除误解,认清利弊 638

(二)入世应对 640

第三节 开放的多元化和战略重点 641

一、多元化是开放的核心问题 641

(一)利用石油资金的多元化 641

(二)利用国际油气资源形式的多元化 642

(三)油气进口品种的多元化 643

(四)进口地区(国家)的多元化 645

二、在实践中形成战略重点 648

(一)中东 648

(二)前苏联 651

(三)非洲 655

(四)南美洲 659

(五)中国的石油地缘经济政治 664

结语 668

参考文献 670

一、20世纪末期的国际形势和油气市场 675

(一)国际形势的变化 675

第一节新安全观 675

第十五章油气发展的安全战略 675

(二)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 677

二、新安全观和安全综合对策 679

(一)新安全观的要素 679

(二)综合国力论和安全综合对策 680

三、石油安全 681

(一)对石油安全认识上的差异 681

(二)石油安全的综合对策 683

第二节石油储备 685

(一)石油储备的类型和作用 686

一、石油储备的类型和要素 686

(二)关于石油储备要素的讨论 687

二、石油储备模式 689

(一)国外石油储备模式 689

(二)中国石油储备 691

(三)天然气储备 693

结语 695

参考文献 697

一、科学和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 701

(一)科学和技术的作用 701

第一节 科技进步是社会和油气工业发展的生命线 701

第十六章油气科技发展战略 701

(二)科技发展史的某些启示 702

二、科技进步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705

(一)石油地质科学进展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05

(二)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706

(三)油气工业的探索性和风险性使其特别重视科技 707

(二)借鉴各学科成果,以高技术提升石油工业 708

(一)做好石油地质的基础研究 708

三、石油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针 708

(三)形成切合中国实际的配套技术体系 709

(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石油科研体制 710

(五)多渠道加强对石油科技的投入 711

(六)以创新作为发展的灵魂 713

第二节 深入进行勘探开发基础理论的研究 714

一、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714

(一)对地质学新进展的吸收和应用 714

(二)加强石油地质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715

(三)重点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向 716

二、油气勘探学应有相应的发展 718

(一)油气勘探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718

(二)从中外勘探实例分析中吸取经验教训 719

三、深化油气发展战略研究 719

(一)国内油气发展规划和预测 719

(二)国际石油市场及世界油气资源的利用 720

(一)二维地震、三维地震继续快速发展 721

第三节 勘探开发配套技术研究将继续成为热点 721

一、物探 721

(二)非震物化探技术及其综合应用将有大的发展 722

二、钻井和井下作业 723

()钻井 723

(二)测井 724

(三)井下作业的配套技术 724

三、提高采收率 726

(一)油气开发战略对策 726

(二)采油(气)工程研究 728

结语 730

参考文献 732

第十七章中国油气资源战略与能源发展战略 737

第一节石油天然气资源战略 737

一、全方位的资源开拓 737

(一)持续强化国内油气勘探 737

(一)逐步完成油气的战略储备 739

二、做好资源的储备和保护 739

(二)积极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油气资源 739

(二)油气资源的保护和替代 740

三、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的比较 741

(一)大同小异,但天然气发展滞后 741

(二)因地制宜,注意油气战略的差别 742

第二节 对能源发展道路的讨论 743

一、油气在能源构成中的地位 743

(一)不同发展阶段中油气的地位 743

(二)油气与能源及经济发展间的重要参数 753

二、21世纪初、中期中国能源构成的预测 760

(一)以生产构成为主体的预测 760

(二)以消费构成为主体的预测 764

三、从能源构成预测看能源战略的两条思路 768

(一)在能源构成上应走世界发达国家的共同道路 768

(二)走能源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771

结语 775

参考文献 77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