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2004中国决策报告
2004中国决策报告

2004中国决策报告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连玉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1694902
  • 页数:621 页
图书介绍:本书阐述了2003~2004中国国情国策国力的专题报告;中央领导国家部委地方政要的主要言论,权威专家机构,权威传媒的前沿观点。
《2004中国决策报告》目录

目录 3

第一编 3

解读中国执政新情怀 3

第一部分中国民生报告 3

◎反思“非典”事件中的民生考验 3

◎审视新形势下农村医疗体制面临的考验 12

◎中国农村社保的现实难题及路径选择 20

◎加快应急体系建设是中国民生安全的重中之重 30

◎不平衡发展格局下中国科教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31

◎创新行政体制实践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48

第二部分中国民富报告 58

◎机制创新是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关键 58

◎解放土地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首要选择 68

◎解放科技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关键 77

◎解放劳动营造活力竞相进发的环境和机制 86

◎解放资本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96

◎解放管理营造宽松发展新环境 105

◎解放生态提升政府绿色控制力 114

第三部分中国民本报告 125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125

◎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现状新观察 135

◎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144

◎以机制保障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154

◎重构新时代下的中国县乡组织管理体制 164

◎中国乡镇机构改革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173

◎建立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新机制 182

◎中国社区管理体制与治理模式 192

第二编 205

观察中国改革新进展 205

第一部分权威报告 205

◎中国经济内在自主增长能力正在增强 205

◎中国现代化可分城镇化、信息化、知识化三步走 206

◎全面小康目标是全民共享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 208

◎西部大开发中的点、线、带、轴 209

◎中国新世纪战略: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 211

◎东亚一体化关键是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213

◎2003改革九大新思维 214

◎兼顾社会和环境以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挑战 216

◎SARS对就业影响大于经济 217

第二部分权威分析 219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公正的关系 219

◎“政府与市场关系”得分下降值得警惕 221

◎中国物价目前尚未走出通缩阴影 222

◎国资管理:集中精力于“少数”高度关注于“回报” 223

◎中国将从发展型向调整型转变 224

◎经济继续加速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226

◎我国吸引外资面临九大深层制约 227

◎西部开发应重点培育三大都市经济区和七个城市群 229

◎中国地区增长格局已出现新特征 230

◎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十大作用 232

◎四大因素影响下半年经济运行 233

◎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今后经济政策有八个着力点 235

◎投融资改革的目标与框架 236

◎规划体制改革有五个重点 238

◎中国既是一个出口竞争者又是一个兴起的进口国 240

第三部分权威观察 240

◎发展中国家融资来源有变 241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从三方面做调整 243

◎二季度宏观经济增长可能趋缓 244

◎不会下调中国GDP增幅预测 245

◎加快建立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公共投入体系 247

◎国企改革将进入“后国企时代” 248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三大重点 250

◎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机制建设的八条建议 251

◎从四个方面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 253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八点建议 254

◎有效推进经济一体化的四大战略 256

◎进一步深化土地管理改革的六大政策建议 257

◎对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三大建议 259

◎我国经济形势呈现三个特点 260

◎推进新型工业化、解决就业问题的四大对策 262

◎加速实现中部崛起的四大战略 263

问题还在农村 269

◎小康建设还有诸多薄弱环节:陈锡文认为关键 269

第一部分发展战略新思维 269

透视中国发展新思路 269

第三编 269

◎如何构建新的发展观:胡鞍钢提出五个全新战略 270

◎经济强大了为什么企业没强大:张军认为致命 271

缺陷在金融 271

◎后非典时期政策资源如何配置:陈淮认为市场 272

机制是衡量标准 272

设立派出机构 273

◎如何更好履行出资人职责:吴敬琏建言国资委 273

◎通货紧缩已成经济波动新特点:樊纲却认为不一定 274

会妨碍增长 274

◎积极财政政策关键是启动民间投资:汤敏认为 274

“不与民争利”是政府投资的原则 274

◎“中国制造”要发挥比较优势:魏杰认为必须 275

实现两个转变 275

◎经济转型要体现为消费模式转型:孙立平认为 276

制度创新是关键 276

◎走出通缩需跳出消费领域:林毅夫提出启动存量需求 277

◎解决地方保护难题:李善同认为要借鉴WTO规则 278

四大高增长产业群成为新动力 279

◎中国产业增长格局正在经历变化:刘世锦认为 279

◎老问题出现新矛盾:蔡防认为我国就业面临双重挑战 280

◎减轻农民负担任重道远:韩俊认为关键是完善财政体制 281

◎市场化程度体现改革进程:顾海兵认为我国刚刚“及格” 282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应有重大调整:陈淮提出四大方略 283

◎加大资本市场改革力度:张军提出让民营 284

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284

“两栖化生存”并非好选择 285

◎民营企业家进入政坛引发争议:赵晓认为 285

◎西部大开发需要创新思路:张曙光建议“大题小做” 286

◎“景气交叉”是难得机遇:陈东琪建议加快 287

发展资本货币市场 287

◎国退民进的关键是民进:张文魁建议民营企业 287

抓住机遇做大 287

◎财政政策“积极”有方:袁钢明提出政府抓消费 288

比抓投资更有效 288

◎不能再用旧瓶装新水:陈淮提议率先构建现代商业体系 289

◎“大学生就业难”有失偏颇:专家倡言市场经济新思维 290

◎《安排》对澳台亦有影响:上海学者提出“四方一体”构想 291

◎国资委怎样保证国资增值:周其仁提议抓总量放结构 292

◎平均数掩盖贫困户:胡鞍钢提出“以人为本”新发展观 293

◎人水争地日趋尖锐:专家提出行蓄洪三条思路 294

◎经济增长无奇迹:陈兰生认为发展要有新思路 295

◎“房贷新政”防止金融风险:魏杰建议五个“公开” 295

◎如何使所有权到位而不越位:陈清泰提出让 296

科研院所自己带上“金手铐” 296

土地发展权转让制 297

◎如何有效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王小映提出试建 297

◎东三省如何成为第四增长极:胡鞍钢提议加 298

快经济分工和合作 298

◎如何在经济波动中保持稳定增长:樊纲认为 299

宏观政策应该“相机抉择” 299

◎承包制缺陷引发诸多问题:党国英建议通盘考虑制度创新 300

◎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发展优势农业:厉以宁提出大力 301

开拓农产品物流 301

◎花钱买不来现代化:权威人士提议加快重大装备国产化 301

◎浙江民企为何没做大:刘世锦认为应对三大挑战是关键 302

◎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瞭望》载文首倡分区推进新观点 303

◎“国际经济摩擦时代”正在迫近:赵晓疾呼赶紧制定 303

应对战略 303

◎经济冷热之争存在盲点:福卡经济研究所认为是把 304

经济前提弄丢了 304

◎中部问题拖累协调发展:林毅夫认为“中部困境” 305

实为“中国困境” 305

◎中国经济越过一个转折点:邱晓华发现“六大变化” 306

◎币值升降存变数:李德水认为人民币贬值因素显现 307

◎县域经济要发展须避免偏差:陈锡文解读百强县 308

五大共同规律 308

◎中国尚未通货膨胀:陈东琪认为有四个问题值得关注 309

第二部分政治文明新视角 310

◎政治文明保障基本人权:杜钢建强调核心是宪政文明 310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顾骏认为政治文明应在基层“生活化” 311

◎法律不能情绪化:梁治平认为“财产神圣”不合时宜 312

◎法制环境需要综合治理:专家认为有法律不等于实现法治 313

◎政治改革是政府与百姓双方努力的结果:茅于轼倡言 314

每个人的有效参与 314

◎立法不能闭门造车:江平认为法律的全球化趋势已是 314

一种客观存在 314

◎政治民主需要制度保障:贺卫方赞赏人大代表职业化 315

◎反腐需要治本:高放建言推进政治民主 316

◎新一轮机构改革动作不大意义大:杜钢建认为启动了 317

20年中国政改第一步 317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对农民的歧视:专家呼吁还农民 318

“国民待遇” 318

势所必然 319

◎改革带来利益多元:周汉华认为私营企业家从政是 319

◎建立有效政府重在职能转变:李强建议机构改革不立不破 320

◎地方政治失控危及国家基础:萧功秦提醒警惕地方 321

政权的“软危机” 321

◎新闻改革步伐加快:易宪容认为政府自信增强 322

◎各级领导必须树立人权保障意识:杜钢建认为 323

“官不好当了” 323

◎以SARS防治为契机实现治道变革:毛寿龙指出七大途径 324

◎恐慌会“自我实施”:赵晓指出政府应学会管理不确定性 325

政行为的重要目标 326

◎加快公共财政建设:高培勇提出公共安全是政府财 326

◎完善危机管理体系:林毅夫指出关键是建立制度化机制 327

◎可信承诺需要制度基础:王曙光呼吁巩固非典防治 328

的制度成果 328

◎公选干部走一步望两步:中山大学任剑涛寄望人民投票 329

◎票决制迈出党内民主一大步:高新民认为程序建设要加强 329

◎不仅仅是立法和监督:《人民日报》载文认为人大应 330

重视行使决定权 330

效选择机制 331

◎“领导人财政”导致资源浪费:毛寿龙提议引入高 331

◎权力监督还不到位:专家认为官员“下海”机制有待完善 332

◎行政问责首指官员失职:媒体认为“消极政绩观”比 333

“积极政绩观”更务实 333

◎交通建设成为腐败多发地带:学者建议应将 334

人大监督日常化 334

◎职务消费凸显腐败“灰箱”:专家认为治本 334

之策在于预算控制 334

◎报喜不报忧仍是政府通病:媒体认为政务公开 335

关键是“政误”公开 335

解决五大问题 336

◎无“法”经济走不远:吴敬琏提醒快把市场放到法制上 336

◎中国人大制度积蓄新动能:学者提出制度建设应 336

◎制度反腐要注重成本核算:李永忠提出用增加腐败 337

成本的方法反腐 337

◎党代会常任制试点作用积极效果明显:李永忠提出应在 338

制度上继续突破 338

◎干部评价如何跳出“万人评”粗放格局:专家提出三条建议 339

◎市场经济也有好坏之分:吴敬琏呼吁防止陷入权贵 340

资本主义泥坑 340

◎GDP不够用怎么办:学者提出以绩效评估代替目标考核 341

◎《国家公务员法》剑指吏治腐败:宋世明认为立法 342

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 342

◎中国修宪将引入“人权”概念:专家认为诸多方面指导 343

思想将发生变化 343

第三部分协调发展新观念 344

◎三中全会再现创新和突破:专家总结出多个不同 344

以往新提法 344

◎全面小康能否“全面”:董辅礽认为关键要看“中产” 345

公平社会政策 346

◎制度缺陷阻碍群体间自由流动:陆学艺呼吁制定 346

◎社会公正关乎治乱安危:姚洋呼吁处理好公正与 347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47

◎民工工资拖欠严重:易宪容指出根本原因是信用 348

生态链问题 348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尚全认为改革 348

到了最关键时期 348

◎发展环境仍然复杂:吴树青认为新一届政府执政难度不小 349

◎外交战略日益成熟:虞云耀指出应继续韬光养晦 350

◎农民交税要取之有道:陈锡文认为关键是培养公民意识 351

◎转轨时期需保持高度冷静:陆建华提出三个“务必” 352

◎SARS暴露应急体系“软肋”何帆指出对民生重视 353

不够是关键 353

◎社会发展失衡问题多多:陆建华新解“一心两点” 354

◎人际关系品质恶化比SARS更可怕:党国英呼吁 354

重建公共道德 354

◎人口转变出现战略机遇:于学军建议调整我国 355

人力资源战略 355

◎医疗体系建设触动既得利益:萧庆伦建议创立制衡机制 356

转型最关键 357

◎中国正在经历二次转型:胡鞍钢认为执政党主动 357

◎危机管理重在建设:魏加宁建言建立长效机制 358

◎户籍改革不能就事论事:王太元强调关键在于剥 359

离背后利益 359

◎农村医保如何保证效果:孙炳耀提出强化资源配置干预 359

◎分散风险减少财政负担:专家建议从国情出发逐步 360

推行洪水保险 360

◎如何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孙立平提出三种设想 361

◎个人账户对接城乡保险:杨燕绥提出农村社保新构想 362

解决问题行不通 362

◎13个潜在危机不容小觑:专家认为仅靠发展经济 362

◎如何突破行政区划分割:陈耀认为必须规划先行法规作保 363

◎怎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范小建称要在承包制 364

基础上创新体制 364

◎人工草坪看上去很美:李皓提醒有关部门关注“负效绿化” 364

◎西部发展应如何定位:胡鞍钢提出富民、减贫、 365

绿色三大目标 365

安全管理委员会 366

◎应对突发事件日显紧迫:专家呼吁设立国家危机与 366

◎社会失衡无小事:孙立平建议通过立法保均衡 366

◎旧的行政区划制约经济:周振鹤提出“省管县” 367

改革新思维 367

◎京三角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媒体认为行政区划 368

改革不是关键 368

◎城镇化也要讲逻辑:皮建才呼吁“让一部分地区先 369

城镇化起来” 369

“一瓢水浇下去” 370

◎经济热的本质是领导热:刘福垣提醒不要 370

◎应对危机重在预警:学者提议把社会心理纳入国家 371

检测系统 371

◎如何避免“问题富豪”大面积落马:赵晓建议改革 372

三个主要环节 372

◎如何解决土地征用矛盾:美专家律议让农民与 373

开发商去谈判 373

◎中国经济局部可能过热:吴敬琏提醒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374

◎未来中国区域发展注重分类指导:周民良提出应 375

实施六大战略布局 375

公共政策调节分配 376

◎收入不平等状况日趋严重:马晓河提议通过 376

第四编 379

第一部分专家点题 379

◎国有股权转让定价机制不健全:董辅礽认为MBO宜慎行 379

◎如何解决资本流动效率低下问题:茅于轼认为 380

发展民间金融是当务之急 380

◎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专家提醒要警惕 381

金融“软肋” 381

◎社会就业不堪重负:杜午禄认为提前退休应缓行 381

◎农村流动人口是弱势群体:李实提出要注意农村 382

贫困向城市转移 382

◎失败的价格机制带来短缺:仲伟志提议引入法律 383

和市场机制治水 383

◎地方资本投向有“离制造业”倾向:樊纲提示警惕 384

产业空心化 384

◎新时期“经营城市”须有新招:周其仁认为应该 385

超越香港“卖地财政” 385

◎中国不缺钱而是缺资本:樊纲提议改造资本体制 385

问题是发展瓶颈 386

◎产权制度改革+制衡=信任:厉以宁认为社会信任 386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赵晓认为是固本 387

培元的伟大取向 387

◎恐慌传言有自我复制功能:赵晓认为“堵”不如“疏” 388

◎政府调控房地产“泡沫”有技巧:丁长峰认为关键是 389

“土地批租” 389

◎“圈地运动”要有产业支撑:宫希魁认为经营 389

城市重在固本 389

关注利益格局调整风险 390

◎改革成本不能由弱势群体承担:吴敬琏提醒 390

◎谁来监督国资委:易宪容提议出台 391

《国有资产管理法》 391

◎机构改革重在职能转变:刘纪鹏提醒警惕形成 392

“大计委”模式 392

◎双轨制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王小映提议建立 393

城乡接轨的建设用地制度 393

◎让“精简”官员“再就业”:赵晖认为关键是削减 394

政府的优势资源 394

是主要动力 395

◎如何实现第三次“解放农民”:董辅礽认为城镇化 395

提出五大举措 395

◎解决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国家有责任:杜润生 395

◎没有监督的“监管委”有负面后果:陈志武认为重 396

在制度约束 396

◎城市生态不可能一夜改变:刘世荣提出警惕 397

“绿色泡沫” 397

◎资产泡沫正在形成:吴敬琏警示宏观 398

调控要更有效些 398

◎成本上升导致产业转移加速:马春辉认为要反思 399

交易成本高的原因 399

有效的应急体制 400

◎中国已进入高度风险型社会:李强认为要建立 400

◎经济增长与本土企业绩效存在剧烈反差:张军认为必 401

须改变市场和资本分配格局 401

◎收入差距拉大可能导致社会断裂:专家认为应把 402

问题估计得更重一点 402

◎政府责任并非抽象概念:易宪容认为应 402

具体化在个人身上 402

◎让流动人口不再恐慌:蔡防建议发挥社区融合功能 403

比SARS更大的问题 404

◎谁说SARS是城市病:温铁军认为农村有 404

◎人权保障需要物质基础:鲁宁建言尽快确立公共财政制度 405

◎创业是最好的就业:蔡昉认为解决就业的关键是 406

优化创业环境 406

◎农村卫生服务过度市场化:朱玲建议恢复公共支持 407

◎民营企业家担心“秋后算账”:郎咸平建议用制度化 407

方法处理民企“原罪” 407

◎走出“黄宗羲定律”要另辟蹊径:朱柏铭建议释放乡 408

镇财政的支出压力 408

导致局部政治动乱 409

◎农村治理性危机有升级迹象:于建嵘警示有可能 409

◎别让GDP成为障目之叶:张军建议反思地方 410

政府的GDP压力 410

◎大规模社会流动逐步减少:孙立平认为社会 411

分层开始定型 411

◎企业频遭反倾销:辛向阳指称“二政府” 412

式行业协会不利应诉 412

问题值得注意 413

◎80%以上贪官因牵连落马:邵道生认为“偶然性” 413

◎政策性负担导致政策性亏损:林毅夫为 413

国资委改革支招 413

◎消费繁荣取决体改速度:黄益平认为政府 414

应放弃GDP迷信 414

第二部分决策预警 416

◎政府投资推动生产过剩:天则研究报告认为中国 416

出现“非典型”过热 416

◎中国行政立法存在五大问题:专家呼吁加强 417

法律审查 417

“版本”应尽快“升级” 418

◎城市灾害频繁发生:周铁农呼吁城市应急 418

◎党企政企不分为国企腐败主因:专家呼吁采取有 419

力措施予以治理 419

◎农信社处于“两不像”窘境:余贤群提出改革应 419

整体推进抓好重点 419

◎农业信息化建设出现“误区”:权威人士提出要 420

处理好五个关系 420

老粮、老人”问题是关键 421

◎粮食购销改革任重道远:专家认为解决“老账、 421

◎农民消费如何启动:陈萌山认为拓展农资 422

市场是前提 422

◎投融资体制改革十年无进展:郭励宏认为四个 423

问题待解决 423

◎新兴产业仍需大力扶持:邱晓华认为自由 424

贸易不适合中国 424

◎“抓大”不在序列“放小”放不下去:工商联调研国退 425

民进深层问题 425

◎避免金融风险不能单靠审计报告:王松奇认为关键 426

是要让透明制度化 426

◎不能等到通胀来了再治“胀”:樊纲提醒政府 427

未雨绸缪 427

◎行政事业性国资监管缺位:张文魁建议为其制定 428

游戏规则 428

◎财政分权与行政集权不配套:姚洋警示财政体制 429

过度联邦化 429

投资者保护制度 430

◎营造优良的创业环境:胡汝银建言制定有效的 430

◎防止利益团体干扰立法公平:卢钟鹤建议阳光作业 431

◎中央财政支持农业发展:林毅夫提出五种 432

有效方式 432

◎矿业久已混乱无序:田山岗认为根源在政府 433

管理缺位 433

◎内贸外贸一支笔:宋则认为商务部运作与市场 434

经济更吻合 434

◎农业特产税不符合公平原则:林毅夫建议彻底取消 434

出现调整迹象 435

◎增发国债减少100亿:张立群认为积极财政政策 435

◎消费断层明显:王小广警示房地产泡沫已经出现 436

◎单纯下放审批权没有意义:郭励宏建议彻底取 437

消行政审批 437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专家称解决“三农” 437

问题要内外兼修 437

◎地方保护越来越高明:权威机构提出应该 438

起草市场经济法 438

改革抓住最后机会 439

◎金融业正面临最危险考验:王大用呼吁加快 439

认为地方权力是祸首 440

◎投资膨胀实为政绩膨胀:国家信息中心报告 440

◎当前群体性纠纷频发:权威人士提醒司法审判 441

工作面临三个新难题 441

◎都市圈恶性竞争日趋严重:专家认为解决之道在于 442

加强区域协调 442

◎屡打不绝屡禁不止:专家惊呼“油耗子”已变成 443

“油老虎” 443

“利益驱动”损害司法公正 444

◎保释金成了“创收手段”:专家质疑司法 444

◎沈阳等五城市失业率已达14%:丁宁宁提出靠 445

城市化促进就业 445

◎传统模式下中国资源将难以为继:解振华呼吁 446

发展循环经济 446

第三部分媒体关注 447

◎地方保护导致“法治割据”:《瞭望》载文呼吁 447

维护法律尊严 447

新制度环境是根本 448

◎大学改革何者为重何者为轻:孙立平认为创 448

◎“经营城市”引发政绩泡沫:巴曙松分析制度诱因 449

◎城市基建成本过高:樊纲建议降低政府成本转为 450

公共资本投资 450

◎职业不匹配致岗位严重流失:刘军认为要主抓供求 451

管理和衔接 451

◎眼睛盯着中央争项目:专家认为老工业基地调整 452

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452

◎三产发展仍需二产推动:过分刺激增长 452

不符合我国国情 452

立法应删繁就简 453

◎中国现行土地制度过于冗杂:乔新生提出土地 453

◎专项斗争过多过滥:《瞭望》载文反思 454

“严打”背后问题 454

◎国有大矿频发矿难:专家指称体制惯性 455

是灾祸根源 455

◎政府“买岗”别成变相救济:媒体认为关键要 456

让这些岗位“活”下去 456

◎决策程序存在不足:北京限行“黄标车”遭舆论质疑 456

效果须重视 457

◎农民贷款官员担保是否可行:有媒体提醒“负面” 457

为何出现群体性特征 458

◎“黑色债务链”横跨南北:专家认为不法开发 458

商是源头 458

◎拉帮结派形成利益同盟:《瞭望》分析腐败 458

◎社会转型容易造成心理失衡:专家认为个体恐怖已成 459

中国最现实威胁 459

性投资热值得关注 460

◎刑讯逼供让刘涌“逃过一劫”?:陈兴良呼吁尽快建立刑讯逼供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460

◎经济过热之争成为焦点:张立群提醒行政主导 460

◎城市拆迁矛盾日益激化:江平教授认为冲突根源 461

是私权公权矛盾 461

◎现行土地制度不利农民权益保护:王春光呼吁发掘 462

农村土地市场 462

◎教育乱收费成为投诉热点:专家认为应该让司法介入 462

◎民企参与国企改造“好吃难消化”:黄孟复指 463

出观念仍然是瓶颈 463

应高度重视 464

◎“官雇凶”案触目惊心:媒体认为腐败与黑势力已开始相互勾结和渗透 464

◎“霸王”拆迁导致上访自焚频发:媒体提醒政府 464

◎城市拆迁竟然动用黑社会:法学专家认为宪法已 465

受到规模性、颠覆性挑战 465

◎农地有序转移是城市化必然趋势:卢锋认为不应 466

从土地转让方面评估粮食安全 466

◎民企精英进入政府任职:媒体认为应该有相应的制度保证 467

◎腐败也有“供”“需”问题:胡舒立提出要从经济 468

学角度建立反腐机制 468

政策倾斜几乎为零 469

◎拍卖国资热潮频起:邵道生警告有人想吃“最后一顿晚餐” 469

◎西部大开发进展迟缓有原因:魏后凯认为 469

◎伤农案件折射宪政功能尚不完善:专家提出乡镇人 470

大四大走向 470

◎中国经济喜中带忧:吴敬琏提醒2007年和 471

2011年可能出现新问题 471

◎农村黑恶势力渗入基层政权:于建嵘呼吁进行 472

坚决深入打击 472

独立生产要素 473

◎土地撂荒现象严重:晓亮提出应确认土地为 473

◎农民负担为何久减不轻:专家认为国家管制是 474

一个重要根源 474

◎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巨大悖论:专家呼吁别再保护和 475

补贴低效率企业 475

◎农民维权出现新动向:专家认为建设新型农民协会 476

的时机已成熟 476

◎经济权与选举权同样重要:有观点称北京外来人口选举 477

权政策存在悖论 477

诱惑是重要原因之一 478

◎公务员报考热得蹊跷:专家认为“灰色收入” 478

第五编 481

评论中国时政新焦点 481

第一部分政经热点 481

◎就职宣誓能否成为官员任职的一个法定程序 481

◎国情决定公务员是否加薪 482

◎第二波国家部委大调整的本来意义 483

◎“吴市场”为何要做“吴法治” 484

◎谁说“行政三分”意义不大 486

◎久违的“同志” 487

◎当官就该不容易 488

◎副市长“下海”还是要少些 490

◎不光是学生中毒的问题 491

◎20万元高薪是否“夸张”了行政成本 492

◎创新不是炒出来的 493

◎建设政治文明也要从小事做起 495

◎“玻璃房子里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496

◎让决策建立在专业意见的基础上 497

◎拉近哈佛与国情之间的距离 498

◎《行政许可法》对官员权力有了制约 499

◎用是否“搬弄是非”来考核公务员可能面临操作难题 500

◎民营企业家出任市府高官要有相应的制度配套 501

◎“十项民心工程”是真正的政绩工程 502

◎盯住“一把手” 502

◎公务员队伍“失血”堪忧 503

◎三中全会“首项议程”迈出党内民主一大步 504

◎广东对法院案件报道的“规范”需要“规范” 505

◎地方法院工作的企业化倾向值得注意 506

◎习近平力推“领导下访”意义非同寻常 507

◎《人民日报》被扣凸显新闻监督法缺位 508

◎浙江“省管县”体制的“双赢” 509

◎群众上访与信访收容是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509

◎建“上海省”不是治本之策 510

◎从“廉政公积金”看当前反腐误区 511

◎东北部分地区官场“潜规则”值得警惕 512

◎《人民日报》为啥要表扬“不抓经济的市长” 513

◎“新闻发言人不是人,而是一种制度” 514

◎专家咨询会与政府“花钱买思想” 515

◎白恩培书记的不同意见 516

◎深圳“行政三分制”真的要不了了之吗 516

第二部分时政焦点 519

◎政协为新政立“新论” 519

◎8角钱惊动了国家发改委 520

◎“尊重农民” 522

◎“大北京”不应是大北京“市” 523

◎长三角的“三赢” 525

◎“非农化”不等于城镇化 526

◎本次房地产信贷调整与92年有何不同 527

◎政府理财也要走专业化道路 529

◎重复建设背后究竟是谁的影子 530

◎我有主心骨不会动摇 532

◎北京104家企业国资股改具有标志性意义 533

◎安徽农民负担下降幅度可能有“水分” 534

◎薄熙来把准了老工业基地的“脉” 535

◎让中部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支点 536

◎从“珠三角”到“大珠三角”再到“泛珠三角” 537

◎“三极论”的本质是协调发展 538

◎温家宝总理的“路线图”体现以人为本发展观 539

◎中国“十一五”规划将突出区域规划新理念 539

◎“工业园区要搞,农民利益要保” 540

◎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应协调考虑 541

◎湖州市是怎样与长三角“对表”的 542

◎温家宝关于农业和粮食问题的两个“保护”切中要害 543

◎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是硬道理”的新发展 544

◎什么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545

第三部分社会难点 546

◎两会代表向普通市民的回归 546

◎公布100万艾滋病感染者不会引发恐慌 547

◎刘永好的24小时热线 549

◎抗“非典”的决策还应再果断些 550

◎“非典”战役需动员社会力量 551

◎让隔离变得不再恐惧 552

◎世卫专家为何在上海动容 554

◎新的“两手抓”标志“非典”之战新转折 555

◎SARS催促政府决策“咨询”化 558

◎社会学家VS经济学家 559

◎“S”ARS、“X”ARS和“Y”ARS 560

◎蒋大夫、“张”大夫、“王”大夫 561

◎谁能对蒋大夫的言行给予解释 563

◎四个字的改动凸显政府的责任和精神 564

◎北京66天走过的心路历程 565

◎从“北京绿卡”到“中国绿卡” 566

◎“男领导不能配女秘书”吗 568

◎别把救助站办成又一个形象工程 569

◎从认同农民工开始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570

◎按照新“三个有利于”创造中国气派文化 571

◎山西卫生系统吃一堑长了一智 572

◎自杀也是一种抗争方式 573

◎公共决策为什么总是好心办坏事 574

◎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应该提上日程 575

◎农民工入会的进步意义 576

附录 579

第一部分2003十个瞬间 579

◎朱镕基同志总结五年工作 579

◎关口前移战“非典” 580

◎孙志刚案是否会引发首例违宪审查 581

◎后SARS时代是社会学家的时代 582

◎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七一” 584

◎中国经济的“U”和“V” 585

◎振兴老工业基地要有新思路 586

◎北京三个预警等级应急非典 587

◎三中全会《决定》的六个新看点 588

◎“十六”大一周年 589

第二部分2003十篇周记 591

◎应对房地产过热不能急刹车 591

◎把中国建成世界最大学习型社会 592

◎2003年“黄金周”含“金”不足 593

◎从收容到救助凸现以民为本新取向 594

◎铁面审计署 595

◎抗洪显现三大新理念 596

◎由程维高“出事”看高官问责 597

◎从公、检、法便民措施看执政为民 597

◎载人航天的经济政治意义 598

◎有感于总理为农民讨工钱 599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防非典绝不能松懈 601

第三部分2003十大评论 601

◎《21世纪经济报道》社评:培育公民意识推动治理转型 603

◎《南方周末》评论:生命平等与社会正义 605

◎《南方周末》评论:群众利益无小事 607

◎《经济观察报》社评:国资腐败触目李金华了不起 609

◎《中国经营报》评论:从“问题富豪”走向“阳光富豪” 611

◎《21世纪经济报道》社评:改革行政区划刷新地方治理 613

◎《人民日报》社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制保证 615

◎《21世纪经济报道》社评:飞船上天、制度改革与国家梦想 617

◎新华社评论:粮食生产是国家重大战略 62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