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
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

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常印佛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11600839X
  • 页数:380 页
图书介绍:
《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目录
标签:矿带 中下游

目录 1

上篇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1

第一章地质构造发展阶段、建造及旋回 1

第一节概述 1

第二节基底发育阶段的沉积变质岩系和构造旋回 7

一、前震旦纪沉积变质岩系 7

(一)北侧大别山—张八岭前震旦纪沉积变质岩系 8

(二)南区幕阜山—怀玉山前震旦纪沉积变质岩系 10

(三)宁镇山脉东段前震旦纪变质沉积岩系 11

二、震旦纪的沉积变质岩系 11

(一)构造旋回 12

三、构造旋回和构造层 12

(二)第一构造层 15

第三节盖层沉积阶段的沉积岩系和构造旋回 17

一、盖层沉积阶段的沉积岩系 17

(一)早古生代(或震旦纪至早古生代) 17

(二)晚古生代至早三叠世 36

二、盖层沉积阶段沉积岩系中的矿产及有利赋矿层位 62

(一)沉积矿产 62

(二)有利赋矿的岩性和层位 63

三、构造旋回和构造层 63

(一)构造旋回 64

(二)第二构造层 64

一、残余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系 65

第四节板内变形阶段的沉积岩、火山岩系和构造旋回 65

二、陆相沉积岩系 70

三、陆相火山岩系 80

四、构造旋回和第三构造层 86

第二章区域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89

第一节前中生代构造格局 89

一、前震旦纪 89

二、震旦纪末 90

三、早古生代 90

四、晚古生代一早三叠世 90

一、褶皱构造 94

第二节 中生代构造格局 94

二、断裂构造 98

三、逆掩断层带及推覆构造 113

四、火山岩盆地 116

五、带状网络构造格局的演化 117

六、三类不同性质和特征的次级构造区(段) 118

第三节新生代构造格局 120

一、新生代构造格局 120

二、环形影象 120

第四节区域应力场分析 122

一、中三叠世至早、中侏罗世“陆—陆”碰撞挤压褶皱变形阶段 125

三、晚白垩世一老第三纪盆山构造形成阶段 126

四、新第三纪以来凸起与拗陷间差异运动平衡均一阶段 126

二、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火山岩盆地和横跨褶皱发育阶段 126

第五节区域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 127

一、重磁场特征 127

二、深部构造特征简述 132

第三章岩浆岩 138

第一节概述 138

一、前震旦纪的岩浆岩 139

二、中生代的岩浆岩 141

三、新生代的岩浆岩 143

四、岩浆岩的分类命名 143

(一)岩石类型及共生组合 144

第二节扬子式同熔型(壳-幔同熔型)岩浆岩第一成岩序列 144

一、侵入岩 144

(二)闪长岩类共生组合 145

(三)正长岩-石英正长岩共生组合 148

(四)成岩演变特征及与内生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 149

(五)偏碱性石英(二长)闪长岩-碱性辉长闪长岩-碱性辉长岩共生组合 153

二、火山-潜火山岩 159

(一)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 159

(二)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 160

(三)火山岩系的演化特征 162

(一)岩石类型及共生组合 164

(二)岩石特征 164

一、侵入岩 164

第三节扬子式同熔型岩浆岩第二成岩序列 164

(三)微量元素特征 165

(四)稀土元素分布特征 165

(五)岩石的锶同位素初始比值 166

(六)成岩演变特征及其与内生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 167

二、火山-潜火山岩 172

(一)岩石类型及简要特征 172

(二)火山岩的演变特征 173

小结:扬子式同熔型岩浆岩的基本特征 176

第四节扬子式同熔型岩浆岩的时空分布 178

一、空间分布 178

二、时间分布 180

第五节与铁、铜矿床有关的富碱闪长岩类 183

一、富钠闪长岩类主要特征及与铁矿成矿作用有关的钠硅质异常演化 184

(一)主要特征 184

(二)钠硅质异常演化 185

二、高钾(花岗)闪长岩类的主要特征及与铜矿成矿作用有关的钾硅质异常演化 190

(一)高钾闪长岩类的主要特征 190

(二)钾硅质异常演化 190

下篇矿 床 198

第四章矿床类型和成矿系列 198

第一节矿床分类原则 198

一、内生矿床 198

二、外生矿床 205

三、沉积改造矿床 206

(一)矿浆充填矿床——姑山铁矿 207

一、矿浆型矿床 207

第二节典型矿床 207

(二)矿浆-潜火山气液复合亚型矿床——梅山铁矿床 209

(三)矿浆-接触交代复合亚型矿床——铁山铜铁矿床 212

二、矽卡岩(接触交代)型矿床 217

(一)复控式——铜官山铜矿田 217

(二)层控式——狮子山铜矿田 223

(三)接触式——铜录山(铁)铜矿 228

(四)角砾岩筒式——东狮子山铜矿 236

(五)接触交代-斑岩复合亚型? 237

三、斑岩型矿床 243

(一)“筒式”(“爆破角砾岩筒式”)——洋鸡山金矿 243

(二)“带式”(“裂隙式”)——沙溪铜(金)矿 246

(三)“层式”——岳山铅锌矿 248

四、热液型矿床 250

(一)热液充填(矿脉或复脉带)矿床——铜牛井铜钼矿 250

(二)热液交代矿床——天马金硫矿 250

五、火山-潜火山气液型矿床 253

(一)玢岩式——陶村铁矿床 254

(二)接触-隐爆式——凹山铁矿床 254

(三)层控-接触复合式——何家小岭硫铁矿床 258

(四)裂隙充填武——娘娘山铜金矿床 260

(五)接触交代-潜火山气液过渡亚型——白象山铁矿床 260

(一)火山沉积铁矿 262

(二)火山沉积-热液改造铁矿 262

六、火山沉积型矿床 262

七、沉积型矿床 263

(一)铁矿 263

(二)含铜砂岩 263

(三)硫铁矿 264

八、风化淋滤矿床 264

(一)铁帽 264

(二)次生富集铜矿床 265

(三)残积铁矿床 266

九、沉积-改造型矿床 266

(一)迁移式——栖霞山铅锌(锰)矿床 266

(二)地下水热液叠改亚式——黄梅菱铁矿床 269

(三)岩浆热液叠改亚式——龙桥铁矿床 270

第三节矿质来源和成矿作用 271

一、矿质来源 271

(一)地质标志 271

(二)同位素标志 274

(三)其他标志 278

二、成矿温度 280

三、成矿作用 283

(一)铁的成矿作用 283

(二)铜的成矿作用 284

(三)硫、金及铅锌的成矿作用 285

第四节成矿系列 287

一、内生成矿系列 287

三、外生成矿系列 290

二、沉积改造成矿系列 290

四、成矿系列与矿床类型 291

(一)关于成矿系列的综合评述 291

(二)主要成矿系列与矿床成因类型关系 291

第五章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 294

第一节成矿地质条件 294

一、构造与控矿 294

(一)区域控矿构造 294

(二)成矿区段和矿田控矿构造 297

(三)矿床(体)控矿构造 305

二、地层与成矿 309

(一)不同时代地层的含矿性 309

(二)古“铜陵岛”的形成与硫铜铁富集 312

(三)膏(盐)层与铁、硫、铜成矿的关系 316

(四)矿床富集的岩性条件 317

三、岩浆岩与成矿 319

(一)区域成岩-成矿作用 319

(二)岩浆岩对矿化局部富集的意义 328

第二节成矿规律 331

一、区域控矿基本规律 331

二、矿床成因规律 334

(一)多源复生,内生为主 334

(二)多类型共生,成系列组合 335

(三)多系列并存,成网络交叉 336

(四)多矿种组成,有规律配套 337

(一)成带分布,分段集中——纵向分布规律 339

三、矿床分布规律 339

(二)横向分布规律 342

(三)成矿的时间分布规律 342

(四)时空物质综合分布规律(“T”形分带) 344

四、矿床富集规律 345

第三节成矿模式 349

一、地区性成矿模式 349

(一)鄂东南地区 349

(三)安徽沿江地区 350

(四)江苏沿江地区 350

(二)赣西北(九瑞)地区 350

二、矿床类型组合及综合模式 351

(一)铜陵模式(铜陵—九瑞模式) 351

(二)大冶模式 351

(三)宁芜模式 351

三、成矿模式与矿床类型、成矿系列的纵横关系 353

四、找矿模式与找矿方法 355

(一)综合找矿模式 355

(二)不同成矿模式的找矿方法 357

(三)找矿模式与成矿模式间的网络关系 358

结束语 360

主要参考文献 362

英文摘要 36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