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北京农业大学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9
- ISBN:710900063X
- 页数:603 页
一、中兽医学的概念 1
二、中兽医学的发展概况 1
绪论 1
三、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4
四、学习中兽医学的目的、任务及方法 6
第一篇 基础理论 7
第一章 阴阳五行 7
第一节 阴阳 7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7
二、阴阳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9
第二节 五行 12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2
二、五行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13
第二章 脏腑 14
第三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 14
第一节 脏腑功能 15
一、五脏 16
二、六腑 22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24
第二节 气血津液 28
一、气 28
二、血 30
三、津液 30
第三章 经络 31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 31
一、经络学说的涵义及起源 31
二、经络的组成 32
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33
一、在生理方面 35
第二节 经络的主要作用 35
二、在病理方面 36
三、在治疗方面 36
第三节 经络的研究概况 37
一、经络穴位的形态学观察 37
二、穴位特异性的研究 37
三、经络实质的研究现况 38
第四章 病因与病理 40
第一节 病因及病理的基本概念 40
第二节 病因 42
一、外感致病因素 42
二、内伤 47
三、其他致病因素 48
第三节 病理 49
三、阴阳失调 50
二、升降失常 50
一、邪正消长 50
第二篇 辨证论治基础 52
第五章 诊法 52
第一节 望诊 53
一、望全身 53
二、望局部 56
三、察口色 61
第二节 闻诊 66
一、闻声音 66
二、嗅气味 67
第三节 问诊 68
第四节 切诊 70
一、切脉 70
二、触诊 76
第一节 八纲辨证 81
一、表里 81
第六章 辨证 81
二、寒热 83
三、虚实 86
四、阴阳 89
五、八纲辨证与八证论 90
第二节 脏腑辨证 91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92
二、肝与胆病辨证 95
三、脾与胃病辨证 98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102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07
六、脏腑兼病辨证 109
第三节 六经及卫气营血辨证 112
一、六经辨证 112
二、卫气营血辨证 116
一、未病先防 119
第七章 防治法则 119
第一节 预防 119
二、既病防变 120
第二节 治则 121
一、治疗与护养 121
二、扶正与祛邪 121
三、治标与治本 123
四、正治与反治 124
五、同治与异治 125
六、治常与治变 125
第三节 治法 126
一、八法 126
二、八法并用 130
三、外治法 131
第一节 采集、加工及贮藏 133
第三篇 中草药及方剂 133
第八章 中草药总论 133
第二节 炮制 135
第三节 性能 138
第四节 配伍禁忌 142
第五节 剂型、剂量及用法 145
第六节 化学成分简介 148
第九章 常用中草药 151
第一节 解表药 151
一、辛温解表药 152
麻黄 152
桂枝 153
防风 153
荆芥 154
紫苏 154
白芷 155
细辛 155
辛夷 156
苍耳子 156
生姜 157
葱白 157
二、辛凉解表药 158
薄荷 158
柴胡 158
升麻 159
蝉蜕 159
葛根 160
桑叶 160
菊花 161
牛蒡子 162
石青 163
第二节 清热药 163
一、清热泻火药 163
知母 164
栀子 164
夏枯草 165
淡竹叶 165
芦根 166
胆汁 166
二、清热凉血药 166
生地 166
丹皮 167
地骨皮 167
白头翁 168
玄参 168
紫草 169
水牛角 169
白茅根 170
三、清热燥湿药 170
黄连 170
黄芩 171
黄柏 171
龙胆草 172
苦参 172
胡黄连 173
三颗针 173
秦皮 174
四、清热解毒药 174
金银花 174
连翘 175
紫花地丁 175
板蓝根 176
蒲公英 176
射干 177
山豆根 177
黄药子 178
白药子 178
穿心莲 179
五、清热解暑药 179
香薷 179
绿豆 179
荷叶 180
青蒿 180
西瓜皮 181
第三节 泻下药 182
一、攻下药 183
大黄 183
番泻叶 184
芒硝 184
巴豆 185
二、润下药 185
火麻仁 185
郁李仁 186
蜂蜜 186
食用油 186
三、峻下逐水药 187
牵牛子 187
续随子 187
大戟 187
甘遂 188
芫花 188
商陆 189
山楂 190
第四节 消导药 190
六曲 190
麦芽 191
鸡内金 191
莱菔子 192
第五节 止咳化痰平喘药 192
一、温化寒痰药 193
半夏 193
天南星 193
旋覆花 193
白前 194
二、清热化痰药 195
贝母 195
瓜蒌 195
桔梗 196
天花粉 196
前胡 197
三、止咳平喘药 197
杏仁 197
紫菀 198
冬花 198
百部 198
马兜铃 199
葶苈子 199
苏子 200
枇杷叶 200
白果 201
洋金花 201
杜鹃花叶 201
第六节 温里药 202
干姜 203
附子 203
肉桂 204
吴茱萸 205
小茴香 205
高良姜 205
艾叶 206
花椒 206
白扁豆 207
灶心土 207
第七节 祛湿药 208
一、祛风湿药 208
羌活 208
独活 209
威灵仙 209
木瓜 209
秦艽 210
桑寄生 210
五加皮 211
乌蛇 211
防己 212
藁本 212
马钱子 213
豨莶草 213
二、利湿药 213
获苓 213
猪苓 214
泽泻 214
车前子 215
滑石 215
瞿麦 216
通草 216
木通 216
茵陈 217
薏苡仁 217
金钱草 218
海金沙 218
地肤子 218
石苇 219
萹蓄 219
萆薢 220
三、化湿药 220
藿香 220
佩兰 220
苍术 221
白豆蔻 221
草豆蔻 222
第八节 理气药 223
陈皮 223
青皮 224
香附 224
木香 224
厚朴 225
砂仁 225
乌药 226
枳实 226
丁香 227
草果 228
槟榔 228
代赫石 229
第九节 理血药 229
丹参 230
一、活血祛瘀药 230
川芎 230
益母草 231
三七 231
桃仁 232
红花 232
牛膝 233
王不留行 233
赤芍 234
乳香 234
没药 235
延胡索 235
五灵脂 235
莪术 236
三棱 236
郁金 237
穿山甲 237
自然铜 237
土鳖虫 238
酒 238
醋 238
二、止血药 239
白及 239
仙鹤草 239
棕榈 239
蒲黄 240
血余炭 240
大蓟 240
侧柏叶 241
地榆 241
小蓟 241
槐花 242
茜草 242
血竭 243
第十节 收涩药 244
一、涩肠止泻药 244
乌梅 244
诃子 245
肉豆蔻 245
石榴皮 246
五倍子 246
罂粟壳 247
二、敛汗涩精药 247
五味子 247
牡蛎 248
龙骨 248
浮小麦 249
金樱子 249
桑螵蛸 249
芡实 250
第十一节 补虚药 250
一、补气药 251
人参 251
党参 252
孩儿参 252
黄芪 252
山药 253
白术 254
甘草 254
当归 255
二、补血药 255
大枣 255
白芍 256
阿胶 256
熟地黄 257
何首乌 257
三、助阳药 258
巴戟天 258
肉苁蓉 258
阳起石 259
淫羊藿 259
益智仁 260
补骨脂 260
杜仲 260
菟丝子 261
续断 261
狗脊 262
骨碎补 262
锁阳 263
胡芦巴 263
蛤阶 263
四、滋阴药 264
沙参 264
天门冬 264
麦门冬 265
百合 265
石斛 266
女贞子 266
鳖甲 266
枸杞子 267
黄精 267
山茱萸 268
玉竹 268
第十二节 平肝药 269
一、平肝明目药 270
石决明 270
决明子 270
木贼 270
谷精草 271
密蒙花 271
青葙子 271
夜明砂 272
白蒺藜 272
二、平肝息风药 273
天麻 273
钩藤 273
全蝎 273
僵蚕 274
蜈蚣 274
蔓荆子 275
地龙 275
天竺黄 276
白附子 276
第十三节 安神开窍药 277
一、安神药 277
朱砂 277
酸枣仁 278
柏子仁 278
远志 278
二、开窍药 279
石菖蒲 279
皂角 279
牛黄 280
蟾酥 280
麝香 281
第十四节 驱虫药 282
雷丸 282
使君子 282
川楝子 283
南瓜子 283
石榴皮 283
大蒜 284
蛇床子 284
鹤虱 285
贯众 285
鹤草芽 285
常山 286
除虫菊 286
冰片 287
第十五节 外用药 287
硫黄 288
雄黄 288
铅丹 288
木鳖子 289
炉甘石 289
石灰 290
明矾 290
食盐 291
儿茶 291
硵砂 291
水银 292
信石 292
硼砂 292
斑鳌 293
常用草药简表 294
第十章 常用方剂 304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 304
一、组成原则 304
二、加减变化 305
第二节 解表方 306
麻黄汤 307
桂枝汤 307
荆防败毒散 308
发汗散 309
银翘散 309
防风通圣散 310
第三节 清热方 310
清营汤 311
白虎汤 311
犀角地黄汤 312
清瘟败毒饮 312
黄连解毒汤 313
青蓝石膏汤 313
五味消毒饮 314
消黄散 314
真人活命饮 315
公英散 316
苇茎汤 316
加减普济消毒饮 316
龙胆泻肝汤 317
清肺散 318
郁金散 318
通肠芍药汤 319
止痢散 319
白头翁汤 319
香薷散 320
菌陈蒿汤 320
洗心散 321
青蒿鳖甲汤 321
第四节 泻下方 322
大承气汤 322
无失丹 322
马价丸 323
猪膏散 323
当归苁蓉汤 324
第五节 消导方 324
曲蘖散 325
保和丸 325
第六节 和解方 326
消滞汤 326
木香导滞丸 326
小柴胡汤 327
逍遥散 327
国逆散 327
痛泻要方 328
第七节 化痰止咳平喘方 328
二陈汤 328
半夏散 329
止嗽散 329
款冬花散 330
麻杏石甘汤 330
苏子降气汤 331
清燥救肺肠 331
百合散 332
理肺散 332
辛夷散 332
茴香散 333
第八节 温里方 333
温脾散 334
益智散 334
理中汤 335
桂心散 335
四逆汤 335
丁香散 336
阳和汤 336
参附汤 337
第九节 祛湿方 337
独活散 337
独活寄生汤 338
防风散 338
活络丹 339
滑石散 339
五苓散 340
八正散 340
五皮饮 341
防己散 341
平胃散 342
第十节 理气方 342
桔皮散 342
健脾散 343
消胀汤 343
第十一节 理血方 344
越鞠丸 344
定痛散 345
桃红四物汤 345
血府逐瘀汤 346
跛行散 346
红花散 346
当归散 347
生化汤 347
通乳散 348
白术散 348
十黑散 349
秦艽散 349
槐花散 349
四神丸 350
第十二节 收涩方 350
乌梅散 350
金锁固精丸 351
牡砺散 351
玉屏风散 352
第十三节 补虚方 352
四君子汤 352
参苓白术散 353
补中益气汤 353
四物汤 354
泰山磐石散 354
归芪益母汤 354
六味地黄汤 355
生脉散 355
巴戟散 355
百合固金汤 356
蛤蚧散 356
炙甘草汤 357
归脾汤 357
透脓散 358
第十四节 平肝方 358
决明散 358
洗肝散 359
千金散 359
牵正散 359
天麻散 360
镇痫散 360
镇肝息风汤 361
补阳还五汤 361
第十五节 安神与开窍方 361
朱砂散 362
镇心散 362
通关散 362
第十六节 驱虫方 363
万应散 363
肝蛭散 363
化虫汤 364
贯仲散 364
槟榔散 364
冰硼散 365
桃花散 365
第十七节 外用方 365
生肌散 365
青黛散 366
如意金黄散 366
雄黄散 366
九一丹 367
防腐生肌散 367
防风汤 367
拨云散 368
烫火散 368
接筋散 368
擦疥方 369
接骨膏 369
第四篇 针灸 370
第十一章 针灸术 370
第一节 针术 370
一、针具 370
二、针刺前的准备 371
三、常用针术 372
四、针刺时意外情况的处理 382
第二节 灸术 383
一、艾灸 383
二、温熨 383
三、烧烙 384
一、穴位埋线疗法 386
第三节 其他疗法 386
二、拔火罐疗法 387
三、按摩疗法 388
第四节 取穴的规律及方法 389
一、穴位的涵义 389
二、穴位的命名 389
三、穴位的分类 390
四、取穴的规律 390
五、配穴的规律 391
六、取穴的方法 391
第五节 针灸的作用原理 391
一、针刺的止痛作用 392
二、针灸的防卫作用 392
三、针灸的调整作用 392
开关 393
通关 393
锁口 393
玉堂 393
鼻俞 393
三江 393
鼻前 393
抽筋 393
姜芽 393
分水 393
一、头颈部穴位 393
第一节 马的常用穴位及应用 393
第十二章 穴位 393
唇内 393
大风门 394
颈脉 394
下关 394
上关 394
风门 394
伏兔 394
太阳 394
开天 394
睛俞 394
睛明 394
耳尖 394
肺门 395
冲天 395
抢风 395
膊中 395
肺攀 395
膊尖 395
膊栏 395
弓子 395
二、前肤部穴位 395
九委 395
肘俞 396
夹气 396
肩外俞 396
乘重 396
胸堂 396
前三里 396
乘蹬 396
肩并 396
掩肘 396
天宗 396
肩贞 396
肩俞 396
百会 397
腰前 397
腰中 397
腰后 397
肾棚 397
肾角 397
肾俞 397
三、躯干部穴位 397
?甲 397
蹄臼 397
蹄头 397
缠腕 397
膝脉 397
膝眼 397
肝俞 398
带脉 398
穿黄 398
三焦俞 398
黄水 398
云门 398
雁翅 398
大肠俞 398
脾俞 398
小肠俞 398
关元俞 398
八窖 398
通肠 398
肺俞 398
环后 399
仰瓦 399
汗沟 399
邪气 399
小胯 399
大胯 399
后伏兔 399
居髎 399
环中 399
环跳 399
路股 399
巴山 399
四、后肢及尾部穴位 399
丹田 399
后海 400
尾根 400
曲池 400
肾堂 400
尾本 400
尾尖 400
滚蹄 400
胸堂 400
后三里 400
阳陵 400
掠草 400
阴市 400
阴俞 400
牵肾 400
丰隆 400
五、马常发病的针灸治疗举例 401
唇内 408
颈脉 408
顺气 408
开关 408
锁口 408
承浆 408
通关 408
山根 408
睛俞 408
睛明 408
太阳 408
耳尖 408
天门 408
一、头颈部穴位 408
第二节 牛的常用穴位及应用 408
蹄头 409
涌泉 409
缠腕 409
膝脉 409
腕后 409
夹气 409
膝眼 409
抢风 409
肩井 409
膊栏 409
膊尖 409
二、前胶部穴位 409
肘俞 409
仰瓦 410
三台 410
前丹田 410
四、躯干及尾部穴位 410
曲池 410
后三里 410
肾堂 410
掠草 410
邪气 410
环后 410
环中 410
大转 410
小胯 410
大胯 410
三、后肢部穴位 410
穿黄 411
云门 411
滴明 411
阳明 411
肺俞 411
关元俞 411
脾俞 411
带脉 411
六脉 411
腰中 411
肾俞 411
百会 411
命门 411
后丹田 411
天平 411
安福 411
苏气 411
后海 412
尾根 412
尾干 412
尾尖 412
五、牛常发病的针灸治疗举例 412
脑筋 416
卡耳 416
心筋 416
耳尖 416
脑俞 416
安神 416
天门 416
大椎 416
山根 416
耳门 416
开关 416
锁口 416
玉堂 416
承浆 416
鼻梁 416
一、头颈部穴位 416
第三节 猪的常用穴位及应用 416
脾俞 417
肺俞 417
关元俞 417
六脉 417
腹中 417
三脘 417
苏气 417
肾门 417
百会 417
断血 417
身柱 417
三台 417
二、躯干及尾部穴位 417
蹄头 418
涌泉 418
缠腕 418
七星 418
抢风 418
三、四肢部穴位 418
莲花 418
后海 418
尾本 418
尾尖 418
尾根 418
六眼 418
阳明 418
乳基 418
指(趾)间 419
大胯 419
小胯 419
后三里 419
曲池 419
四、猪常发病的针灸治疗举例 419
第四节 其他畜禽的常用穴位 423
一、羊的常用穴位 423
二、驼的常用穴位 427
三、梅花鹿的常用穴位 430
四、禽的常用穴位 435
五、犬的常用穴位 439
六、猫的常用穴位 441
七、兔的常用穴位 443
第十三章 针刺麻醉 445
第一节 针刺麻醉常用器械 445
一、针具 445
二、针刺麻醉仪器 445
第二节 针麻方法 448
一、取穴 448
二、术前准备 449
四、针麻的操作方法 450
三、针麻过程 450
五、兽医针麻效果判定标准 454
第三节 影响针麻效果的因素 455
一、穴位及其选配方法对针麻的影响 455
二、刺激量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455
三、不同种类和性别及个体差异对针麻效果的影响 455
四、外界环境因素对针麻效果的影响 456
五、技术操作对针麻效果的影响 456
第四节 针刺镇痛的原理 456
一、神经系统在针麻效应中的作用 456
二、体液因素及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458
三、关于经络的作用 460
第十四章 阉割术 460
第一节 母猪阉割术 460
三、大挑花 461
二、小挑花 461
一、局部解剖 461
第二节 公猪阉割术 466
一、局部解剖 466
二、小公猪阉割术 466
三、大公猪阉割术 467
四、隐睾和阴囊疝气猪的阉割术 467
第三节 马、骡的阉割术 467
一、局部解剖 467
二、术前检查和准备 468
三、手术方法 469
第四节 牛、羊的阉割术 471
一、公牛阉割术 471
二、公羊阉割术 472
第五节 公鸡的阉割术 472
第六节 阉割的术后护理 475
第七节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476
一、术后出血 476
二、阴囊及包皮水肿 476
三、术部化脓 477
四、肠脱 477
五、阴囊瘘 477
六、吐穗 477
七、破伤风 477
第五篇 病证防治 478
第十五章 总论 478
第一节 温热病证治的一般规律 478
第二节 内科证治概要 479
一、心病证治要点 479
二、肺病证治要点 480
三、脾和胃肠病证治要点 481
四、肝胆病证治要点 482
五、肾病证治要点 483
第三节 外科与伤科证治概要 483
一、外科证治概要 483
二、伤科证治概要 485
第四节 胎产病证治概要 486
第十六章 常见证候 487
一、发热 487
二、慢草与不食 489
三、呕吐 491
四、流涎与吐沫 492
五、腹胀 493
六、腹痛 494
七、泄泻 495
八、痢疾 497
九、便秘 497
十、咳嗽 499
十一、喘证 500
十二、吊鼻 501
十三、血证 502
十四、汗证 503
十五、风邪证 503
十六、黄疸 505
十七、淋证 505
十八、滑精 506
十九、水肿 507
二十、虚劳 508
二十一、痹证 509
二十二、跛行 510
二十三、疮黄疔毒 514
二十四、垂脱症 517
一、口炎 518
第一节 内科病 518
第十七章 常见疾病防治 518
二、咽炎 519
三、食道阻塞 520
四、瘤胃臌气 522
五、瘤胃积食 523
六、前胃弛缓 524
七、创伤性网胃腹膜炎 525
八、瓣胃阻塞 526
九、胃肠卡他 527
十、胃肠炎 529
十一、便秘疝 530
十二、痉挛疝 533
十三、感冒及流行性感冒 534
十四、喉炎 536
十五、马腺疫 536
十六、支气管炎 537
十七、肺炎 539
十八、脑膜脑炎 540
十九、慢性脑积水和脑水肿 541
二十、膈痉挛 542
二十一、中暑 543
二十二、肾炎 544
二十三、膀胱炎 545
二十四、尿石症 545
二十五、骨软症 546
二十六、衰竭症 547
二十七、破伤风 549
第二节 外科病 550
一、创伤 550
二、蜂窝织炎 551
四、骨折 552
三、瘘管 552
五、脱臼 555
六、烧伤 557
七、湿疹 558
八、荨麻疹 559
九、放线菌病 559
十、结膜炎 561
十一、角膜炎 561
十二、周期性眼炎 562
十三、桡神经麻痹 563
十四、屈腱炎 563
十五、球节捻挫 564
十六、蹄叶炎 564
第三节 胎产病 565
一、不孕症 565
十七、牛腐蹄病 565
二、妊娠浮肿 567
三、阴道炎及子宫炎 568
四、胎动 570
五、胎衣不下 571
六、缺乳 572
七、乳房炎 573
八、产褥热 574
第四节 幼畜病 575
一、犊牛腹泻 575
二、仔猪白痢 576
三、羔羊痢 578
四、幼畜便秘 579
第五节 寄生虫病 580
第六节 中毒 585
中草药拉丁名称索引 594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试题 标准模拟 四级》汪开虎主编 2012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1》王佃春,骆敏主编 2015
-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 下 第2版》施卫主编 2020
- 《大学化学实验》李爱勤,侯学会主编 2016
- 《物联网与嵌入式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马德新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物联网与嵌入式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马德新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基础化学实验 农科各专业用 第2版》罗志刚编 2014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