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  高中第1册
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  高中第1册

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 高中第1册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郗伯侯编写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344·583
  • 页数:505 页
图书介绍:
《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 高中第1册》目录

第一课 散文两篇荷塘月色 1

一、写作背景 1

二、对文题的理解 2

三、不同的段落层次划分 3

四、对主题的不同理解 4

五、对文章线索的两种看法 7

六、特殊的比喻——“通感”或“移觉” 8

七、叠词的表达作用 9

八、对两处语句的不同理解 11

九、深夜是否有蝉声 12

十、对课文删节原作的异议 13

十一、板书设计 14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14

一、写作时间 20

二、对主题的不同理解 20

三、立意不凡 21

四、两种结构分析 22

五、物我交融、寓情于景 23

六、抓住特征,从多方面刻画景物 25

七、语言上的特点 26

八、对“离合神光”的理解 29

九、对《荷塘月色》和《绿》选作中学教材的意见 30

十、今日梅雨潭 31

十一、板书设计 32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33

第二课 长江三峡 36

一、作者介绍 36

二、写作动机和构思基点 37

三、关于《长江三日》 38

四、本文的中心思想 40

五、不同的段落划分 42

六、写作特点 43

七、对瞿塘峡采用“拟声绘色”手法的争论 46

八、“荆门”指何处 47

九、板书设计 48

十、参考篇目索引 49

第三课 雨中登泰山 52

一、作者简介 52

二、作者谈《雨中登泰山》 53

三、关于文章的立意 54

四、对主题思想的不同看法 55

五、段落的不同划分 55

六、文章的结构线索 57

七、抓住特征写景 59

九、首尾呼应、突出中心 61

八、立足点与观察对象的变化 61

十、插入传说,引用诗文 62

十一、文中的语病 62

十二、作者关于《雨中登泰山》的信 63

十三、引文的原文 64

十四、板书设计 65

十五、参考篇目索引 66

一、作者和他的科普作品 70

二、不同的段落划分 70

第四课 南州六月荔枝丹 70

三、说明顺序 72

四、说明方法 73

五、写作特色 76

六、补充资料 79

七、两点商榷 80

八、板书设计 81

九、参考篇目索引 82

第五课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86

一、文章的思想意义 86

二、段落的不同划分 87

三、说明抓住了特征 88

四、说明的步骤和顺序 89

五、说明的方法 89

六、用语简洁朴实,准确严密 90

七、对比手法的运用 91

八、对本文某些观点的不同看法 91

九、科学家谈六大基础学科 92

十、补充解释 97

十一、板书设计 99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99

二、不同的分段 101

一、本文体裁上的特点 101

第六课 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101

三、文章的顺序 103

四、多种说明方法 104

五、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 107

六、记叙、描述相结合的写法 108

七、语言准确、严密、简练、生动 109

八、板书设计 110

九、参考篇目索引 112

第七课 蝉 114

一、作者介绍 114

三、文章的线索和脉络 115

二、蝉的原文的基本内容 115

四、写作特点 116

五、鲁迅对法布尔的评价 117

六、蝉不是聋子 117

七、对比研究 118

八、板书设计 120

九、参考篇目索引 121

第八课 记念刘和珍君 123

一、“三·一八”惨案前后 123

二、写作特色 126

三、对第1、2部分看法的分歧 127

四、对有关词句的理解 129

五、板书设计 145

六、参考篇目索引 146

第九课 包身工 146

一、作者简介 153

二、写作背景 155

三、文章线索 156

四、段落层次的不同划分 157

五、写作特点 160

六、课文与原文比较 162

七、《包身工》与报告文学 166

八、一个包身工的口述 167

九、作者谈“包身工” 167

十、“思考和练习”选答 169

十一、板书设计 170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170

第一○课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174

一、“平陆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 174

二、主题的发掘 175

三、段落的不同划分 176

四、记叙线索 177

五、记叙顺序 178

六、文章开头是倒叙还是顺叙 179

七、第2—3部分在全文的地位 182

八、何处是插叙 183

九、写作特色 183

十、对几处词语的意见 187

十一、课文与原文比较 188

十二、板书设计 189

十三、参考篇目索引 191

第一课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193

一、课文的三个作者 193

二、标题的特色 195

三、概括段落大意的差异 196

四、刻画吴吉昌所采用的手法 199

五、穆青谈本文发表前后 201

六、一则资料:《吴吉昌和年轻人》 204

七、板书设计 207

八、参考篇目索引 208

第一二课 路标 210

一、课文中谈到的雷锋 210

二、时代背景 210

三、作者谈《路标》 211

四、“路标”的深刻含义 212

五、写作上的两个问题 213

六、写作特点 214

七、原文与课文比较 217

八、板书设计 219

九、参考篇目索引 219

第一三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21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 221

二、段落划分 224

三、第6自然段的归属 225

四、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227

六、叙述、议论和抒情三结合 228

五、语言简明朴实,概括力强 228

七、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229

八、对一处译文的质疑 230

九、文中一个病句 231

十、关于一个长句的争鸣 231

十一、板书设计 233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234

第一四课 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 237

一、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237

二、“文艺是为什么人的”的历史回顾 239

三、本文的论述层次 240

四、中心论点和中心思想 241

五、“两为”与《讲话》基本精神一致 243

六、论证方法 243

七、写作特点 245

八、板书设计 246

九、参考篇目索引 247

第一五课 悼列宁 249

一、本文背景及其重大意义 249

二、段落层次的划分 250

四、议论与抒情相结合 253

三、纲举目张,逻辑性强 253

五、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254

六、语言前后照应 254

七、补充注释 255

八、板书设计 258

九、参考篇目索引 258

第一六课 药 260

一、时代背景简介 260

二、《药》的构思 261

三、对主题的不同看法 263

四、《药》的结构 265

五、《药》的主人公是谁 266

六、“乌鸦”是否有象征意义 268

七、对“花环”的不同看法 270

八、怎样认识《药》中塑造的人物 271

九、“一个还回头看他”的“一个”指谁 277

十、写作特点 277

十一、板书设计 281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282

第一七课 百合花 293

一、作者介绍 293

三、段落的不同划分 294

二、关于课文的主题 294

四、小说的线索分析 295

五、写作特点 297

六、作者谈《百合花》的写作经过 298

七、茅盾对《百合花》的评价 300

八、课文与原文比较五例 302

九、板书设计 304

十、参考篇目索引 304

第一八课 装在套子里的人 308

一、背景和作者简介 308

二、情节结构和段落划分 309

三、写作特点 311

四、对小说结尾的几种看法 312

五、对别里科夫的不同看法 313

六、中学教师布尔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314

七、对“套子”的理解 315

八、对原作删节的意见 316

九、板书设计 318

十、参考篇目索引 320

第一九课 明湖居听书 324

一、刘鹗与《老残游记》 324

二、《老残游记》中同课文有关的情节 325

三、不同的分段 327

四、烘云托月的描写 327

五、比喻的妙用 328

六、语言朴素、精炼、口语化 331

七、关于“余音绕梁”和“三月不知肉味” 332

八、白妞王小玉实有其人 332

九、板书设计 334

十、参考篇目索引 334

第二○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39

一、文章情节和结构 339

二、人物是怎样刻画的 341

三、细节描写的作用 342

四、为什么两处写到偷听奸人的话 343

五、风雪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343

六、本文的局限性 345

七、词语补释 345

八、板书设计 347

九、参考篇目索引 348

第二一课 诗经二首伐檀 350

一、《诗经》简介 350

二、《诗经》的作者和成书过程 351

三、对主题的不同理解 352

四、层次结构分析 356

五、写作特点 357

六、对疑难词句的争鸣 359

七、板书设计 362

八、参考篇目索引 363

硕鼠 366

一、对主题的不同理解 366

二、表现手法 367

三、对疑难词句的理解 368

五、参考篇目索引 372

四、板书设计 372

第二二课 察今 375

一、《吕氏春秋》是本什么书 375

四、不同的分段 377

三、邹忌其人 377

二、中心论点二说 378

三、本文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78

五、写作特点 378

六、疑难词句辨析 379

七、板书设计 382

八、参考篇目索引 383

一、关于《战国策》 386

第二三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386

二、齐威王介绍 387

四、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认识 388

五、段落的不同划分 389

六、设喻谏政,类比推理 390

七、条理清楚、结构精巧 391

八、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91

九、个性化的语言 392

十、疑难词句的解释 392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395

十一、板书设计 395

第二四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400

一、释题 400

二、写作特点 401

三、为什么对廉颇写得略 403

四、有关本文的几条史实 403

五、疑难词句辨析 404

六、对几处标点的意见 411

七、板书设计 412

八、参考篇目索引 413

一、作者和写作背景 417

第二五课 师说 417

二、《师说》的思想性及其局限 419

三、对文中论点的不同理解 420

四、立论独到,见解新颖 421

五、层次井然,逻辑性强 421

六、论证方法灵活多样 422

七、排偶、顶真的恰当运用 422

八、使用不同句型和语气助词 423

九、疑难词句的释译 423

十、板书设计 427

十一、参考篇目索引 428

第二六课 游褒禅山记 433

一、作者及本文有关情况 433

二、褒禅山考实 434

三、对本文主题思想的不同看法 435

四、体裁和结构特点 436

五、文章重点在哪里 437

六、语言凝炼,逻辑性强 437

七、疑难词句辨析 438

八、板书设计 441

九、参考篇目索引 442

一、课文的时代背景 446

第二七课 赤壁之战 446

二、段落层次的不同划分 447

三、结构谨严、剪裁详略得当 448

四、用对话叙述故事 449

五、三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450

六、疑难词句释译 451

七、赤壁的位置及其他 454

八、赤壁之战前后,几支较大势力的形成和演变 457

十、华容古道今何在 458

九、课文删节部分 458

十一、板书设计 460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461

第二八课 记王忠肃公翱事 461

一、作者崔铣和王翱生平简介 466

二、结构特点 468

三、写作特点 468

四、有关史实考析 470

五、疑难词句辨析 472

六、板书设计 472

七、参考篇目索引 473

一、作者介绍 476

第二九课 芙蕖 476

二、对中心思想的不同看法 477

三、新颖的立意 477

四、不同的段落层次划分 478

五、写作特点 479

六、课文注释质疑 481

七、《芙蕖》的不足处 483

八、几个词语的用法 484

九、《芙蕖》与《爱莲说》的异同 485

十、课文删节部分 486

十一、板书设计 487

十二、参考篇目索引 488

第三○课 原君 492

一、作者简介 492

二、对论题“原君”的理解 493

三、对于中心论点的不同看法 493

四、文章结构及其特点 494

五、写作特点 496

六、思想意义及其局限 498

七、疑难词句辨析 499

八、几处标点的问题 500

九、板书设计 501

十、参考篇目索引 50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