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中国陆相油气的形成演化和运移
中国陆相油气的形成演化和运移

中国陆相油气的形成演化和运移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编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1
  • ISBN:13096·61
  • 页数:269 页
图书介绍:
《中国陆相油气的形成演化和运移》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油气形成的构造和古气候条件 1

第一节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 1

一、普遍有中央隆起 1

二、沉积凹陷中心的转移 3

三、断块差异升降形成分割性凹陷 3

四、多构造运动多沉积旋回 4

五、沉降速度差异 4

第二节油气形成的古气候条件 5

一、现代气候分带及沉积特征 6

(一)寒冷潮湿气候带 6

(二)温暖潮湿气候带 6

(三)温暖半干燥气候带 8

(四)温暖干燥气候带 8

二、中国中新生代气候分带及沉积特征 9

(一)气候旋回与元素演变 18

三、古气候演变对元素有机质演变的控制作用 18

(二)气候旋回与有机质演变 21

第二章油气形成的沉积环境 25

第一节湖泊的形成演化及其类型 25

一、基底特征和成盆方式 25

二、湖泊的形成和发展 26

(一)单旋回演化 26

(二)多旋回演化 28

(一)湖水来源 29

三、湖水来源及水质演化 29

(二)湖水含盐量及其演变 30

四、湖泊类型及其特征 35

(一)与潮湿和半潮湿气候有关的淡水——微成水湖泊 35

(二)与潮湿气候有关的淡水湖沼 36

(三)与半干燥和干燥气候有关的微咸水——成水湖泊 36

(四)残留海盆或海水短暂连通的近海湖洎 36

一、湖相生油岩沉积的水动力条件 38

(一)湖泊的水动力状况 38

第二节沉积水动力及地球化学相 38

(二)沉积环境及沉积特征 40

(三)沉积相特征 44

(四)有机质聚集有利相带 48

(五)湖水动力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48

二、地球化学相 52

(一)沉积环境与环境指标 52

(二)沉积环境与有机质 59

一、上三叠统生油层 67

第三章陆相潮湿拗陷中的有机质 67

第一节不同气候带中有机质的特征 67

二、侏罗系生油层 69

三、白垩系生油层 69

四、第三系生油层 72

第二节不同沉积相中有机质的类型 74

一、陆相沉积中的有机质 74

二、海陆交互相及海相沉积中的有机质 84

一、陆相潮湿拗陷的类型 91

第三节陆相潮湿拗陷 91

(一)近海潮湿拗陷 92

(二)内陆潮湿拗陷 92

二、陆相潮湿拗陷的形成和分布 92

(一)晚三叠世陆相潮湿拗陷 92

(二)侏罗纪陆相潮湿拗陷 94

(三)白垩纪陆相潮湿拗陷 94

(四)第三纪陆相潮湿拗陷 94

第四章油气的形成与演化 95

第一节近代湖泊有机质的演化 95

一、近代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 95

二、早期成岩作用中有机质的演化 95

三、正构烷烃的演化及淤泥热解实验 103

第二节我国第四纪天然气形成的特征 106

一、生气层的沉积环境及有机质特征 106

二、天然气的组成特征 106

(一)中生界油气的形成与演化特征 107

一、陕甘宁盆地油气的演化 107

第三节油气的形成与演化 107

(二)古生界油气的形成与演化 111

二、酒西松辽等盆地油气的演化 137

(一)酒西花海盆地 137

(二)松辽盆地 138

(三)渤海湾盆地 142

第四节油气演化的阶段 145

一、原油的物理性质 147

第一节原油的物理化学特征 147

第五章陆相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147

二、原油的烃族组成 152

(一)原油的馏份分布 152

(二)原油的族组成 152

(三)汽油的烃类组成与结构特征 157

(四)煤、柴油的烃族组成 166

(五)重油的组成 167

三、原油的卟啉与钒镍元素含量 168

(一)硫含量 173

第二节原油的化学组成与成油环境 173

一、原油性质与成油环境 173

(二)胶质、沥青质含量 175

(三)蜡含最 176

二、原油的烃族组成与成油环境 177

(一)烃族组成 177

(二)正烷烃的分布 178

(三)类异戊二烯烷烃的分布 179

三、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 187

四、环己烷与甲基环戊烷的比值 193

第三节保存条件与原油性质的变化 194

一、深成演化作用与原油性质的变化 194

(一)汽油的烃组成和结构的变化 194

(二)原浊组成的变化 195

二、表生氧化作用与原油性质的变化 197

(一)原油“全烃”色谱 205

一、原油之间的对比 205

第一节油源对比 205

第六章油源的判断 205

(二)类异戊二烯烷烃 208

二、原油与生油层的对比 213

(一)姥鲛烷/植烷、姥鲛烷/正十七烷和植烷/正十八烷比值 213

(二)金属卟啉化合物 219

(三)三萜烷、甾烷 220

(四)正构烷烃及红外光谱 221

三、氩同位素的分布及天然气形成的年龄 224

四、利用原油孢粉鉴别油源岩 225

第二节生油量计算 226

第七章油气的运移 230

第一节石油的初次运移 230

一、粘土失水与初次运移 230

二、排出孔隙水与初次运移 233

第二节陆相油气运移的基本特征 234

一、碎屑岩中油气的运移 235

二、大型砂岩体中油气的运移 239

三、断裂带中油气的运移 244

第三节油气的多期运移 247

一、多旋回多生油层造成了油气多次运移 247

二、油气多期运移的特征 249

(一)同区域构造运动相一致 249

(二)油气性质有一定差异 250

(三)各期含油面积互相叠加 252

三、油气运移的分期 254

第四节大油田形成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 254

一、必须有优良的生油岩体积构成丰富的油源 255

二、必须有较好的储集层巨大的聚油面积 258

三、圈闭形成期与油气生成运移期相配合 260

四、生、储、圈、保的相互配合 262

初步结论 265

参考文献 267

编后记 26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