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高产稳产优质广适应性小麦育种基础
高产稳产优质广适应性小麦育种基础

高产稳产优质广适应性小麦育种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集贤,赵绪兰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030082141
  • 页数:254 页
图书介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基金资助出版:本书论述了小麦高产稳产优质广适应性的性状表现、相互关系和遗传变异,阐明了育成具备四大性能品种的种质资源,创造育种变异的主要措施和育种环境,提出了四大性能可以结合和利用青海高原有利于小麦等作物高产的生态条件,进行异地轮换选育等观点、方法和措施。
《高产稳产优质广适应性小麦育种基础》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总论 1

1.1 高产性 1

1.1.1 高产潜力 1

1.1.2高产性的解析 2

1.2稳产性和适应性 3

1.2.1稳产性 3

1.2.3稳产性与适应性的异同 4

1.2.2适应性 4

1.2.4适应性和稳产性测定 5

1.3优质 9

1.4 四个特性的结合 10

1.4.1高产与稳产、广适应性结合 10

1.4.2高产与优质的结合 11

第二章光合性能 18

2.1生物学产量 18

2.1.1光合面积 19

2.1.2净光合速率 25

2.1.3光合时间 36

2.1.4呼吸作用 37

2.2收获指数 40

第三章株型 44

3.1 株型 44

3.2株型的内涵 45

3.2.1 矮秆 45

3.2.2倾直叶型 51

3.2.3适度分蘖 54

3.2.4直立大穗 56

第四章产量构成因子 57

4.1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组合 57

4.2小麦产量的构成因素 66

4.2.1穗数 66

4.2.2穗粒数 67

4.2.3粒重 72

4.3高产小麦的冠层结构 75

第五章 小麦对光温的反应 79

5.1 春化阶段 79

5.2光照阶段 80

5.3小麦阶段发育与抗寒性 82

5.4春化与光照阶段的遗传控制 83

5.5创造光温不敏感品种的育种策略 85

5.5.1 亲本选择 85

5.5.2杂种材料异地选育 87

第六章小麦抗旱性 88

6.1 水与小麦 88

6.1.1 缺水受旱 88

6.1.2水过多受湿涝 89

6.2.1小麦的吸水 90

6.2小麦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90

6.2.2水分的运输 92

6.3抗旱小麦品种的形态学性状 93

6.3.1熟性与抗旱性 94

6.3.2株高与抗旱性 96

6.3.3分蘖与抗旱性 97

6.3.4叶片与抗旱性 98

6.3.5芽鞘与抗旱性 99

6.3.7根系与抗旱性 100

6.3.6芒与抗旱性 100

6.3.8产量构成与抗旱性 101

6.4小麦抗旱品种的重要生理性能 103

6.4.1渗透调节能力 104

6.4.2保护酶活性 105

6.4.3脯氨酸 107

6.4.4脱落酸 107

6.5小麦抗旱性的产量鉴定 108

7.1.1锈病的流行特点 109

7.1锈病 109

第七章抗病性 109

7.1.2锈病的变异 110

7.1.3锈病的遗传控制 110

7.1.4抗锈病育种的基本途径 114

7.2赤霉病 120

7.2.1 赤霉病抗性的遗传与抗性类型 120

7.2.2抗赤霉病品种选育 121

7.3.1 白粉病的传播及抗白粉病的遗传 124

7.3 白粉病 124

7.3.2抗白粉病育种 126

7.4其他主要病害 130

第八章 小麦对矿质营养的利用率 132

8.1 小麦的矿质营养 132

8.2小麦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 132

8.3小麦对低营养元素胁迫的适应性 134

8.3.1 基因型对土壤缺乏营养元素反应的差异 134

8.3.2营养元素胁迫下小麦的生理生化适应 135

8.4小麦对硝态氮的利用效率 137

8.5小麦对磷素的有效利用 139

第九章小麦品质 141

9.1 小麦的营养品质 141

9.1.1 小麦籽粒构成及其成分 141

9.1.2小麦籽粒的蛋白质 143

9.1.3小麦籽粒中的氨基酸 143

9.1.4小麦籽粒的面筋 144

9.2小麦的加工品质 145

9.2.1 磨粉品质 145

9.2.2制作品质 147

9.3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 149

9.3.1 蛋白质含量的遗传 150

9.3.2氨基酸的遗传 151

9.3.3与磨粉品质有关的性状遗传 152

9.3.4 与烘烤品质有关的性状遗传 152

9.4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153

9.4.1两类蛋白的亚基 153

9.4.2两类蛋白质的亚基基因定位 154

9.4.3麦谷蛋白与小麦品质的关系 155

9.4.4创造谷蛋白HMW优良亚基 157

第十章 小麦的种质资源 158

10.1 小麦族各属的特点及其在育种上的利用 158

10.1.1 山羊草属 158

10.1.2偃麦草属 161

10.1.3 黑麦属 164

10.1.4簇毛麦属 165

10.1.5鹅冠草属 167

10.1.7 大麦属 168

10.1.6 冰草属 168

10.1.8赖草属 170

10.1.9披碱草属 171

10.1.10新麦草属 172

10.1.11 生物技术与属间杂交 173

10.2小麦属的物种及利用 174

10.2.1 小麦属的分类 174

10.2.2小麦染色体组的起源 179

10.2.3小麦属内种的利用 182

10.3.1 检测外源基因的技术 185

10.3外源基因的检测 185

10.3.2原位杂交 186

10.3.3原位杂交的应用 188

第十一章 小麦育种变异的创造 190

11.1 选配遗传多样性的杂交组合 190

11.1.1 选用远缘杂交品种或衍生物作杂交亲本 190

11.1.2冬春杂交 193

11.1.3 多亲本复合杂交 194

11.2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195

11.2.1 幼胚培养 196

11.2.2幼穗培养 200

11.2.3 花药培养 203

11.3外源基因的导入 209

11.3.1 染色体操作 209

11.3.2转基因 215

第十二章 育种环境 218

12.1 青海高原是小麦高产育种的优良环境 218

12.1.1 光合性能的表达 219

12.1.2产量性状的表达 223

12.1.3熟性的表达 226

12.1.4高原上流行的主要病害 227

12.1.5高原与低海拔地区品种的互相应用 228

12.2高原生态环境在小麦育种上的利用 230

12.2.1 异地轮换选育培育高产稳产优质广适应性品种 230

12.2.2利用高原条件异地轮换选育成功的实例 233

参考文献 24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