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在纲,王承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174070X
  • 页数:157 页
图书介绍:
《中医诊断学》目录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及学科地位 3

一、中医诊断学的范围 3

(一)诊法 3

(二)辨证 3

(三)诊病 3

(四)病案 3

二、中医诊断学的学科地位 3

二、四诊合参 4

第三节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4

一、整体审察 4

三、辨证求因 5

第四节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5

第二章诊法 7

第一节望诊 7

一、全身望诊 7

(一)望神 7

(二)望色 9

(三)肾阴虚证 (1 13

(三)望形体 14

二、局部望诊 15

(四)望姿势 15

(一)望头面 16

(二)望五官 17

(三)望躯体 20

(四)望排出物 25

(五)望小儿指纹 26

三、舌诊 27

(一)舌诊原理 27

(二)舌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28

(四)望舌质 29

(三)舌诊内容及正常舌象 29

(五)望舌苔 30

(六)诊舌要点 32

(七)舌诊的意义 32

第二节闻诊 33

一、听声音 33

(一)正常的声音 34

(二)病变的声音 34

二、嗅气味 36

(一)病体气味 36

(二)主诉 37

(三)现病史 37

(二)病室气味 37

一、问诊的内容 37

第三节问诊 37

(一)一般情况 37

二、问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38

(一)问诊方法 38

(四)既往史 38

(六)家族史 38

(五)个人生活史 38

(二)问诊注意事项 39

三、问现在症状 39

(一)问寒热 39

(二)问汗 41

(三)问疼痛 42

(四)问头身胸腹其它不适 43

(五)问耳目 44

(六)问睡眠 45

(七)问饮食口味 46

(八)问二便 48

(九)问经带 50

一、脉诊 51

第四节切诊 51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和诊脉临床意义 52

(二)脉诊的部位 53

(三)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56

(四)脉象要素 57

(五)平脉 58

(六)病脉 59

(七)相兼脉与主病 66

(八)脉证顺逆与从舍 66

(一)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67

二、按诊 67

(二)按诊的内容 68

第三章八纲 71

第一节八纲概念及意义 71

第二节八纲基本证候及证候间的关系 72

一、表里 72

(一)表里证候 72

(二)表里证之间的关系 73

(一)寒热证候 74

二、寒热 74

(二)寒热证之间的关系 75

(三)寒热与表里之间的关系 77

三、虚实 78

(一)虚实证候 79

(二)虚实证之间的关系 79

(三)表里寒热虚实之间的关系 81

四、阴阳 83

(一)阴证和阳证 83

(二)阴虚证和阳虚证 84

(三)亡阴与亡阳 84

第四章辨证 85

第一节气血津液辨证 85

(三)气滞证 86

一、气病 86

(一)气虚证 86

(二)气陷证 86

(四)气逆证 87

二、血病 87

(一)血虚证 87

(二)血瘀证 88

(三)血寒证 88

(四)血热证 88

三、气血同病 89

(一)气滞血瘀证 89

(二)气虚血瘀证 89

(三)气血两虚证 90

(四)气不摄血证 90

(五)气随血脱证 90

(三)饮证 91

(一)津亏证 91

(二)痰证 91

四、津液病 91

(四)水肿 92

第二节脏腑辨证 93

一、心病辨证 94

(一)心气虚证 94

(二)心阳虚及心阳暴脱证 94

(三)心血虚证 95

(四)心阴虚证 95

(五)心火亢盛证 96

(六)心脉痹阻证 96

(七)痰迷心窍证 97

(八)痰火扰心证 97

(二)肺阴虚证 98

二、肺病辨证 98

(一)肺气虚证 98

(三)风寒犯肺证 99

(四)风热犯肺证 99

(五)燥邪犯肺证 99

(六)肺热炽盛证 99

(七)痰热壅肺证 100

(八)寒痰阻肺证 101

三、脾与胃肠病辨证 101

(二)脾胃阳虚证 102

(一)脾胃气虚证 102

(三)脾虚气陷证 103

(四)脾不统血证 103

(五)湿热蕴脾证 104

(六)寒湿困脾证 104

(七)胃阴虚证 105

(八)胃热炽盛证 105

(十一)胃肠气滞证 106

(九)寒滞胃肠证 106

(十)食滞胃肠证 106

(十二)大肠病证 107

四、肝与胆病辨证 107

(一)肝血虚证 107

(二)肝阴虚证 108

(三)肝郁气滞证 108

(四)肝火炽盛证 109

(五)肝阳上亢证 109

(六)肝风内动证 110

(七)寒滞肝脉证 111

(八)肝胆湿热证 111

(九)胆郁痰扰证 112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12

(四)肾精不足证 113

(一)肾阳虚证 113

(二)肾虚水泛证 113

(五)肾气不固证 114

(六)膀胱湿热证 115

六、脏腑兼病辨证 115

(一)心肾不交证 115

(二)心肾阳虚证 115

(三)心肺气虚证 116

(四)心脾两虚证 116

(五)心肝血虚证 116

(六)脾肺气虚证 116

(七)肺肾气虚证 117

(八)肺肾阴虚证 117

(九)肝火犯肺证 117

(十二)肝肾阴虚证 118

(十三)脾肾阳虚证 118

(十)肝胃不和证 118

(十一)肝脾不调证 118

第三节其他辨证方法简介 119

一、经络辨证 119

(一)十二经病证概要 119

(二)奇经八脉病证概要 120

二、六经辨证概说 120

(一)六经病证概念 121

1.太阳病证 121

2.阳明病证 122

3.少阳病证 122

4.太阴病证 122

5.少阴病证 122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 123

6.厥阴病证 123

三、卫气营血辨证概说 124

(一)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 124

1.卫分证 124

2.气分证 124

3.营分证 125

4.血分证 125

(二)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 125

四、三焦辨证概说 126

(一)三焦病证概念 126

1.上焦病证 126

2.中焦病证 126

3.下焦病证 127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 127

一、必要性资料 128

第五章诊法与辨证的应用 128

第一节四诊资料的处理及属性分类 128

二、特征性资料 129

三、偶见性资料 129

四、一般性资料 129

五、否定性资料 129

第二节辨证与诊法的关系及辨证方法的选择应用 130

一、辨证与诊法的关系 130

二、各种辨证方法的运用范围及选择 131

第三节辨证的基本内容、辨证过程及注意事项 132

一、辨证的基本内容 132

二、辨证的一般过程 132

(一)探求病因 132

(二)落实病位 132

(二)个别症状可能是辨证的关键 133

(一)抓住主症,全面分析 133

(三)正确的辨证要求 133

第四节辨证思维方法简介 133

(五)确定证名 133

(四)阐释病机 133

(三)分析病性 133

三、辨证注意事项及要求 133

一、类比法 134

二、归纳法 134

三、演绎法 134

四、反证法 134

第六章诊病概说 136

第一节疾病概念及病、证、症的关系 136

第二节疾病诊断的意义及病证结合 137

一、中医病案书写通则 138

(二)内容要求 138

(一)时间要求 138

第二节病案的内容和要求 138

第一节病案的意义 138

第七章病案 138

(三)书写要求 139

(四)诊断标准 139

(五)适用范围 139

二、中医病案书写格式 139

(一)门诊病案 139

(二)急诊病案 140

(三)住院病案 140

(四)病案首页 143

第三节中医病案书写示例 145

一、门诊病案示例 145

二、住院病案示例 146

附:《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149

参考资料 15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