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基础 下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方,李福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040022923
- 页数:537 页
第五编 行政实施及有关环节 1
第五编 行政实施及有关环节 1
第十八章行政实施 1
第一节 行政实施的含义和作用 1
第一节 行政实施的含义和作用 1
第十八章行政实施 1
目 录 1
目 录 1
三、控制的种类和方法 1 2
一、行政管理法规的体系 41 2
三、控制的种类和方法 1 2
一、行政管理法规的体系 41 2
第二节 行政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3
一、使决策合法化 3
一、使决策合法化 3
第二节 行政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3
二、行政营理法规的规划 41 4
第六节行政管理法规的制定 41 4
二、事先做好必要的准备 4
一、行政管理法规的名称 41 4
一、行政管理法规的名称 41 4
第六节行政管理法规的制定 41 4
二、行政营理法规的规划 41 4
二、事先做好必要的准备 4
第三节 指挥 5
一、指挥的作用 5
二、指挥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5
二、指挥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5
一、指挥的作用 5
第三节 指挥 5
第一节 市政体制的作用 50 7
一、外事工作的含义和作用 38 7
一、外事工作的含义和作用 38 7
第一节 市政体制的作用 50 7
二、“块块为主,条块结合”的体制 25 7
二、“块块为主,条块结合”的体制 25 7
第四节 沟通与传递 7
一、沟通 7
一、沟通 7
第四节 沟通与传递 7
二、传递 9
二、传递 9
第五节 控制 11
二、两种性质不同的控制方式 11
一、控制的意义 11
第五节 控制 11
二、两种性质不同的控制方式 11
一、控制的意义 11
一、行政监督重要意义 13
第六节 监督 13
一、行政监督重要意义 13
第六节 监督 13
二、行政监督的内容和层次 15
二、行政监督的内容和层次 15
三、加强和完善行政监督制度 22
三、加强和完善行政监督制度 22
第七节协调 25
一、协调的意义和作用 25
第七节协调 25
一、协调的意义和作用 25
二、故障产生的原因和领导的协调职能 26
三、协调的原则与方法 26
二、故障产生的原因和领导的协调职能 26
三、协调的原则与方法 26
第八节 新任领导如何执行任务 27
第八节 新任领导如何执行任务 27
一、应该有所作为 28
二、反对浮夸式的好大喜功 28
二、反对浮夸式的好大喜功 28
一、应该有所作为 28
第一节信息和行政信息 30
第十九章信息和反馈 30
一、信息和对信息的研究 30
一、信息和对信息的研究 30
第一节信息和行政信息 30
第十九章信息和反馈 30
二、行政信息 31
二、行政信息 31
第二节行政信息的传递 33
第二节行政信息的传递 33
一、反馈的含义 35
第三节 反馈和行政反馈 35
第三节 反馈和行政反馈 35
一、反馈的含义 35
二、反馈的种类 36
二、反馈的种类 36
三、反馈的作用 37
三、反馈的作用 37
四、行政反馈 38
四、行政反馈 38
一、信息传递的基本要求 39
第四节行政信息传递的原则及其障碍的排除 39
第四节行政信息传递的原则及其障碍的排除 39
二、信息传递的原则 39
二、信息传递的原则 39
一、信息传递的基本要求 39
第五节行政信息的储存与提取 42
第五节行政信息的储存与提取 42
一、效率、效果和效益 44
第一节行政效率的概念及意义 44
第二十章行政效率 44
第一节行政效率的概念及意义 44
一、效率、效果和效益 44
第二十章行政效率 44
二、效率的意义 45
二、效率的意义 45
第二节影响行政效率的诸因素 46
第二节影响行政效率的诸因素 46
一、影响行政效率的制度因素 47
一、影响行政效率的制度因素 47
二、行政人员是影响行政效率的另一大因素 49
二、行政人员是影响行政效率的另一大因素 49
第三节提高行政效率的方法 50
第三节提高行政效率的方法 50
一、做事情要有计划 51
一、做事情要有计划 51
二、掌握恰当的授权方法 52
二、掌握恰当的授权方法 52
三、有效地利用会议 53
三、有效地利用会议 53
四、在工作实践中,注重学习和总结经验,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 55
四、在工作实践中,注重学习和总结经验,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 55
一、行政法规的含义 56
第一节行政法规 56
第一节行政法规 56
一、行政法规的含义 56
第二十一章行政手段 56
第二十一章行政手段 56
二、行政法规的种类 57
二、行政法规的种类 57
三、行政法规的特征 58
三、行政法规的特征 58
第二节行政指令和干预 60
二、行政命令的特点 60
一、指令和干预的意义 60
一、指令和干预的意义 60
第二节行政指令和干预 60
二、行政命令的特点 60
三、行政命令中常见的错误 62
三、行政命令中常见的错误 62
二、行政诉讼机构的设置 4 63
一、责任制与承包制 63
二、行政诉讼机构的设置 4 63
第三节 经济手段 63
一、责任制与承包制 63
第三节 经济手段 63
二、发放奖金 64
三、罚款 64
三、罚款 64
二、发放奖金 64
第四节奖励和惩戒 65
第四节奖励和惩戒 65
第五节行政诱导 67
第五节行政诱导 67
第一节 什么是激励 69
第二十二章激励理论 69
第一节 什么是激励 69
第二十二章激励理论 69
第二节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作用 70
第二节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作用 70
一、生理上的需求 71
二、安全上的需求 71
三、感情上的需求 71
二、安全上的需求 71
三、感情上的需求 71
第三节 需求层次论 71
第三节 需求层次论 71
一、生理上的需求 71
四、对地位和受人尊敬的需求 72
五、自我充实的需求 72
五、自我充实的需求 72
四、对地位和受人尊敬的需求 72
第四节 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73
第四节 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73
第五节期望理论 74
第五节期望理论 74
第六节关于组织中的人性的理论 76
第六节关于组织中的人性的理论 76
一、成就需要论 78
第七节其他几种激励理论 78
一、成就需要论 78
第七节其他几种激励理论 78
二、强化理论 79
二、强化理论 79
三、公平理论 80
三、公平理论 80
第八节激励理论的内容及特点 81
第八节激励理论的内容及特点 81
二、提出了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的心理规律 82
一、揭示了人的需要的层次性 82
一、揭示了人的需要的层次性 82
二、提出了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的心理规律 82
第九节 怎样看待西方的激励理论 83
三、重视目标价值和达成目标的可能性 83
第九节 怎样看待西方的激励理论 83
三、重视目标价值和达成目标的可能性 83
第二十三章经济计划管理 85
第一节计划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85
第六编计划、财务和机关管理 85
第一节计划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85
第二十三章经济计划管理 85
第六编计划、财务和机关管理 85
一、我国计划管理的性质 86
一、我国计划管理的性质 86
二、我国计划管理的职能依据 87
三、我国计划管理的主要作用 87
三、我国计划管理的主要作用 87
二、我国计划管理的职能依据 87
四、我国计划管理的特征 89
四、我国计划管理的特征 89
第二节 计划管理的基本原则 91
一、统一计划和分级管理相结合 91
二、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91
二、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91
第二节 计划管理的基本原则 91
一、统一计划和分级管理相结合 91
三、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93
三、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93
四、积极先进和留有余地相结合 95
四、积极先进和留有余地相结合 95
第三节计划管理的基本内容 96
一、计划的内容 96
第三节计划管理的基本内容 96
一、计划的内容 96
四、机关文书人员的素质 1 97
四、机关文书人员的素质 1 97
二、计划体系 98
二、计划体系 98
三、计划指标体系 99
三、计划指标体系 99
四、计划体制改革 100
四、计划体制改革 100
第四节 计划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102
一、编制计划的程序 102
一、编制计划的程序 102
第四节 计划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102
二、编制计划的方法 103
二、编制计划的方法 103
三、实现计划的手段 104
三、实现计划的手段 104
一、财务行政的作用 105
第二十四章财务行政管理 105
第二十四章财务行政管理 105
第一节 财务行政的作用和范围 105
第一节 财务行政的作用和范围 105
一、财务行政的作用 105
二、财务行政的范围 106
二、财务行政的范围 106
第二节财政管理 108
一、财政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 108
第二节财政管理 108
一、财政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 108
二、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核心 109
二、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核心 109
三、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110
三、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110
四、决算 112
五、财政管理体制 112
四、决算 112
五、财政管理体制 112
第三节税务行政管理 116
第三节税务行政管理 116
一、我国的税收制度 117
一、我国的税收制度 117
二、税收管理体制 120
二、税收管理体制 120
三、税务的行政功能 121
三、税务的行政功能 121
四、税收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24
四、税收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24
一、银行的地位和作用 125
第四节 银行行政管理 125
一、银行的地位和作用 125
第四节 银行行政管理 125
二、信贷计划管理 129
二、信贷计划管理 129
三、金融管理 132
三、金融管理 132
四、银行资金管理 135
四、银行资金管理 135
五、货币发行管理的原则 139
五、货币发行管理的原则 139
六、外汇管理 142
六、外汇管理 142
第五节海关管理 145
一、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 145
第五节海关管理 145
一、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 145
二、关税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48
二、关税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48
三、我国海关管理的指导方针 151
三、我国海关管理的指导方针 151
第六节 国家物资管理 153
一、物资管理的意义 153
一、物资管理的意义 153
第六节 国家物资管理 153
二、物资管理机构的职能 154
三、物资的计划管理 154
三、物资的计划管理 154
二、物资管理机构的职能 154
四、物资的供应管理 156
四、物资的供应管理 156
五、物资价格管理 157
五、物资价格管理 157
六、生产资料市场管理 158
六、生产资料市场管理 158
一、建立审计制度的必要性 159
一、建立审计制度的必要性 159
第七节审计制度 159
第七节审计制度 159
二、审计制度的历史演进 161
二、审计制度的历史演进 161
三、建立我国审计体制的原则 165
三、建立我国审计体制的原则 165
四、审计的任务 170
四、审计的任务 170
五、我国审计制度的特色 171
五、我国审计制度的特色 171
第一节 机关管理概论 174
第二十五章机关管理 174
一、机关管理的含义和作用 174
一、机关管理的含义和作用 174
第一节 机关管理概论 174
第二十五章机关管理 174
二、机关管理的基本内容 176
二、机关管理的基本内容 176
三、机关管理的基本原则 177
三、机关管理的基本原则 177
四、机关管理的改革 179
四、机关管理的改革 179
第二节 办公制度管理 181
第二节 办公制度管理 181
一、文件的收发和处理 182
一、文件的收发和处理 182
二、文件的审核把关工作 183
二、文件的审核把关工作 183
三、文件的催办和查办 185
三、文件的催办和查办 185
四、来信来访和提案建议的处理 186
四、来信来访和提案建议的处理 186
五、会议的组织服务工作 188
五、会议的组织服务工作 188
六、机关值班工作 190
六、机关值班工作 190
七、保密和印章管理 191
七、保密和印章管理 191
一、文书工作的含义 193
第三节 文书档案管理 193
一、文书工作的含义 193
第三节 文书档案管理 193
二、文书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194
二、文书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194
三、文书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196
三、文书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196
五、文书工作的改革 198
五、文书工作的改革 198
六、档案工作的含义 199
六、档案工作的含义 199
七、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 200
七、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 200
八、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202
九、档案工作的改革 202
九、档案工作的改革 202
八、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202
第四节 机关财物管理 204
一、机关财务管理概述 204
二、机关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 204
一、机关财务管理概述 204
第四节 机关财物管理 204
二、机关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 204
三、机关行政经费的预算管理 205
三、机关行政经费的预算管理 205
四、机关行政经费的支出管理 207
四、机关行政经费的支出管理 207
五、机关的行政财务监督 209
五、机关的行政财务监督 209
第五节机关物资管理 212
一、机关物资管理的意义和任务 212
一、机关物资管理的意义和任务 212
第五节机关物资管理 212
三、机关物资管理的原则 215
三、机关物资管理的原则 215
三、机关物资分类及其管理 217
三、机关物资分类及其管理 217
四、机关物资保管 220
四、机关物资保管 220
一、职工生活管理的性质、特点 222
第六节 职工生活管理 222
一、职工生活管理的性质、特点 222
第六节 职工生活管理 222
二、职工生活管理的内容 224
二、职工生活管理的内容 224
第二十六章国家职能的发展与专业化 230
第一节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的主要依据 230
第七编专业行政管理 230
第一节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的主要依据 230
第二十六章国家职能的发展与专业化 230
第七编专业行政管理 230
第二节 国家和政府的基本职能 231
一、从国家的起源和定义看政府的职能 231
一、从国家的起源和定义看政府的职能 231
第二节 国家和政府的基本职能 231
二、国家和政府经常行使的基本职能 232
二、国家和政府经常行使的基本职能 232
三、政府职能增长的必然趋势 235
三、政府职能增长的必然趋势 235
四、制约政府职能扩张的因素 236
四、制约政府职能扩张的因素 236
五、对于政府能力的评价 238
五、对于政府能力的评价 238
二、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重视专业行政管理 239
一、政府职能专业化所提出的要求 239
第三节 行政管理学应该研究专业行政管理 239
二、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重视专业行政管理 239
一、政府职能专业化所提出的要求 239
第三节 行政管理学应该研究专业行政管理 239
第四节 我国专业管理的概况与问题 240
第四节 我国专业管理的概况与问题 240
一、建国以来我国的专业管理概况 240
一、建国以来我国的专业管理概况 240
二、我国原有专业管理的利弊 241
二、我国原有专业管理的利弊 241
三、体制改革后的专业行政管理 242
三、体制改革后的专业行政管理 242
第二十七章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 243
第一节 苏联管理模式及有关争论 243
第一节 苏联管理模式及有关争论 243
第二十七章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 243
一、统一财政经济工作 247
一、统一财政经济工作 247
第二节 我国建国初期管理体制的建立经过 247
第二节 我国建国初期管理体制的建立经过 247
二、建立和加强计划经济 248
二、建立和加强计划经济 248
三、建立国营经济为主导的所有制结构 249
三、建立国营经济为主导的所有制结构 249
第三节 大跃进时期的改革尝试 251
第三节 大跃进时期的改革尝试 251
第四节 困难时期的调整 253
一、加强集中统一管理 253
第四节 困难时期的调整 253
一、加强集中统一管理 253
二、扩大地方权限,改革企业管理体制 254
三、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254
二、扩大地方权限,改革企业管理体制 254
三、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254
五、加强财政金融管理 255
五、加强财政金融管理 255
四、改革农村经济体制 255
四、改革农村经济体制 255
第五节 “文革”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动 256
第五节 “文革”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动 256
四、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 257
一、企业管理权限下放 257
三、财政收支包干,扩大地方财权 257
四、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 257
三、财政收支包干,扩大地方财权 257
一、企业管理权限下放 257
第六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258
第六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258
一、联产承包责任制 259
一、联产承包责任制 259
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260
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260
三、改革计划体制,重视价值规律 261
三、改革计划体制,重视价值规律 261
四、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的转换 262
四、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的转换 262
第七节教训和展望 264
第七节教训和展望 264
第二十八章宏观经济管理与行业管理 266
第一节 体制改革后国家管理经济的主要方式 266
第二十八章宏观经济管理与行业管理 266
第一节 体制改革后国家管理经济的主要方式 266
第二节宏观经济管理 267
一、宏观与微观的含义 267
第二节宏观经济管理 267
一、宏观与微观的含义 267
二、现代国家管理经济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268
二、现代国家管理经济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268
三、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274
三、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274
四、建立宏观监督体系 275
四、建立宏观监督体系 275
一、行业管理的意义 276
第三节 行业管理 276
第三节 行业管理 276
一、行业管理的意义 276
二、行业管理的历史 277
二、行业管理的历史 277
三、现代社会行业管理 278
三、现代社会行业管理 278
四、现代行业协会 287
四、现代行业协会 287
一、对外经贸行政管理的对象、地位和作用 289
第一节对外经贸行政管理 289
第一节对外经贸行政管理 289
第二十九章其他主要专业行政管理 289
第二十九章其他主要专业行政管理 289
一、对外经贸行政管理的对象、地位和作用 289
二、对外经贸行政管理的机构及其职能 293
二、对外经贸行政管理的机构及其职能 293
三、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手段 296
三、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手段 296
四、改革外贸体制,加强完善行政管理体系 306
四、改革外贸体制,加强完善行政管理体系 306
第二节工商行政管理 316
一、工商行政管理是国家的传统职能 316
第二节工商行政管理 316
一、工商行政管理是国家的传统职能 316
二、建国初期的工商行政管理 317
二、建国初期的工商行政管理 317
三、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的工商行政管理 318
三、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的工商行政管理 318
四、当前的改革措施 319
五、现存问题及努力方向 319
四、当前的改革措施 319
五、现存问题及努力方向 319
一、文化行政管理的含义 323
第三节 文化行政管理 323
第三节 文化行政管理 323
一、文化行政管理的含义 323
二、文化行政管理的任务和职责 325
二、文化行政管理的任务和职责 325
三、文化行政管理的方向和原则 326
三、文化行政管理的方向和原则 326
四、文化行政管理的改革 329
四、文化行政管理的改革 329
一、教育行政管理的概念 331
第四节 教育行政管理 331
二、教育行政管理的原则 331
第四节 教育行政管理 331
一、教育行政管理的概念 331
二、教育行政管理的原则 331
第五节科技事业行政管理 344
一、我国科技方面的成就 344
第五节科技事业行政管理 344
一、我国科技方面的成就 344
二、我国科技发展政策的沿革 345
二、我国科技发展政策的沿革 345
三、发展科技的长远规划 349
三、发展科技的长远规划 349
四、科技体制改革 351
四、科技体制改革 351
第六节 卫生行政管理 354
一、卫生事业的地位和作用 354
第六节 卫生行政管理 354
一、卫生事业的地位和作用 354
二、卫生行政管理的任务和职责 355
二、卫生行政管理的任务和职责 355
三、卫生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356
三、卫生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356
四、卫生行政管理的改革 362
四、卫生行政管理的改革 362
第七节旅游行政管理 365
一、旅游业的形成和管理上的特点 365
第七节旅游行政管理 365
一、旅游业的形成和管理上的特点 365
二、世界各国旅游管理体制简介 367
二、世界各国旅游管理体制简介 367
三、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 370
三、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 370
一、国家与军队 378
第八节军事行政管理 378
第八节军事行政管理 378
一、国家与军队 378
二、国防现代化及其指导思想 379
二、国防现代化及其指导思想 379
三、兵制与军兵种 380
三、兵制与军兵种 380
四、军队的建制 382
四、军队的建制 382
五、军事行政管理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384
五、军事行政管理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384
第九节 外事行政管理 387
第九节 外事行政管理 387
二、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388
二、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388
四、主要的外事行政工作 391
三、新中国外交上的重大成就 391
四、主要的外事行政工作 391
三、新中国外交上的重大成就 391
第十节公安民政管理 394
一、公安民政管理的范围 394
二、公安民政管理的作用 394
二、公安民政管理的作用 394
一、公安民政管理的范围 394
第十节公安民政管理 394
三、公安管理的主要机构 395
三、公安管理的主要机构 395
四、发动群众搞好公安民政管理 396
四、发动群众搞好公安民政管理 396
五、打击犯罪团伙,预防恐怖活动 397
五、打击犯罪团伙,预防恐怖活动 397
六、正确发挥公安行政管理的职责 397
六、正确发挥公安行政管理的职责 397
七、民政管理的主要工作 398
七、民政管理的主要工作 398
八、加强法制的教育 399
八、加强法制的教育 399
第八编行政法制管理 400
第三十章行政立法 400
第一节行政立法的含义 400
一、制定和发布行政管理法规的主体 400
第八编行政法制管理 400
一、制定和发布行政管理法规的主体 400
第一节行政立法的含义 400
第三十章行政立法 400
四、行政管理法规是行政管理的主要手段 401
三、行政管理法规是法治的基础 401
二、行政管理法规的法律依据 401
四、行政管理法规是行政管理的主要手段 401
三、行政管理法规是法治的基础 401
二、行政管理法规的法律依据 401
第二节 行政立法的范围 402
第二节 行政立法的范围 402
一、行政立法的要素 402
一、行政立法的要素 402
二、行政立法的实际内容 403
二、行政立法的实际内容 403
三、行政立法的适用范围 404
一、层次性和统一性 404
第三节行政立法的基本持点 404
三、行政立法的适用范围 404
一、层次性和统一性 404
第三节行政立法的基本持点 404
二、稳定性和适应性 409
二、稳定性和适应性 409
第四节行政管理法规的效力 410
第四节行政管理法规的效力 410
一、效力的概念 410
一、效力的概念 410
第五节行政管理法规的体系和规划 412
二、行政管理法规生效的必要条件 412
第五节行政管理法规的体系和规划 412
二、行政管理法规生效的必要条件 412
二、行政管理法规的结构 416
二、行政管理法规的结构 416
三、行政管理法规的草拟 417
三、行政管理法规的草拟 417
四、行政管理法规的审查、决定与发布 418
四、行政管理法规的审查、决定与发布 418
一、行政管理法规的修改 419
第七节行政管理法规的变动 419
一、行政管理法规的修改 419
二、行政管理法规的撤销 419
第七节行政管理法规的变动 419
二、行政管理法规的撤销 419
三、行政管理法规的废止 420
四、行政管理法规的自然失效 420
第八节行政管理法规的清理 420
四、行政管理法规的自然失效 420
第八节行政管理法规的清理 420
三、行政管理法规的废止 420
第九节授权立法 421
第九节授权立法 421
一、授权立法的提出 421
一、授权立法的提出 421
二、授权立法的含义 422
二、授权立法的含义 422
三、授权立法的必要性 423
三、授权立法的必要性 423
第三十一章行政执法 426
第一节 行政执法的含义 426
一、行政执法的概念 426
一、行政执法的概念 426
第一节 行政执法的含义 426
第三十一章行政执法 426
二、行政执法的重要性 427
二、行政执法的重要性 427
三、行政执法的主要手段 429
三、行政执法的主要手段 429
一、行政措施的含义 430
一、行政措施的含义 430
第二节行政措施 430
第二节行政措施 430
二、行政措施的种类 431
二、行政措施的种类 431
三、行政措施的表现方式 435
三、行政措施的表现方式 435
四、行政措施的效力 438
四、行政措施的效力 438
五、行政措施的撤销、废止、变更和终止 442
五、行政措施的撤销、废止、变更和终止 442
第三节 行政强制执行 443
第三节 行政强制执行 443
二、行政强制执行的方法 445
二、行政强制执行的方法 445
一、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与特点 445
一、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与特点 445
一、行政处罚的含义和特点 447
第四节行政处罚 447
第四节行政处罚 447
一、行政处罚的含义和特点 447
二、行政处罚的罚则 449
二、行政处罚的罚则 449
三、行政处罚的种类 453
三、行政处罚的种类 453
四、行政处罚的程序 455
四、行政处罚的程序 455
五、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刑事处分的区别 456
五、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刑事处分的区别 456
第三十二章行政司法 458
第一节行政司法的意义和作用 458
第三十二章行政司法 458
第一节行政司法的意义和作用 458
第二节行政纠纷与行政司法 459
第二节行政纠纷与行政司法 459
一、行政纠纷 459
一、行政纠纷 459
二、广义与狭义的行政司法 461
二、广义与狭义的行政司法 461
第三节 各国行政司法制度简介 462
一、行政诉讼的范围和程序 462
一、行政诉讼的范围和程序 462
第三节 各国行政司法制度简介 462
三、旧中国的行政司法制度及其沿革 467
三、旧中国的行政司法制度及其沿革 467
第四节 我国行政司法 468
第四节 我国行政司法 468
一、行政诉讼受理机构 469
一、行政诉讼受理机构 469
二、行政纠纷的处理办法 471
二、行政纠纷的处理办法 471
第五节建立与健全我国行政司法制度 474
一、建立我国行政司法制度的必要性 474
一、建立我国行政司法制度的必要性 474
第五节建立与健全我国行政司法制度 474
二、建立健全我国行政司法制度的主要措施 477
二、建立健全我国行政司法制度的主要措施 477
第三十三章城市和地方政府 483
第九编城市行政管理 483
第三十三章城市和地方政府 483
第一节 地方政府 483
一、地方政府的重要性 483
二、地方政府的特征 483
第九编城市行政管理 483
第一节 地方政府 483
一、地方政府的重要性 483
二、地方政府的特征 483
三、地方政府的权力 487
三、地方政府的权力 487
第二节 有关城市的基本理论 492
一、传统观点 492
一、传统观点 492
第二节 有关城市的基本理论 492
二、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 494
二、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 494
第三节城市的起源 496
第三节城市的起源 496
一、从阶级本质上划分 498
二、从社会作用上划分 498
第四节城市的种类 498
一、从阶级本质上划分 498
第四节城市的种类 498
二、从社会作用上划分 498
三、从规模大小上划分 499
三、从规模大小上划分 499
第五节 城市的地位 500
第五节 城市的地位 500
一、城市在政府体制中地位的提高 501
二、城市在全国人口比例上的增加 501
一、城市在政府体制中地位的提高 501
二、城市在全国人口比例上的增加 501
三、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压倒优势 502
三、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压倒优势 502
第六节 城市发展战略 503
第六节 城市发展战略 503
二、市政学的现状 504
第七节 市政学的对象、任务和现状 504
一、市政学的对象和任务 504
二、市政学的现状 504
一、市政学的对象和任务 504
第七节 市政学的对象、任务和现状 504
第二节 国外市政体制简介 507
第三十四章市政体制与城市民主 507
第三十四章市政体制与城市民主 507
第二节 国外市政体制简介 507
第三节 我国的市政体制 510
一、我国市政体制的单一性 510
一、我国市政体制的单一性 510
第三节 我国的市政体制 510
二、城市基层单位的管理幅度 511
二、城市基层单位的管理幅度 511
第四节 市管县体制的建立 512
第四节 市管县体制的建立 512
一、市管县是自然长成的新体制 513
一、市管县是自然长成的新体制 513
二、市管县的主要优越性 514
二、市管县的主要优越性 514
第五节 发扬城市民主,带动祖国建设 516
三、市管县的必备条件 516
第五节 发扬城市民主,带动祖国建设 516
三、市管县的必备条件 516
一、城市工作的有和条件 518
第一节城市工作的基本特点 518
第三十五章城市工作的主要环节 518
一、城市工作的有和条件 518
第一节城市工作的基本特点 518
第三十五章城市工作的主要环节 518
二、城市工作的特殊性与困难条件 519
二、城市工作的特殊性与困难条件 519
一、规划的意义 520
第二节城市规划 520
第二节城市规划 520
一、规划的意义 520
二、城市规划是现代文明的重要课题 521
三、人类有对城市进行规划的传统 521
三、人类有对城市进行规划的传统 521
二、城市规划是现代文明的重要课题 521
四、城市规划工作的层次 523
四、城市规划工作的层次 523
五、制定规划时应注意的事项 526
五、制定规划时应注意的事项 526
二、广义和狭义的城市建设 527
第三节城市建设 527
一、城市建设的方针 527
一、城市建设的方针 527
第三节城市建设 527
二、广义和狭义的城市建设 527
第四节城市管理 528
一、城市管理的意义和范围 528
一、城市管理的意义和范围 528
第四节城市管理 528
二、当前应该加强的城市管理工作 530
二、当前应该加强的城市管理工作 530
第五节 城市财政收支 534
二、城市财政的特点 534
一、城市的财权 534
三、搞好城市财政的关键 534
三、搞好城市财政的关键 534
二、城市财政的特点 534
一、城市的财权 534
第五节 城市财政收支 534
- 《管理信息系统习题集》郭晓军 2016
- 《MBA大师.2020年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专用辅导教材 数学考点精讲》(中国)董璞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
- 《行政保留研究》门中敬著 2019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中英文双语版》(美)彼得·德鲁克许是祥译;那国毅审校 2019
-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培训教材》李隆庭,徐一星主编 2012
-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配套辅导用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练习题集 第5版》李元起主编 2018
- 《管理运筹学》韩伯棠主编 2019
- 《中学物理奥赛辅导:热学 光学 近代物理学》崔宏滨 2012
- 《ESG指标管理与信息披露指南》管竹笋,林波,代奕波主编 2019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高等数学试题与详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数学教学团队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