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党政制度全书
中国党政制度全书

中国党政制度全书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4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健康等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06066608
  • 页数:18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选编中国史学类名著,包括史学辑、百家辑、儒学辑等。
《中国党政制度全书》目录

邓小平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

目录 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体制 1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生活的涵义与依据 1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生活的涵义 1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生活的依据 2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生活的中介和方法 3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生活的中介 3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生活的方式 4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6

一、“党指挥枪”的原则 6

二、“党指挥枪”的制度保证 6

第一节 中国的政党体制与中国的民主党派 10

一、中国政党体制 10

二、中国民主党派 10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 10

第二节 多党合作制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功能 12

一、多党合作制的主要特征 12

二、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功能 14

第三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多党合作制的 15

重要组织形式 15

一、人民政协的组织 15

二、人民政协的作用 16

得到迅速发展 17

工作得到逐步加强 17

二、作为多党合作重要组织形式的人民政协的 17

第四节 多党合作制的新发展 17

一、各个民主党派在成员规模和组织机构方面 17

江泽民 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17

三、民主党派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即各级人大中所占的 18

比例也有所增加 18

四、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被吸收进各级国家行政 18

机关即各级人民政府 18

五、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相互合作 19

一、几种突破口的选择意向与简单评析 20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突破口:发展党内民主 20

第三章 关于党的领导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 20

胡锦涛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1

二、把发展党内民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突破口的理由 22

三、发展党内民主的着重点 23

第二节 关于党的领导体制改革 24

一、现行领导体制的由来 25

二、改革必须有理论的突破和发展 27

三、改革的基本宗旨和目标 35

四、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主要工作内容 37

第三节 关于党内民主建设 39

一、发扬党内民主是推进国家和社会民主的前提 40

二、发展党内民主关键在于切实贯彻民主集中制 42

三、党内民主及其边界 48

第四节 关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党内关系 51

一、什么是党内关系 51

二、党内关系的几个误区 52

三、党内的矛盾冲突 55

四、党内协调 57

五、努力方向 59

附录一 中国共产党章程 61

附录二 中共“十二大”至“十六大”政治报告摘要 81

附录三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238

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238

附录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245

附录五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章程 254

附录六 中国民主同盟章程 261

附录七 中国民主建国会章程 271

附录八 中国民主促进会章程 281

附录九 中国农工民主党章程 291

附录十 中国致公党章程 301

附录十一 九三学社章程 311

附录十二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章程 321

附录十三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章程 327

第四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32

第一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32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 332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345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350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59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织 359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368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 376

第三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 382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的组织 382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职责 384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的会议制度和工作方法 389

第四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392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法律地位和基本职责 392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和任期 393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会议期间的工作 396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 400

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执行代表职务的保障 405

职务和代表资格的终止 408

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停止执行代表 408

七、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监督、罢免和 409

代表的辞职、补选 409

第五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 412

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 412

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421

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443

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织 451

第六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51

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457

第七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 471

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的设立和性质 471

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的组成与产生 472

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的基本职责 473

第八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474

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 474

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 483

大会会议期间的工作 483

大会闭会期间的活动 493

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 493

四、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执行代表职务的保障 501

第九节 人民代表大会:民主化的立法与立法的民主化 510

一、民主化立法的几项原则 510

二、立法民主化的几个环节 520

三、人大立法:在争议中走向成熟 535

四、人大权力:从“原则”到“细则” 537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设置 540

一、国家主席的设置、取消与恢复 540

第五章 国家主席制度 540

二、国家主席设置的必要性 541

三、国家主席的地位与作用 542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产生和任期 542

一、国家主席的产生 542

二、国家主席的任期 54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权 543

一、公布法律和发布命令 543

二、任免国务院的组成人员和驻外全权代表 543

四、授予荣誉权 544

三、外事方面的职权 544

第六章 人民政府制度 545

第一节 国务院的组织 545

一、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545

二、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 546

三、国务院的领导体制 547

四、国务院行政机构 552

第二节 国务院的职权 560

一、国务院的行政立法权和提案权 560

二、国务院的行政领导和管理权 565

三、国务院的经济管理权 570

四、国务院的社会管理权 576

五、国务院的外交和国防建设事业的管理权 609

第三节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设置和历史沿革 614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设置 614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历史沿革 619

第四节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 629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性质和地位 629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产生和任期 630

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 633

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制度 641

第五节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和派出 644

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644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置及职责 644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派出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655

第六节 关于我国行政体制的改革 666

一、我国行政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666

二、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现代化 669

三、政府发展目标与途径的一般分析 677

第七章 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度 686

第一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 686

一、中央军委的性质和地位 686

二、中央军委与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 686

第二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和任期 687

一、中央军委的组成 687

二、中央军委的任期 687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法律上的确立 688

第八章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制度 688

第一节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88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的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关系 696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组织 700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 701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机关 706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709

四、民族乡自治制度 710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711

一、政治方面的自治权 712

二、经济方面的自治权 724

三、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自治权 737

第九章 人民法院制度 743

第一节 人民法院的组织 743

一、人民法院的性质和地位 743

二、人民法院的产生 745

三、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 747

一、人民法院的任务 750

第二节 人民法院的职权 750

二、人民法院的管辖 751

三、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原则 752

第三节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程序 759

一、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程序 759

二、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程序 783

三、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程序 825

第四节 法院制度改革与法院制度现代化 841

一、现代型法院的架构特征 841

二、中国法院制度的两重特性 843

三、中国法院制度改革的难题与立场 844

四、司法程序的独立性、理性化、公正性 850

第十章 人民检察院制度 857

第一节 人民检察院的组织 857

一、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 857

二、人民检察院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关系 882

第二节 人民检察院的职权 889

一、人民检察院的任务 889

二、人民检察院的职权 892

三、人民检察院的活动原则 963

第三节 人民检察院的工作程序 973

一、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件的立案程序 973

二、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程序 981

三、人民检察院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程序 998

四、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程序 1004

五、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和支持公诉程序 1010

六、人民检察院审判监督程序 1024

七、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程序 1036

八、人民检察院复查申诉案件的程序 1044

九、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诉讼的检察程序 1049

第四节 关于我国检察制度改革 1051

一、检察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051

二、检察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 1059

三、现阶段改革措施的完善和深化 1064

四、检察业务改革的若干问题 1069

一、行政长官的法律地位和任职资格 1078

第一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1078

第十一章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 1078

二、行政长官的产生和任期 1080

三、行政长官的职权和职责 1084

四、行政会议 1087

第二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1089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组织 1089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职权 1090

三、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公务人员 1092

第三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1095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组织 1095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职权 1099

三、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会议 1101

四、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 1102

第四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 1104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的设置和权限 1104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审判活动原则 1106

三、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官 1109

四、司法协助与司法互助 1113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15

附录二 组织法 1180

附录三 选举法 1257

附录四 民族区域自治法 1284

附录五 代表法 1300

附录六 议事规则 1307

公务员暂行条例 1321

附录七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国家 1321

附录八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1323

附录九 诉讼法 1338

附录十 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 1424

附录十一 规范司法人员的法律 1449

附录十二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475

附录十三 十届人大中央国家机关工作报告 1524

附录十四 十届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人员名单 1550

第一节 关于马克思主义分权理论 1551

一、实事求是地评价资产阶级的分权原则 1551

第十二章 关于中国党政体制改革 1551

二、社会主义国家应当采取分权制 1555

第二节 列宁晚年的权力制约思想 1560

一、权力制约的必要性 1560

二、权力的分立:党和苏维埃权力的明确划分 1562

三、权力监督机构的完善 1562

四、人民群众在权力制约、监督中的主体作用 1563

五、权力制约的重点和范围 1564

六、权力制约的法律保证 1565

一、论政治民主制与行政集中制 1567

第三节 毛泽东关于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设想 1567

二、论联合政府 1575

第四节 社会主义集权体制的形成与演变 1621

一、从集中制到民主制再到集中制 1621

——民主集中制的由来与实质 1621

二、苏联集权政治体制的形成 1629

三、中国集权政治体制的形成与演变 1651

四、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 1671

——当代中国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转换 1692

五、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 1692

第五节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 1746

一、邓小平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746

二、邓小平论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1761

三、邓小平论制度制约 1766

第六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发展 1795

一、政治民主化与行政高效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795

政治发展的目标 1795

二、市场经济转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发展的基础 1810

三、政治文化重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发展的条件 1823

四、和平的革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发展的道路 1828

五、稳定中的发展与发展中的稳定:社会主义初级 1839

阶段政治发展的方针 1839

胡锦涛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 1861

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861

——2003年9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 1861

学习会上的讲话 1861

后记 186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