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842-1949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842-1949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842-1949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德馨著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21505263X
  • 页数:4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国家级教材。将1949年前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贯通起来,以经济现代化为主线,描述5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和经济思想的发展过程,并且前后延伸,简要介绍了远至清朝的经济史,又将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分析。是一部系统深刻的学术专著。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842-1949》目录

导言 1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

建设一门新课程 3

主线 9

理论 14

结构 24

第一章 传统经济的演变与走向经济现代化的门槛——前近代的经济形态(远古~1842年) 29

第一节 原生形态 29

一、两种假说与独立起源 29

二、独立发展与多元一体 32

第二节 发展阶段 36

一、总体趋势 36

二、生产的工具、动力与技术 38

三、交换、货币与市场经济萌芽 43

四、社会经济形态与资本主义萌芽 53

第三节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67

一、落后-先进-落后 67

二、从先进变为后进的历史教训 73

结语 79

第二章 中外关系剧变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起步——从独立的封建经济形态向依附性半封建经济形态的演变(1842~1895年) 83

第一节 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剧变 83

一、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兴起 84

二、中西矛盾的激化 88

三、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的失败与被动开放 94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从流通领域开始 97

一、被动的对外贸易 98

二、国内市场的扩大与卷入世界市场 103

三、钱庄票号的新业务与外资银行的设立 108

第三节 现代化思考的序幕 110

一、失败后的觉醒 110

二、代替现存经济制度的两种方案 112

第四节 土地制度与农业生产的震荡 118

一、1850年前的土地制度 118

二、太平天国和农民对富户的打击与土地关系的变化 121

三、农业生产力的波动 124

四、城市房地产业的兴起 127

第五节 农村自然经济结构走向瓦解 128

一、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结构的特点 128

二、部分地区纺与织的分离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 130

第六节 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过渡的开始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133

一、传统手工业的改组与新手工业行业的产生 133

二、外国商人在中国工交领域的投资及其双重影响 135

三、清王朝自强求富与官办、官督企业 140

四、私人创办的现代工业 149

五、现代产业的地区布局与三个产业中心 150

第七节 财政性质的变化 153

一、19世纪80年代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 153

二、财政收支规模扩大与财权的下移和外移 154

结语 161

第三章 经济现代化的全面展开——从依附性半封建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演变(1895~1936年) 166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世界形势与中国的改革活动 166

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 166

二、外国在华特权的变化 169

三、中国的改革活动与经济政策 172

第二节 市场经济初步形成与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依附性的加强 184

一、对外贸易与国际收支 184

二、新的商业法规与商业形式 188

三、银行的兴起与币制改革 192

四、城镇化的进展与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200

五、市场网络的扩展与市场经济的初步形成 205

第三节 工业化进入发展阶段 206

一、现代工业的三次发展浪潮 207

二、交通运输业现代化进程 211

三、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 215

第四节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发展 219

一、在华外国资本的演变 219

二、私人资本的增长 222

三、国家资本发展的新趋势 224

四、资本主义化水平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226

第五节 财政制度的改革 237

一、财政制度的演进 237

二、外债与内债 243

第六节 物质生活的变化 247

一、国民收入的增长 247

二、生活方式的变化 247

结语 251

第四章 战时经济与经济现代化的挫折——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崩溃(1937~1949年) 254

第一节 中外关系与经济政策的调整 255

一、抗战时期的国际环境与经济政策 255

二、内战时期的国际环境与经济政策 261

第二节 工业:战区遭破坏与向后方转移 265

一、工厂内迁与对现代工业生产力布局的调整 265

二、组织多种力量增加工业产品 267

三、新厂矿的开设 269

四、1944~1945年工业生产的停滞 271

五、工业结构的特点 273

六、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工业造成的破坏 275

七、大后方工厂外迁 276

八、收复区工业的恢复 277

第三节 农业:整体下降与局部上升 280

一、增加农产品产量的措施及其实效 280

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281

三、战争对农业生产力的破坏 283

四、美国农产品倾销和压价收购对中国农副产品的打击 284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与电信业:投资最多 284

一、两大公路网的修筑 285

二、空运新航线的开辟 286

三、水运艰难前进 286

四、铁路线延长 287

五、电信业务量空前 287

六、资本结构的优化 288

第五节 战时财政与对金融、贸易的管制 288

一、长期巨额赤字和弥补之方 288

二、管制金融与对敌货币战 292

三、统制物资与打破日本的经济封锁 295

四、内战时期的内外贸易 298

第六节 国家资本地位的加强与外国资本力量的削弱 301

一、国家资本的扩张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 301

二、官僚资本的发展 308

三、外国资本力量的削弱 312

第七节 国民收入的减少与人民生活的恶化 313

一、GDP与国民收入下降 313

二、群众生活状况恶化 314

结语 316

第五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321

第一节 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结构与发展水平的落后性 321

一、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结构 321

二、生产力的落后性 323

第二节 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性 327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 327

二、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 328

第三节 所有制结构的复杂性 329

一、八种所有制 329

二、新所有制的产生与地位 330

三、五种主要的所有制及其相互关系 332

第四节 对发达国家及其控制的世界市场的依附性 335

第五节 国民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 336

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336

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338

三、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 339

第六节 历史地位的过渡性 341

一、特殊的经济形态 341

二、过渡性与三种前途 344

结语 346

第六章 近代中国部分领土上的殖民地经济形态(1842~1949年) 348

第一节 澳门:由洲际中继港到博彩娱乐之区 349

第二节 香港:由货物集散地、制造中心到国际商业中心 352

第三节 “日台经济一体化” 356

一、1895年前台湾经济发展的趋势 357

二、为“日台经济一体化”和开发台湾资源准备条件 357

三、日本资本对台湾经济独占地位的建立 360

四、台湾经济的战时化 362

第四节 日本在东北建立统制经济 365

一、实施经济统制政策 365

二、金融统制与货币的纸币化、日本化 367

三、工业统制与为战争服务的工业畸形发展 368

四、交通统制与东北交通网的形成 370

五、农产品统制与农业的衰落 371

第五节 日本对内蒙古与关内占领区经济的破坏与掠夺 373

一、基本政策的演变 373

二、对中国工业企业的接管 374

三、“三光”政策与农村各阶层人民生活的普遍下降 378

四、对中国的封锁与对占领区贸易的统制 382

五、金融垄断与对华货币战 385

结语 388

第七章 探索能促进经济现代化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解放区的经济(1927~1949年) 391

第一节 解放区的产生与新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 391

一、解放区的开辟与在曲折中壮大 391

二、解放区经济环境的三个特征 392

三、选择经济现代化的新道路 394

第二节 建立新的经济形态 398

一、革命的性质与所有制变革的目标 398

二、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400

三、从消灭私人资本到保护私营工商业 405

四、人民政府接收、没收和接管的财产 408

第三节 工农业现代化的新模式 410

一、农业生产的新基础与互助合作运动 410

二、工业的新结构 413

第四节 保障军需供给与努力改善劳动人民生活 418

一、以保障战争需要为首要任务的财政政策 418

二、以打破经济封锁为目的的境外贸易与境内商业的新构成 423

三、独立的银行体系与货币制度 425

四、贫富差别缩小 430

结语 433

主要征引文献及参考文献目录 437

后记 4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