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阿略兴,В.В.著;傅子祯,王燕译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59
  • ISBN:13010·635
  • 页数:530 页
图书介绍:
《植物地理学》目录

第一篇 植物学原理 1

第一章 植物的构造和功能 4

第一节 植物的细胞构造 4

植物形状发展的基本方向 6

第二节 高等植物的基本器官 8

第二章 植物细胞的构造和生活 8

原生质 10

细胞核 10

细胞壁 11

细胞壁的生长 12

体 13

叶绿体 13

有色体 13

白色体 13

脂肪或脂油 14

碳水化合物 14

淀粉 14

细胞含物 14

液泡和细胞液 15

目录 15

物质进入细胞 17

质 18

细胞繁殖和核分裂 18

第三章 组织 21

分生组织和永久组织 22

次生形成组织 23

保护组织 23

麦皮(表皮层) 23

气孔的构造和作用 24

周皮;皮孔 25

水孔——排水器 25

树皮 27

积累贮藏物质的组织;同化组织 27

机械组织 27

转?组织 29

管胞和导管 29

筛管 30

乳 31

汁管 31

第一节 维管束 31

维管束的发育 32

第四章 根 34

第一节 根的构造 34

根的解剖构造 36

根系可塑性与生境条件的关系 38

根的次生构造 38

根的初生构造 38

根的加粗以及贮藏营养物质在根中的积累 40

菌根 40

各种个别灰分元素的意义 42

土壤的组成 43

植物的氮营养 43

植物氮营养的一些特殊情形 44

第五章 枝的概念 45

芽的构造和种类 46

第一节 叶 48

叶的形态和解剖 48

叶的解剖构造 54

叶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解剖构造 56

旱生形态 56

叶的生活时间的长短 56

叶的变态 57

落叶 57

第二节 光合作用 59

叶绿素 60

叶片的形态 60

К.A.季米里亚捷夫在光合作用方面的工作的意义 61

蒸腾作用 62

蒸腾作用的调节 63

第三节 茎 64

1.茎的构造 64

茎的解剖构造 66

双子叶植物 66

单子叶植物 67

双子叶植物的茎的次生构造 67

针叶植物的茎的构造 69

茎(及整个枝)的变态 69

年输 69

2.茎的功能 74

第六章 植物的新陈代谢 75

有机物质的合成和能量的积累 75

酶的概念和它们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76

有机物质的转变和较复杂化合物的形成;碳水化合物的转变 76

呼吸及其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77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比较 79

第七章 植物的繁殖 79

第一节 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 79

第二节 营养繁殖 80

人工营养繁殖及其实践意义 81

第三节 有花植物的有性繁殖(花的构造及其各部分的功能) 82

花被 82

花的对称 83

雄蕊群及其形态 84

花粉的构造 85

雌蕊群及其形态 86

子房的类型和构造 87

胚珠的构造 88

花各部分排列的规律 89

花程式 89

花序 90

有限花序 91

第四节 传粉 92

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92

传粉作用的生态学 93

风媒 93

虫媒 93

特殊化花的例子 94

鸟媒 94

雄配子的形成 95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作用 95

第五节 受精 95

花粉粒的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 95

水媒 95

种子的构造和发芽 98

第六节 果实 100

真果 100

聚合果(聚心皮果) 103

假累 103

种子和果实的传布 103

风是种子和果实传布的一个因素 103

水是种子和累实传布的一个因素 104

动物是传布的一个因素 105

第八章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105

т.Д.李森科院士的阶段发育理论 106

遗传性的概念 107

嫁接 108

有性杂交 108

第二篇 植物分类学 110

绪论 110

第一单元低等植物 112

第一章 细菌门 112

第二章 鞭毛藻 114

第三章 绿藻门 114

第一节 载色体中位藻纲 117

(一)游动孢子载色体中位藻亚纲 117

(二)接合载色体中位藻亚纲 118

第二节 载色体贴壁藻纲 120

(一)等毛载色体贴壁藻亚纲 120

1.团藻目 120

2.原球藻目 121

1.管藻目 122

(二)管状载色体贴壁藻亚纲 122

3.丝藻总目:丝藻目,胶毛藻目,鞘藻目,刚毛藻目,石莼目 122

第三节 输藻纲 124

第四章 硅藻门 126

第五章 褐藻门 127

第六章 红藻门 129

第七章 真菌门 131

低等真菌 132

高等真菌 134

第一节 子囊菌纲 135

第二节 担子菌纲 137

第八章 地衣门 140

陆生植物出现的时间 142

高等植物的构造和居住环境的基本特点 142

高等植物的起源及其可能的祖先 144

第九章 苔藓门 146

高等植物进化的两条路线 146

第二单元高等植物 146

第一节 苔纲 147

繁殖 148

孢子体的发育 148

第二节 藓纲 150

1.真藓目 150

2.泥炭藓目 152

苔藓的分布 154

蕨类植物 155

第十章 裸蕨门 155

第十一章 真蕨门 156

繁殖 156

第十二章 石松门 158

第十三章 木贼门 162

生活史 162

蕨类植物在现代植被中的作用 164

蕨类植物的地质历史 165

第十四章 裸子植物门 167

第一节 苏铁植物纲 168

1.种子蕨目 169

2.苏铁目 170

3.本内苏铁目 172

第二节 松柏植物纲 172

1.苛得狄目 172

2.银杏目 173

3.松柏目 173

第三节 有被裸子植物纲 175

第十五章 被子植物门 176

被子植物的典型特征 177

被子植物的基本分类学类别 177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78

1.分离心皮目 179

第一节 双子叶植物纲 179

(一)离瓣花亚纲 179

2.蔷薇目 181

3.桃金娘目 182

4.豆目 182

5.牻牛儿苗目 183

6.锦葵目 184

7.大戟目 184

8.芸香目 185

9.无患子目 185

10.?矛目 186

11.鼠李目 186

12.伞形目 186

13.山龙眼目 187

14.藤黄目 187

16.侧膜胎座目 188

15.罂粟目 188

17.中央种子目 189

18.杨梅目 190

19.胡桃目 191

20.山毛?目 191

21.蓼目 191

22.荨麻目 192

23.杨柳目 192

25.胡椒目 193

(二)合瓣花亚纲 193

26.报春且 193

27.杜鹃目 194

28.葫?目 194

29.桔梗目 195

31.管花目 196

30.茜草目 196

24.木麻黄目 198

32.木犀目 198

33.捩花目 198

第二节 单子叶植物纲 199

1.百合目 199

2.芭蕉目 200

3.兰目 200

4.莎草目 201

5.禾本目 201

6.佛焰苞目 202

7.沼生目 203

第三篇 植物地理学 205

绪论 205

植物地理学简史 206

世界种 213

分布区的大小 213

第一章 分布区 213

各个个体在分布区内的分布 215

分布区的确定方法 216

第一节 分布区的类型 216

分布区的基本类型 216

分布区的稳定性 220

第二节 分布区的形成 220

迁移 220

分布区的中心 221

第三节 分布区的间断 222

间断的原因 222

间断分布的例子 223

残遗分布区及残遗种 224

残遗种及其年龄 225

岛屿植物区系 226

特有现象及特有种 226

第四节 特有现象 226

山区及特有现象 227

替代种的发生 228

第五节 植物区系的成分 228

第六节 苏联植物区系的最主要成分 229

第二章 植物生态学 233

第一节 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地形分布的因素 233

生活型 234

生态因素和生存条件的概念 234

生态因素在阐明植物分布规律性中的意义 235

生态因素影响的一般特征 235

基点 235

因素分类的暂定性 236

生态因素的分类 236

生态幅 236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因素 237

第二节 气候因素 237

1.光 237

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的影响 238

2.热 239

温度带和植被带 239

垂直地带性 239

热在植物生活中的意义 239

植物在低温下死亡的原因 241

植物锻炼现象和抗寒性。植物锻炼的实际意义 241

高温对植物的作用 242

忍受不利温度条件的适应 243

土壤的热状况 243

描述生境热状况时的气象资料的不足 244

永冻层 244

物候观察和物候圆 247

植物的雪下发育 248

脑基耶尔的生活型 251

热状况在均匀的自然地理区域内的变异 252

3.水 253

植物的水分平衡 253

降水量和土壤水分贮量的意义 253

降水量 253

降水分布的意义 254

土壤中的水分 254

地下水及其对植物供水的影响 255

空气湿度的意义 255

其他形态的降水的意义 256

雪被的意义 256

湿生植物 258

旱生植物 258

旱生植物及其类型 260

肉质植物 260

硬叶旱生植物或硬叶植物 260

薄叶旱生植物 261

假旱生植物 261

中生植物 261

4.空气 262

第三节 土壤因素 263

土壤作为支撑基质的意义 264

粘结土壤和流动土壤 264

砂生植物。对固着的适应 264

土壤在植物供水中的作用 264

土壤作为植物矿质营养的基质 265

指示植物 265

耕作在保证农作物获得水分方面的作用 265

土壤的水分状况 265

盐生植物及其生态 267

Б.A.凯勒尔院士有关盐生植物的生态的研究工作 268

土壤因素对于植物在地理分布的意义的一般叙述 269

第四节 地形 269

小气候 270

第五节 生物因素 271

植物构造和营养方式之间的依存性 272

植物和动物的相互关系 273

人类的影响 274

第六节 过去历史及其对于植物分布的影响 275

第七节 各种条件的共同影响 275

第三章 植物群落学说 276

第一节 植物群落是合乎规律的植物组合 279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形成演替 281

第三节 植物群落的结构 284

种类成分 285

成层现象 286

层片 290

多度 291

测定多度的方法 292

盖度 293

测定盖度的方法 293

生活强度 293

测定生活强度的方法 293

第四节 植物群落的能动性 294

群落发育的季节性 294

由于气象条件所引起的演替 296

演替及其各种不同类型 296

植物群丛 299

第六节 植物群落的分类 299

第五节 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299

植被型及其特征 300

森林分类的例子 302

研究方法 303

植物群丛名称的确定 303

第七节 植物群落和当地历史 304

第四章 植被的基本类型 305

第一节 热带植被 309

1.常雨木本群落 309

一般特征 309

藤本植物 314

附生植物 314

热带森林的常绿性和生长周期性 317

热带森林的花比较贫乏 317

各个不同地方的热带森林的概况 318

茎花现象 318

2.常雨乔木群落和人类 323

3.红树植被 324

一般特征 324

支柱根 325

呼吸根(出水通气根) 326

红树植物是盐生植物 326

4.落叶的热带木本群落——雨绿木本群落 328

季风雨林 329

萨王纳林 330

多刺旱生乔木群落(“多刺疏林”)及多刺灌木群落 330

旱生乔木群落在各个不同地方的概况 331

5.萨王纳群落热带稀树草原) 334

一般特征 334

非洲的萨王纳群落 336

南美洲的萨王纳群落 338

1.潮湿亚热带森林——照叶乔木群落 340

一般特征 340

第二节 亚热带植被 340

澳洲的萨王纳群落 340

2.亚热带硬叶常绿木本群落 342

一般特征 342

地中海的硬叶木本群落 344

其他地方的硬叶植被概况 348

3.硬叶乔木群落和人类 351

第三节 温带植被 352

1.夏绿木本群落 352

一般特征 352

山毛?林 356

亚洲东部的阔叶林和混交林 362

云杉林 363

南半球的阔叶林 365

小叶林(桦林和山杨林) 365

2.混交林 366

3.针叶木本群落 367

针叶乔木群落 367

一般特征 367

?林 369

松林 370

云杉林及松林的相互关系 371

欧洲和亚洲北部针叶林的植物地理分布规律 372

西方针叶林 373

欧洲稀疏泰加群落亚带 373

北方泰加群落亚带 374

中部泰加群落亚带 374

南方泰加群落亚带 374

西伯利亚明亮针叶泰加群落 375

雅库蒂亚落叶松泰加群落 375

外贝加尔泰加群落 375

西欧的针叶林 376

维霍扬斯克科?马泰加群落 376

远东区阴暗针叶泰加群落 376

北美洲的针叶林 377

针叶乔木构成的森林 379

泛滥地针叶林和沼泽针叶林 379

针叶乔木群落和人类 380

4.欧石南灌木群落 382

一般特征 382

5.草原 383

一般特征 383

苏联的草原 385

匈牙利普施塔群落 389

北美洲普列利群落 390

草原与森林的相互关系 394

南美洲的盘帕斯群落 395

6.荒漠 397

干荒漠 397

南非洲的草原 397

半荒漠 397

干荒漠的地理分布 398

荒漠的生活型 399

荒漠的不同类型 401

撒哈拉大沙漠 402

阿拉伯荒漠 403

苏联中亚细亚荒漠 403

中亚细亚荒漠 406

南非洲荒漠和美洲荒漠 406

澳洲荒漠 408

干荒漠和人类 409

第四节 寒带植被 410

1.冰沼的基本特征 410

冰沼 411

森林冰沼亚带 414

灌木冰沼亚带 415

藓类地衣冰沼亚带 416

北极冰沼亚带 418

2.北极荒漠带 419

第五节 山区植被 419

1.热带山区植被 420

热带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420

喜马拉雅山脉的植被 420

2.非热带山区植被 421

3.垂直带类型 421

高山植被 422

亚高山带 423

高山草甸带 423

阿尔卑斯山和阿尔泰山的植被 426

4.霍尔兹带的植被 427

5.北方的山区草甸 428

6.苏联中亚细亚的山区 428

第六节 隐域植被 429

1.中生高草群落——草甸 429

水地草甸 430

旱地草甸 432

2.沼泽 432

沼泽的类型 435

沼泽上的生态条件 437

3.水生植被 439

水底植物 439

漂浮植物 440

浮游植物 441

第五章 世界植物区系地理学 441

1.新热带植物区(Neotropis) 447

第一节 世界植物区系的各个热带植物区 447

热带美洲植物亚区(热带植物亚区) 452

墨西哥植物亚区 456

安第斯山脉植物亚区 458

2.古热带植物区(Palaeotropis) 460

印度非洲植物亚区 464

马来西亚植物亚区 468

新西兰植物亚区 472

夏威夷植物亚区 473

马达加斯加植物亚区 476

第二节 泛南极植物区系组 478

1.澳洲植物区(Australis) 479

澳洲东北植物亚区 483

艾列美亚植物亚区 483

澳洲西南植物亚区 483

2.好望角植物区(Capensis) 484

3.南极植物区(Antarktis) 487

亚南极森林亚区 489

亚南极无林亚区 491

南极荒漠亚区 493

第三节 泛北极植物区(Holarktis)泛北极植物区系概论 493

中国日本植物亚区 496

地中海森林亚区 500

古亚洲地中海植物亚区 504

北非印度植物亚区 505

幸运岛植物亚区 506

欧亚大陆草原亚区 507

欧洲西伯利亚森林亚区 509

大西洋北美洲植物亚区 515

北美太平洋植物亚区 517

普列利群落亚区 519

北极植物亚区 520

参考文献 52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