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新世纪青少年审美素质培训新概念  青少年审美教育新概念  上下
新世纪青少年审美素质培训新概念  青少年审美教育新概念  上下

新世纪青少年审美素质培训新概念 青少年审美教育新概念 上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宇刚,钟玉林,李正芳主编
  • 出 版 社: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223013648
  • 页数:626 页
图书介绍:本套书是全国教育先进省市和地区的学业水平卷,具有较高的水平,非常值得其他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学校师生参考和借鉴。本书主要由中学语文学业水平优秀试题编写而成,适合于各地中学生、教师和家长阅读。
《新世纪青少年审美素质培训新概念 青少年审美教育新概念 上下》目录

第一篇 审美教育概述 3

第一章 审美教育的概念 3

第二章 审美教育的结构 6

第一节 审美教育的过程 6

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结构 7

第三节 审美教育的运转 10

第三章 审美教育的特点 12

第一节 形象性 12

第二节 情感性 13

第三节 自由性 15

第四节 深远性 16

第四章 审美教育的原则 18

第一节 审美情境创设性原则 18

第二节 相互交流性原则 20

第三节 审美观照与操作相结合原则 21

第四节 多样性与渐进性相结合原则 22

第五章 青少年审美教育的环节 23

第一节 童年期的审美教育 23

第二节 少年期的审美教育 24

第三节 青年期的审美教育 25

第二篇 审美教育的任务和意义 31

第一章 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1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美好理想 31

第二节 审美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素养 34

第二章 审美教育的意义 40

第一节 陶冶性情 40

第二节 开发智力 41

第三节 培养意志 42

第四节 增进健美 43

第三章 审美教育的任务 44

第一节 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 44

第二节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48

第三节 培养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52

第四节 培养审美能力 63

第五节 完善学生人格的基础 75

第四章 审美教育的实质——真、善、美的统一 82

第三篇 中西方美育思想的历史发展 97

第一章 我国古代美育思想 97

第一节 古代思想家论美育作用 97

第二节 古代美育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99

第二章 西方美育思想的历史演变 106

第一节 西方审美教育思想的早期发展 106

第二节 西方审美教育思想的逐步深化 111

第三节 西方审美教育思想的科学走向 115

第四篇 学校美育 123

第一章 学校美育的地位和特点 123

第一节 学校美育的地位 123

第二节 学校美育的特点 126

第二章 学校美育的施教主体 130

第一节 学校美育不同施教主体的施教特点 130

第二节 学校美育施教主体的审美修养 133

第三章 学校学科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137

第一节 学科教学的审美因素 137

第二节 学科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 139

第四章 艺术课程的审美教育 148

第一节 视觉艺术的审美教育 148

第二节 听觉艺术的审美教育 155

第三节 视听觉艺术的审美教育 162

第四节 想象艺术的审美教育 167

第五篇 美的形态 177

第一章 美的形态学研究的系统化 177

第一节 美的形态分类的基本要求 177

第二节 美的形态分类的系统化原则 179

第二章 美的形态体系 183

第一节 世界系统的美的分类 189

第二节 范畴系统的美的分类 191

第六篇 自然美 197

第一章 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发展 197

第一节 “致用”阶段 198

第二节 “比德”阶段 199

第三节 “畅神”阶段 200

第二章 自然美的种类 202

第一节 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 202

第二节 未经人类直接改造的自然美 203

第三节 混合型 205

第三章 自然美的特征 212

第一节 自然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间接的感性显现 212

第二节 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的美 213

第三节 自然美既有较大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多变性和多面性 214

第七篇 社会美 221

第一章 社会美的范围及其特征 221

第一节 社会美的范围 221

第二节 社会美的特征 227

第二章 社会美的表现形式 231

第一节 人的美在于树立理想 231

第二节 人的美最重要的在于内容 240

第三节 人的美在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245

第三章 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 249

第一节 劳动产品的美 249

第二节 环境美 252

第八篇 形式美 259

第一章 形式美的来源特征 259

第一节 形式美的产生 259

第二节 形式美的审美意义 260

第三节 形式美的内容 261

第二章 色彩、形状、声音的审美作用 263

第一节 色彩 263

第二节 形状 265

第三节 声音 267

第三章 形式美载体的特点 268

第一节 有限的类别与无穷的变化 268

第二节 制造的简易性 269

第三节 无“审美后遗症” 270

第四节 审美意味的朦胧性 270

第五节 远离“功利性” 271

第六节 天然美是色彩 272

第四章 形式美的法则 275

第一节 整齐纯一 275

第二节 对称与均衡 276

第三节 调和与对比 278

第四节 比例相宜 279

第五节 节奏与韵律 281

第六节 和谐 283

第九篇 艺术美 287

第一章 艺术美的本质及其特点 287

第一节 艺术美的本质 287

第二节 艺术美的特点 291

第二章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300

第一节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土壤 301

第二节 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303

第三节 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 304

第三章 艺术美的分类和作用 306

第一节 实用艺术 306

第二节 表演艺术 310

第三节 造型艺术 313

第四节 语言艺术 318

第五节 综合艺术 320

第十篇 风景美 327

第一章 风景美的两极性 327

第二章 风景的审美特征 335

第三章 中西风景的比较 343

第十一篇 科学美 355

第一章 众说纷纭科学美 355

第二章 科学美的历史发展 361

第三章 科学美感 371

第一节 科学理论的美学标准 373

第二节 科学中的统一美 377

第三节 科学中的新奇美 379

第四节 科学中的和谐美 380

第五节 科学美中的简洁与深远 382

第六节 美交织在有价值的科学认识活动之中 385

第四章 科学美的欣赏与能力培养 388

第一节 科学美鉴赏力的培养 388

第二节 科学创造的美学动机 391

第十二篇 技术美 398

第一章 审美形态学和现象学 398

第二章 技术美的特征 404

第三章 技术美的未来 413

第十三篇 人体美 421

第一章 人体美的特点 421

第一节 人体美是“自我”美 421

第二节 人体美是古老的美 422

第三节 人体美的价值是永恒的 422

第二章 人体美的构成 425

第一节 人体美的自然性 425

第二节 人体美的社会性 427

第三节 人体美的精神性 428

第三章 人体的美化 432

第一节 人体美化的起因 432

第二节 人体美化的原始形式 438

第十四篇 服饰美 454

第一章 服饰美溯源 454

第二章 服饰美的构成要素 470

第一节 面料美 470

第二节 色彩美 472

第三节 款式美 474

第三章 服饰美的功能与特点 479

第一节 服装的功能 479

第二节 服装审美功能的特点 481

第四章 服饰美的体现——穿着艺术 489

第一节 选装原则 489

第二节 衣着穿配艺术 491

第三节 衣着配套艺术 497

第五章 服饰美的创造——服装艺术设计 504

第一节 服装艺术设计的基础 504

第二节 服装造型设计的艺术规律 507

第三节 服装色彩设计的艺术规律 512

第四节 “量体裁衣”的艺术内函 522

第十五篇 饮食烹饪美 529

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概说 529

第一节 饮食文化的发端 529

第二节 先秦饮食文化 531

第三节 两汉饮食文化 533

第四节 隋唐饮食文化 535

第五节 两宋饮食文化 537

第六节 明代饮食文化 539

第七节 清代饮食文化 540

第二章 饮食烹饪美学的基本问题 543

第一节 饮食美的核心表现 543

第二节 烹饪艺术的哲理性 550

第三节 中国传统美学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553

第三章 烹饪美的最高境界 556

第一节 色、香、味、形、触之和 557

第二节 烹饪美的境界在于达到精神上的“和” 563

第十六篇 城市美 569

第一章 城市环境美学 569

第一节 现代生活给人类环境建设提出新要求 570

第二节 西方国家城市化道路及其美学借鉴 571

第二章 景观美 580

第一节 景观美学的对象及其审美意义 580

第二节 自然风景美及对它的保护和处理 581

第三节 城市硬质景观的设计原则 585

第十七篇 旅游美 593

第一章 旅游审美活动的性质和对象 593

第二章 旅游审美活动中的自然景观 597

第三章 旅游审美活动的心理要素 61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