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伤寒论使用手册
伤寒论使用手册

伤寒论使用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辉武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3212946
  • 页数:35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学习、研究和临床应用《伤寒论》的工具书。书中首列宋本《伤寒论》原文,次集历代名家研究《伤寒论》之长,将原文归纳为类病证、类症状、类脉象、类八纲、类治法、类方剂、类药物等,使之条理系统化,以方便学习记诵,比较应用。本书查阅方便,切合实用,可供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师生、科研人员和中医爱好者参阅。
上一篇:新性生活新典下一篇:实用育儿百科
《伤寒论使用手册》目录

一、原文 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6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22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32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43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44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45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51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58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60

二、类病证 62

太阳病 62

阳明病 65

少阳病 68

太阴病 68

少阴病 69

厥阴病 71

合病 71

并病 72

伤寒 72

中风 76

中寒 77

风温 77

温病 78

坏病 78

阳旦 78

痞 78

结胸(附:不结胸) 80

脏结 81

脏厥(脏寒,脏有寒) 81

阳微结 82

纯阴结 82

亡阳 82

戴阳 82

寒格 83

固瘕 83

谷瘅 83

奔豚(脐上筑动) 83

水逆 84

瘀血(瘀热) 84

蓄血 84

热入血室 84

除中 85

胃家实 85

脾约 85

痈脓 86

霍乱 86

阴阳易 86

三、类症状 87

(一)全身症状 87

发热(微热、无大热、恶热、不发热) 87

潮热(附:其热不潮) 93

往来寒热(附:不往来寒热) 94

恶寒(不恶寒) 94

恶风 97

汗出 98

自汗 102

盗汗 103

无汗 103

发黄(附:不发黄) 105

身疼腰痛(附:身不疼) 106

支节疼痛 107

项背强痛(附:项不强) 107

痛(附:不痛) 108

身重 108

身凉 109

肿 109

瞤(动惕) 109

振栗 110

痉 110

身蜷 110

(二)头面五官症状 111

头痛(附:头不痛、头重) 111

头眩(冒) 112

直视 113

衄血 113

咽干燥 114

咽痛咽烂(附:咽不利、咽不痛) 114

口苦 115

舌苔 115

口舌症状 116

眼目症状 116

鼻部症状 117

耳部症状 117

面部色泽 117

(三)四肢症状 118

厥逆(指头寒) 118

手足温(附:不厥) 121

拘急(瘛疭) 122

脚即伸 122

(四)脏腑症状 123

烦躁(烦、躁、躁烦、不烦) 123

懊?(不知痛处、反复颠倒) 128

不得眠(附:卧起不安) 128

嗜卧(多眠睡、欲眠睡、欲寐、欲卧) 129

惊悸(冒心、怵惕、心愦愦、恍惚心乱) 130

发狂(如狂) 131

喜忘 131

谵语(附:谵语止) 131

郑声(独语) 133

神志不清 133

咳逆(附:不咳) 133

喘逆(息高) 134

短气(少气、不得息) 135

口干渴(口燥、欲饮水、不渴) 136

呕吐(附:不呕吐) 139

哕(附:噎、干噫) 143

唾 143

吐血 144

不能食(不欲食、不能消谷、不受食) 144

能食(消谷善饥、欲食、饮食如故) 145

大便硬(燥屎、大便不硬) 146

不大便(不更衣、大便难、不通者) 148

下利(不下利、大便溏、下重) 149

便血 155

小便利(小便清、小便白、小便自利) 156

遗尿(失溲、小便数) 157

小便不利(小便难、小便少、不尿) 158

(五)胸腹症状 160

结胸(参阅“类病证”) 160

胸胁满(胸中窒、胁下满、胁下硬满) 160

胁痛(两胁拘急) 161

痞(参阅“类病证”) 161

心下满(心下急、心下硬、心下结、心下痞硬、心下支结、胸下结硬) 161

心下痛(心中结痛、心中疼热、胸中痛) 162

腹痛 163

腹胀满 164

少腹满(小腹硬、少腹急结) 165

腹中雷鸣(腹中转气) 166

气上冲 166

奔豚(参阅“类病证”) 167

(六)其他症状 167

皮肤症状 167

如疟状 167

月经 168

差后 168

四、类脉象 169

浮脉(附:脉不浮) 169

沉脉 172

迟脉 173

数脉 174

滑脉 175

涩脉 176

实脉 177

虚脉 177

长脉 178

短脉 178

大脉 178

小脉 179

洪脉 179

微脉 179

紧脉 181

缓脉 182

弦脉 183

弱脉 184

芤脉 185

细脉 185

动脉 186

促脉 186

结脉 186

代脉 187

其他脉象 187

五、类八纲气血 189

表 189

外 190

里 191

内 192

寒 193

热 194

虚 196

实 198

阴 199

阳 200

气 201

血 203

六、类预后 205

疾病当愈 205

病势估计 207

难治 209

死证 209

病程(日数) 210

七、类治法 215

(一)八法 215

汗法 215

下法 220

和法 225

温法 227

清法 229

消法(包括利法) 231

补法 232

吐法 232

(二)误治 233

误汗(汗不得法) 233

误吐 236

误下 237

误火 241

误利小便 242

附:《伤寒贯珠集》类法 243

(一)太阳篇 243

太阳正治法第一 243

太阳权变法第二 245

太阳斡旋法第三 246

太阳救逆法第四 248

太阳类病法第五 251

(二)阳明篇 252

阳明正治法第一 252

阳明明辨法第二 255

阳明杂治法第三 256

(三)少阳篇 257

少阳正治法第一 257

少阳权变法第二 258

少阳刺法第三 258

(四)太阴篇 259

太阴诸法 259

(五)少阴篇 260

少阴诸法 260

(六)厥阴篇 262

厥阴诸法 262

八、类方剂 266

(一)桂枝汤类(21方) 266

桂枝汤 266

桂枝加桂汤 269

桂枝加芍药汤 269

桂枝加大黄汤 269

桂枝加附子汤 269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270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70

桂枝加葛根汤 270

桂枝甘草汤 270

桂枝去芍药汤 271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271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271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271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27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272

小建中汤 272

桂枝麻黄各半汤 272

桂枝二麻黄一汤 273

桂枝二越婢一汤 273

当归四逆汤 273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274

(二)麻黄汤类(6方) 274

麻黄汤 274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75

大青龙汤 275

小青龙汤 276

麻黄细辛附子汤 276

麻黄附子甘草汤 276

(三)葛根汤类(3方) 277

葛根汤 277

葛根黄芩黄连汤 277

葛根加半夏汤 277

(四)柴胡汤类(6方) 278

小柴胡汤 278

大柴胡汤 280

柴胡加芒硝汤 280

柴胡桂枝汤 281

柴胡桂枝干姜汤 28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281

(五)栀子豉汤类(7方) 282

栀子豉汤 282

栀子甘草豉汤 283

栀子生姜豉汤 283

栀子干姜汤 283

栀子柏皮汤 283

栀子厚朴汤 284

枳实栀子豉汤 284

(六)泻心汤类(11方) 284

半夏泻心汤 284

生姜泻心汤 285

甘草泻心汤 285

大黄黄连泻心汤 285

附子泻心汤 285

黄连汤 286

黄芩汤 286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286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286

旋覆代赭汤 287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87

(七)承气汤类(12方) 287

大承气汤 287

小承气汤 290

调胃承气汤 291

桃核承气汤 292

抵当汤 292

抵当丸 293

大陷胸汤 293

小陷胸汤 294

大陷胸丸 294

十枣汤 294

麻子仁丸 295

白散(三物白散) 295

(八)白虎汤类(3方) 295

白虎汤 295

白虎加人参汤 296

竹叶石膏汤 297

(九)五苓散类(4方) 297

五苓散 297

猪苓汤 298

茯苓甘草汤 298

文蛤散 299

(十)四逆汤类(8方) 299

四逆汤 299

四逆加人参汤 300

茯苓四逆汤 301

通脉四逆汤 301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301

干姜附子汤 301

白通汤 302

白通加猪胆汁汤 302

(十一)理中汤类(8方) 302

理中丸(汤) 302

真武汤 303

附子汤 303

甘草附子汤 303

桂枝加附子汤 304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304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304

桂枝人参汤 304

(十二)杂方类(24方) 305

四逆散 305

赤石脂禹余粮汤 305

桃花汤 305

吴茱萸汤 306

甘草汤 306

桔梗汤 306

猪肤汤 307

半夏散及汤 307

苦酒汤 307

甘草干姜汤 307

芍药甘草汤 307

芍药甘草附子汤 308

炙甘草汤 308

茵陈蒿汤 308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309

麻黄升麻汤 309

黄连阿胶汤 309

乌梅丸 309

白头翁汤 310

牡蛎泽泻散 310

瓜蒂散 310

蜜煎导方 311

烧裈散 311

禹余粮丸(方缺) 311

附一:制剂法 312

附二:服药法 314

(一)汤剂服药频次 314

(二)散剂服法 320

(三)丸剂服法 320

(四)服药时间 321

(五)因病、因人、因时服 322

(六)不效更服 322

(七)获效止服 323

(八)药后护理 323

(九)肠道给药 325

九、类药物 326

甘草70方(次) 326

桂枝43方(次) 328

大枣40方(次) 330

生姜39方(次) 331

芍药33方(次) 333

干姜24方(次) 334

附子23方(次) 335

人参22方(次) 336

半夏18方(次) 337

黄芩16方(次) 337

茯苓15方(次) 338

麻黄14方(次) 339

大黄14方(次) 339

黄连12方(次) 340

白术10方(次) 341

杏仁10方(次) 341

栀子8方(次) 342

柴胡7方(次) 342

石膏7方(次) 343

枳实7方(次) 343

细辛6方(次) 343

芒硝6方(次) 344

牡蛎6方(次) 344

厚朴6方(次) 345

蜜6方(次) 345

香豉5方(次) 345

当归4方(次) 346

葛根4方(次) 346

粳米4方(次) 347

栝楼根4方(次) 347

泽泻3方(次) 347

龙骨3次(方) 348

阿胶3方(次) 348

桃仁3方(次) 348

甘遂3方(次) 349

知母3方(次) 349

黄柏3方(次) 349

五味子3方(次) 350

桔梗3方(次) 350

葱白3方(次) 350

猪苓2方(次) 351

通草2方(次) 351

蜀漆2方(次) 351

吴茱萸2方(次) 351

虻虫2方(次) 352

水蛭2方(次) 352

赤小豆2方(次) 352

麦门冬2方(次) 352

赤石脂2方(次) 353

苦酒2方(次) 353

栝楼实2方(次) 353

麻子仁2方(次) 353

葶苈2方(次) 354

猪胆汁2方(次) 354

清酒2方(次) 354

1方(次)的药物分量表 354

附:古今剂量折算表 35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