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形上学
形上学

形上学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曾仰如编著
  • 出 版 社:台湾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1971
  • ISBN:
  • 页数:290 页
图书介绍:
《形上学》目录
标签:编著 上学

目录 1

第一篇 导论 1

第二章 形上学之意义 11

第二章 形上学之重要性 14

第二篇 论有的特性 29

第一章 论有的单一性 31

第一节 单一性之意义 31

第二节 单一性之种类 32

第一节 单一性及物(有)之间的关系 34

第四节 论区别 35

第二章 论第一原理 40

第一节 第一原理概论 40

一、何谓原理 40

二、第一原理的意义 43

三、第一原理的存在 45

四、第一原理的数目 47

五、第一原理的重要性 49

一、矛盾律 50

第二节 第一原理分论 50

二、同一律 54

三、排中律 55

第三节矛盾律与同一律的比较 55

一、矛盾律与同一律之间的区别 56

二、矛盾律之绝对优先及基本性 56

第三章 论有的真实性 65

第一节 真理的定义 65

第二节 真理的种类 67

一、本体真理 67

二、论理真理 68

三、伦理真理 68

第三节 论本体真理 69

一、本体真理的最后基础 70

二、本体真理与存在物之间的关系 72

三、本体误谬之存在 74

四、本体误谬之原因 75

一、论理真理的可能性 76

第四节 论论理真理 76

二、论理真理的标准 78

(1)何谓真理的标准 79

(2)真理标准之重要性 79

(3)真理标准之存在 80

(4)确实性的种类 80

(A)主观确实性 80

(b)物理确实性 81

(a)伦理确实性 81

(B)客观确实性 81

(c)形上确实性 82

(A)内在的客观明显性 83

(B)外在的客观明显性 83

(5)真理的真正标准 85

(A)真理的一般标准 85

(B)真理的最后标准 88

第五节 论错误之本质及其原因 94

一、错误的本质…………………………………1 95

二、错误的原因 96

(1)人的致知能力之有限性 97

(2)实体本身的复杂性 97

(3)意志的缺陷 97

(4)偏见 98

(5)恒心与毅力的缺乏 103

(6)对权威的崇拜 105

(7)虚荣心 107

第一节 善的本质 110

第四章 论有的完善无缺性 110

第二节 善的种类 114

一、本体善、物理善及伦理善 114

二、绝对善与相对善 115

三、客观善与主观善 115

四、真正善及表面善 115

五、正善、娱善与益善 116

第三节 善与物的关系 117

第四节 论恶 121

一、恶的本质 121

二、恶之种类 125

三、恶之存在 127

四、恶之原因 132

五、神与恶 139

第五章 有的美性 153

第一节 美的本质 153

第二节 美的条件 156

第三节 美的种类 159

第三篇 论现实与潜能 163

第一节 现实与潜能二观念之由来 165

第一章 现实与潜能二原理之研究 165

第一节 现实与潜能之意义 166

第三节 现实与潜能之存在 167

第四节 现实与潜能之区分 167

一、现实之区分 168

二、潜能之区分 169

第五节 现实与潜能之关系 170

第一节 论物之「一」与「多」的问题 177

一、问题的发生 177

第二章 现实与潜能二原理之应用 177

二、各种答案 179

三、问题的真解决 181

第二节 论本质与存在 188

一、本质与存在之存在 189

二、本质之意义 190

三、本质之认识 191

四、本质之特性 194

五、本质之基础 195

七、本质与存在之比较 200

六、存在之意义 200

八、各家的意见 201

九、存在与本质的关系 208

第三节 论原质与原形 209

一、原质与原形之存在 209

二、原质的观念之由来 211

三、原质的意义 212

四、原质的特性 214

六、原形的特性 217

五、原形的意义 217

七、形质论小史 218

第四节 论自立体与依附体 222

一、自立体与依附体之存在 222

二、自立体之意义 224

三、自立体之区分 225

四、自立体之特性 226

五、依附体之意义 226

六、依附体之区分 227

七、自立体与依附体间之区别 229

第五节 论因果问题 241

一、因果问题概论 243

(1)名词的澄清 243

(2)因果问题的重要性 247

(3)因的区分 247

二、因果问题分论 248

(1)质料因 249

(B)区分 250

(A)意义 250

(2)形式因 250

(C)质料因与形式因的关系 251

(3)动因 251

(A)动因的意义 251

(B)动因的区分 253

(C)动因的存在 254

(D)各家对动因存在之意见 255

(E)动因之存在及因果律的有效性的证明 259

(F)因果律的性质 261

(4)工具因 264

(A)工具因的意义 265

(B)工具因的性质 266

(5)模形因 268

(6)目的因 269

(A)目的因的意义 270

(B)目的因的区分 271

(C)目的因的之存在的证明 27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