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
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

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夏桂成主编;赵可宁,谈勇,王应兰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117054514
  • 页数:60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上篇在中医妇科理论方面有较多建树;中篇对每一中医妇科病证的诊疗常规和经验进行详细介绍;下篇收录了夏氏常用妇科方和效案分析。读者对象:中医妇科和中西医结合妇科医生。
《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目录

上篇 2

第一章 月经产生及其调节系统概论 2

第一节 月经的命名 3

第二节 月经的产生 3

第三节 月经的调节 5

一、心、肾、子宫轴的主调作用 5

(一)子宫的调节作用 5

(二)心肾交合的调节 6

(三)心、肾、子宫轴的纵横反馈式的调节作用 8

二、冲任督带循环圈为主的奇经八脉的调节作用 9

三、肝脾气血升降的调节 10

一、排泄月经 12

第一节 行经期的生理特点 12

第二章 行经期的生理、病理、诊治特点 12

二、重阳必阴 15

(一)关于重阳的认识 15

(二)关于重阳必阴转化的认识 16

(三)关于重阳水平上的差别性 17

三、月圆运动生物钟节律 18

(一)月圆运动生物钟的普遍性 18

(二)月经周期与月圆运动生物钟的关系 18

(三)月圆运动与“7、5、3”特殊性内源节律的关系 19

第二节 行经期的病理特点 20

一、排经失常 21

(一)排经不畅 21

(三)排经不足 23

二、转化失常 23

(二)排经过甚 23

(一)转化欠利 24

(二)转化太过 25

(三)转化不协调 25

三、月圆运动生物钟节律失常 26

(一)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运动的失常 26

(二)行经期转化运动不协调与“7、5、3”奇数的关系 28

(三)天、地、人三者间大整体影响致病 29

第三节 行经期的诊治特点 30

一、行经期的主要调治法 30

(一)引血下行,排经顺畅 31

(二)利湿排浊,除旧涤污 31

(五)宁心安神,气降血调 32

(四)疏肝理气,气行血行 32

(三)补肾助阳,温经调血 32

(六)必须按初、中、末三时的特点选用方药 33

二、行经期的几种有关治法 33

(一)温经止痛法 33

(二)调经止血法 34

(三)消症通络法 34

(四)清肝调经法 35

(五)健脾调经法 35

(六)化利调经法 36

第三章 经后期的生理、病理、诊治特点 37

第一节 经后期的生理特点 37

一、血、阴(水)、精的生理变化 38

(一)血、阴(水)、精的概念 38

(二)三者间的依存性 39

二、阴长的形式与规律 40

(三)三者间的特点 40

(一)7数律 41

(二)5数律 42

(三)3数律 43

三、阳消的形式和规律 44

(一)阳消的内含实质 44

(二)阳消的形式 45

(三)阳消的规律 45

第二节 经后期的病理特点 47

一、血、阴、精的病理变化 47

(一)血分病变 47

(二)阴分病变 48

二、经后期阴长特点及形式的失常 49

(三)精的病变 49

(一)阴长运动特点的失常 50

(二)“7、5、3”奇数律运动的失常 51

(三)微观阴长运动的失常 52

三、阳消失常的病变 52

(一)阳虚及阴 53

(二)阳虚气弱,以致阳消不利者 53

(三)阴虚火旺中的阳虚 53

第三节 经后期的诊治特点 54

一、分段论治,复阴(水)精调 54

(一)经后初期,滋阴养水 55

(二)经后中期,即第二阶段,滋阴养水,必佐助阳 55

(三)经后末期,即第三阶段,滋阴助阳,阴阳并调 56

(四)几点注意 57

(一)阴长运动中动静失常的调治 58

二、分析阴长的特点性质,深层次论治 58

(二)“7、5、3”奇数律失常的调治 60

(三)微观辨病为主的调治 60

三、推导五行生克,论治未病 61

(一)水能克火,先治其火,或水火同治 62

(二)以土制水,先治其土,或水土合治 63

(三)水能生木,精血同源,先治其木,或水木同治 63

(四)以金生水,先治其金,或金水同治 64

四、从阳虚论治,扶阳复阴 65

(一)阴中扶阳,重在助阳 65

(二)气中补阳,健脾化阴 66

(三)清热护阴,不忘助阳 66

第四章 经间排卵期的生理、病理、诊治特点 68

第一节 经间排卵期的生理特点 68

一、排出精卵 69

(一)絪缊状较强 70

(二)絪缊状一般 70

(三)絪缊状不明显 70

(四)偶尔呈现两次,或者时间稍长的絪缊状 70

二、重阴必阳 71

(一)关于重阴的认识 72

(二)重阴水平的差别性 73

(三)对于重阴必阳的认识 74

三、月圆运动生物钟节律 75

(一)7数律 75

(二)5数律 76

(三)3数律 77

第二节 经间排卵期的病理特点 78

(一)排卵障碍 79

一、排卵失常 79

(二)排卵欠利 80

(三)排卵不协调 81

二、重阴必阳的失常 82

(一)重阴病变 82

(二)必阳转化病变 85

三、月圆运动生物钟节律失常 85

(一)节律运动的形式失常 85

(二)时数律的失常 87

第三节 经间排卵期的诊治特点 88

一、促排卵的主要方法 88

(一)排卵汤 89

(二)复方当归注射液 89

(四)几点注意 90

(三)补肾促排卵汤 90

二、其他促排卵方法 91

(一)宁心益肾,活血通络法 92

(二)健脾补肾,理气活血法 93

(三)温阳活血,扶正通络法 94

(四)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法 94

(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法 95

第五章 经前期的生理、病理、诊治特点 96

第一节 经前期的生理特点 96

一、血、气、阳的生理变化 97

(一)血、气、阳的概念 97

(二)血、气、阳三者间的依存性 98

(三)血、气、阳的特点 98

(一)阳的性质及其内含 99

二、阳长的形式与规律 99

(二)阳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100

(三)阳长的形式与规律 100

三、阴消的形式与规律 103

(一)阴消的内含 104

(二)阴消的形式 104

(三)阴消的规律 105

第二节 经前期的病理特点 106

一、血、气、阳的病理变化 106

(一)血的病变 107

(二)气的病变 108

(三)阳的病变 108

二、阳长运动失常的病变 109

(一)阳长运动的特点失常 109

(二)阳长运动的形式失常 111

(三)阳长运动的规律失常 116

三、阴消失常的病变 117

(一)互根生化之不足,阴少助阳 117

(二)消长对抗之失常,阴致阳乱 118

(三)阴盛阳衰,浊阴用事 118

第三节 经前期的诊治特点 119

一、补肾助阳,养血理气 119

(一)阴中求阳 120

(二)气中补阳 120

(三)血中补阳 121

(四)几点注意事项 122

二、分析阳长的特点和性质,深层论治 122

(一)阳长运动中动静失常的调治 122

(三)根据微观检查结果对阳的属性进行调治 124

(二)阳长运动中偶数律失常的调治 124

(一)肾阳不足,可以从心火论治或心肾论治 125

三、推导五行生克,论治未病 125

(二)肾阳不足,可以从脾土论治或脾肾论治 126

(三)肾阴阳不足,可先从肝木论治,也可肝肾合治 126

(四)肾阴阳不足可先从肺金论治,或肺肾合治 127

四、从阴虚论治,滋阴助阳 127

(一)从阴虚论治,扶阴以复阳 127

(二)阴阳并治,侧重滋阴以复阳 128

(三)清火抑阳,滋阴以复阳 129

第六章 经前后半期的生理病理诊治特点 131

第一节 经前后半期的生理特点 132

一、重阳维持期的特点 133

二、心肝气火亦呈现稍旺的特征 133

一、重阳不足 134

第二节 经前后半期的病理特点 134

二、重阳有余 135

三、重阳有余与重阳不足交替,出现不协调的病变 135

第三节 经前后半期的诊治特点 136

一、疏肝理气 136

二、理气化瘀 137

三、助阳疏肝 137

第七章 奇偶数律 139

第一节 奇偶数律总述 140

一、奇偶数律在妇科学中的应用 140

(一)月经周期演变与阴阳奇偶数律的关系 140

(二)奇数律在经后阴长中之探析 141

二、奇偶数律在月经生理病理中的应用 143

(四)偶数律在经前期阳长中之探析 143

(三)奇数律在胎产中应用 143

(一)奇偶数律与月经的关系 144

(二)阴中有阴,奇数中有奇数 144

(三)阳中有阳,偶数中有偶数 145

(四)阴下阳上,下奇上偶;或偶中寓奇,奇中寓偶 146

(五)阳下阴上,下偶上奇;或奇中寓偶,偶中寓奇 146

(六)左阴右阳,左奇右偶,奇偶互寓 146

(七)左阳右阴,左偶右奇,奇偶互寓 146

(八)运用奇偶数律,防治未病 146

三、奇偶数律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47

(一)奇偶数律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47

(二)对少数反常数律的认识 148

(一)理论依据 149

一、7数律在临床上的应用 149

第二节 奇数律分述 149

(二)临床应用 150

(三)体会 151

二、5数律在临床上的应用 152

(一)理论依据 152

(二)临床应用 152

(三)体会 153

三、3数律在临床上的应用 154

(一)理论依据 154

(二)临床应用 155

(三)体会 156

第八章 妇科辨证与诊断概述 157

(一)月经辨证 158

一、一般辨证 158

第一节 妇科的辨证 158

(二)带下辨证 160

二、矛盾分析 162

(一)妇科特征之间的矛盾分析 162

(二)妇科特征与全身症状之间的矛盾分析 163

(三)妇科特征之间与全身症状之间均有矛盾之分析 165

第二节 妇科的微观辨证 165

一、女性内分泌激素的检查 166

二、血查微量元素 166

三、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病检 166

四、输卵管通畅与形体检测 166

六、超声波检查 167

第三节 妇科的宏观推导 167

五、基础体温测定 167

第四节 妇科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168

一、舍证从病 168

二、舍病从证 168

三、辨证中辨病 168

四、辨病中辨证 169

第九章 五行学说 170

第一节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170

一、五行分类法 171

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172

(一)五行相生的关系 172

(二)五行相克的关系 173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的关系 174

(一)对心肾子宫生理生殖轴所致周期节律的阐述 175

第二节 五行学说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175

一、生理方面 175

(二)对脏腑间生克制化关系的阐述 176

(三)对其他生理功能的解释 178

二、病理方面 178

(一)对心肾子宫生殖轴病变的论述 179

(二)对脏腑间生克制化关系失常的论述 179

(三)对其他病变的解释 180

三、防治方面 181

(一)依从圆运动生物钟的整体演变规律进行防治 181

(二)根据五脏间的生克关系进行调治 182

(三)根据五行通性和病证特性进行防治 184

第十章 运气学说 185

(一)十干 186

第一节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86

一、干支甲子 186

(二)十二支 187

(三)甲子 187

二、五运 188

(一)大运 188

(二)主运 189

(三)客运 189

(四)大运、主运、客运之间的关系 190

三、六气 190

(一)主气 190

(二)客气 191

四、运气相合 192

(二)天符与岁会 193

(一)运和气的盛衰 193

(三)平气 194

第二节 运气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195

一、运气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195

二、运气学说在病理方面的运用 197

(一)圆运动生物钟节律失常所致月经失常或生殖方面的病变 197

(二)从五运六气推导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流行 198

(三)各年气候变化和疾病特殊情况的推测 198

(四)从值年司天在泉之气来推测各年气候与发病的特殊关系 199

三、运气学说在防治方面的运用 200

(一)根据内外阴阳相平衡的理论进行推导防治 200

(二)根据天干地支的年运进行推导防治 200

(三)根据五行五脏五季的演变规律进行推导防治 200

第十一章 月经疾病 204

下篇 204

第一节 月经先期 207

第二节 月经后期 212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216

第四节 月经过多 220

第五节 月经过少 223

第六节 经期延长 227

第七节 经间期出血 231

第八节 崩漏 236

第九节 痛经 247

第十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 253

第十一节 闭经 258

第十二节 经前期综合征 265

第十三节 经行头痛 271

第十四节 经前期漏红 276

第十五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 280

第十二章 带下疾病 288

第一节 带下过多 289

第二节 带下过少 295

第十三章 妊娠疾病 300

第一节 妊娠恶阻 301

第二节 胎漏、胎动不安 308

第三节 滑胎 312

第四节 异位妊娠 315

第五节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321

第六节 羊水过多 326

第七节 羊水过少 329

第八节 胎萎不长 331

第九节 妊娠咳嗽 335

第十节 妊娠小便淋痛 336

第十一节 妊娠小便不通 339

第十二节 妊娠身痒 341

第十三节 母儿血型不合 343

第十四节 孕痈 348

第十四章 产后疾病 351

第一节 产后血崩 353

第二节 产后血晕 357

第三节 产后腹痛 360

第四节 产褥感染 364

第五节 产后血虚发热 370

第六节 产后恶露不绝 372

第七节 产后汗证 377

第八节 产后身痛 381

第九节 产后排尿异常 384

第十节 产褥期精神障碍 389

第十五章 不孕症 394

第一节 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 395

第二节 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 402

第三节 免疫性不孕症 408

第四节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413

第十六章 盆腔生殖器官炎症 417

第一节 子宫内膜炎 417

第二节 输卵管炎 423

第三节 卵巢炎 430

第四节 盆腔结缔组织炎 433

第十七章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439

第一节 子宫肌瘤 440

第二节 卵巢囊肿 443

第三节 输卵管肿瘤 447

第四节 子宫颈癌 450

第五节 绒毛膜上皮癌 454

第十八章 外阴与阴道疾病 460

第一节 阴挺 461

一、子宫脱垂 461

二、阴道脱垂 465

第二节 阴痒 468

一、一般阴痒 468

二、霉菌性外阴阴道炎 472

三、滴虫性阴道炎 474

四、老年性阴道炎 475

五、外阴白色病变 478

第三节 阴疮 481

第四节 阴吹 484

第十九章 乳房疾病 488

第一节 乳癖 489

第二节 乳泣 492

第三节 乳衄 494

第四节 产后缺乳 497

第五节 产后乳汁自出 500

第六节 乳痈 502

附篇 508

第二十章 临床常用验方 508

第一节 月经病验方 509

一、逐瘀脱膜汤 509

二、痛经汤 511

三、补肾促排卵汤 514

四、清心滋肾汤 516

五、新加抑乳散 518

六、清心健脾汤 520

七、加减坎离既济汤 521

八、加减补天五子种玉丹 524

九、新加固经汤 526

十、健脾滋阴汤 528

十一、扶阳菟丝汤 530

十二、逐瘀排浊汤 531

十三、活血生精汤 533

第二节 不孕不育症验方 535

一、补肾助孕汤 535

二、健脾补肾促排卵汤 537

三、温阳促排卵汤 539

四、化痰湿促排卵汤 541

第三节 胎产病验方 542

一、抑肝和胃饮 542

二、新加马兜铃汤 544

三、新加生化汤 546

四、补肾活络汤 548

五、解郁和营汤 549

第四节 盆腔炎验方 552

慢性盆腔炎方 552

第五节 乳房病验方 553

一、乳癖消甲方 554

二、乳癖消乙方 555

一、补肾生髓汤 557

第六节 杂病验方 557

二、风疹饮子 559

第二十一章 临床病案分析 562

第一节 月经病案 563

一、崩漏病案 563

二、月经过多病案 568

三、经间期出血病案 570

四、经期延长病案 573

五、老年复经病案 574

六、痛经病案 575

(一)原发性膜样痛经病案 575

(二)功能性痛经病案 576

(三)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病案 578

七、闭经病案 581

(一)经行头痛病案 583

八、经行疼痛病案 583

(二)经行身痛病案 584

(三)经行乳房胀痛病案 586

九、经行狂躁病案 587

十、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案 588

第二节 带下病案 589

一、带下过少病案 589

二、带下过多病案 590

第三节 妊娠病案 591

一、恶阻病案 591

二、滑胎病案 592

三、试管婴儿保胎案 594

四、胎萎不长病案 595

五、乳泣病案 596

一、恶露不绝病案 597

第四节 产后病案 597

二、产后盗汗病案 599

三、产后身痛病案 600

第五节 不孕不育案 601

一、功能性不孕症病案 601

二、免疫性不孕症病案 602

第六节 盆腔炎病案 603

一、急性盆腔炎病案 603

二、慢性盆腔炎病案 604

第七节 杂证病案 605

一、围绝经期干燥综合征病案 605

二、围绝经期阴痒病案 606

三、面部痤疮病案 607

四、面部黄褐斑病案 60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