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论 1
第一章 英汉语义特征比较 1
1.英汉语义特征比较 2
第一节 语义的分级性 2
1.1 语义的分级性 2
1.1.1 同义的分级性 4
1.1.1.1 绝对同义 4
1.1.1.2 同义词 5
1.1.1.3 相对同义 6
1.1.1.4 语义近似 11
1.1.1.5 语义同义场 11
1.1.2 反义的分级性 11
1.1.2.1 绝对反义 12
1.1.2.2 相对反义 14
第二节 语义的不确定性 14
1.2 语义的不确定性 22
1.2.1 模糊 22
1.2.1.1 中间领域 22
1.2.1.2 开放区域 25
1.2.2 歧义 30
1.2.3 含混 31
第二章 英汉语义关系比较 31
2.英汉语义关系比较 33
第一节 同义性 33
2.1 同义性 33
2.1.1 异中求同 33
2.1.2 同中辨异 35
2.1.3.1 词汇变化 39
2.1.3 英语同义表达法 39
2.1.3.2 句法变化 41
2.1.3.3 逻辑变化 42
2.1.4 同义现象的多样化一动词divide和separate的同义词的个案研究 43
2.1.4.1 分解 44
2.1.4.2 分开 55
2.1.4.3 分隔 59
2.1.4.4 分离 60
2.1.4.5 分界 64
2.1.4.6 分出 66
2.1.4.7 分类 67
2.1.4.8 分辨 70
2.1.4.9 分配 72
2.1.4.10 分布 76
2.1.4.12 分歧 78
2.1.4.11 分岔 78
第二节 同义重复 79
2.2 同义重复 79
2.2.1 汉语同义重复的方式 80
2.2.1.1 AB型 80
2.2.1.2 AA型 81
2.2.1.3 AAA型 82
2.2.1.4 AABB型 82
2.2.1.5 ABAB型 82
2.2.1.6 ABB型 82
2.2.1.7 AA1型 83
2.2.1.8 同源宾语 84
2.2.2 英语同义重复的方式 84
2.2.2.1 叠韵词 84
2.2.2.2 重叠使用同一个词 84
2.2.2.5 A and A型固定词组 85
2.2.2.3 重叠否定词 85
2.2.2.4 否定相应的贬义词 85
2.2.2.6 A and B型固定词组 86
2.2.2.7 同源宾语 87
2.2.2.8 词性转换 88
2.2.3 平衡原则与经济原则 88
2.2.4 一般原则与具体原则 89
2.2.5 汉译英的不必要同义重复 92
第三节 反义性 94
2.3 反义性 94
2.3.1 反义与同义 95
2.3.1.1 反义词与同义词 95
2.3.1.2 反义词的构成 96
2.3.1.3 反义词与释义 97
2.3.1.4 生僻词与熟悉的反义词 98
2.3.1.5 反义与同义表达 99
2.3.2 反义与多义 102
2.3.3 反义与搭配 105
2.3.4 反义词词组 106
2.3.5 反义的修辞功能 107
2.3.5.1 表示强调 107
2.3.5.2 表示连贯 107
2.3.5.3 表示对照 107
2.3.5.4 表示反语 108
2.3.5.5 表示对顶 108
第四节 歧义、误解与误译 108
2.4 歧义、误解与误译 109
2.4.1 词汇歧义 109
2.4.1.1 一词多义 109
2.4.1.2 同形异义 110
2.4.2 语法歧义 111
2.4.3 语用歧义 113
2.4.4 造成误解的因素 113
2.4.4.1 语言因素 113
2.4.4.2 文化因素 114
2.4.4.3 心理因素. 114
2.4.5 对待歧义的策略 116
2.4.5.1 避免歧义 116
2.4.5.2 保持歧义 117
2.4.5.3 以歧义对歧义 117
第五节 汉语歧义的普遍性——从“打手”看汉语歧义的普遍性 117
2.5 汉语歧义的普遍性 118
2.5.1 相关的基本语义特征 118
2.5.1.1 及物性 118
2.5.1.3 否定性 121
2.5.1.2 被动性 121
2.5.1.4 从属性 123
2.5.2 关于汉语歧义的几点结论 126
第三章 英汉普遍语言现象语义比较 126
3.英汉普遍语言现象语义比较 127
第一节 色彩词 127
3.1 色彩词 127
3.1.1 基本色彩词 128
3.1.1.1 Berlin和Kay的假说 128
3.1.1.2 汉语的基本色彩词 130
3.1.2 色彩词系统 130
3.1.2.1 英语色彩词系统 131
3.1.2.2 汉语色彩词系统 132
3.1.3.1 分级性 134
3.1.3 色彩词的语义特征 134
3.1.3.2 边缘性 135
3.1.3.3 比喻性 135
3.1.4 色彩词的喻义 136
3.1.5 色彩词与情感 138
3.1.5.1 汉语中用脸色表达情感的两种方法 138
3.1.5.2 英语中用色彩词表达情感的两种方法 139
3.1.6 日新月异的色彩词 141
第二节 象声词 142
3.2 象声词 142
3.2.1 语音与语义的关系 142
3.2.2 词的拟声理据 143
3.2.2.1 基本拟声 143
3.2.2.2 次要拟声 147
3.2.3.1 英语象声词系统 149
3.2.3 象声词系统 149
3.2.3.2 汉语象声词系统 151
3.2.4 象声词的语义特征 152
3.2.4.1 生动性 153
3.2.4.2 比喻性 155
3.2.5 诗歌中象声词的翻译 156
第三节 情感词 161
3.3 情感词 161
3.3.1 情感与情感词 162
3.3.2 英语情感词系统 162
3.3.2.1 情感名词 162
3.3.2.2 情感型使动词 163
3.3.2.3 情感形容词 164
3.3.3 汉语情感词的构成方式 165
3.3.4.2 分级性 166
3.3.4 情感词的语义特征 166
3.3.4.1 边缘性 166
3.3.4.3 比喻性 167
第四节 情感隐喻 167
3.4 情感隐喻 167
3.4.1 明喻与隐喻 167
3.4.2 隐喻与情感 168
3.4.3 英语情感隐喻系统 169
3.4.3.1 身体隐喻 169
3.4.3.2 颜色隐喻 170
3.4.3.3 自然隐喻 173
3.4.3.4 动物隐喻 175
3.4.3.5 植物隐喻 175
3.4.3.6 器具隐喻 176
3.4.4.1 身体隐喻 177
3.4.4 汉语情感隐喻系统 177
3.4.4.2 颜色隐喻 178
3.4.4.3 自然隐喻 178
3.4.4.4 动物隐喻 179
3.4.4.5 植物隐喻 179
3.4.4.6 器具隐喻 179
3.4.5 情感隐喻的语义特征 179
3.4.5.1 比喻性 179
3.4.5.2 夸张性 181
3.4.5.3 生动性 181
3.4.6 英语表达“愤怒”的情感隐喻 182
3.4.7 汉语表达“愤怒”的情感隐喻 187
第五节 感叹词 188
3.5 感叹词 188
3.5.1 英语感叹词系统 189
3.5.2 汉语感叹词系统 190
3.5.3 感叹词的语义特征 192
3.5.3.1 生动性 192
3.5.3.2 多义性 193
3.5.3.3 经济性 194
第六节 委婉词 196
3.6 委婉词 196
3.6.1 行为委婉与言语委婉 196
3.6.1.1 行为委婉影响言语委婉 197
3.6.1.2 言语委婉影响行为委婉 197
3.6.1.3 委婉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198
3.6.1.4 委婉词的构成 198
3.6.1.4.1 英语委婉词的构成 198
3.6.1.4.2 汉语委婉词的构成 198
3.6.2 行为讳忌与言语讳忌 200
3.6.2.1 讳忌与委婉的关系 201
3.6.2.2 行为讳忌影响言语讳忌 201
3.6.2.3 言语讳忌影响行为讳忌 202
3.6.2.4 讳忌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203
3.6.2.5 讳忌词的构成 203
3.6.2.5.1 英语讳忌词的构成 203
3.6.2.5.2 汉语讳忌词的构成 203
第七节 亲属词 204
3.7 亲属词 204
3.7.1 亲属词的互反关系 204
3.7.2 亲属词系统 205
3.7.2.1 英语亲属词系统 205
3.7.2.2 汉语亲属词系统 206
3.7.3.1 通用性与专用性 209
3.7.3 亲属词的语义特征 209
3.7.3.2 比喻性 211
3.7.3.2.1 亲属词表现根源关系 212
3.7.3.2.2 亲属词表现从属关系 212
3.7.3.2.3 亲属词表现类比关系 212
3.7.3.2.4 亲属词用作职业名称 213
3.7.3.3 分级性 214
3.7.4 亲属词与称谓词 215
3.7.4.1 用亲属词称谓亲属 215
3.7.4.2 用亲属词称谓非亲属 216
3.7.5 亲属词语义的变化 216
第八节 量词 217
3.8 量词 217
3.8.1 汉语和英语表示计量单位和方式的构成方法 218
3.8.2.1 表示人的群体的量词 220
3.8.2 汉语量词系统 220
3.8.2.2 表示动物群体的量词 221
3.8.2.3 表示种类的量词 221
3.8.2.4 表示个体事物的量词 222
3.8.2.5 表示成双事物的量词 222
3.8.2.6 表示成套事物的量词 223
3.8.2.7 表示大量事物的量词 223
3.8.2.8 表示微量事物的量词 223
3.8.2.9 表示容量的量词 223
3.8.2.10 表示气象的量词 224
3.8.2.11 表示情感的量词 224
3.8.2.12 表示动作单位或方式的量词 225
3.8.3 英语量词系统 225
3.8.3.1 表示人的群体的量词 225
3.8.3.2 表示动物群体的量词 228
3.8.3.4 表示个体事物的量词 233
3.8.3.3 表示种类的量词 233
3.8.3.5 表示成双事物的量词 235
3.8.3.6 表示成套事物的量词 235
3.8.3.7 表示大量事物的量词 235
3.8.3.8 表示微量事物的量词 239
3.8.3.9 表示容量的量词 242
3.8.3.10 表示气象的量词 244
3.8.3.11 表示情感的量词 246
3.8.3.12 表示动作单位或方式的量词 247
3.8.4 量词的语义特征 248
3.8.4.1 通用性与专用性 248
3.8.4.2 精确性与模糊性 249
3.8.4.3 静态性与动态性 249
3.9 缩略词 250
3.9.1 缩略词的来历 250
3.8.4.4 生动性 250
第九节 缩略词 250
3.9.2 缩略词的构成方式 251
3.9.2.1 汉语缩略词的构成方式 251
3.9.2.2 英语缩略词的构成方式 254
3.9.2.2.1 首字母缩略词 254
3.9.2.2.2 首字母拼音词 255
3.9.2.2.3 截短词 256
3.9.2.2.4 混合词 259
3.9.3 缩略词系统 261
3.9.3.1 汉语缩略词系统 261
3.9.3.1.1 国名 262
3.9.3.1.2 地名 262
3.9.3.1.3 机构名称 263
3.9.3.1.4 其它专有名称 264
3.9.3.2 英语缩略词系统 265
3.9.3.2.1 人名 265
3.9.3.2.2 国名 266
3.9.3.2.3 地名 266
3.9.3.2.4 机构名称 266
3.9.3.2.5 科技名词 267
3.9.3.3 英语汉译缩略词系统 267
3.9.3.3.1 人名 267
3.9.3.3.2 国名 268
3.9.3.3.3 地名 268
3.9.3.3.4 机构名称 269
3.9.4 缩略词的语义特征 270
3.9.4.1 简易性 270
3.9.3.3.5 科技名词 270
3.9.4.2 多义性 271
3.9.4.3 国际性 273
第十节 语篇标识词 273
3.10 语篇标识词 274
3.10.1 语篇标识词的分类 275
3.10.2 语篇标识词的语法形式 275
3.10.3 语篇标识词的语义特征 275
3.10.3.1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76
3.10.3.2 多义性 276
3.10.4 语篇标识词的功能 278
3.10.5 口头语 279
第四章 英汉语义比较研究的应用 279
4.1.1.1 语言性词典与非语言性词典 281
4.1.1 词典的分类 281
第一节 词典的分类与编纂 281
4.英汉语义比较研究的应用 281
4.1 词典的分类与编纂 281
4.1.1.2 一般用途词典与专门用途词典 282
4.1.1.3 单语词典、双语词典与多语词典 283
4.1.1.4 通用词典、分类词典与分类详解词典 283
4.1.1.4.1 通用词典—第一代词典 284
4.1.1.4.2 分类词典—第二代词典 285
4.1.1.4.3 分类详解词典—第三代词典 286
4.1.2 词典编纂的方向 286
4.1.2.1 语言性词典的现状 287
4.1.2.2 词典编纂的方向 288
4.1.2.2.1 汉语分类详解词典 288
4.1.2.2.2 汉英分类词典 289
4.1.2.2.4 英汉分类详解词典 291
4.1.2.2.3 汉英分类详解词典 291
4.1.3 第四代词典的设想 292
4.1.3.1 义素分析法 292
4.1.3.2 义素词典—第四代词典 294
第二节 汉英词典的编纂 294
4.2 汉英词典的编纂 296
4.2.1 汉英词典编纂的历史 296
4.2.2 汉英词典编纂的问题 299
4.2.2.1 对等词的空项 299
4.2.2.2 借词 304
4.2.2.3 中国英语 305
4.2.3 主动性词典与被动性词典 306
第三节 英语词汇教学 306
4.3.2 词汇教学与教学法流派 309
4.3.1 词汇教学的地位 309
4.3 英语词汇教学 309
4.3.3 词汇的分类 317
4.3.3.1 根据语法功能分类 318
4.3.3.2 根据语义场分类 318
4.3.3.3 根据义素分类 319
4.3.4 词汇教学的三个方面 321
4.3.4.1 词汇的形式 322
4.3.4.2 词汇的意义 324
4.3.4.3 词汇的意义关系 325
4.3.5 通过词典和语境学习词汇 326
第四节 微型语义系统 326
4.4.1.1.1 二成员系统 328
4.4.1.1 英语和汉语共有的封闭式微型语义系统 328
4.4.1 封闭式微型语义系统 328
4.4 微型语义系统 328
4.4.1.1.2 三成员系统 329
4.4.1.1.3 四成员系统 329
4.4.1.1.4 五成员系统 330
4.4.1.1.5 七成员系统 331
4.4.1.1.6 九成员系统 331
4.4.1.1.7 十二成员系统 332
4.4.1.2 汉语独有的封闭式微型语义系统 332
4.4.1.2.1 二成员系统 332
4.4.1.2.2 三成员系统 332
4.4.1.2.3 五成员系统 333
4.4.1.2.4 六成员系统 334
4.4.1.2.5 八成员系统 334
4.4.1.2.6 十成员系统 334
4.4.1.2.8 廿四成员系统 335
4.4.1.2.7 十二成员系统 335
4.4.2 开放式微型语义系统 336
4.4.2.1 色彩词系统 336
4.4.2.2 情感系统 336
4.4.3.混合式微型语义系统 337
4.4.3.1 交通工具系统 337
4.4.3.1.1 航空飞行器 338
4.4.3.1.2 飞机 338
4.4.3.1.3 军用飞机 338
4.4.3.1.4 飞行器 339
4.4.3.2 动物 339
4.4.3.2.1 无脊椎动物 340
4.4.3.2.2 脊椎动物 341
4.4.4.微型语义系统的辨识 342
4.4.4.1 水生动物 342
4.4.4.2 虚构的动物 343
4.4.4.3 神话中的鸟和猛禽 343
4.4.4.4 金属 344
4.4.5.微型语义系统的分类方法 344
4.4.5.1 按照语义特征分类 344
4.4.5.1.1 家畜 345
4.4.5.1.2 树 347
4.4.5.2 按照种类分类 347
4.4.5.2.1 美德 347
4.4.5.3 按照程度分类 347
4.4.5.4.1 马 348
4.4.5.5 按照功能分类 348
4.4.5.4 按照文体分类 348
4.4.5.3.1 红 348
4.4.5.5.1 马 349
第五节 英汉命名方法比较 349
4.5 英汉命名方法比较 350
4.5.1 权威分类、普通分类与其命名 350
4.5.2 英语和汉语命名原则比较 353
4.5.3 汉语的命名方法 356
4.5.4 英语的命名方法 365
4.5.5 英汉命名方法比较 366
4.5.6 基本词与无标记性 368
第六节 中国品牌命名的文化含义 368
4.6 中国品牌命名的文化含义 371
4.6.1 品牌命名的重要性 371
4.6.2 作为一种特殊交际方式的品牌命名 372
4.6.3 中国品牌命名的回顾 373
4.6.3.1 传统品牌——优雅 373
4.6.3.2 现代品牌——平庸 374
4.6.3.3 当代品牌——多样 375
4.6.4 中国品牌命名的理据 376
4.6.4.1 专有名词 376
4.6.4.2 地名 376
4.6.4.3 动物名称 377
4.6.4.4 植物名称 377
4.6.4.5 自然现象 377
4.6.4.6 叠音词 378
4.6.4.7 谐音词 378
4.6.4.8 色彩词 378
4.6.4.9 数字 378
4.6.4.12 道德价值 379
4.6.4.13 审美观 379
4.6.4.11 功能 379
4.6.4.10 原料 379
4.6.4.14 基督教专门名称 380
4.6.4.15 假洋名 380
4.6.5 几点建议 381
第七节 中国菜命名的文化含义 381
4.8 中国菜命名的文化含义 382
4.7.1 中国菜命名的主要理据 382
4.7.2 中国菜命名的次要理据 383
4.7.2.1 创始人名称 383
4.7.2.2 动物名称 384
4.7.2.3 植物名称 385
4.7.2.4 贵金属和玉石 385
4.7.2.6 缩略词 386
4.7.2.5 自然景色 386
4.7.3 中国菜命名的一些问题 387
4.7.4 中国菜命名的原则 387
第八节 译名方法 388
4.8 译名方法 388
4.8.1 英语名称的汉译方法 389
4.8.1.1 英语名称的音译 390
4.8.1.2 英语名称汉译的音义巧合 391
4.8.1.3 英语名称汉译的音义结合 391
4.8.1.4 英语名称的意译 391
4.8.1.5 英语名称的直译 392
4.8.2 汉语名称的英译方法 392
4.8.3 英语品牌的汉译方法 393
4.8.3.1 创始人名称 393
4.8.3.4 拟声 395
4.8.3.3 功能 395
4.8.3.2 地名 395
4.7.2.7 谐音词 396
4.8.3.5 形象 396
4.8.3.6 概念 396
4.8.4 汉语品牌的英译方法 396
4.8.4.1 创始人名称 397
4.8.4.2 形象 397
4.8.4.3 概念 397
第九节 非语言交流手段的语义 397
4.9 非语言交流手段的语义 397
4.9.1 非语言交流手段的分类 398
4.9.1.1 主观手段与客观手段 398
4.9.1.1.1 主观手段 398
4.9.1.1.2 客观手段 398
4.9.1.2.1 视觉手段 399
4.9.1.2 感觉手段 399
4.9.1.2.2 听觉手段 401
4.9.1.2.3 触觉手段 403
4.9.2 非语言交流手段的功能 403
4.9.2.1 表态 403
4.9.2.1.1 警告 403
4.9.2.1.2 肯定与否定 404
4.9.2.1.3 同意与不同意 404
4.9.2.1.4 强调 404
4.9.2.1.5 暗示 405
4.9.2.1.6 反意 405
4.9.2.2 抒情 406
4.9.3 非语言交流手段的普遍性与非普遍性 407
4.9.4 语言交流手段与非语言交流手段相结合 408
术语表 409
参考文献 419
- 《断陷湖盆比较沉积学与油气储层》赵永胜等著 1996
- 《《国语》和《战国策》词汇比较研究》陈长书著 2017
-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任永进,贺志涛著 2019
- 《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今探》罗俊华责编;张翼飞,殷亚迪译者;(美)斯蒂芬·卡尔博格 2020
- 《比较文学变异学》王超著 2019
- 《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比较研究》付加锋 2019
- 《比较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学 影印版》(美)C·H·Wu 2016
- 《中外公共档案馆发展路径比较及对策研究》(中国)谭必勇 2019
- 《学前比较教育》赵朵,周金梅,赵红艳主编 2019
- 《焦菊隐、孙维世学习实践斯氏体系比较研究》齐钰责任编辑;(中国)梅斐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西单大杂院-北京老舍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小说作品集》北京老舍文学院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本系列 白露》刘国华,马鹏程 2019
- 《北京模式》吴建繁,王德海,朱岩编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八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