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资政类纂
资政类纂

资政类纂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3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长法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4020446X
  • 页数:141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择取历代典籍中有领导科学方面的精华空断
上一篇:管理沟通下一篇:我、妻子、家
《资政类纂》目录
标签:资政 主编

前言 1

第一卷品德类 1

目录 1

目录 1

编例 1

前言 1

编例 1

第一卷品德类 1

自强不息 3

自强不息 3

儆戒无虞 4

满招损谦受益 4

满招损谦受益 4

儆戒无虞 4

宽而栗柔而立 5

宽而栗柔而立 5

内作色荒 6

内作色荒 6

日新其德 7

日新其德 7

居上克明 7

居上克明 7

虑善以动 8

虑善以动 8

夙夜罔或不勤 9

蓄疑败谋 9

夙夜罔或不勤 9

蓄疑败谋 9

恭俭惟德 10

恭俭惟德 10

惟予一人无良 11

惟予一人无良 11

傲不可长 11

傲不可长 11

使人有礼 12

使人有礼 12

贤者狎而敬之 13

贤者狎而敬之 13

故君子以人治人 14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 14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 14

故君子以人治人 14

在上位不陵下 15

在上位不陵下 15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16

宠而不骄 16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16

宠而不骄 16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17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17

企者不立 18

企者不立 18

知人者智 19

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 19

知人者智 19

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 19

古之君子过则改之 20

古之君子过则改之 20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 21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 21

居天下之广居 22

居天下之广居 22

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23

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23

求其放心而已 24

求其放心而已 24

是是非非谓之知 25

是是非非谓之知 25

劳苦之事则争先 26

身劳而心安为之 26

身劳而心安为之 26

劳苦之事则争先 26

公生明偏生暗 28

公生明偏生暗 28

人有三不祥与三必穷 29

人有三不祥与三必穷 29

盘圆则水圆 30

盘圆则水圆 30

曾子食鱼有余 31

曾子食鱼有余 31

观存亡者六 32

观存亡者六 32

忠臣之行若此 33

忠臣之行若此 33

佞人事君若此……………(34 )亦得择君而事之 36

佞人事君若此……………(34 )亦得择君而事之 36

道虽迩不行不至 37

往喜民来惧身 37

往喜民来惧身 37

道虽迩不行不至 37

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 38

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 38

故人来方与之食 39

故人来方与之食 39

文侯与虞人期猎 40

文侯与虞人期猎 40

圣人以仁义为巢 41

圣人以仁义为巢 41

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 42

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 42

襄子能为社稷忍羞 43

襄子能为社稷忍羞 43

君子不迫人于险 44

君子不迫人于险 44

君臣争以过为在己 46

君臣争以过为在己 46

此五者所以守天下而弗失 47

此五者所以守天下而弗失 47

山不让土石以成其高 49

山不让土石以成其高 49

此术之接物之道 50

此术之接物之道 50

君子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52

是以智者慎言慎行 52

君子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52

是以智者慎言慎行 52

树五公去五私 54

树五公去五私 54

治世所贵乎位者三 55

治世所贵乎位者三 55

不以私污义不以利伤行 56

不以私污义不以利伤行 56

取四重去四轻斯可谓之人 57

取四重去四轻斯可谓之人 57

天下有三好三检三门 59

天下有三好三检三门 59

器宝待人而后宝 60

器宝待人而后宝 60

惠以厚下民忘其死 61

惠以厚下民忘其死 61

富贵则背亲捐旧 62

富贵则背亲捐旧 62

君子之所贵 63

君子之所贵 63

大顺大略大德 64

大顺大略大德 64

自伐自矜害己 65

自谓将亡然后至于不亡 65

自伐自矜害己 65

自谓将亡然后至于不亡 65

匪怀细以害大 66

匪怀细以害大 66

止谤莫如自修 66

止谤莫如自修 66

纤微相责久乃致怨 67

纤微相责久乃致怨 67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 68

丧德者高而不尊 68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 68

丧德者高而不尊 68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69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69

政在去私 71

政在去私 71

人无礼仪不及禽兽 72

人无礼仪不及禽兽 72

居上者必致公理物 73

居上者必致公理物 73

不私其身处天下以至公 74

不私其身处天下以至公 74

君行八德 75

君行八德 75

无私然后能至公 76

无私然后能至公 76

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76

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76

先正其身不言而化 77

先正其身不言而化 77

贪于近者则遗远 78

贪于近者则遗远 78

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78

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78

惟贤是辅惟德是依 79

不面誉以求亲 79

不面誉以求亲 79

惟贤是辅惟德是依 79

不排毁以取进 80

不曲道以媚时 80

不曲道以媚时 80

不排毁以取进 80

天不言而人推高焉 81

不为苟得以偷安 81

不为苟得以偷安 81

天不言而人推高焉 81

安可以私害公 82

杀身不能夺其守 82

安可以私害公 82

杀身不能夺其守 82

责己重以周 83

责己重以周 83

孜孜矻矻死而后已 84

孜孜矻矻死而后已 84

勿恃己善傲人仁 85

名誉勿多得 85

勿恃己善傲人仁 85

名誉勿多得 85

君子不暗欺 86

一毫之恶劝君莫作 86

君子不暗欺 86

一毫之恶劝君莫作 86

人之立身贵在德行 87

人之立身贵在德行 87

修德以正身 87

修德以正身 87

君子蹈仁义弘大德 88

君子蹈仁义弘大德 88

君为政源 89

祸福之来皆起于渐 89

祸福之来皆起于渐 89

君为政源 89

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 90

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 90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91

信之为道大矣 91

信之为道大矣 91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91

行善事则为君子 92

行善事则为君子 92

不信无诚君子不为 93

不信无诚君子不为 93

始尚不慎终将安保 93

始尚不慎终将安保 93

勿文过饰非 94

无义而生不若有义而死 94

勿文过饰非 94

无义而生不若有义而死 94

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 95

人君大德有三 95

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 95

人君大德有三 95

在上不骄在下不谄 97

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 97

在上不骄在下不谄 97

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 97

公与私不两胜 98

成之以无私 98

必求益其所未至 98

公与私不两胜 98

成之以无私 98

必求益其所未至 98

善则乐过则惧 99

善则乐过则惧 99

亲善者以治吾不善 99

亲善者以治吾不善 99

欲明大义当求公心 100

欲明大义当求公心 100

君子所贵在德 101

为天下大公屏去一切私意 101

君子所贵在德 101

为天下大公屏去一切私意 101

勿以材能陵物 102

勿以材能陵物 102

眩世骇俗君子不取 103

眩世骇俗君子不取 103

处世为人四不可 103

处世为人四不可 103

正道坏则邪径成 104

正道坏则邪径成 104

精神爽奋百废俱兴 105

此心应有真知定见 105

此心应有真知定见 105

精神爽奋百废俱兴 105

奋始怠终修业之贼 106

与人共事当公而不私 106

奋始怠终修业之贼 106

与人共事当公而不私 106

事休不思就干 107

事休不思就干 107

缓缓想与急急行 107

缓缓想与急急行 107

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 108

不肯认过又是一过 108

自私自利人生大罪 108

自私自利人生大罪 108

不肯认过又是一过 108

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 108

君子之学以己度人 109

君子之学以己度人 109

何以对待誉与毁 110

何以对待誉与毁 110

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 110

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 110

成事有三戒 111

处世之道 111

处世之道 111

成事有三戒 111

圣人无甚亲疏 112

言寡则可信情真则可亲 112

言寡则可信情真则可亲 112

圣人无甚亲疏 112

有德之士人自亲之 113

有德之士人自亲之 113

善检身者先治心 113

善检身者先治心 113

思所当思则德修职举 114

意诚则德进 114

人当自信自守 114

意诚则德进 114

人当自信自守 114

思所当思则德修职举 114

人之邪正必谨于所习 115

人之邪正必谨于所习 115

谨独 116

得不喜失不怒则心定矣 116

迷于利欲如醉酒之人 116

得不喜失不怒则心定矣 116

迷于利欲如醉酒之人 116

谨独 116

做官与做人 117

有常德万民望 117

有常德万民望 117

做官与做人 117

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 118

做官如对敌做人当防身 118

做官如对敌做人当防身 118

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 118

不感恩与难忘恩 119

苟存心于利物于人必有所济 119

不感恩与难忘恩 119

苟存心于利物于人必有所济 119

修身之要 120

史可法以身殉国 120

修身之要 120

史可法以身殉国 120

善恶要知更要断 122

小善积得多便成大善 122

善恶要知更要断 122

小善积得多便成大善 122

自是则自暴自足则自弃 123

知道难尽则知已不足 123

自是则自暴自足则自弃 123

知道难尽则知已不足 123

人君不可有独好名之心 124

道莫善于群 124

人君不可有独好名之心 124

道莫善于群 124

男儿志兮天下事 125

心信其可行终有成功之日 125

心信其可行终有成功之日 125

男儿志兮天下事 125

第二卷才学类 127

第二卷才学类 127

学以聚之 129

学以聚之 129

能自得师者王 130

能自得师者王 130

果能此道虽愚必明 131

博闻强识而让 131

博闻强识而让 131

果能此道虽愚必明 131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132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132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133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133

学而时习 134

学而时习 134

就有道而正焉 135

就有道而正焉 135

忌攻异端 136

学而不思则罔 136

忌攻异端 136

学而不思则罔 136

十五而志于学 137

十五而志于学 137

多闻阙疑多见阙殆 138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 138

多闻阙疑多见阙殆 138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 138

我非生而知之者 140

我非生而知之者 140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141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141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142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142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142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142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143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143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144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144

小子何莫学夫诗 145

小子何莫学夫诗 145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146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146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147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147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8

不迁怒不贰过 148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8

不迁怒不贰过 148

以能问于不能 149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49

以能问于不能 149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49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150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150

见贤思齐 15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1

见贤思齐 15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1

君子以文会友 152

古之学者为己 152

君子以文会友 152

古之学者为己 152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15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5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53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153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154

子入太庙每事问 154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154

子入太庙每事问 154

好学近乎知 155

好学近乎知 155

知者必量其力 156

知者必量其力 156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57

有为者辟若掘井 157

有为者辟若掘井 157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57

其进锐者其退速 158

其进锐者其退速 158

君子之志道也不成章不达 159

原泉混混不舍昼夜 159

原泉混混不舍昼夜 159

君子之志道也不成章不达 159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160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160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61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61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162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62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62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162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 164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 164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 165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 165

学不可以已 166

学不可以已 166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 167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 167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168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168

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169

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 169

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169

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 169

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170

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170

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其唯学乎 171

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其唯学乎 171

人不可以不学 172

人不可以不学 172

读书欲睡引锥刺股 173

读书欲睡引锥刺股 173

道修而不用乃有国者之丑 174

道修而不用乃有国者之丑 174

可以与人而终日不倦者其惟学乎 176

教训渐渍之功力 176

可以与人而终日不倦者其惟学乎 176

教训渐渍之功力 176

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知者 177

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知者 177

鸿儒所谓超而又超者 178

鸿儒所谓超而又超者 178

著书表文博通所能用之者 178

著书表文博通所能用之者 178

含百家之言犹海归百川之流 179

含百家之言犹海归百川之流 179

大才怀百家之言治百族之乱 181

大才怀百家之言治百族之乱 181

无古今之学蜘蛛之类 182

无古今之学蜘蛛之类 182

胸虚无怀朝廷不御 183

胸虚无怀朝廷不御 183

圣人好学且死不休 184

圣人好学且死不休 184

以问百官百官莫知 185

以问百官百官莫知 185

挟君山书富于猗顿之财 187

挟君山书富于猗顿之财 187

道成于学而藏于书 189

道成于学而藏于书 189

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191

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191

非学无以广其才 192

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 192

非学无以广其才 192

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 192

弘风导俗莫尚于文 193

弘风导俗莫尚于文 193

因文而隆道 194

唯学而知天下古今 194

唯学而知天下古今 194

因文而隆道 194

非积学不成 195

非积学不成 195

仲尼师于郯子 196

仲尼师于郯子 196

人无学业岂堪大任 197

人无学业岂堪大任 197

读书广闻见以自益 197

读书广闻见以自益 197

博学以成其道 198

博学以成其道 198

以学饰情以成其性 199

为人大须学问 199

以学饰情以成其性 199

为人大须学问 199

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200

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200

业精于勤荒于嬉 202

业精于勤荒于嬉 202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203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203

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 204

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 204

观书先须熟读 205

多识前言往行 205

多识前言往行 205

观书先须熟读 205

诵经籍而解之 206

诵经籍而解之 206

典章文物亦须备考详观 207

典章文物亦须备考详观 207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208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208

养子弟如养芝兰 208

养子弟如养芝兰 208

为学要法无过于敬 209

文之贵贱应视其所载 209

为学要法无过于敬 209

文之贵贱应视其所载 209

圣人之学必要其成 210

志伊尹之志学颜子之学 210

圣人之学必要其成 210

志伊尹之志学颜子之学 210

射者之巧力皆不全由资禀 211

射者之巧力皆不全由资禀 211

解圣贤文字如剥笋相似 211

解圣贤文字如剥笋相似 211

读经传字字求义鲜有不悖 212

由不疑至于疑为学日长 212

由不疑至于疑为学日长 212

读经传字字求义鲜有不悖 212

驳圣人生而知之说 213

驳圣人生而知之说 213

庶物之理非学不知 214

庶物之理非学不知 214

养其习于童蒙 215

其有不合时复改定 215

养其习于童蒙 215

其有不合时复改定 215

今人不可不勉 216

今人不可不勉 216

学人贵识时务 217

学人贵识时务 217

务须注重讲学 218

务须注重讲学 218

凡人之学终无成 219

凡人之学终无成 219

庸人是不肯做工夫圣人 220

盖学术者人才之本也 220

庸人是不肯做工夫圣人 220

盖学术者人才之本也 220

宁为一端一节之实 221

要为转世之人不要为世转之人 221

宁为一端一节之实 221

要为转世之人不要为世转之人 221

不习行六府六艺文人也 222

不习行六府六艺文人也 222

人于六艺应究心一二端 223

人于六艺应究心一二端 223

不可参杂佛老章句之学 224

不可参杂佛老章句之学 224

唐虞之世学治俱在六府三事 225

唐虞之世学治俱在六府三事 225

古者学从六艺入 226

古者学从六艺入 226

诚正是为学根本 226

诚正是为学根本 226

学为明德亲民 227

惟学可以增益其不足而进于智 227

惟学可以增益其不足而进于智 227

学为明德亲民 227

艰难得之斯能兢业守之 228

艰难得之斯能兢业守之 228

敏者日鲁鲁者日敏 229

未有学而不资于问 229

未有学而不资于问 229

敏者日鲁鲁者日敏 229

及之而后知 230

及之而后知 230

君子之学必好问 231

君子之学必好问 231

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232

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232

食而不化虽多何用 233

食而不化虽多何用 233

师人之长非旦夕 234

师人之长非旦夕 234

师古人之意 235

师古人之意 235

第三卷经世类 236

第三卷经世类 236

君子安而不忘危 239

君子安而不忘危 239

政在养民 240

后克艰厥后 240

政在养民 240

后克艰厥后 240

有众率怠弗协 241

有众率怠弗协 241

三风之害 242

三风之害 242

惟事事乃其有备 243

惟事事乃其有备 243

政贵有恒 244

令出惟行 244

政贵有恒 244

令出惟行 244

建邦之六典 245

建邦之六典 245

以八法治官府 246

以八法治官府 246

以八则治都鄙 247

以八则治都鄙 247

以八柄御群臣 248

以八柄御群臣 248

以八统驭万民 249

以八统驭万民 249

以九职任万民 250

以九职任万民 250

知者创物 251

知者创物 251

令男三十而娶 252

令男三十而娶 252

养老之礼 253

天下为公 253

养老之礼 253

天下为公 253

是谓小康 255

是谓小康 255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256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256

政不正则君位危 258

政不正则君位危 258

治人七情修十义 259

治人七情修十义 259

治天下必自人道始 261

治天下必自人道始 261

凡事豫则立 262

凡事豫则立 262

治国必先齐其家 263

治国必先齐其家 263

讲事以度轨量 264

讲事以度轨量 264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265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265

为政以德 266

为政以德 266

道之以政 267

不患寡而患不均 267

不患寡而患不均 267

道之以政 267

尊五美屏四恶 268

尊五美屏四恶 268

其政不严而治 270

其政不严而治 270

事亲者居上不骄 271

事亲者居上不骄 271

罪莫大于不孝 272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272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272

罪莫大于不孝 272

圣人无为故无败 273

圣人无为故无败 273

为政勿卤莽治民勿灭裂 274

为政勿卤莽治民勿灭裂 274

行此五者则无敌于天下 275

行此五者则无敌于天下 275

天下有达尊三 276

天下有达尊三 276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 277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 277

事之靡烦其侵入愈甚 278

事之靡烦其侵入愈甚 278

得道以持之 279

得道以持之 279

主道治近不治远 280

主道治近不治远 280

以德兼人者王 282

以德兼人者王 282

国有七患 284

国有七患 284

禁恶而劝爱 285

禁恶而劝爱 285

治国患社鼠猛狗 287

治国患社鼠猛狗 287

君行此三者则危 289

君行此三者则危 289

临国莅民所患者三 290

临国莅民所患者三 290

圣人无常师 291

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 291

圣人无常师 291

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 291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 292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 292

民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294

民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294

晏子将死凿楹纳书 296

晏子将死凿楹纳书 296

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297

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297

君之所慎者四 298

君之所慎者四 298

君之所审者三 299

君之所审者三 299

治乱之分不可不察 300

治乱之分不可不察 300

安术有七 301

安术有七 301

治无小而乱无大 302

治无小而乱无大 302

韩昭侯使骑于县 303

韩昭侯使骑于县 303

卫嗣公使人为客过关市 305

卫嗣公使人为客过关市 305

圣人治吏不治民 306

楚厉王酒醉击警鼓 306

楚厉王酒醉击警鼓 306

圣人治吏不治民 306

未闻身治而国乱者 308

未闻身治而国乱者 308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309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309

天子无戏言 310

天子无戏言 310

任力者劳任人者逸 311

任力者劳任人者逸 311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312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312

医扁鹊见秦武王 313

医扁鹊见秦武王 313

信道而不为国家必空 314

信道而不为国家必空 314

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 315

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 315

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 317

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 317

此八者治民之本 318

此八者治民之本 318

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 319

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 319

当今中官近习窃持国柄 321

当今中官近习窃持国柄 321

君以博览兼照为德 322

君以博览兼照为德 322

率无礼之士激无义之人 323

率无礼之士激无义之人 323

乱国之日促以短 324

乱国之日促以短 324

人君思正以出令 325

人君思正以出令 325

先屏四患乃崇五政 326

先屏四患乃崇五政 326

惟察九风以定国常 328

惟察九风以定国常 328

法令非制治清浊之源 330

法令非制治清浊之源 330

王欲置后而未定 332

王欲置后而未定 332

仁义治之本也 333

仁义治之本也 333

察吏于民然后随之 334

察吏于民然后随之 334

治国之道 336

治国之道 336

欲用其民必示以信 337

欲用其民必示以信 337

思危求安虑退能进 338

外疾之害轻于秋毫 338

外疾之害轻于秋毫 338

思危求安虑退能进 338

官省则事省 339

官省则事省 339

治国必重食兵信 340

治国必重食兵信 340

纲举目张 341

法令清简 341

法令清简 341

纲举目张 341

非威德无以致远 342

非威德无以致远 342

圣人闲其端 343

臣量己而受职 343

圣人闲其端 343

臣量己而受职 343

君当居安思危 344

君当居安思危 344

治国与养病无异 345

安而能惧为难 345

安而能惧为难 345

治国与养病无异 345

君主多欲则人苦 346

君主多欲则人苦 346

守已成之基不易 347

守已成之基不易 347

以此为虑免后人笑 348

以此为虑免后人笑 348

君臣相遇在于礼 349

君臣相遇在于礼 349

行仁义任贤良则理 350

善善而进恶恶而去 350

善善而进恶恶而去 350

行仁义任贤良则理 350

思国之安必积德义 351

思国之安必积德义 351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352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352

治国十思 353

治国十思 353

下行皆从上好 354

下行皆从上好 354

直臣立廷奸邪寝谋 355

直臣立廷奸邪寝谋 355

不知体要者反此 356

不知体要者反此 356

条纲纪齐法制 357

条纲纪齐法制 357

以亡国为鉴 359

以亡国为鉴 359

令愈繁行愈慢 360

令愈繁行愈慢 360

君臣相遇有同鱼水 360

君臣相遇有同鱼水 360

治道备人斯为善 361

治道备人斯为善 361

圣人能立言不能使人从其言 362

圣人能立言不能使人从其言 362

居天下之乐同天下之忧 363

为国不可生事畏事 363

为国不可生事畏事 363

居天下之乐同天下之忧 363

不诬治以为乱 364

不诬治以为乱 364

为国有三计 364

为国有三计 364

帝王之治必先正风俗 365

当先者为之其后必举 365

帝王之治必先正风俗 365

当先者为之其后必举 365

圣人之政三不欺 366

圣人之政三不欺 366

位高者责厚 367

位高者责厚 367

明主好要则百事详 367

明主好要则百事详 367

尚义则治尚利则乱 368

有其心无其政是谓徒善 368

有其心无其政是谓徒善 368

尚义则治尚利则乱 368

好正则和好邪则竞 369

好正则和好邪则竞 369

治国而无信不可行于国 370

政不可以竣刻也 370

政不可以竣刻也 370

治国而无信不可行于国 370

人君必以其道服天下 371

人君必以其道服天下 371

治天下者不以智巧行政 372

既无功利则道义乃虚语 372

既无功利则道义乃虚语 372

治天下者不以智巧行政 372

为天下者必本于理义 373

为天下者必本于理义 373

民之多寡不足为国家盛衰 374

民之多寡不足为国家盛衰 374

使往者不失而来者得遂尤难 375

使往者不失而来者得遂尤难 375

治民莫如严 376

治民莫如严 376

令之于民诚重矣 377

天下之事尤在于得其人 377

天下之事尤在于得其人 377

令之于民诚重矣 377

治平之要 378

率以躬行则众自化 378

治平之要 378

率以躬行则众自化 378

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 379

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 379

乱之本鲜不成于上 380

乱之本鲜不成于上 380

富天下强天下与安天下 381

富天下强天下与安天下 381

帝王之道惟中而已 382

帝王之道惟中而已 382

人君诏令贵在遵行 382

人君诏令贵在遵行 382

求治不可太急 383

求治不可太急 383

聚则治散则乱 384

聚则治散则乱 384

合群明分足以御他族之侮 385

合群明分足以御他族之侮 385

官制疏通则民事易举 386

国无大小能修其政则强 386

国无大小能修其政则强 386

官制疏通则民事易举 386

相与言和复归一处 387

相与言和复归一处 387

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 388

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 388

第四卷爱民类 389

第四卷爱民类 389

除恶务本 391

除恶务本 391

民可近不可下 392

民可近不可下 392

无自广以狭人 393

无自广以狭人 393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 394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 394

以荒政聚万民 395

以荒政聚万民 395

以保息六养万民 397

以本俗六安万民 397

以本俗六安万民 397

以保息六养万民 397

以岁时巡国及野 398

以岁时巡国及野 398

莅民以诚悫之心 399

莅民以诚悫之心 399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400

邾文公卜迁于绎 400

邾文公卜迁于绎 400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400

有耻且格 401

有耻且格 40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0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02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0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03

明君必先万民之身 404

明君必先万民之身 404

施仁政于民 405

施仁政于民 405

君子用其一 406

民为贵君为轻 406

君子用其一 406

民为贵君为轻 406

诸侯之宝三 407

诸侯之宝三 407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408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408

罪不知谓之虐 409

罪不知谓之虐 409

使君无得罪于民 410

使君无得罪于民 410

景公畋于梧丘 411

景公畋于梧丘 411

君者民之原 413

君者民之原 413

君人者之大节 414

君人者之大节 414

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 415

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 415

桓公微服以巡民家 416

桓公微服以巡民家 416

赵简子杀白骡 417

赵简子杀白骡 417

宣孟德一士犹活其身 418

宣孟德一士犹活其身 418

君子讯其器任其用乘其实 420

君子讯其器任其用乘其实 420

民无不为本 421

民无不为本 421

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 423

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 423

则民免于四死而得四生 424

则民免于四死而得四生 424

秦穆公饮食马肉者酒 426

秦穆公饮食马肉者酒 426

仁知人才之美者 427

仁知人才之美者 427

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 428

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 428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 429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 429

务先富民 430

务先富民 430

民者国之先 430

民者国之先 430

黎元为本 431

民诚可畏 431

民诚可畏 431

黎元为本 431

救人瘼者以重敛为病源 432

救人瘼者以重敛为病源 432

人心之于人主如木之有根 433

丰凶相济农末皆利 433

丰凶相济农末皆利 433

人心之于人主如木之有根 433

宁人负己己无负人 434

国之命在人心 434

宁人负己己无负人 434

国之命在人心 434

生民之本足食为先 435

生民之本足食为先 435

务多蓄积以为之备 436

务多蓄积以为之备 436

取于民有制 437

量入以为出节用而爱人 437

取于民有制 437

量入以为出节用而爱人 437

不弃一人于恶 438

不弃一人于恶 438

俭则常足 439

俭则常足 439

立法制均土田 440

立法制均土田 440

抑末厚本非正论也 441

食不足心不常 441

食不足心不常 441

抑末厚本非正论也 441

君富民贫犹不富也 443

君富民贫犹不富也 443

随资产之多寡制用度之丰俭 444

辟其地富其民 444

辟其地富其民 444

随资产之多寡制用度之丰俭 444

乞食于野人重耳所以霸 445

乞食于野人重耳所以霸 445

人不率则不从 446

人不率则不从 446

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447

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447

辍土木无益之役 448

辍土木无益之役 448

朕于宫室惟恐过度 449

朕于宫室惟恐过度 449

广籴以备凶歉 450

广籴以备凶歉 450

崇节俭以答天意 451

崇节俭以答天意 451

停罢修寺福自至矣 453

停罢修寺福自至矣 453

农桑者衣食之本 454

农桑者衣食之本 454

治国理财莫先于节用 455

治国理财莫先于节用 455

人定能胜天 456

人定能胜天 456

国用皆出乎农 457

民力劳困岂能独安 457

国用皆出乎农 457

民力劳困岂能独安 457

处富当知贫贱之艰 458

处富当知贫贱之艰 458

悖理得财丧身亡家 459

悖理得财丧身亡家 459

不恤民天下怨身死国亡 460

不恤民天下怨身死国亡 460

国家休戚系于民 461

国家休戚系于民 461

民时不可夺 462

民时不可夺 462

户口增减与政令张驰 463

户口增减与政令张驰 463

国亡家 464

勤俭开国起家奢惰败 464

国亡家 464

勤俭开国起家奢惰败 464

安民之本在于足用 465

农事修则生养遂 465

农事修则生养遂 465

安民之本在于足用 465

去习俗除蛊惑革奢侈 466

民者邦之本 466

民者邦之本 466

去习俗除蛊惑革奢侈 466

工商皆本 468

工商皆本 468

人君能俭则百官化之 469

执法如山去蠹如仇 469

执法如山去蠹如仇 469

人君能俭则百官化之 469

养民以论功足食以养民 470

养民以论功足食以养民 470

为政首在足民 471

为政首在足民 471

圣主之得在于重民 471

圣主之得在于重民 471

省官则省赋 472

省官则省赋 472

国可贫民不可使穷 473

国家治乱在吏治人心 473

国可贫民不可使穷 473

国家治乱在吏治人心 473

举廉才必以丰财厚利为征 474

举廉才必以丰财厚利为征 474

宝不可窃民不可攘 475

善治农田者必资乎水利 475

宝不可窃民不可攘 475

善治农田者必资乎水利 475

天下不摇根本在民 476

天下不摇根本在民 476

善催科者必为民 477

善催科者必为民 477

养民之法 478

养民之法 478

第五卷用人类 479

第五卷用人类 479

朝夕纳诲 482

朝夕纳诲 482

惟治乱在庶官 483

惟治乱在庶官 483

无忿疾于顽 484

慎简乃僚 484

无忿疾于顽 484

慎简乃僚 484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 485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 485

用人之知去其诈 486

用人之知去其诈 486

祁奚举贤 487

祁奚举贤 487

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 488

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 488

量能而授官 489

量能而授官 489

贤能不待次而举 490

贤能不待次而举 490

以官人为能 491

以官人为能 491

不在乎不言用贤 492

不在乎不言用贤 492

良马难乘良才难令 493

良马难乘良才难令 493

大人之务在于众贤 494

大人之务在于众贤 494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495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495

古者圣王尊贤使能 496

古者圣王尊贤使能 496

国有三不祥 497

国有三不祥 497

任人之长不疆其短 498

任人之长不疆其短 498

桓公不终用贤而亡 499

桓公不终用贤而亡 499

傅马栈最难 502

傅马栈最难 502

弥子瑕有宠于卫君 503

弥子瑕有宠于卫君 503

晋中行文子出亡 505

晋中行文子出亡 505

荆令尹诛杀郗宛 506

荆令尹诛杀郗宛 506

录功与官则莫敢索官 507

录功与官则莫敢索官 507

君子慎所树 508

君子慎所树 508

九方皋相马 509

九方皋相马 509

齐桓公见小臣稷 511

齐桓公见小臣稷 511

伤忠臣者有似于此 512

伤忠臣者有似于此 512

问其患之有小恶 513

问其患之有小恶 513

过贤者之间安敢不轼 515

过贤者之间安敢不轼 515

人告曾参杀人 516

人告曾参杀人 516

或谓建信君之所以事王者 517

或谓建信君之所以事王者 517

田需贵于魏王 519

田需贵于魏王 519

苏代为燕说齐 520

苏代为燕说齐 520

臼季推荐冀缺 521

臼季推荐冀缺 521

赵宣子言韩厥于灵公 523

赵宣子言韩厥于灵公 523

赵简子问于壮驰兹 524

赵简子问于壮驰兹 524

视之者谬论之者误 525

视之者谬论之者误 525

扁鹊不能与灵巫争用 527

扁鹊不能与灵巫争用 527

剖心析肝相信岂为浮辞所移 528

剖心析肝相信岂为浮辞所移 528

与师为国者帝与厮役为国者亡 530

与师为国者帝与厮役为国者亡 530

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 532

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 532

凡策试之本贵在得真 534

凡策试之本贵在得真 534

宦官可悉罢省 536

宦官可悉罢省 536

廊庙之宝弃于沟渠 537

廊庙之宝弃于沟渠 537

盖选举因才无拘定制 539

盖选举因才无拘定制 539

惟恤十难以任贤能 540

惟恤十难以任贤能 540

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541

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541

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543

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543

人无弃人物无弃物 544

人无弃人物无弃物 544

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 545

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 545

贵则观其所举 547

贵则观其所举 547

圣主者举贤以立功 548

圣主者举贤以立功 548

今吏道壅而不选 550

今吏道壅而不选 550

贤儒方节而行 551

贤儒方节而行 551

咎在长吏不能举贤 552

咎在长吏不能举贤 552

邓通行为无害而结怨 554

邓通行为无害而结怨 554

宰司取士有似于司原之佃 555

宰司取士有似于司原之佃 555

知贤莫急于考功 557

知贤莫急于考功 557

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 559

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 559

尊贤任能所以为安 560

尊贤任能所以为安 560

国之乱待贤而治 561

国之乱待贤而治 561

世主于贵戚不量才而授官 562

世主于贵戚不量才而授官 562

得贤须得其心 564

得贤须得其心 564

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565

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565

智者审于量主 566

智者审于量主 566

以愚为贤者亡之诊也 566

以愚为贤者亡之诊也 566

招贤用才人主之要务 567

招贤用才人主之要务 567

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 568

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 568

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 569

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 569

多士者乱而不亡 570

役其所长事无废功 570

役其所长事无废功 570

多士者乱而不亡 570

治国家者先择佐后定民 571

治国家者先择佐后定民 571

贤能之士何世无之 572

贤能之士何世无之 572

为政之要计人而置官 573

为政之要计人而置官 573

先王以举贤为急 575

先王以举贤为急 575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578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578

得贤之道在于莅任 579

得贤之道在于莅任 579

随才任官限年致仕 580

随才任官限年致仕 580

才不宜以阶级限 581

才不宜以阶级限 581

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 582

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 582

任之以事业责之以成务 583

任之以事业责之以成务 583

任使得人天下自治 585

任使得人天下自治 585

立国制人借助股肱 585

立国制人借助股肱 585

不以卑而不用 586

不以卑而不用 586

帝王治国必资匡弼 587

求之斯劳任之斯逸 587

求之斯劳任之斯逸 587

帝王治国必资匡弼 587

明主无弃士 588

明主无弃士 588

不以一恶忘其善 589

不以一恶忘其善 589

大非小之量轻非重之宜 590

大非小之量轻非重之宜 590

任忠贤则享天下之福 591

治主思贤 591

任忠贤则享天下之福 591

治主思贤 591

人才有长短 592

人才有长短 592

举能黜恶 593

举能黜恶 593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594

得其善者虽少亦足 594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594

得其善者虽少亦足 594

惟有才行是任 595

惟有才行是任 595

得一善人部内苏息 596

得一善人部内苏息 596

用人弥须慎择 597

用人弥须慎择 597

何代无贤何患不知 598

何代无贤何患不知 598

重在举得真贤 599

重在举得真贤 599

举得其人不嫌于故旧 600

太宗每行不离魏征 600

举得其人不嫌于故旧 600

太宗每行不离魏征 600

起用家客马周 602

起用家客马周 602

不能未用其长惟见其短 604

不能未用其长惟见其短 604

任之宜重信之宜笃 605

任之宜重信之宜笃 605

任贤良胜于劳神苦行 606

任贤良胜于劳神苦行 606

因才以取之 606

因才以取之 606

六观 607

六观 607

任而必信 608

任而必信 608

较量长短惟器是适 609

较量长短惟器是适 609

千里马食饱方力足 610

千里马食饱方力足 610

非天下无马 611

非天下无马 611

伯乐不常有 612

伯乐不常有 612

唐太宗面试程名振 613

唐太宗面试程名振 613

人不可以求备 614

人不可以求备 614

用人不疑 615

用人不疑 615

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616

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616

为大将军疮伤吮血 618

剪须为臣下和药 618

为大将军疮伤吮血 618

剪须为臣下和药 618

斥退佞人 620

斥退佞人 620

小慧与怀奸俱不可重用 621

小慧与怀奸俱不可重用 621

举贤非独私 622

举贤非独私 622

不限资例则取人之路广 623

任人之道要在不疑 623

不限资例则取人之路广 623

任人之道要在不疑 623

古人用人无择于势 624

正则用之邪则去之 624

古人用人无择于势 624

正则用之邪则去之 624

得人为强积贤为宝 625

得人为强积贤为宝 625

取之至宽而用之至狭 626

择人宜精任人宜久 626

取之至宽而用之至狭 626

择人宜精任人宜久 626

得其人而行则为大利 627

得其人而行则为大利 627

有贤而用国之福也 627

有贤而用国之福也 627

知其能则任之重 628

圣人之于国必先遴柬其贤能 628

圣人之于国必先遴柬其贤能 628

知其能则任之重 628

所谓任之之道 629

所谓任之之道 629

各因其才而尽其力 631

各因其才而尽其力 631

举者贤则所举贤 632

举者贤则所举贤 632

自知而又能知人 633

才取其长用当其宜 633

自知而又能知人 633

才取其长用当其宜 633

(置吏不可不慎 634

(置吏不可不慎 634

图国忘身者诚不易得 635

(国之强弱独在人才之 635

多少 635

图国忘身者诚不易得 635

多少 635

(国之强弱独在人才之 635

虚心以待之推诚以用之 636

虚心以待之推诚以用之 636

年老出职不宜 637

君子小人之进退系王道之消长 637

年老出职不宜 637

君子小人之进退系王道之消长 637

知才当善举 638

知才当善举 638

天下之大岂得无人 639

天下之大岂得无人 639

用人之道慎之为是 640

用人之道慎之为是 640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 640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 640

当其精强而用之 642

当其精强而用之 642

久任练习自可得人 642

久任练习自可得人 642

五事俱备为上选 643

五事俱备为上选 643

明君用人如大将用材 644

明君用人如大将用材 644

不安于小成足以成大器 645

不安于小成足以成大器 645

为政在人 645

为政在人 645

有良法良吏乃能成 646

用人当取其长而舍其短 646

有良法良吏乃能成 646

用人当取其长而舍其短 646

择士应以道义之贤为先 647

千里之马需有千里之御 647

千里之马需有千里之御 647

择士应以道义之贤为先 647

范文正公所举多得人 648

范文正公所举多得人 648

贤者天下之望 649

贤者天下之望 649

任贤不拘品秩不惜爵 650

任贤不拘品秩不惜爵 650

用贤才岂拘常例 651

任得其人则政理民安 651

用贤才岂拘常例 651

任得其人则政理民安 651

知人用人教人要领 652

知人用人教人要领 652

有人才则有政事 653

用人之道在核名实 653

有人才则有政事 653

用人之道在核名实 653

用人不可滥也 654

用人不可滥也 654

用人之道要在求晓事之人 655

用人之道要在求晓事之人 655

善求治者不任法而任人 656

疑人不用疑事不成 656

疑人不用疑事不成 656

善求治者不任法而任人 656

信而不用用而不可信 657

信而不用用而不可信 657

致治之本首在得人 658

用天下之官而后可以成天下之事 658

用天下之官而后可以成天下之事 658

致治之本首在得人 658

用人论资排辈之大略 659

用人论资排辈之大略 659

第六卷重教类 662

第六卷重教类 662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665

教学相长 665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665

教学相长 665

古代学校设置及学生学业考核 666

古代学校设置及学生学业考核 666

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668

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668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669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669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671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671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672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672

今之教者呻其佔毕 674

今之教者呻其佔毕 674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675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675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676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676

故君子之教喻也 677

故君子之教喻也 677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678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678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679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 679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679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 679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680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680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681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681

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682

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682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683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683

七教者治民之本也 684

七教者治民之本也 684

有教无类 685

有教无类 685

温故而知新 686

温故而知新 68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8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87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687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687

上智下愚不移 688

性相近习相远 688

上智下愚不移 688

性相近习相远 688

从我及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689

从我及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689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69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690

文行忠信 691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691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691

文行忠信 69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9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92

吾未尝无诲焉 693

吾未尝无诲焉 693

互乡难与言 693

互乡难与言 693

言不怍为之难 694

言不怍为之难 694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695

古之言者不出 695

古之言者不出 695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695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696

不如学也 696

不如学也 696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696

不教而杀谓之虐 697

子适卫 697

子适卫 697

不教而杀谓之虐 697

大学之道 698

大学之道 698

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 699

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 699

故染不可不慎 700

故染不可不慎 700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701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701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701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701

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702

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702

教者必以正 703

教者必以正 703

引而不发跃如也 704

引而不发跃如也 704

教已多术矣 705

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 705

教已多术矣 705

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 705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706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706

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707

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707

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 708

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 708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708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708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 709

乐也 709

乐也 709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 709

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710

善教得民心 710

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710

善教得民心 710

皆所以明人伦也 711

皆所以明人伦也 711

谨庠序之教 712

谨庠序之教 712

礼有三本天地先祖君师 713

礼有三本天地先祖君师 713

师术有四 714

师术有四 714

学莫便乎近其人 717

学莫便乎近其人 717

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 718

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 718

礼者所以正身师者所以正礼 719

礼者所以正身师者所以正礼 719

今之人性恶必待师法而后正 720

今之人性恶必待师法而后正 720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 721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 721

君子之学入乎耳著乎心 722

知之不行虽敦必困 722

知之不行虽敦必困 722

君子之学入乎耳著乎心 722

学至于行而止矣 723

学至于行而止矣 723

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 724

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 724

古之学者为己 726

古之学者为己 726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727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727

道虽迩不行不至 728

道虽迩不行不至 728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729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729

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也 730

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也 730

积靡使然也 731

积靡使然也 731

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 732

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 732

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733

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733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734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734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735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735

譬如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 736

譬如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 736

性待渐于教训然后能为善 737

性待渐于教训然后能为善 737

性者天资之朴善者王教之化 739

人性犹蓬纱渐染而善恶变 739

人性犹蓬纱渐染而善恶变 739

性者天资之朴善者王教之化 739

凡含血气者教之所以异化 741

凡含血气者教之所以异化 741

人有性命之疾须教治而已 742

人有性命之疾须教治而已 742

学校勉前法禁防后 743

学校勉前法禁防后 743

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744

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744

教化立而奸邪止 745

教化立而奸邪止 745

复修教化而崇起之 746

复修教化而崇起之 746

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747

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747

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 748

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 748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749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749

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 749

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 749

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751

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75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753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753

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754

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754

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 755

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 755

尽其道其惟圣人乎 756

尽其道其惟圣人乎 756

人之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 757

人之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 757

所谓教之之道 758

所谓教之之道 758

方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已 759

方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已 759

教之养之取之任之之道如此 760

教之养之取之任之之道如此 760

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 761

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 761

士之所学文武之道 762

士之所学文武之道 762

所谓养之之道和所谓取之之道 763

所谓养之之道和所谓取之之道 763

习礼则周旋跪拜 764

习礼则周旋跪拜 764

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 765

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 765

且学所以明伦耳 766

且学所以明伦耳 766

人当就其才力之所能以为学 767

人当就其才力之所能以为学 767

孔门诸贤礼乐兵农各精其 769

孔门诸贤礼乐兵农各精其 769

周公以六艺教人 770

周公以六艺教人 770

孔子之教先以文次以行 771

孔子之教先以文次以行 771

第七卷理财类 772

第七卷理财类 772

以九赋敛财贿 774

以九赋敛财贿 774

以九式均节财用 775

以九式均节财用 775

辨十有二壤之物 776

辨十有二壤之物 776

对田野进行治理 777

对田野进行治理 777

文王之治岐 778

文王之治岐 778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 779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 779

五谷者民之所仰 780

五谷者民之所仰 780

人君为舟车若此 781

人君为舟车若此 781

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782

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782

取民有度用之有止 783

取民有度用之有止 783

君之所务者五 784

君之所务者五 784

贤君之治国若此 785

贤君之治国若此 785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 786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 786

节其流开其源 787

节其流开其源 787

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 788

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 788

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 790

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 790

穷至乃图不亦晚乎 792

穷至乃图不亦晚乎 792

使民以粟为赏罚 793

使民以粟为赏罚 793

取下有节自养有度 794

取下有节自养有度 794

政苛则民乱 795

政苛则民乱 795

食者乃有国之所宝 796

食者乃有国之所宝 796

铸钱齐货犹栖鸟于烈火之上 798

铸钱齐货犹栖鸟于烈火之上 798

考绩之赏在于积粟富民 799

考绩之赏在于积粟富民 799

广农为务俭用为资 800

不营难为之功 800

不营难为之功 800

广农为务俭用为资 800

并官省事惟农是务 801

并官省事惟农是务 801

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803

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803

轻役薄赋 804

轻役薄赋 804

勤穑务农遏奢禁丽 805

勤穑务农遏奢禁丽 805

国家要有储备 806

农为政本 806

国家要有储备 806

农为政本 806

莫为劳民之主 807

禁绝浮华 807

莫为劳民之主 807

禁绝浮华 807

屈一身之欲乐四海之民 808

屈一身之欲乐四海之民 808

理国多积于人 809

民为国本 809

理国多积于人 809

民为国本 809

但愿家给人足 810

但愿家给人足 810

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811

节俭者可以为师 811

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811

节俭者可以为师 811

华饰之风宜为惩革 812

华饰之风宜为惩革 812

割股啖腹腹饱身毙 813

守成则难 813

守成则难 813

割股啖腹腹饱身毙 813

择贤才为求安百姓 814

择贤才为求安百姓 814

治国犹如栽树 815

治国犹如栽树 815

兴造必贵顺物情 816

兴造必贵顺物情 816

劳弊之事不施于百姓 817

善政之要惟在养民 817

善政之要惟在养民 817

劳弊之事不施于百姓 817

夫民国之基也 818

夫民国之基也 818

财兵吏三者存亡之所从出 819

财兵吏三者存亡之所从出 819

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 820

苟有其财虽庸人可以一日千里 820

苟有其财虽庸人可以一日千里 820

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 820

徒立苛法适所扰民 821

民既安利则远人敛衽而至 821

民既安利则远人敛衽而至 821

徒立苛法适所扰民 821

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 822

得民之劳者昌 822

得民之劳者昌 822

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 822

夫农人国之本也 823

夫农人国之本也 823

养其本原而徐取之 823

养其本原而徐取之 823

君人者不以身为身 824

君人者不以身为身 824

圣人制天下之民各以其能 825

圣人制天下之民各以其能 825

民之大命谷米也 826

富民之大本为国之上务 826

富民之大本为国之上务 826

民之大命谷米也 826

令可一而不可变 827

吏之于民必相知 827

吏之于民必相知 827

令可一而不可变 827

民用富而邦财丰 828

民用富而邦财丰 828

上有余而下不困斯其为理财 829

上有余而下不困斯其为理财 829

财用空匮何以立国 829

财用空匮何以立国 829

不以高论废务不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