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巩启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文物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1013640
  • 页数:239 页
图书介绍:《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仰韶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对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最重要的仰韶文化作了科学的总结,是仰韶文化发现、发掘和研究八十年来的学术回顾史。重点介绍了仰韶文化的考古成就与原始社会史的密切关系,展示了对仰韶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以及争论观点,广纳各家之见,博采诸家之长,并对新世纪的仰韶文化研究进行了展望。书中配有彩图8幅,插图30幅,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仰韶文化》目录
标签:文化

一 仰韶文化的发现(1921~1931年) 4

(一)仰韶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发掘 5

插图目录 15

图一 西阴村探方布局(依李济1927年) 15

(二)安特生对仰韶文化的初步研究 15

1.中国石器时代的确立 16

2.关于彩陶的讨论——安特生研究仰韶文化的失误 17

图二 安诺及特里波列与仰韶彩陶纹饰的比较(依安特生1923年) 18

3.安特生研究失误的根源 23

(三)仰韶文化发现的重要意义 25

1.第一次宣告中国蕴藏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25

2.标志着中国史前考古学及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26

3.为中国历史研究带来了新的信息 27

4.为考古工作创立了许多优良传统 27

二 仰韶文化研究的初步发展(1931~1937年) 33

(一)仰韶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发掘 34

图三 后岗遗存的理想剖面图 36

(二)考古新发现促进了对仰韶文化研究的深入 42

1.仰韶文化与商周文化的关系 43

2.后岗三叠层的发现是解开中国史前文化之谜的钥匙 45

3.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二元对立学说的形成 47

(三)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改进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9

1.地层学方法的改进 50

2.类型学方法的初步形成 52

三 仰韶文化研究的缓慢进展(1937~1949年) 58

(一)陕甘青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发掘 59

1.战争对中国考古学的摧残 59

2.陕甘青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发掘 60

1.关于仰韶村和不招寨二遗址文化性质的讨论 68

(二)仰韶文化研究的缓慢进展 68

2.关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相对年代问题 71

图四 中国史前遗址编年(依吴金鼎1938年) 72

3.关于安特生甘肃仰韶文化六期说的讨论 74

图五 阳洼湾齐家墓葬及填土中所出仰韶陶片(依夏鼐1948年) 76

4.安特生对中西史前文化关系的新认识 79

(三)中国考古学技术方法的发展对仰韶文化研究的促进 82

四 仰韶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1949~1971年) 86

(一)仰韶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发掘 87

1.仰韶文化遗址的大规模调查 87

2.仰韶文化重要遗址的发掘 90

图六 元君庙M417平面图(依原报告) 98

(二)仰韶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 102

1.仰韶文化性质的进一步澄清 102

2.仰韶文化一般特征的新认识 104

3.仰韶文化类型的划分和分期的讨论 106

4.仰韶文化社会发展阶段的讨论 110

5.仰韶文化前身的探索 113

(三)中国考古学技术方法的提高促进了仰韶文化研究的深入 114

五 仰韶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1971~2000年) 122

(一)仰韶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发掘 123

1.仰韶文化遗址大规模的普查 123

2.仰韶文化遗址发掘的重要收获 124

图八 大河村F1-4平、剖面图(依原报告) 130

图七 姜寨聚落平面布局图(依原报告) 插页 130

图九 下王岗三期长屋平面、复原及结构图(依原报告) 132

图一○ 大地湾F901平、剖面图 135

图一一 西山城址平面图 137

(二)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的丰硕成果 139

1.关于仰韶文化起源的研究 140

2.关于仰韶文化区系类型及年代和分期的研究 143

图一二 关中豫西晋南区瓶类演变图 152

图一三 石固五期遗存陶器 155

图一四 秦王寨类型陶器 156

图一五 后岗类型陶器 158

图一六 八里岗类型陶器 161

图一七 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文化陶器 163

3.仰韶文化的社会经济状况 169

图一八 姜寨一期石铲 170

4.仰韶文化的房屋建筑与聚落形态 173

图一九 姜寨F127平、剖面图及复原图 175

图二○ 姜寨F46平、剖面图及复原图 176

图二一 点军台F1平面与北墙剖面图 178

图二二 雕龙碑F15平、剖面图 182

5.仰韶文化的埋葬制度 184

图二三 姜寨M23和半坡M39平面图 186

图二四 仰韶早中期瓮棺葬图 193

图二五 青台M25和点军台W1示意图 195

6.仰韶文化居民的体质特征及种系 196

7.仰韶文化居民的社会组织及社会发展阶段 197

8.仰韶文化居民的科技知识及文化艺术 200

图二六 仰韶居民的数理知识 201

图二七 刻划符号 202

图二八 绘画艺术 204

9.仰韶文化与周邻地区诸原始文化的关系 205

图二九 雕塑艺术 206

图三○ 大汶口文化、青莲岗文化、红山文化及大溪文化彩陶 207

(三)中国考古学技术方法的成熟促进了仰韶文化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208

1.地层学方法在仰韶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08

2.类型学方法对仰韶文化研究的深刻影响 209

3.现代科学技术在仰韶文化研究中的运用 210

六 对今后仰韶文化研究的展望 220

(一)调查、发掘和专题研究的不平衡 221

1.各地区文物普查、考古调查的不平衡 221

2.各地区发掘遗址和发掘规模的不平衡 222

3.专题研究的不平衡 224

(二)关于考古学理论对仰韶文化研究的指导问题 224

(三)仰韶文化研究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问题 225

参考文献 227

后记 23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