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通信网基础
通信网基础

通信网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宝民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111138295
  • 页数:3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通信运营商建设和管理的各类公用通信网等。
《通信网基础》目录

出版说明 1

前言 1

第1章 通信网概述 1

1.1 通信网的类型 1

目录 1

1.1.1 业务网 2

1.1.2 传送网 11

1.1.3 支撑网 15

1.2 通信网的体系结构 16

1.2.1 网络协议及其功能 16

1.2.2 OSI参考模型 21

1.2.3 TCP/IP协议模型 32

1.2.4 IP网络的体系结构 35

2.1 电话网的结构 36

2.1.1 电话网的拓扑结构 36

第2章 电话网 36

2.1.2 电话网的等级制结构 37

2.2 电话网的路由选择 38

2.2.1 分级路由选择 38

2.2.2 动态无级路由选择 39

2.3 电话网的节点设备 40

2.3.1 程控交换机结构 40

2.3.2 程控交换机硬件系统 40

2.3.3 程控交换机软件系统 43

2.3.4 程控交换机接口 43

2.4 电话网的传输规划 44

2.4.1 参考当量和传输损耗及其分配 45

2.4.2 误码时间率及其分配 48

第3章 分组交换网络 52

3.1 分组交换原理 52

3.1.1 数据交换方式 52

3.1.2 数据报和虚拟电路 53

3.1.3 三种交换方式的比较 55

3.2 统计时分复用技术 56

3.3 物理层协议 57

3.4 数据链路控制 59

3.4.1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功能 59

3.4.2 滑动窗口协议 60

3.4.3 差错控制协议 61

3.4.4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62

3.5 路由选择、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67

3.5.1 路由选择方法 67

3.5.2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70

3.6 X.25分组交换网 71

3.6.1 X.25建议 71

3.6.2 X.25分组交换网的结构 76

3.6.3 DPN-100型分组交换机和网络拓扑 77

3.7.1 帧中继的特点 79

3.7 帧中继网 79

3.7.2 帧中继提供的业务 80

3.7.3 帧中继协议 81

3.7.4 帧中继交换和控制 83

3.7.5 帧中继网的结构和组成 84

3.8 ATM网络 85

3.8.1 ATM技术概述 85

3.8.2 ATM协议 87

3.8.3 ATM和帧中继网的互通 94

第4章 IP电话网络 96

4.1 IP技术基础 96

4.1.1 TCP/IP分层体系 96

4.1.2 IP概述 97

4.1.3 IP路由技术 99

4.2.1 IP电话发展简史 101

4.2 IP电话的基本原理 101

4.2.2 IP电话的四种方式 102

4.2.3 IP电话的基本过程 104

4.2.4 IP电话系统的组成 105

4.2.5 IP电话与传统电话的比较 107

4.3 IP电话网络结构 107

4.3.1 网络体系结构 107

4.3.2 IP电话网组网方式 108

4.4 IP电话的关键技术 110

4.4.1 语音编码 110

4.4.2 信令技术 111

4.4.3 实时传输技术 122

4.5 IP电话服务质量 125

4.5.1 服务质量的要求 126

4.5.2 改善IP电话质量的技术 126

5.1 数字传输系统 128

第5章 数字传送网 128

5.1.1 PDH和SDH的特性 129

5.1.2 SDH的帧结构 131

5.1.3 复用和映射 133

5.2 SDH网元设备 138

5.2.1 SDH设备一般化逻辑框图 138

5.2.2 主要SDH网元设备 140

5.2.3 我国SDH传送网结构 141

5.3 传送网的概念 142

5.3.1 传送网的功能结构 142

5.3.2 传送网的分层与分割 145

5.3.3 SDH传送网的分层 147

5.4 SDH传送网的保护 148

5.4.1 SDH传送网的拓扑结构 148

5.4.2 SDH传送网的保护方式 149

6.1.1 电话网通路的建立过程的信令 154

第6章 公共信道信令网 154

6.1 电话网信令信号 154

6.1.2 电话网的信令分类 155

6.2 随路信令 156

6.2.1 随路型线路信令 156

6.2.2 随路型记发器信令 157

6.3 No.7信令网的结构和功能 158

6.3.1 No.7信令网的结构 158

6.3.2 公共信道信令网的工作方式 158

6.3.3 No.7信令网的功能 159

6.4 No.7信令系统的协议 160

6.4.1 No.7信令系统协议层次结构 160

6.4.2 信令数据链路级 161

6.4.3 信令链路功能级 161

6.4.4 信令网功能级 163

6.4.5 电话用户部分 167

6.5 数字用户环路1号信令DSS1 172

6.5.1 DSS1的协议 172

6.5.2 电路交换呼叫过程 174

6.6 信令网的规划 176

6.6.1 信令网的容量 176

6.6.2 全国No.7信令网的结构和 177

组网 177

6.6.3 本地No.7信令网组网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178

6.6.4 信令网和电话网之间的关系 179

第7章 数字同步网 180

7.1 同步的基本概念 180

7.2 滑码及滑码率的计算 180

7.2.1 滑码的产生 180

7.2.2 滑码率的计算 182

7.2.4 滑码率的分配 183

7.2.3 滑码的影响 183

7.3 网同步的方法 184

7.4 同步网的时钟等级和时钟源 187

7.4.1 主从同步网时钟的等级 187

7.4.2 时钟信号源的产生 189

7.5 网同步的技术指标和要求 192

7.5.1 时钟的技术指标 192

7.5.2 基准时钟的定时特性 194

7.5.3 从节点时钟的定时特性 195

7.6 BITS及其在同步网中的应用 198

7.6.1 BITS的时钟供给范围 198

7.6.2 BITS的组成 199

7.7 同步网的规划和建设 201

7.7.1 全国同步网的规划 201

7.7.2 SDH传送网的同步规划 202

7.7.3 同步状态信息的应用 204

第8章 电信管理网TMN 206

8.1 TMN概述 206

8.1.1 TMN的基本概念 206

8.1.2 TMN的组成 206

8.1.3 TMN的功能结构 207

8.1.4 TMN的物理结构和接口 209

8.1.5 TMN管理功能的分层模型 210

8.1.6 TMN的管理功能 211

8.1.7 TMN的管理模型 212

8.2 TMN Q3接口协议 213

8.2.1 Q3接口的低层协议 213

8.2.2 Q3接口的高层协议 217

8.3 TMN的管理信息模型 221

8.3.1 管理信息模型概述 221

8.3.2 被管对象及其特性 222

8.3.3 被管对象类及其继承关系 224

8.3.4 被管对象实例的包含关系和命名 225

8.3.5 根据GDMO被管对象的定 226

义 226

8.3.6 管理信息库 230

8.4 数字传送网的管理 232

8.4.1 SDH管理子网、SDH管理网的结构和关系 233

8.4.2 SDH嵌入控制信道(ECC)协议栈 234

8.4.3 SDH的管理信息模型 235

8.4.4 传送网网管系统的开发 240

8.5 计算机互联网的管理 242

8.5.1 计算机互联网管理概述 242

8.5.2 SNMP协议 242

8.5.3 SNMP,CMOT和OSI管理协议 243

的比较 243

8.6.1 CORBA概述 245

8.6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 245

8.6.2 基于CORBA的TMN 247

8.6.3 TMN和CORBA的融合 248

第9章 接入网 253

9.1 接入网概述 253

9.1.1 接入网的定义和界定 253

9.1.2 接入网的模型 254

9.1.3 接入网技术的分类 256

9.2 接入网的接口 257

9.2.1 接口类型 257

9.2.2 V5接口 257

9.2.3 VB5接口 261

9.3 IP接入网 261

9.3.1 IP接入网的参考模型 261

9.3.2 IP接入网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262

9.3.3 IP接入方式 263

9.4 铜双绞线上的宽带接入技术 264

9.4.1 xDSL技术分类 265

9.4.2 xDSL调制技术 267

9.4.3 HDSL接入技术 269

9.4.4 ADSL接入技术 270

9.4.5 Home PNA技术 273

9.5 光纤接入网技术 276

9.5.1 光纤接入网概述 276

9.5.2 有源光纤网络接入技术 278

9.5.3 无源光纤网络接入技术 280

9.6 以太网接入技术 285

9.6.1 以太网接入技术概述 285

9.6.2 以太网接入的解决方案 288

9.6.3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的网络结构 290

9.6.4 社区以太网宽带接入方案 291

10.1.1 网络和图 293

10.1.2 图的运算 293

10.1 网络拓扑分析 293

第10章 通信网分析 293

10.1.3 树 294

10.1.4 图的矩阵表示 295

10.1.5 最小生成树 297

10.2 最短路径算法 300

10.2.1 Dijkstra算法 300

10.2.2 Floyd算法 301

10.3 排队论基础 303

10.3.1 排队模型基本概念 303

10.3.2 泊松过程 304

10.3.3 M/M/1排队模型 305

10.3.4 M/M/m排队 307

10.4 电路交换网分析 309

10.4.1 呼损系统 309

10.4.2 溢呼系统 313

10.5 分组交换分析 318

10.5.1 节点时延 318

10.5.2 端—端平均时延 319

10.5.3 分组交换吞吐量 321

10.6 多址接入系统的分析 321

10.6.1 ALOHA技术 321

10.6.2 CSMA技术、CSMA/CD技术 323

10.6.3 多址接入系统的性能 324

第11章 下一代网络(NGN)技术 326

11.1 下一代网络概述 326

11.1.1 下一代网络的产生背景 326

11.1.2 下一代网络的定义 326

11.1.3 下一代网络的特点 327

11.1.4 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 328

11.2.1 支撑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技术概述 329

11.2 软交换技术 329

11.2.2 软交换技术概述 330

11.2.3 软交换的特点 330

11.2.4 软交换的功能结构 331

11.2.5 软交换的主要应用 333

11.3 网关技术 334

11.3.1 媒体网关 334

11.3.3 信令网关 336

11.3.2 媒体网关控制器 336

11.4 下一代网络中的主要协议介绍 338

11.4.1 H.248/Megaco协议 338

11.4.2 SIP协议 339

11.4.3 BICC协议 340

11.4.4 SIGTRAN协议 340

11.5 下一代网络实例 341

缩略语 344

参考文献 3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