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国粮食生产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国粮食生产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国粮食生产研究中的应用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党安荣,阎守邕,肖春生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01196848
  • 页数:239 页
图书介绍:
《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国粮食生产研究中的应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中国的粮食问题 1

1.1.1 谁来养活中国 1

1.1.2 中国能够养活自己 2

1.1.3 中国怎样养活自己 3

1.1.4 明确的宏伟目标 4

1.1.5 有待探讨的问题 5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5

1.2.1 研究内容 5

1.2.2 研究方法 6

·理论篇· 11

第二章 粮食生产系统理论与模型 11

2.1 农业生产系统理论 11

2.1.1 农业生产系统的概念 11

2.1.2 农业生产系统的类型 12

2.2 粮食生产系统理论 13

2.2.1 粮食生产系统研究现状 13

2.2.2 粮食生产系统的概念 14

2.2.3 粮食生产系统的类型 16

2.3 农业生产系统模型 17

2.3.1 自然农业生产模型 17

2.3.2 工业化农业生产模型 17

2.3.3 生态农业生产模型 18

2.3.4 持续农业生产模型 19

2.4 粮食生产系统模型 20

2.4.1 粮食总产子系统模型 20

2.4.2 粮食单产子系统模型 21

2.4.3 粮播面积子系统模型 23

【本章小结】 23

第三章 粮食生产系统结构与功能 25

3.1 粮食总产子系统结构与功能 25

3.1.1 粮食单产因子分析 25

3.1.2 粮播面积因子分析 25

3.2 粮食单产子系统结构与功能 26

3.2.1 自然资源因子分析 26

3.2.2 社会资源因子分析 32

3.2.3 自然灾害因子分析 36

3.2.4 农田土壤因子分析 36

3.2.5 粮食作物因子分析 36

3.3 耕地面积子系统结构与功能 37

3.3.1 土地属性因子分析 37

3.3.2 农业结构因子分析 37

3.3.3 农业政策因子分析 38

3.3.4 社会发展因子分析 38

3.3.5 土地垦殖因子分析 38

3.4 粮播面积子系统结构与功能 39

3.4.1 耕地属性因子分析 39

3.4.2 种植结构因子分析 40

3.4.3 粮食政策因子分析 40

3.4.4 经济环境因子分析 41

3.4.5 复种指数因子分析 41

【本章小结】 41

·方法篇· 45

第四章 粮食生产系统研究方法 45

4.1 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45

4.1.1 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45

4.1.2 科学研究方法的类型 46

4.2 粮食生产系统研究的指导思想 47

4.2.1 唯物辩证法思想 47

4.2.2 系统科学思想 48

4.2.3 可持续发展思想 50

4.3 粮食生产系统研究的定量方法 51

4.3.1 数学方法 51

4.3.2 模型方法 51

4.4 粮食生产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 53

4.4.1 生态系统方法 54

4.4.2 系统工程方法 54

4.4.3 系统动力学方法 56

4.4.4 灰色系统方法 57

4.5 粮食生产研究的信息系统方法 59

4.5.1 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59

4.5.2 农业专家系统方法 59

【本章小结】 60

第五章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63

5.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63

5.1.1 GIS的定义 63

5.1.2 GIS的类型 64

5.2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66

5.2.1 GIS的发展渊源 66

5.2.2 GIS的发展过程 67

5.2.3 GIS的发展趋势 68

5.3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70

5.3.1 GIS的硬件系统 70

5.3.2 GIS的软件系统 72

5.3.3 GIS的技术系统 73

5.3.4 GIS的应用系统 74

5.4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76

5.4.1 数据输入功能 76

5.4.2 数据编辑功能 77

5.4.3 数据管理功能 79

5.4.4 数据操作功能 80

5.4.5 查询检索功能 82

5.4.6 整饰输出功能 82

5.5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83

5.5.1 GIS的开发模式 83

5.5.2 GIS的应用领域 84

5.5.3 GIS的应用途径 86

5.5.4 GIS的应用程序 87

5.6 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90

5.6.1 ARC/INFO的功能模块 90

5.6.2 ARC/INFO的主要特点 92

第六章 数据库管理系统概述 95

6.1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95

6.1.1 数据库 95

6.1.2 数据库管理系统 95

6.1.3 数据库系统硬件 96

6.1.4 数据库管理员 96

6.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发展 96

6.2.1 人工管理阶段 97

6.2.2 文件系统阶段 97

6.2.3 数据库技术阶段 98

6.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 98

6.3.1 数据定义语言 98

6.3.2 数据操纵语言 98

6.3.3 数据库运行控制系统 99

6.4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 99

6.4.1 数据库定义功能 100

6.4.2 数据库操作功能 100

6.4.3 数据库控制功能 100

6.4.4 数据通讯功能 100

6.5 VISUALFOXPRO数据库管理系统简介 100

6.5.1 VisualFoxPro的发展 100

6.5.2 VisualFoxPro的特点 101

·应用篇· 107

第七章 GIS与DBMS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07

7.1 GIS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07

7.1.1 国外应用状况综述 107

7.1.2 国内应用状况综述 108

7.2 DBMS在农业中的应用 108

7.2.1 国外应用状况综述 108

7.2.2 国内应用状况综述 109

7.3 中国农业统计地理信息系统 110

7.3.1 CAS/GIS的研制目标 110

7.3.2 CAS/GIS的系统组成 112

7.3.3 CAS/GIS的系统功能 113

7.3.4 CAS/GIS的技术特点 114

7.3.5 CAS/GIS的技术进展 115

7.3.6 CAS/GIS的应用途径 116

7.3.7 CAS/GIS的应用效益与前景 117

第八章 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数据库 123

8.1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与内容 123

8.1.1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123

8.1.2 空间数据库的内容 124

8.2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与内容 125

8.2.1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125

8.2.2 属性数据库的内容 126

第九章 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时序变化 129

9.1 粮食生产系统的时序研究方法 129

9.1.1 粮食生产系统发展阶段论 129

9.1.2 粮食生产系统发展台阶论 130

9.1.3 粮食生产系统发展渐变论 131

9.2 粮食总产子系统时序变化 132

9.2.1 粮食总产变化趋势分析 132

9.2.2 粮食总产变化驱动力分析 135

9.2.3 粮食总产动态预测分析 136

9.3 粮食单产子系统时序变化 138

9.3.1 粮食单产变化趋势分析 138

9.3.2 粮食单产变化驱动力分析 140

9.3.3 粮食单产动态预测分析 141

9.4 耕地面积子系统时序变化 142

9.4.1 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142

9.4.2 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分析 144

9.4.3 耕地面积动态预测分析 145

9.5 粮播面积子系统时序特征 146

9.5.1 粮播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146

9.5.2 粮播面积变化驱动力分析 148

9.5.3 粮播面积动态预测分析 149

【本章小结】 150

第十章 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潜力 151

10.1 粮食生产潜力的基本概念 151

10.2 粮食生产潜力研究进展 151

10.2.1 机制法 151

10.2.2 定位试验法 153

10.2.3 查分析法 153

10.3 粮食生产潜力计算方法 154

10.3.1 光合生产潜力计算 154

10.3.2 光温生产潜力计算 155

10.3.3 气候生产潜力计算 155

10.3.4 土地生产潜力计算 156

10.4 全国分县粮食生产潜力计算 156

10.4.1 分县粮食生产潜力计算方法 157

10.4.2 分县粮食生产潜力计算过程 159

10.4.3 全国粮食生产潜力比较分析 172

【本章小结】 177

第十一章 中国粮食生产系统区划 181

11.1 粮食生产系统区划理论与方法 181

11.1.1 粮食生产系统区划背景 181

11.1.2 粮食生产系统区划理论 182

11.1.3 粮食生产系统区划原则 182

11.1.4 粮食生产系统区划方法 183

11.2 粮食生产系统区划依据和指标 184

11.2.1 粮食生产系统区划依据 184

11.2.2 粮食生产系统区划指标 185

11.3 全国粮食生产系统区划方案 186

11.3.1 数据准备 186

11.3.2 区域划分 186

11.3.3 成果输出 186

11.4 中国粮食生产系统分区论述 192

11.4.1 东北大豆、玉米、春麦区 192

11.4.2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玉米、春麦区 192

11.4.3 黄上高原冬麦、玉米、杂粮区 193

11.4.4 黄淮海冬麦、玉米、大豆区 194

11.4.5 长江中下游双单季稻、麦、大豆区 195

11.4.6 西南单双季稻、麦、玉米区 197

11.4.7 华南双季稻产区 198

11.4.8 甘新春麦、玉米区 199

11.4.9 青藏春麦、青稞区 200

【本章小结】 201

第十二章 中国粮食生产系统空间变化 203

12.1 粮食生产系统空间变化研究方法 203

12.2 粮食总产子系统空间变化 204

12.2.1 粮食总产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204

12.2.2 粮食总产空间变化成因分析 207

12.2.3 粮食总产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207

12.3 粮食单产子系统空间变化 208

12.3.1 粮食单产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208

12.3.2 粮食单产空间变化成因分析 209

12.3.3 粮食单产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211

12.4 耕地面积子系统空间变化 212

12.4.1 耕地面积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213

12.4.2 耕地面积空间变化成因分析 214

12.4.3 耕地面积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216

12.5 粮播面积子系统空间变化 216

12.5.1 粮播面积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216

12.5.2 粮播面积空间变化成因分析 218

12.5.3 粮播面积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219

12.6 粮食生产系统综合变化 220

12.6.1 综合变化类型的划分 220

12.6.2 综合变化类型的分布 221

12.6.3 综合变化类型的发展 221

12.7 粮食供需空间变化 223

12.7.1 粮食供需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223

12.7.2 粮食供需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224

【本章小结】 227

SYNOPSIS 231

CONTENT 23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