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丛书  四书解读
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丛书  四书解读

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丛书 四书解读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建福著;黄济丛书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49909469
  • 页数:406 页
图书介绍:每个中国人必备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书。力求类似《古文观止》的作用,供读者随时学习和查阅。从文化的角度相对完整地体现中华文化经典命脉的内容,相对完整地体现各原文作者的主要思想观点和代表作品。(选篇可忽略与中小学语文教材重复的问题)从教育的角度成为语文等学科教与学的资源(素材)。本套图书是与中国教育学会共同开发。
《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丛书 四书解读》目录

导论 1

《论语》解读 1

引言:《论语》——修己安人之圣教 3

一、性近习远 学而不厌 14

性相近 习相远 14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5

学而知之 15

好古 敏以求之 16

学而时习之 17

学而不思则罔 18

思而不学无益 18

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 19

入太庙每事问 20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21

以能问于不能 22

学无常师 23

不好学之六蔽 24

何莫学夫诗 25

不学诗犹正墙面而立 26

诵诗授政 达而专对 27

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 28

何可谓好学 28

日知所亡 月无忘所能 29

知之好之而乐之 30

人歌而善 必反之和之 30

加我数年 31

下学而上达 32

二、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 33

有教无类 33

自行束脩未尝无诲 33

难与言 童子见 34

诲人不倦 35

为之不厌 36

子以四教 37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38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38

述而不作 39

吾无隐 无行而不与 40

鲤无异闻 诗礼传家 41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42

三、力不同科 因材施教 43

力不同科 射不主皮 43

苗而不秀 秀而不实 44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44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45

柴也愚 参也鲁 师也辟 由也喭 46

由也果 赐也达 求也艺 47

求退故进之 由兼人故退之 48

区以别矣 有始有卒 49

听其言而观其行 50

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51

少戒色 壮戒斗 老戒得 51

已升堂未入于室 52

四科之材 53

四、愤启悱发 循循善诱 55

愤启悱发 举一反三 55

言之三愆:躁 隐 瞽 56

知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 57

循循然善诱人 57

告诸往而知来者 59

起予者商也 60

闻一以知十 61

退而足以发 62

无所不说 非助我者 62

多问“如之何” 63

止乃吾止 进乃吾往 64

当仁不让于师 65

后生可畏 65

五、见贤思齐 从善改过 67

见贤思齐 6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8

修德 讲学 徙义 改过 68

改之为贵 69

闻过则幸 70

见其过而内自讼 72

过而不改是谓过 72

过则勿惮改 73

更过则人皆仰之 74

小人之过也必文 74

不迁怒 不贰过 75

吾日三省吾身 76

志道 据德 依仁 游艺 77

绝四之弊:意必固我 78

诲女知之 78

道听涂说 德之弃也 79

崇德 修慝 辨惑 80

六、修己安人 君子人格 81

君子学以致其道 81

君子博文约礼 82

君子有九思 82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83

君子质而文 84

君子有三变 85

君子贞而不谅 86

克己复礼为仁 86

行五者于天下为仁 87

刚毅木讷近仁 88

修己以安人 89

己立立人 己达达人 90

君子务本 本立道生 91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92

君子喻于义 93

君子谋道不谋食 94

士志于道 95

朝闻道 夕死可矣 96

杀身以成仁 96

匹夫不可夺志 97

守死善道 98

不降其志 不辱其身 98

巧言令色 鲜矣仁 100

人而不仁 如礼乐何 100

君子道者三 101

子罕言利 102

仁者先难后获 102

君子怀德 103

君子不器 104

何可以为成人 104

七、为政以德 有耻且格 106

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 106

为政以德 107

君子之德风 107

政者正也 108

政者不欲则无窃 109

其身正 不令而行 109

正其身则正人 110

居之无倦 行之以忠 111

先之劳之而无倦 111

君子之道四:恭 敬 惠 义 112

尊五美 屏四恶 113

孝悌施于有政 114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5

胜残去杀 116

有耻且格 117

居上必宽 为礼必敬 118

以礼让为国 119

君礼臣忠 119

举直错诸枉 120

赦小过 举贤才 121

知人举才远不仁 122

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 123

名不正则言不顺 124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125

富之教之 126

民无信不立 127

安之 信之 怀之 128

修文德以来之 129

八、一以贯之 尚中贵和 130

中庸为至德 130

不得中行 必也狂狷 131

允执其中 131

过犹不及 132

叩其两端而竭焉 133

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 134

吾道一以贯之 134

非多学而识之 135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36

四海之内皆兄弟 137

礼之用 和为贵 138

和而不同 139

勿欺而犯 139

可与立 未可与权 140

无適无莫 义之与比 141

乡原德之贼 142

唯仁者能好人恶人 142

乡人之善者好之 143

众好之 必察 144

学《易》可无大过 144

言寡尤 行寡悔 145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146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147

子哭之恸 148

欲速则不达 148

大德不逾闲 149

尽美又尽善 150

从心所欲不逾矩 151

吾与点也 152

《孟子》解读 157

引言:《孟子》——崇善施仁之睿智 159

一、人性本善 扩充四端 171

孟子道性善 言必称尧舜 171

尧舜与人同耳 172

圣人与我同类者 172

人皆可以为尧舜 173

仁义礼智根于心 174

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 176

人有四端 扩而充之 177

人性之善 犹水之就下 179

人有良知良能 181

人人有贵于己者 182

修其天爵 人爵从之 183

二、存心守身 与人为善 184

人异于禽兽者几希 184

尽心知性 存心养性 185

不失赤子之心 186

学问之道 求其放心 186

从其大体 思则得之 187

存心自反 无一朝之患 189

反身而诚 强恕而行 191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192

非义非道 不与不取 193

知其非义斯速已 194

人必自侮 然后人侮之 195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196

君子之守 修其身而天下平 197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98

养心莫善于寡欲 199

言无实不祥 200

声闻过情 君子耻之 201

事亲事之本 守身守之本 202

天下溺则援之以道 204

执中无权则贼道 205

三、尚志养气 行道取义 206

富贵不淫 贫贱不移 威武不屈 206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07

士尚志 居仁由义 210

君子志于道 不成章不达 211

必志于彀 必以规矩 212

有为者辟若掘井 213

养浩然之气 勿揠苗助长 213

舍生而取义 216

平治天下 舍我其谁 218

四、善教乐育 深造自得 220

无教则近于禽兽 220

教之以明人伦 221

善教得民心 222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223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224

一暴十寒 未能有生者 225

深造之以道 欲其自得之 226

博学详说 以反说约 227

则故言性 以利为本 228

诵诗读书 知人论世 229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30

其进锐者其退速 230

自暴自弃 不可与有言有为 231

中道而立 能者从之 232

五、发政施仁 推恩四海 234

发政施仁 必先鳏寡独孤 234

有仁义 何必曰利 236

五十步笑百步 238

为民父母 免于率兽食人 241

不嗜杀人 民归之 243

是不为 非不能 245

推恩足以保四海 246

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 248

得民心者得天下 250

仁则国兴 不仁则国废 252

仁之胜不仁 犹水胜火 253

六、民贵君轻 君正国定 254

民为贵 君为轻 254

民事不可缓 255

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 256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257

王顾左右而言他 258

见贤然后用之 259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260

君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 262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263

一正君而国定矣 264

《大学》解读 267

引言:《大学》——明德新民之善道 269

一、大学之道 278

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 278

知止有定 静安虑得 279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280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281

物格而后知至 282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83

二、明明德 285

三、作新民 287

四、止于至善 289

知其所止 289

缉熙敬止 290

盛德至善 291

贤其贤而亲其亲 293

五、知本 295

六、格物致知 296

七、诚意 298

毋自欺 慎其独 299

诚于中 形于外 299

君子必诚其意 300

八、正心修身 302

九、修身齐家 304

十、齐家治国 306

治国必先齐其家 306

一言偾事 一人定国 307

宜其家人 以教国人 309

十一、治国平天下 311

君子有絜矩之道 311

民之所好好之 313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 314

得众得国 失众失国 315

德本财末 财散民聚 316

善则得之 不善则失之 317

有容以能保子孙黎民 318

国以义为利 320

《中庸》解读 323

引言:《中庸》——中和位育之哲理 325

一、天命:率性修道 中和位育 334

二、时中:君子中庸而时中 337

三、鲜能:中庸至德鲜能久 338

四、行明:过犹不及 339

五、践行:由不明 故不行 341

六、大知:执其两端用其中 342

七、予知:择乎中庸而能守 343

八、服膺:得一善则拳拳服膺 344

九、可均:中庸难能 345

十、问强:和而不流 中立而不倚 346

十一、素隐: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348

十二、费隐:造端乎夫妇 察乎天地 350

十三、不远:忠恕违道不远 352

十四、素位:素位而行 反求其身 354

十五、行远:行远自迩 登高自卑 356

十六、鬼神:诚之不可揜 358

十七、大德:大德者必受命 360

十八、无忧:文王无忧 父作子述 362

十九、达孝:继人之志 述人之事 364

二十、问政:为政九经 从容中道 366

二十一、诚明:明则诚 诚则明 376

二十二、至诚:可与天地参 377

二十三、致曲:曲能有诚 至诚能化 379

二十四、前知:至诚之道 可以前知 381

二十五、自成:诚者成己而成物 383

二十六、无息:至诚无息而配天地 385

二十七、明哲:尊德性而道问学 388

二十八、自用:有位有德 敢作礼乐 390

二十九、取信:无征不信民弗从 393

三十、敦化:小德川流 大德敦化 396

三十一、至圣:至圣而配天 398

三十二、天德:至诚而知天地之化育 400

三十三、德化: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402

后记 40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