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培养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3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长梅,欧阳慧主编
- 出 版 社:九州图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01143116
- 页数:1418 页
第一编 教师的思想素质 3
第一章 教师的人生观 3
第一节 人生观及其形成 3
一、人生和人生观的涵义 3
二、人生观的形成 4
第二节 人生观的主要类型 6
一、剥削阶级的人生观 6
二、小生产者的人生观 8
三、无产阶级的人生观 9
一、教师应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 10
第三节 教师的人生观 10
二、教师人生观的具体表现 11
第二章 教师的人生价值 13
第一节 教师要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13
一、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13
二、教师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 15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本质 16
第二节 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涵义 17
一、价值的概念 17
二、人生价值的涵义 18
三、教师的价值和人生价值 19
一、教师的价值目标 20
第三节 教师应树立崇高的价值目标 20
二、教师的价值在于贡献 21
三、在四化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展现教师价值 21
第三章 教师的理想 23
第一节 理想是教师的精神支柱 23
一、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23
二、教师面临的挑战 25
第二节 教师的执着追求 27
一、树立职业理想,献身教育事业 27
二、做时代先锋,积极奋进 29
一、马克思主义是教师工作的理论基础 31
第一节 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 31
第四章 教师的信仰 31
二、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32
第二节 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33
一、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 34
二、共产主义是教师的奋斗方向 35
第三节 坚贞不渝地从事“为培育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伟大事业 37
一、教师的神圣职责 37
二、教师的光荣任务 38
三、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38
一、爱国主义的涵义 40
第五章 做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40
第一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40
二、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41
第二节 人民教师必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43
一、增强民族自尊心,保持民族气节 44
二、珍视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44
三、真挚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 45
四、热情地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45
第六章 教师要知法、守法和护法 4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法制 46
一、法制及其特征 46
二、社会主义的法律及其作用 47
三、社会主义法制及其要求 48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49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49
二、增强法制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50
第三节 人民教师应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带头人 51
一、知法是奉公守法的前提和基础 51
二、守法是奉公守法的关键 51
三、护法是人民教师的重要职责 51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涵义 55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及其特点 55
第一章 教师的职业道德概述 55
第二编 教师的道德素质 55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56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58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和要求 59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59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60
第二章 严谨治学,勤于进取 61
第一节 严谨治学,一丝不苟 61
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61
一、学无止境,知也无涯 62
二、实事求是,治学严谨 62
第二节 努力学习,刻苦攀登 62
二、孜孜不倦,勇于攀登 63
第三节 掌握知识,具有本领 64
一、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 64
二、精深的专业知识 64
三、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65
四、掌握必备的美育知识 65
五、要具备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 66
一、备大纲做到深浅适当 67
第三章 诲人不倦,认真授业 67
第一节 认真备课,写好教案 67
二、备教材抓住重点难点 68
三、备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69
四、备教法掌握授课技巧 70
第二节 讲授得法,生动活泼 71
一、内容正确,有理有据 71
二、双基落实,有点有序 72
三、语言生动,有声有色 73
一、解惑要有针对性 75
二、解惑要有启发性 75
第三节 热情解惑,重在启迪 75
三、解惑要治本 76
第四章 热爱学生,积极育人 77
第一节 热爱学生,平等待人 77
一、爱生要有深情 77
二、爱生要有分寸 78
三、爱生要有信任 78
四、爱生要一视同仁 79
第二节 教人有道,育人有方 80
一、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 80
二、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 80
四、因材施教地培育学生 81
三、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 81
一、做好识才工作 82
第三节 耐心育才,积极奉献 82
二、做好育才工作 83
三、做好重才、惜才工作 83
四、做好荐才工作 84
第五章 勇于科研,平等竞争 85
第一节 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85
一、科研是“源”,教学是“流”,科研应走在教学的前头 85
二、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必须从事科研 85
一、勤奋读书,善于思考 86
三、教师要以科研为先,教学为主 86
第二节 博览群书,积极科研 86
二、认真总结,大胆提笔 87
第三节 明确方向,选准课题 87
一、把握方向,百折不回 87
二、相互激励,共同提高 88
第四节 勇于开拓,不断创新 89
一、文人相亲,相互协作 89
二、勇于开拓,实事求是 89
一、总结评估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发挥 91
第六章 总结评估中的道德 91
第一节 总结评估的意义 91
二、总结评估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92
三、总结评估有助于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92
第二节 注重总结评估中的道德 92
一、依据标准 92
二、坚持原则 93
三、按照程序,公布结论 94
四、取长补短,戒骄戒躁 95
五、实践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95
一、人道主义的涵义及其产生 97
第七章 教师应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97
第一节 人道主义的渊源 97
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发展及其特征 98
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作用 102
第二节 教师要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103
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及其内容 103
二、教师要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103
第八章 教师应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106
第一节 社会公德及其特征 106
一、社会公德的涵义及其形成和发展 106
二、社会公德的内容 108
三、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 109
第二节 教师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110
一、教师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和作用 110
二、教师应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 112
第九章 教师的人际交往道德 114
第一节 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道德 114
一、以情育人,热爱学生 114
三、以才育人,亲切关心 115
四、以身示范,尊重信任 115
二、以言导行,诲人不倦 115
第二节 教师与同行交往中的道德 116
一、互敬互尊,同心同德 116
二、正直谦逊,真诚友爱 117
三、公开竞争,互相帮助 117
第三节 教师与学校领导交往中的道 117
一、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117
二、尽职尽责,各尽其能 118
三、秉公办事,大局为重 118
第四节 教师与学生家长交往中的道德 118
第五节 教师与社会交往中的道德 119
三、互通信息,相互理解 119
二、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119
一、平等相待,相互尊重 119
一、业缘型交往的道德要求 120
二、服务型交往的道德要求 120
三、业余型交往的道德要求 120
第六节 教师与外国人交往中的道德 121
一、自尊自重,不卑不亢 121
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21
三、注意礼仪,讲究文明 121
一、教师的道德行为 122
第一节 注重道德行为,培养道德品质 122
第十章 教师的道德活动 122
二、教师的道德品质 124
第二节 开展道德教育,加强道德修养 127
一、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127
二、道德修养不可忽视 131
第三节 进行道德评价,提高道德境界 135
一、教师的道德评价 135
二、教师的道德境界 139
二、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保证 145
一、专业知识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 145
第一章 教师的专业知识 145
第一节 教师专业知识的作用 145
第三编 教师的知识素质 145
三、专业知识是教师影响力的源泉 146
四、专业知识是教师创造力的基础 146
五、专业知识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素 146
第二节 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 147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 147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150
一、把握教师专业知识的特征 152
第三节 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 152
二、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 153
第二章 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 156
第一节 教育科学的内容及其体系 156
一、什么是教育 156
二、什么是教育科学 157
第二节 教育科学知识的作用 162
一、教育科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工具 162
二、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162
三、教育科学知识是合格教师的必备素质 163
二、灵活自如地运用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 164
一、融会贯通地把握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 164
第三节 教师掌握科学知识的基本要求 164
三、坚持不懈地学习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 165
第四编 教师的能力素质 169
第一章 教师的能力 169
第一节 教师的智慧能力 169
一、教师的观察能力 169
二、教师的思维能力 171
三、教师的想象能力 173
四、教师的记忆能力 175
一、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 180
第二节 教师的表达能力 180
二、教师的体语表现能力 184
第三节 教师的审美能力 188
一、教师审美能力的要求 188
二、教师审美能力的培养 190
第二章 教师的一般职业能力 192
第一节 教师的教育能力 192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 192
二、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 197
三、转化后进生的能力 203
四、指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213
五、教师“身教”的能力 216
一、设计教学环境的能力 220
第二节 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 220
二、选拔、培养学生干部的能力 223
三、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 225
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能力 229
第三节 教师的教学能力 232
一、备课能力 232
二、传授能力 233
三、组织能力 234
第一节 教师身体健康的意义 239
一、强壮的身体是开拓教育事业的重要保证 239
第一章 教师的身体素质 239
第五编 教师的身心素质 239
二、强壮的体魄有利于教书育人的各种活动 240
三、身体健康有益于提高教育劳动的效果 241
第二节 教师身体健康的标志 241
一、体魄健壮 241
二、精力充沛 242
三、头脑灵活 242
第三节 教师身体健康的要求 243
一、坚持锻炼,增强体质 243
三、预防疾病,积极治疗 244
二、劳逸结合,注重效率 244
第二章 教师的心理素质 246
第一节 教师感知心理 246
一、教师感知的特点 246
二、教师专门化感知的心理训练方法 250
第二节 教师表象心理 256
一、教育表象的功能 256
二、教师表象的心理训练方法 266
一、教师的思维类型 270
第三节 教师思维心理 270
二、教师思维的心理训练方法 279
第四节 教师情感心理 284
一、教师的情感特点 284
二、教师情感的心理训练方法 292
第五节 教师意志心理 295
一、教师的意志过程 295
二、教师的动机类型 297
三、教师意志的心理训练方法 299
第六节 教师注意的心理训练方法 304
一、教师注意范围的心理训练 304
二、教师注意稳定性的心理训练 306
三、教师注意灵活性的心理训练 308
第七节 教师个性心理训练方法 309
一、T组训练 309
二、角色训练 310
三、VMBR训练 310
四、抗羞训练 311
第八节 教师人格 312
一、教师人格的含义 312
二、教师人格的特征 312
四、影响教师人格形成的因素 315
三、教师人格的社会意义 315
五、教师良好人格的培养 317
第九节 教师智能 319
一、智能与智能结构的含义 319
二、教师智能构成的特点 320
三、教师智能开发与培养的必要性 321
四、教师智能开发与培养的可行性 321
五、教师智能开发与培养的方式及要求 322
第十节 教师职业才能 323
一、教师职业才能与其结构的含义 323
二、教师职业才能与教师智能的关系 324
四、教师职业才能形成与培养的条件 325
三、教师职业才能的形成与培养的必要性 325
五、教师职业才能形成与培养的主要途径 326
第十一节 教师角色 326
一、教师角色的含义 326
二、教师角色的主要特征 327
三、研究教师角色的意义 328
四、教师角色期望的含义 328
五、教师角色期望实现的过程分析 329
六、教师角色期望的结果分析 330
七、影响教师角色期望形成的因素分析 331
二、教师教育意志的功能 333
第十二节 教师教育意志 333
一、教师教育意志的含义 333
三、教师心理挫折的含义及其常见类型 334
四、教师对挫折的反应 335
五、教师心理挫折的成因 336
六、教师心理挫折的处理 337
第十三节 教师教育态度 339
一、教师教育态度的含义 339
二、教师教育态度的结构 339
三、教师教育态度的功效 341
五、教师常见偏见分析 342
四、教师偏见的含义 342
六、教师偏见的克服 343
第十四节 现代教师教育的心理学问题 344
一、现代教师教育的心理学原则 344
二、现代教师教育的心理学方法 348
三、现代教师教学原则的心理学分析 353
第十五节 教师心理健康 359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359
二、教师心理健康诊断 367
三、教师心理健康诊断方法 373
四、教师心理健康训练策略 378
第一节 班级与班集体 403
一、班级 403
第六编 班主任工作技能 403
第一章 组建班集体的技能 403
二、班集体 405
第二节 班集体的组建 405
一、组建班集体的原则和意义 406
二、组建班集体的技能 407
三、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 419
四、指导团队活动 425
五、协调班集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427
第一节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意义和内容 435
一、《规范》的意义 435
第二章 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技能 435
二、《规范》的内容 436
第二节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方法和要求 438
一、《规范》训练的方法 438
二、《规范》训练的要求 440
第三章 处理偶发事件的技能 446
第一节 关于偶发事件 446
一、何谓偶发事件 446
二、偶发事件的特点 446
二、调查研究弄清事实真相 447
一、及时平息防止事态扩大 447
第二节 处理偶发事件的技能 447
三、正确处理尽量挽回影响 448
四、协调善后巩固处理效果 449
五、积极减少偶发事件发生率的技能 450
第七编 教师的风仪素质 453
第一章 教师的文明风度 453
一、文明风度的涵义及作用 453
二、教师的风度要求 455
第二章 教师的端庄仪表 460
一、端庄仪表的涵义和作用 460
二、教师的仪表要求 461
第八编 教师的人际关系素质 465
第一章 教师人际关系的作用 465
一、产生合力,形成互补 465
二、联络感情,交流信息 467
三、互相帮助,互相激励 468
第二章 教师人际关系的结构 470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470
二、教师与教师的关系 470
三、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471
四、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 471
五、教师与社会的关系 472
第三章 教师人际交往的原则 474
一、平等交往的原则 474
二、互信互利的原则 475
三、互信互凉的原则 476
第九编 写作技能 479
第一章 教师常用文体写作技能 479
第一节 教师的教学文体 479
一、教案 479
二、听课记录 484
三、教学笔记 485
一、计划 486
第二节 工作文体 486
二、总结 491
三、家长信 500
四、操行评语 502
第三节 教师常用的其他文体 504
一、报告和请示 504
二、申请书 506
三、调查报告 507
四、简报 508
五、演讲辞 510
六、经济合同与协议 512
一、概说 515
第二章 电教应用 515
第一节 文字稿本 515
二、文字稿本的构成 516
三、文字稿本的写作 517
第二节 分镜头稿本 522
一、镜头及镜头组接技巧 522
二、分镜头稿本的格式 523
第十编 教学技能 531
第一章 教学语言技能 531
第一节 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531
二、 学科性 532
一、 教育性 532
四、 简明性 533
三、 科学性 533
五、 启发性 534
六、 可接受性 534
第二节 教学语言的构成要素 535
一、语音 535
二、语调 535
四、速度 536
五、响度 536
三、节奏 536
六、词汇 537
七、语法 537
第三节 教学语言技能的构成及作用 538
一、教学语言技能的构成 538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作用 538
第四节 课堂教学语言的分类和要求 542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分类 542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 543
第五节 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 553
二、课堂讲解的语言要求 554
一、导入课题的语言要求 554
三、归纳、总结的语言要求 555
附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556
第二章 教学演示与实验技能 572
第一节 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572
一、从教学方式的演变看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572
二、演示、实验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574
第二节 演示 575
一、演示在教学中的意义 575
二、演示的类型 575
三、演示技能的构成 582
四、演示的要求 583
第三节 示范 584
一、什么是示范 584
二、示范的基本要求 585
第四节 实验 587
一、什么是实验 587
二、运用实验法的要求 588
附 演示的艺术 590
一、什么是提问 595
二、提问的类型和特点 595
第三章 提问技能 595
第一节 概述 595
第二节 课堂提问的过程与要求 598
一、课堂提问的过程 598
二、课堂提问的要求 599
三、提问要求的主要内容 602
四、提问的原则 605
附 课堂提问的优化 606
第四章 讲授技能 627
第一节 讲授技能的要点 627
一、讲授要有科学性 627
三、讲授要有教育性 628
二、讲授要有适应性 628
四、讲授要有启发性 629
五、讲授要有情感性 630
六、讲授要有艺术性 630
第二节 讲授技能训练 631
一、讲述技能的训练 632
二、讲解技能的训练 632
三、讲读技能的训练 633
四、讲演技能的训练 634
附 讲解概念技能 635
一、板书的含义 644
第一节 板书的意义 644
第五章 板书技能 644
二、板书的功能 645
第二节 板书的内容和类型 646
一、教学板书的内容 646
二、板书的类型 650
第三节 教学板书的原则 655
一、内容精炼、重点突出 655
二、语言科学、准确 656
三、条理清晰、布局合理 656
四、形式多样、启发思维 656
五、书写规范、流畅、示范性强 657
六、板书与讲解相结合 658
第六章 教态变化技能 659
第一节 教态变化在教学中的意义 659
一、教态变化的意义 659
二、教态变化的作用 660
第二节 教态变化的类型 660
一、身体的动作 660
二、面部的表情 661
三、眼神的交往 662
四、适宜的停顿 662
第三节 教态变化的原则 663
五、声音的变化 663
第七章 导入技能 664
一、导入的功能 664
二、导入的类型 665
三、导入的过程 667
四、设计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668
第八章 反馈强化技能 670
第一节 反馈技能 670
一、反馈的条件和意义 670
二、实现教学反馈的方法 671
三、反馈的要求 674
第二节 强化技能 675
一、强化的类型 675
二、强化的时机 677
三、强化的要求 678
第九章 组织教学的技能 679
第一节 教学组织的目的 679
一、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 679
二、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 679
一、按教师行为划分 680
第二节 教学组织技能的类型 680
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 680
五、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680
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680
二、按教学过程划分 685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严密组织教学过程 686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86
第三节 教学组织的原则和要求 687
一、组织的原则 687
第四节 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 688
二、组织的要求 688
一、吸引注意 689
二、创造气氛 691
三、激发兴趣 693
四、增强参与感 695
五、掌握节奏 697
六、应变与控场 700
七、讨论的组织 703
一、结束的作用 706
二、结束的类型 706
第一节 结束的作用与类型 706
第十章 结束技能 706
第二节 结束的过程及原则 711
一、结束的过程 711
二、结束的原则 711
第三节 结课的艺术 711
一、巩固新授的艺术 712
二、布置作业的艺术 715
二、钻研教材的步骤 717
一、钻研教材的意义 717
第一节 钻研教材 717
第十一章 教学准备技能 717
三、钻研教材的方法 718
四、钻研教材的要求 719
第二节 了解学生 720
一、了解学生的意义 720
二、了解学生的具体内容 721
三、了解学生的方法 721
第三节 选择教法 723
一、什么是教学方法 723
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723
一、借鉴资料的重要意义 724
二、教师应具有借鉴资料的能力 724
三、选择教学方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24
第四节 借鉴资料 724
三、资料的搜集和积累 725
四、材料的分类与整理 726
五、资料的借鉴 726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技能 728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编制 728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728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方式 728
三、编制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方法 734
二、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736
第二节 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736
一、教材的知识结构 736
第三节 课的类型和结构 737
一、课的类型 737
二、课的结构 739
第四节 教学方案的编制 743
一、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的编制 743
二、单元教学计划的编制 745
三、课时计划的编制 746
第五节 教学媒体的选择 750
一、教学媒体的种类 750
二、媒体传递信息内容的特征 751
三、媒体的教学特性 752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 755
五、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759
第六节 学习者认知特征的分析 761
一、计划学习的阶段 761
二、设计教学的活动 763
第七节 设计教学的程序 767
一、教学目标 767
二、导入课题 768
三、提供材料 768
七、判断理解 769
九、结束 769
八、是否有新课题 769
四、分析综合 769
六、巩固运用 769
五、得出结论 769
第十三章 课堂纪律管理技能 770
第一节 课堂纪律管理技能概述 770
一、课堂纪律管理的意义 770
二、课堂环境的特点 770
三、课堂纪律的类型 771
四、课堂违纪行为的主要表现 772
五、课堂违纪行为的主要原因 773
第二节 课堂纪律管理技能的基本内容 774
一、课堂违纪行为预防控制技能 774
二、课堂违纪行为处理技能 775
第十一编 教学演讲的技巧 781
第一章 开场技巧 781
第一节 教学演讲的“虎头”开场 781
一、先声夺人破万难 781
二、不要紧张,“大胆地往前走” 782
三、上台一刹那 783
四、说好开场白 783
五、来自教学实践的教学开场的要求 785
第二节 课堂上的第一句话怎样讲 786
一、导入式 786
二、开宗明义式 786
三、故事式 787
四、突兀而起式 787
五、悬念式 787
六、趣味式 787
七、朗诵式 787
八、警策式 787
二、开启思维 诱发思考 788
一、引起兴趣 集中注意 788
第三节 导语——开启新课的金钥匙 788
九、提问式 788
三、画龙点睛 突出重点 789
四、承上启下 架桥过渡 789
第四节 “入课语”要一锤定音 790
一、思维定向 790
二、内容定旨 790
三、感情定调 791
四、神韵定谱 791
五、语调定格 791
一、教学演讲对语言的基本要求 793
第二章 语言技巧 793
第一节 教学演讲的语言要求 793
二、修辞是重要的演讲语言技巧 794
三、重复的使用 797
四、数字的魅力 798
五、妙语连珠 799
六、语言干净,避免口头禅 799
七、来自教学实践的教学语言特色 800
第二节 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甜”一点 800
第三节 教学语言的响度要适当 801
第四节 教师课堂语言的“七性” 803
二、准确性 804
三、逻辑性 804
一、思想性 804
四、趣味性 805
五、启发性 805
六、节奏性 805
七、规范性 806
第五节 讲课语言要做到“五要” 806
一、讲课语言要精确 806
三、讲课语言要生动 807
二、讲课语言要明白易懂 807
四、讲课要注意语调 808
五、讲课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讲究说话的方式,考虑说话的效果 808
第六节 模糊语言在教学中的妙用 809
第七节 “断课”的技巧 810
第八节 趣味性——教学语言的味精 811
一、用词精妙有趣 812
二、表达灵活、艺术 812
三、情感充沛,全神贯注 813
第一节 掌握好教学演讲的节奏 814
一、教学演讲的速度 814
第三章 节奏与体语技巧 814
二、教学演讲中的停顿 816
三、教学演讲的重音 818
四、教学演讲的声调 818
五、掌握好整个课堂的节奏 819
附 节奏——讲课成功的要素 820
第二节 口才是综合语言 822
一、服饰 822
二、体态 822
四、手势 823
三、手的动作 823
五、目光 824
六、表情 824
七、姿态 824
八、站有站相 825
九、坐有坐相 825
十、交谈距离 825
附 态势语与课堂教学 826
第四章 驾驭课堂气氛,控制演讲场面 829
一、主动式控场的几种方法 829
二、被动式控场的几种方法 830
第一节 寓幽默风趣于教学演讲之中 832
第五章 幽默技巧 832
第二节 幽默——有效的教育手段 837
附 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创造幽默 838
第六章 教学演讲的举例 840
一、例子要有典型性 840
二、举例要有针对性 841
三、举例要有贴切性 841
四、例子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841
第七章 结尾技巧 843
一、教学演讲结尾的要求 843
附:名人演讲艺术欣赏 844
二、教学演讲“豹尾”应注意的问题 844
三、巧用结尾的范例 844
精辟独到 入木三分——鲁迅的演讲艺术 846
博大精深 气魄宏伟——孙中山的演讲艺术 847
才华横溢 妙语连珠——陶行知的演讲艺术 849
文情并茂 激情洋溢——闻一多的演讲艺术 851
风格独特 妙趣横生——毛泽东的演讲艺术 852
逻辑严密 气势贯通——周恩来的演讲艺术 853
满怀激情 爱憎分明——郭沫若的演讲艺术 855
关注青年 传播科学——杨振宁的演讲艺术 856
数学泰斗 语言大师——华罗庚的演讲艺术 857
虚怀若谷 厚积薄发——钱学森的演讲艺术 859
绘声绘色 风度翩翩——李燕杰的演讲艺术 860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曲啸的演讲艺术 861
慷慨激昂 热情洋溢——列宁的演讲艺术 862
主旨简明 中心突出——丘吉尔的演讲艺术 864
结构严谨 简短有力——戴高乐的演讲艺术 865
三、自学中努力与兴趣相结合的原则 869
二、教学的启发原则 869
一、知行联系及学思结合的教学法原则 869
第一节 孔子论教学方法 869
第一章 教育家论教学法 869
第十二编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869
四、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 870
五、教学的身教原则 870
第二节 墨子的教学方法观 870
一、“量力之所能致” 870
二、“察类明故” 870
三、重譬喻,又重抽象思考 871
第三节 孟子论教学法 871
一、他律的、外铄的原则 872
二、以“闻”与“见”的感情认识为基础,使“知”进入理性阶段的原则 872
第四节 荀况论教学方法 872
第五节 《学记》中的教学方法理论 873
一、教者要心诚,尽其材 873
二、要适当处理“多”、“寡”、“易”、“止”关系 873
三、教学“知其心” 873
四、教学要“及时而教” 874
五、循序进行问答的方法 874
六、教学要善于启发诱导 874
七、教学要掌握预、时、孙、摩的方法 874
二、重视实践、强调身教 875
第六节 郑玄论教学方法 875
一、采取“问难”“启发”的教学方式 875
第七节 张载论教学方法 876
一、要根据学生的难易情况因材施教 876
二、要鼓励学生立志“生疑”自强不息 876
三、要教育学生,虚心无我 877
第八节 王安石的“三舍法” 877
第九节 朱熹论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878
一、“穷理”和“笃行”并重 878
二、积极教导 878
第十节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教法原则 879
三、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的学习方法 879
第十一节 王夫之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知识和“知行统一”观点 880
第十二节 杨贤江提倡自学自得重视能力培养 881
第十三节 陶行知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 882
第十四节 徐特立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 883
一、“劳力与劳心并进,手和脑并用” 883
二、科学的大众化,要靠典、显、浅 883
三、总结了一套“定量”、“有恒”、“经常”、“量力”的自修读书方法 883
第十五节 陈鹤琴的“活教育”方法 884
第十六节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 884
第十七节 柏拉图的阶段教育思想及其做法 885
第十八节 亚里斯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及其按年龄阶段进行教学的方法 886
第十九节 夸美纽斯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887
一、直观 887
二、循序渐进 888
三、启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和主动性 888
四、教学要彻底与巩固 888
第二十节 昆体良的早期教育思想和教学法观点 889
第二十一节 裴斯塔洛齐的要素教育论和各科教学法 890
一、要素教育论 890
二、各科教学法 890
第二十二节 赫尔巴特的阶段教学法 891
第二十三节 第斯多惠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893
第二十四节 乌申斯基论教学、教学原则和课堂教学 894
第二十五节 杜威的教学理论简介 895
一、关于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896
二、关于教学方法 896
三、关于教学上的“三中心” 897
第二十六节 皮亚杰论活动教学法 897
第二十七节 赞可夫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原则 898
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898
二、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898
第二十八节 赞可夫的实验教学法 899
三、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的原则 899
第二十九节 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学方法 902
一、教学与教育相渗透 902
二、教学与发展的统一 902
三、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903
四、手脑并用 904
五、课内课外相结合 904
第三十节 巴班斯基论教学方法的基本观点 905
一、以完整性的观点看待教学方法 905
二、以相互联系的观点看待教育方法 905
三、以动态的观点看待教学方法 906
第一节 巴班斯基的分类法 907
第二章 教学法的分类 907
第二节 斯卡特金分类法 910
第三节 严成志的分类法 918
第四节 齐亮祖的分类法 923
第五节 李刊文的分类法 927
第三章 常用教学法 929
第一节 讲授法 929
第二节 谈话法 930
第三节 提问法 932
附 课堂提问三忌 934
第四节 讨论法 935
附1 讨论式教学法 936
附2 怎样组织辩论会 941
附3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基本功 941
第五节 练习法 942
第六节 复习法 947
一、复习的意义 947
二、复习的类型 947
三、复习的方法 948
第七节 演示法 948
第八节 实验教学法 949
第九节 实习法 950
第十节 读书指导法 951
第十一节 利用插图教学法 952
第十二节 欣赏法 953
第十三节 发表教学法 953
一、语言文字的发表 953
二、美术、工艺的发表 954
三、音乐舞蹈和戏剧的发表 954
第十四节 参观法 954
一、参观的种类 954
二、参观的步聚 955
第一节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956
第四章 国内外新教学法 956
附1 魏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957
附2 魏书生怎样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958
附3 魏书生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方法 960
附4 魏书生怎样培养学生的效率感 962
第二节 邱学华尝试教学法 965
第三节 吕敬先小学语文能力整体发展的实验 973
一、改革识字教学 974
二、观察、说话、写话教学 974
第四节 马芯兰四性教学法 976
二、思维的灵活性 977
一、思维的敏捷性 977
三、思维的深刻性 978
四、思维的独创性 978
第五节 知识结构单元教学法 978
第六节 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981
第七节 “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 982
第八节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 985
一、培养自学数学能力 985
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985
三、教学中灵活掌握三个环节与四种课型 985
一、划分发现过程,确定教学要求 986
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状态 986
第九节 引导发现法 986
二、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 987
三、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情况 987
第十节 发展性教学法 987
一、自学(阅读、预习、准备、尝试) 988
二、问题(提问、启发、质疑) 988
三、实验(观察、考察、调查、直观教具、图表) 988
四、讨论(议论、辩论、问答) 989
五、归纳(小结、系统、结构) 989
八、发现(探索、研究) 990
七、练习(训练、操练) 990
六、讲述(讲授、讲解、课堂辅导、个别辅导) 990
九、设计(创造、科研) 991
十、控制 991
第十一节 引探教学法 992
一、“引探教学法”的程序 992
二、“引探教学法”的特点 993
三、“引探教学法”的依据和教学原则 993
四、实验效果与问题 994
第十二节 四环节智能定型单元教学法 994
一、指导自学 994
四、单元梳理 995
二、启发点拨 995
三、作业设计 995
第十三节 综合程序教学法 996
一、综合程序教学法的特点 996
二、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运用 996
第十四节 点拨教学法 997
一、激学导思 997
二、引议释疑 997
三、点拨提高 997
三、分学课与习课 998
二、分学习组 998
四、精练强化 998
一、分程度级 998
第十五节 “四分”教学法 998
四、分读、做、改、比四个步骤 999
第十六节 小学“六因素单元教学法” 999
第十七节 语文自学辅导教学 1000
第十八节 结构——定向教学 1001
第十九节 八字教学法 1003
一、八字教学法的程序 1003
一、几个基本的理论观点 1004
第二十节 三维——思辩——效应课堂教学 1004
二、配套改革 1004
二、三维——思辩——效应课堂教学程序 1005
三、功能与效应 1006
第二十一节 八步读书法 1007
第二十二节 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 1008
一、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的程序 1008
二、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的意义 1008
第二十三节 五让教学法 1009
第二十四节 解决问题教学法 1009
第二十五节 设计教学法 1010
第二十七节 个别规定教学法 1011
第二十六节 合同教学法 1011
第二十八节 脱钩教学法 1012
第二十九节 五段教学法 1012
第三十节 弗雷内教学法 1013
第三十一节 暗示教学法 1014
第三十二节 铃木教学法 1014
第三十三节 促进教学法 1015
第三十四节 超前学习教学法 1015
第三十六节 道尔顿制教学法 1016
第三十五节 自治教学法 1016
第三十七节 实质性评价教学法 1017
第三十八节 微型教学法 1018
第三十九节 期望教学法 1018
第五章 各学科教学法选萃 1020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教学法 1020
一、实行四个结合 1020
二、采用“讲、看、听、议、做”五种方法 1020
一、小学语文快乐教学法 1021
二、八字教学法 1021
第二节 小学语文课教学法 1021
三、说话训练法 1022
四、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 1022
第三节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法 1023
第四节 自然课教学法 1024
一、设置情景法 1024
二、无疑生疑法 1024
三、逆向理顺法 1025
第五节 政治课教学法 1025
一、政治课五步教学法 1025
一、语文导读法 1026
二、政治课课堂答辩式教学法 1026
第六节 中学语文课教学法 1026
二、整体回环阅读法 1027
三、语文课四步教学法 1028
四、文言文五步教学法 1029
五、作文目标教学法 1029
六、长文短教法 1030
七、作文四步教学法 1031
八、读写结合法 1031
九、读写教练法 1032
十三、“四步一讲”教学法 1033
十二、悬念教学法 1033
十一、“引、联、理、磨”法 1033
十、探微发隐法 1033
十四、语文导学法 1034
十五、引读教学法 1034
十六、探讨式教学程序法 1034
十七、“一条龙”教学法 1035
十八、三段教学法 1035
十九、迁移教学法 1035
二十二、变序教学法 1036
二十一、灵感触动法 1036
二十、求异思维训练法 1036
二十三、推敲教学法 1037
二十四、思路教学法 1037
二十五、卡片辅助教学法 1037
二十六、句子教学法 1037
二十七、散文语言品味法 1038
二十八、写作分格教学法 1038
第七节 中学英语课教学法 1038
一、英语和谐教学法 1038
三、听说教学法 1039
二、英语听说训练的10种方法 1039
四、直接教学法 1040
第八节 中学数学课教学法 1041
一、数学课练习教学法 1041
二、数学课五疑教学法 1041
三、数学应用题分段教学法 1042
四、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 1043
第九节 物理课教学法 1044
一、物理课三段教学法 1044
二、物理四步教学法 1044
一、化学课三边程序教学法 1045
第十节 化学课教学法 1045
二、化学七环节课堂教学法 1046
第十一节 历史课教学法 1047
一、历史课“读讲议练”教学法 1047
二、开启学生智能的五字三段教学法 1048
第十二节 地理课教学法 1049
一、地理课三环四扣教学法 1049
二、地理课四层次教学法 1050
第十三节 初中生物“引导-探索-归纳”教学法 1051
第十四节 体育课“放”与“收”相结合教学法 1051
二、综合课的一般结构 1053
一、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1053
第一节 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 1053
第六章 课堂结构与教学环节 1053
三、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实验 1054
四、课堂结构改革的十种类型 1057
五、四种课堂结构 1057
六、语文整体型课堂结构 1058
七、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程序 1058
八、课堂教学模式 1059
九、我国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动向 1060
十、课堂教学类型的研究概况 1061
十一、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 1062
十二、语文三课型课堂结构 1063
十三、阅读课堂教学的几种新结构 1063
十四、语文三环五步,练为主线的课堂结构 1064
十五、语文课培养自学能力的课堂结构 1065
十六、小学教学“三段式”课堂教学结构 1066
十七、思想品德课的几种课堂教学结构 1067
十八、历史课培养自学能力的课堂结构 1068
第二节 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法 1069
一、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1069
二、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 1070
四、备课应掌握的基本观点 1071
三、备课的基本要求 1071
五、怎样备好课 1072
六、什么是一堂好课 1074
七、上好一节课的五个基本要求 1075
八、怎样上好一堂课 1075
九、上好一堂课的心理因素 1077
十、怎样听课和评课 1078
十一、课外辅导的方法 1079
十二、学生课外作业的特点、意义及作业布置的要求 1081
十三、作业的批改和讲评 1083
十四、作业的批改和讲评要求教师努力做到 1084
十五、怎样指导学生做作业 1085
十六、怎样科学安排作业减轻课业负担 1086
十七、考试的种类和意义 1086
十八、试卷中的几种题型 1087
十九、考试工作的基本要求 1089
二十、考试的方式方法 1089
二十一、考试的命题 1090
二十二、考试命题应掌握的原则 1091
二十三、考试的战绩评选 1091
二十四、考试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092
三、整体入手,提纲导读 1094
二、习题为纲,自行探索 1094
一、由“扶”到“放”,举一反三 1094
第一节 指导学生自学的几种方法 1094
第七章 培养学生的智能 1094
四、存疑质疑,深究关键 1095
五、温故知新,迁移学习 1095
第二节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六个层次 1095
一、培养提问兴趣,鼓励质疑问难 1096
第三节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1096
六、综合串联法 1096
五、科学探索法 1096
四、演变移植法 1096
三、结构摸进法 1096
二、逻辑整理法 1096
一、基础阅读法 1096
二、逐步提高要求,指导学生会问 1097
三、倡导即席提问,培养应变能力 1097
第四节 学生智能的培养方法 1098
一、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098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七种方法 1100
三、把培养能力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 1101
一、指导学生自觉控制,培养有意注意 1102
二、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102
第五节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1102
三、在教学中,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互相转换的群组织教学 1103
第六节 怎样提高记忆能力 1103
一、要注意记忆的心理因素 1103
二、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 1104
附 培养学生记忆力的种种记忆方法 1106
三、提供反馈的机会 1115
六、采用合适的认知模式 1115
五、指导学生概括材料 1115
四、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我提问 1115
二、证明与讨论适当的再认知活动 1115
一、让学生每天记“学习日记” 1115
第七节 培养学生思维技能的方法 1115
七、采用合适的学习模式 1116
第八节 怎样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1116
一、要设置一个激励创造力发挥的情景 1116
二、要培养创造的志向和意志力 1117
三、要打好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 1118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 1118
五、发挥想象和灵感的作用 1119
附 培养创造型人才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1119
一、坚定方向,战胜自己 1120
第九节 怎样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1120
二、独立思考,防止盲从 1121
三、掌握武器,科学分析 1121
四、自我反省,及时反馈 1121
五、自我管理,积极实践 1121
第十节 怎样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 1122
一、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1122
二、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有关基本知识 1122
三、练习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1122
一、实验能力的培养方法 1123
第十一节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方法 1123
二、能力考查 1124
第十二节 学生笔记能力的培养 1125
一、培养学生笔记能力的意义 1125
二、指导学生做笔记 1125
三、怎样做好笔记 1125
第八章 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与行为问题 1126
第一节 走出学习低谷 1126
一、有“优”就有“差” 1126
二、“差生”与“差科” 1127
三、你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 1128
四、以失败为师 1130
五、究竟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1131
六、动手做起来 1133
七、人不可能永远站在顶峰 1134
八、抛掉情感的包袱 1135
九、投入全副力量 1138
第二节 消除学习疲劳 1139
一、疲劳是怎样产生的 1139
二、她为什么乐此不疲 1141
三、掌握几种消除疲劳的方法 1142
四、善于发现自己产生疲劳的规律 1144
第三节 战胜厌学心理 1145
一、厌学症候群 1145
二、厌学原因解析 1147
三、厌学的表现之一及对策 1148
四、厌学的表现之二及对策 1149
五、厌学的表现之三及对策 1150
第四节 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 1152
一、不良习惯表现种种 1152
二、习惯是怎样形成的 1154
三、你必须改变这些坏习惯 1155
一、解开学习焦虑之谜 1158
第五节 克服学习焦虑 1158
二、扼制焦虑的万灵会式 1160
三、把握住独立的今天 1161
四、把焦虑撵出你的思想 1162
五、不要让小事使你垂头丧气 1163
六、适应无可避免的事实 1164
七、做一个快乐的人 1165
第九章 名人的学习方法举隅 1167
第一节 马克思:读书注重笔记 1167
第二节 列宁:善于独立思考 1168
第三节 毛泽东:读书笔记“六式” 1169
第四节 鲁迅:巧妙的读书“六法” 1170
第五节 郭在贻:研究应当注意“四点” 1171
第六节 华罗庚:读书贵在融会贯通 1172
第七节 黄侃:精习·严谨·谦虚 1173
第八节 梁启超:抄书阅读法 1174
第九节 冯友兰:读书“四要诀” 1174
第十节 钱钟书:博闻强志 深思慎取 1176
第十一节 刘叶秋:略读与精读 1177
第十二节 缪钺:熟读与深思 1177
第十三节 孔子:多问·多闻·多见·多识 1178
第十四节 孟子:专心有为 渐进有恒 1179
第十五节 朱熹:妙喻说学习 1180
第十六节 陆九渊:学习贵自立自得 1180
第十七节 杨简:百世宗师话学习 1181
第十八节 黄宗羲:学习要富有创造性 1182
第十九节 顾炎武:抄书入手做学问 1183
第二十节 王夫之:知学·好学·乐学三境界 1184
第二十一节 陶行知:“行是知之始” 1185
第二十二节 胡绳:写好文章有妙法 1185
第二十三节 严济慈:读书要靠自己去“听、看、用” 1186
第二十四节 竺可桢:追踪学习法 1187
第二十五节 苏霍姆林斯基:学会培养记忆力 1188
第十三编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1193
第一章 学习的心理基础 1193
第一节 感知与学习 1193
一、感知的本质 1193
二、感知觉心理活动有其自己的特性和规律 1193
三、人的感知觉中,视听感知占重要地位 1194
四、感知与观察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194
第二节 注意与学习 1197
一、注意的本质 1197
二、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1197
三、注意的特性 1198
四、如何充分发挥注意在学习中的作用 1199
第三节 记忆与学习 1199
一、记忆的本质 1199
二、记忆分为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 1199
三、记忆力的能量 1200
四、记忆心理活动的规律 1200
五、记忆的方法 1201
六、与遗忘作斗争 1202
一、想象的本质 1203
第四节 想象与学习 1203
二、想象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204
三、培养青少年想象力的方法 1205
第五节 思维与学习 1206
一、思维的本质 1206
二、思维的结构 1207
三、思维的种类 1207
四、我国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 1208
五、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 1209
第六节 情感与学习 1211
一、情感的本质 1211
三、青少年情感的特点 1212
二、情感具有几种特性 1212
四、情感在人的学习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1213
五、在学习中培养情感的方法 1213
第七节 意志与学习 1214
一、意志的本质 1214
二、意志心理的特征 1215
三、青少年意志发展的特点 1215
四、意志品质在学习中的作用 1216
五、在学习中培养意志的方法 1216
第八节 动机与学习 1218
一、动机的本质 1218
二、学习动机的特征 1219
三、动机的功能 1220
四、学习动机的年龄阶段性和差异性 1220
五、在学习中培养学习动机的方法 1220
第九节 态度与学习 1221
一、学习态度的本质 1221
二、学习态度的特征 1221
三、学习态度的功能 1222
四、学习态度的种类 1222
五、学习态度发展的阶段性与差异性 1223
六、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1223
七、培养学习态度的方法 1223
八、改变不良学习态度的方法 1224
第一节 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 1226
一、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的实质 1226
第二章 学习的原则 1226
二、贯彻学习的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的方法 1227
第二节 目的性原则 1228
一、学习目的性原则的实质 1228
二、培养正确学习目的的方法 1229
一、实事求是原则的实质 1230
二、贯彻实事求是学习原则的方法 1230
第三节 实事求是原则 1230
第四节 自觉性原则 1232
一、学习自觉性原则的实质 1232
二、贯彻学习自觉性原则的方法 1232
第五节 循序渐进原则 1234
一、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的实质 1234
二、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方法 1235
第六节 学思结合原则 1236
一、学思结合原则的实质 1236
二、坚持学思结合原则的方法 1237
一、博专结合原则的实质 1238
第七节 博专结合原则 1238
二、贯彻博专结合原则的方法 1240
第八节 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原则 1241
一、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原则的实质 1241
二、贯彻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原则的方法 1242
第九节 劳逸结合原则 1243
一、劳逸结合原则的实质 1243
二、贯彻劳逸结合原则的方法 1243
一、终身学习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244
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1244
第十节 终身学习原则 1244
三、贯彻终身学习原则的方法 1245
第三章 学习方法 1247
第一节 读书学习法 1247
一、读书学习法的本质 1247
二、读书方式分类 1247
三、运用读书学习法的要求 1248
第二节 模仿学习法 1249
一、模仿学习法的本质 1249
第三节 讨论学习法 1250
一、讨论学习法的本质 1250
二、模仿学习法的作用 1250
三、运用模仿学习法的要求 1250
二、讨论学习法的作用 1251
三、运用讨论学习法的要求 1251
第四节 调查研究学习法 1252
一、调查研究学习法的本质 1252
二、调查研究法的作用 1253
三、运用调查研究法的要求 1253
四、调查研究的几种方法 1253
一、实践学习法的本质 1255
第五节 实践学习法 1255
二、实践学习法的作用 1256
三、运用实践学习法的要求与方式 1256
第六节 识字学习法 1259
一、识字学习法的历史渊源 1259
二、识字学习法的种类 1259
第七节 最优化学习方法 1261
一、最优化学习方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1261
二、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学习方法 1261
三、黎世法的中学生最优学习方法 1263
一、程序学习法 1265
第八节 现代西方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几种学习方法 1265
二、范例学习法 1266
三、接受学习法 1267
四、发现学习法 1268
五、探究学习法 1269
六、“掌握学习”法 1270
七、“积极学习”法 1271
第十四编 学会读书 1275
第一章 读书的情趣 1275
一、“读书乐”情趣 1275
二、“三境界”情趣 1275
三、“易安”情趣 1276
四、“吃书”情趣 1277
五、“淫书”情趣 1278
六、“宏约深美”情趣 1279
七、“升华”情趣 1280
八、“警枕”情趣 1281
九、“喝墨水”情趣 1281
十、褚水敖的十二个“不亦快哉”情趣 1282
第二章 读书的方法 1284
一、分类读书法 1284
二、层次读书法 1285
六、发现式读书法 1286
五、练习注意法 1286
三、循序渐进法 1286
四、渗透法 1286
七、全读法与分读法 1287
八、循环阅读法 1287
九、对比读书法 1287
十、三步阅读法 1287
十一、SQ3R法 1288
十二、求一读书法 1288
十三、厚薄法 1288
十四、质疑读书法 1288
十六、“观大略”与“结构式”读书法 1289
十五、泛读法 1289
十七、框架式读书法 1290
十八、鲸吞牛食法 1290
十九、概念阅读法 1291
二十、审题读书法 1291
二十一、竭泽而渔法 1291
二十二、快速阅读法 1292
二十三、交替阅读法 1292
二十四、最佳时间法 1292
二十五、数量优化法 1292
二十七、多管窥豹法 1293
二十六、多种渠道法 1293
二十九、三余三上法 1294
三十、群体外向法 1294
三十一、求入求出法 1294
二十八、博采群尖法 1294
三十二、八面受敌法 1295
三十三、“回讲”读书法 1295
三十四、“书评”读书法 1295
三十五、“运用”读书法 1296
三十六、理论书籍阅读法 1296
一、教育是一门科学 1301
第十五编 中外教论荟萃 1301
教育艺术和方法 1301
二、教育艺术 1302
三、陶冶和磨练学生 1304
四、了解、尊重、爱护学生 1306
五、掌握学生的发展水平、学习心理 1308
六、唤起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1311
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发现 1314
八、启发式教学 1317
九、教学生如何学 1319
十、因材施教 1321
十一、对学生严格而不粗暴 1323
十二、注重正面教育 1327
十三、实践教育 1328
十四、寓教于乐 1330
十五、帮助后进的学生 1332
教师 1334
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1334
二、尊师重道教学相长 1336
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339
四、献身教育事业 1340
五、教师的职责 1342
六、教师的品格 1344
七、教师素养 1346
八、师表和身教 1349
九、教育者必受教育 1352
十、庸师误人子弟 1354
求学与治学 1356
一、学需立志 1356
二、勤学苦读 1358
三、博学贯能 1360
四、好思穷理 1362
五、贵疑好问 1364
六、循序渐进 1366
七、学以致用 1367
附:优秀教师经验录 1369
一、值得憧憬的美好事业 1369
二、你可以成为一名好教师——谈我的教学生涯兼答青年教师问 1372
三、不可磨灭的记忆 1375
四、我的成师之路 1378
五、对未来的同行说句知心话 1381
六、谈谈教师的基本素养 1384
七、要先做个好学生 1387
八、知识·教学·爱心 1388
九、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1391
十、为人师表,塑造美的心灵 1393
十一、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396
十二、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取 1398
十三、从一个错字说起 1400
十四、在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Maya 2018完全实战技术手册》来阳编著 2019
- 《教师新观念》王丽琴主编;吕萍,朱爱忠,严红等编委 2019
- 《高等教育双机械基础课程系列教材 高等学校教材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第5版》吴宗泽,罗圣国,高志,李威 2018
-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工作手册》(荷)瑞克·考斯林克(RikGosselink) 2020
- 《微生物培养与显微检验》李晶主编 2018
- 《战略情报 情报人员、管理者和用户手册》(澳)唐·麦克道尔(Don McDowell)著 2019
- 《实用内科手册》黄清,阮浩航主编 2016
- 《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第2版 视频版》郑红,倪嘉波,刘亨荣编;陈冬梅责编 2020
-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 思维导图全解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师大教科文教材编写组 2020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有声音乐系列图书 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 4》约翰·汤普森著 2017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有声音乐系列图书 钢琴天天练练 4》E-M·伯纳姆(Burnam E.M.)著;钱泥译 2018
-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云化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熊华平 2019
- 《新闻出版博物馆 总第33期》新闻出版博物馆 2018
- 《图书馆参考咨询多维探索与研究》李佳培著 2019
- 《应对变革 30年来美国图书馆楷模人物撷英》肖燕 2019
- 《山西文华项目图书 山西古代寺观彩塑 辽金彩塑 第1册》(中国)张明远 2019
- 《山西文华项目图书 山西古代寺观彩塑 辽金彩塑 第4册》(中国)张明远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