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农村社会发展论
农村社会发展论

农村社会发展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沛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305031615
  • 页数:355 页
图书介绍:此项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农村社会发展论》目录

目 录 1

绪论 1

目 录 1

绪论 1

什么是农村社会 2

什么是农村社会 2

一、传统农村社会的结构特征 2

一、传统农村社会的结构特征 2

第一章传统农村社会的历史考察 2

第一章传统农村社会的历史考察 2

传统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征 5

传统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征 5

传统农村社会的区位结构特征 8

传统农村社会的区位结构特征 8

传统农村社会的文化结构特征 12

传统农村社会的文化结构特征 12

传统农村社会的人口结构特征 15

传统农村社会的人口结构特征 15

传统农村社会的生产关系 19

二、传统农村的社会关系 19

传统农村社会的生产关系 19

二、传统农村的社会关系 19

传统农村社会的互动关系 23

传统农村社会的互动关系 23

传统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分层 28

传统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分层 28

三、传统农村社会的变迁 30

三、传统农村社会的变迁 30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及对我国“三农”的思考 34

一、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农村社会发展分析 34

第二章农村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4

第二章农村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4

一、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农村社会发展分析 34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及对我国“三农”的思考 34

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历史因素及对农村社会发展的 39

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历史因素及对农村社会发展的 39

滞后作用 39

滞后作用 39

改革以来城乡二元社会格局的变化 44

改革以来城乡二元社会格局的变化 44

改造传统农业是农村发展的先决条件 47

向现代农村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47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是传统农村社会 47

向现代农村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47

改造传统农业是农村发展的先决条件 47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是传统农村社会 47

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道路借鉴 48

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道路借鉴 48

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58

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58

三、现代农村取代传统农村的客观必然性 61

三、现代农村取代传统农村的客观必然性 61

第三章农村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的基础地位与稳定作用一、一项比较效益低、社会效益高的特殊产业 64

第三章农村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的基础地位与稳定作用一、一项比较效益低、社会效益高的特殊产业 64

农业: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65

农业: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65

粮食问题:国脉所系 66

粮食问题:国脉所系 66

稳定农业、发展农业:治国安邦的战略抉择 69

稳定农业、发展农业:治国安邦的战略抉择 69

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恢复时期的农业 73

发展的影响 73

二、建国后我国农业起伏的原因及对农村与整个社会 73

二、建国后我国农业起伏的原因及对农村与整个社会 73

发展的影响 73

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恢复时期的农业 73

土地改革以后到1978年农村改革期间的农业 76

土地改革以后到1978年农村改革期间的农业 76

改革以后农业的迅速发展 84

改革以后农业的迅速发展 84

三、非农化过程中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89

农村非农化对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9

农村非农化对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9

三、非农化过程中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89

农业的困境与危机 92

农业的困境与危机 92

纠正轻视农业的偏向是非农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96

四、农村综合发展中加强农业的新思路 96

四、农村综合发展中加强农业的新思路 96

纠正轻视农业的偏向是非农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96

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适度规模经营 97

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适度规模经营 97

稳定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增强农业投入 110

稳定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增强农业投入 110

劳动力非农化理论综述 118

第四章农村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稳定农业基础上的非农化一、劳动力非农化的理论渊源与发展阶段 118

第四章农村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稳定农业基础上的非农化一、劳动力非农化的理论渊源与发展阶段 118

劳动力非农化理论综述 118

农村非农化发展过程及类型 124

农村非农化发展过程及类型 124

二、 国外非农化过程及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促动 127

二、 国外非农化过程及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促动 127

英国模式 128

英国模式 128

美国模式 130

美国模式 130

日本模式 132

日本模式 132

乡镇企业:中国农民的创举 136

乡镇企业:中国农民的创举 136

三、 中国特色的非农化——乡镇企业的社会经济功能 136

三、 中国特色的非农化——乡镇企业的社会经济功能 136

促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乡镇企业的功能 142

促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乡镇企业的功能 142

发展与提高:乡镇企业的不平衡性与宏观调控 149

发展与提高:乡镇企业的不平衡性与宏观调控 149

四、我国非农化的多重指标与特征 154

四、我国非农化的多重指标与特征 154

第五章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非农化基础上的城镇化 160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孪生现象 160

第五章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非农化基础上的城镇化 160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孪生现象 160

产业革命是近代城镇化的动力 161

产业革命是近代城镇化的动力 161

农业剩余是城镇化的根本前提 164

农业剩余是城镇化的根本前提 164

我国工业化同城镇化的对比关系 166

我国工业化同城镇化的对比关系 166

小城镇兴起的背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格局 169

二、建构三元社会结构:农村城镇化、现代化道路的 169

战略抉择 169

小城镇兴起的背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格局 169

战略抉择 169

二、建构三元社会结构:农村城镇化、现代化道路的 169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非农产业的发展 170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非农产业的发展 170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建构三元社会结构 173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建构三元社会结构 173

交换的产物 176

三、 小城镇的历史发展轨迹:乡村手工业与商品 176

交换的产物 176

三、 小城镇的历史发展轨迹:乡村手工业与商品 176

农村商品交换与经济发展的产物:小城镇的历史演变 177

农村商品交换与经济发展的产物:小城镇的历史演变 177

农村商品交换与经济发展的差异:“集”与“镇”区别的折射 180

农村商品交换与经济发展的差异:“集”与“镇”区别的折射 180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心:集镇与城市的不同运行脉络 188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心:集镇与城市的不同运行脉络 188

四、小城镇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功能 191

小城镇的层次结构与类型 191

四、小城镇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功能 191

小城镇的层次结构与类型 191

建国后小城镇的发展阶段 199

建国后小城镇的发展阶段 199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的综合功能 202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的综合功能 202

制约中国城镇化的主要因素 212

五、建设、发展小城镇的思路 212

制约中国城镇化的主要因素 212

五、建设、发展小城镇的思路 212

小城镇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15

小城镇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15

第六章农村社会发展的主体:角色维持与角色变换 220

必然结果 220

一、农民角色的变换:农村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 220

必然结果 220

一、农民角色的变换:农村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 220

第六章农村社会发展的主体:角色维持与角色变换 220

二、农民的分化:现代农村社会主体角色的多元性 223

二、农民的分化:现代农村社会主体角色的多元性 223

三、农民流动:“民工潮”的社会学分析 229

跨世纪难题:“民工潮”的特点与特征 229

跨世纪难题:“民工潮”的特点与特征 229

三、农民流动:“民工潮”的社会学分析 229

劳动力剩余与利益驱动:“民工潮”成因分析 236

劳动力剩余与利益驱动:“民工潮”成因分析 236

离土不离乡与离土又离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242

离土不离乡与离土又离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24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再分析:理论探讨 24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再分析:理论探讨 249

四、农民问题:事关社会发展全局的焦点 253

正确处理农民问题: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253

正确处理农民问题: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253

四、农民问题:事关社会发展全局的焦点 253

利益:农民问题的核心 255

利益:农民问题的核心 255

就业:农民问题的新内容 258

就业:农民问题的新内容 258

重视农民教育:市场经济中的重要课题 261

五、农民教育:深层次的系统工程 261

重视农民教育:市场经济中的重要课题 261

五、农民教育:深层次的系统工程 261

系统工程:农民教育体系的基本目标、主要内容与基本建设 264

系统工程:农民教育体系的基本目标、主要内容与基本建设 264

第七章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269

一、基础产业:薄弱与失稳 269

一、基础产业:薄弱与失稳 269

第七章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269

二、产业结构:单一与失衡 275

二、产业结构:单一与失衡 275

三、人口与资源:剩余与短缺 280

三、人口与资源:剩余与短缺 280

第八章农村社会综合发展总目标 287

一、农村现代化基本目标的内涵及指标体系 287

一、农村现代化基本目标的内涵及指标体系 287

第八章农村社会综合发展总目标 287

二、农业机械化 301

二、农业机械化 301

三、经营产业化 311

三、经营产业化 311

四、种殖科技化 315

四、种殖科技化 315

五、结构非农化 322

五、结构非农化 322

六、乡村城镇化 326

六、乡村城镇化 326

七、生活现代化 331

七、生活现代化 331

八、服务、保障社会化 337

八、服务、保障社会化 337

九、农民知识化 346

九、农民知识化 346

十、管理科学化 349

十、管理科学化 349

十一、社会文明化 351

十一、社会文明化 35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