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礼文化与致和之道
礼文化与致和之道

礼文化与致和之道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自慧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208105294
  • 页数:38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主要包括礼文化元典与“元典精神”、礼文化之核心命题——克己复礼、古代礼文化之和谐理念、古代礼文化的“致和之道”、礼文化与现代社会以及当代中国“致和之道”初探六个部分。全书运用文本诠释学、现代仪式学、耗散结构理论和社会史等方法,不仅探讨了中国古代礼文化中蕴含的和谐理念和在跌宕起伏的朝代更替中凝炼的致和之道,而且以全球化的视野对礼文化之和谐理念与致和之道进行了现代转换,以实现中华民族从“静态和谐”到“动态和谐”、从“协和万邦”到“和谐世界”的社会理想。
《礼文化与致和之道》目录
标签:致和 文化

导论 1

一、“礼”与中华文明 1

二、礼文化与中国社会 2

(一)“礼”是华夏文明的标志 3

(二)“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 4

(三)“礼”是人人遵守的社会规则,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 8

三、“礼仪之邦”的理性之光:“中和”情结与“和谐”梦想 10

(一)理性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追求 10

(二)理性是“礼”的灵魂 11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15

(一)研究思路 15

(二)研究方法 17

(三)创新之处 21

第一章 礼文化元典与“元典精神” 26

一、“礼”与“仪”的滥觞 26

二、礼文化元典与“元典精神” 29

(一)重人远神的入世情怀 30

(二)以礼乐教化天下的人文精神 31

(三)尊礼尚施、礼宜乐和的家国同构理念 32

(四)常与变、因与革的变易精神 33

(五)过犹不及、允执其中的中庸精神 34

三、礼文化“元典精神”的普世性与合理性 35

(一)礼文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理性 35

(二)礼文化找到了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 37

(三)礼文化倡导积极入世、勇于担当、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40

(四)礼文化与诸子学说相比更具普世性与合理性 41

本章结语 44

第二章 礼文化之核心命题——克己复礼 45

一、关于“克己复礼”千年辩争的回顾 46

(一)从汉至清,争论的重点——“克己”的真义 46

(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辩争的核心——“复礼”的真义 47

二、“复礼”的真正意蕴与周礼的精神实质 49

(一)“复礼”的真正意蕴 49

(二)周礼的精神实质 51

三、“克己复礼为仁”的因果必然性与普世价值 53

(一)孔子为什么要“克己复礼” 54

(二)“克己复礼为仁”的因果必然性 54

(三)“克己复礼为仁”的普世价值 58

本章结语 60

第三章 古代礼文化之和谐理念 62

一、礼之用,和为贵 63

(一)“和”是儒家礼乐文化的精髓 63

(二)礼治的目标是“万物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63

二、敬让谦恭 65

(一)“敬”——礼之本也 65

(二)“让”——礼之质也 67

三、崇德尚义 70

(一)“崇德”是中华民族的特征 70

(二)“尚义”是礼仪之邦的传统 71

四、忠恕诚信 73

(一)忠恕乃做人之道与人际关系和谐之秘诀 73

(二)诚信乃天地之道与国家兴旺发达之法宝 74

五、礼宜乐和 78

(一)周公制礼作乐旨在构建礼宜乐和的太平之世 78

(二)“礼”、“乐”的异质互补与社会和谐 81

六、中和位育 82

(一)“中和位育”代表了儒家文化的精髓 82

(二)“中道”是古代治国理政的法宝 84

七、和而不同 85

(一)“和”的本质意蕴是多样性的统一 85

(二)儒家思想建立在“和而不同”的思维之上 87

本章结语 88

第四章 古代礼文化的“致和之道”(上)修身与齐家的秘诀——《仪礼》、《孝经》中蕴涵的“致和之道” 91

一、《仪礼》——自我身心和谐与人际和谐之道 93

(一)《士冠礼》、《礼记·冠义》之自尊尊人、克己修身意蕴与自我身心之和谐 95

(二)《士昏礼》之男女有别思想与夫妻关系之和谐 99

(三)《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和《士相见礼》之长长理念与人际和谐之道 104

(四)《丧服》、《聘礼》、《觐礼》、《燕礼》之尊尊理念与君臣关系之和谐 110

(五)《士丧礼》、《丧服》、《士虞礼》等丧祭礼中的亲亲思想与宗法血缘关系之和谐 111

二、《孝经》——家庭和睦之道及其向社会和谐之道的转化 117

(一)《孝经》乃“人伦之大本”,治国之“要道” 117

(二)先秦孝道的基本内容与和谐功能 118

(三)先秦“孝道”是“愚孝”、“愚忠”吗? 121

(四)先秦“孝道”的嬗变与扭曲 122

第五章 古代礼文化的“致和之道”(中)治国的秘笈——《周礼》、《礼记》中蕴涵的“致和之道” 124

一、《周礼》中“以和邦国”、“以谐万民”的群体和谐之道 124

(一)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兼容法家、阴阳家思想的礼学典籍 125

(二)以礼乐教化化育民众的群体和谐思想 127

(三)贤人政治的治官思想与君臣和睦的协和邦国之道 132

(四)发展经济、体恤民情的“以协万民”之道 135

(五)中国古代和谐完美的“理想国”之范型 138

二、《礼记》、《大戴礼记》中的社会和谐之道 143

(一)“礼”何以“致和” 144

(二)礼治何以“治世” 154

(三)古代社会和谐路径与和谐社会蓝图的探索 158

第六章 古代礼文化的“致和之道”(下)“平天下”的真义——《周易》、《荀子》中蕴涵的“致和之道” 185

一、《周易》中“等级秩序”之说与世界和谐之道 188

(一)《周易》——古代等级秩序合理性之滥觞 188

(二)《周易》中的世界和谐之道 194

二、《荀子》中“义分则和”与“以德服天下”的思想 200

(一)“义分则和”——社会和谐的内在机制 201

(二)“以德服天下”——社会和谐的真谛 208

三、《易传》与《礼记·月令》中的天人和谐之道 214

(一)《易传》中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天人合一 214

(二)《礼记·月令》中天人和谐之道——“立中制节” 218

古代礼文化的“致和之道”(上、中、下)结语 225

(一)和谐文化模式是“三大和谐”的凝结 226

(二)和谐是礼乐文明的本质特征 228

第七章 古代礼文化“致和之道”的现代转换 235

一、先秦儒家的“均平”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公平”、“公正” 237

(一)今人对儒家“均平”思想的误读 237

(二)先秦儒家“均平”思想的主要内容 239

(三)先秦儒家“均平”思想的启示与当代社会公正的实现 246

二、先秦儒家的“名分”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合理等差 249

(一)先秦时期的“名分”思想及其基本架构 249

(二)以礼节行、定位致和与“万物各有其所” 258

(三)古代“名分”思想的弊端与当代社会“等差”的合理性 263

三、古代社会的“德治”、“礼治”与当代社会的“德法”结合模式 275

(一)中国古代的“德治”、“礼治”与“法治” 275

(二)从古代的“儒法互用”到当代的“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举 284

本章结语 306

第八章 礼文化和谐理念的与时俱进及当代和谐社会构建 307

一、文化自觉与古代礼文化和谐理念的与时俱进 310

(一)文化自觉及其现代意义 310

(二)古代礼文化和谐理念的现代重构 314

二、礼文化与当代中国和谐文化的构建 324

(一)礼文化与新礼仪之邦的构建 325

(二)当代中国和谐文化的构建 329

三、社会和谐:从“静态”到“动态” 344

(一)“与时俱进”而非“因循守旧”:“王莽改制”的教训与启示 345

(二)从“静态和谐”、“循环式和谐”到“动态和谐”、“螺旋上升式和谐” 347

四、华夏理想:从“协和万邦”到“世界和谐” 355

(一)“博大仁爱”的中华文化与“忠恕至善”的民族心理 355

(二)“世界主义”的视野与“协和万邦”的胸怀 357

本章结语 359

结语:礼·秩序·和谐 361

参考文献 374

后记 38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