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土壤微生物研究法
土壤微生物研究法

土壤微生物研究法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生物室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13031·2847
  • 页数:353 页
图书介绍:
《土壤微生物研究法》目录

第一章 实验室的设置和一般操作 1

1.1 实验室的设置和主要设备 1

1.1.1 预备室 1

1.1.2 专用实验室 1

1.1.3 普通实验室 2

1.2 实验室的主要仪器和常用器皿 3

1.2.1 主要仪器 3

1.2.2 常用玻璃器皿 4

1.2.3 其他器具 4

1.3 实验室的一般操作 5

1.3.1 洗涤 6

1.3.1.1 洗涤剂 6

1.3.1.2 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法 7

1.3.2.1 灭菌前的准备 8

1.3.2.1.1 制作棉塞 8

目录 8

1.3.2 灭菌 8

序 8

1.3.2.1.2 包扎器皿 9

1.3.2.2 灭菌方法 10

1.3.2.2.1 加热灭菌法 11

1.3.2.2.2 过滤除菌法 14

1.3.2.2.3 化学灭菌法 17

1.3.2.2.4 辐射灭菌法 18

1.3.3.1 划线法 19

1.3.3 接种 19

1.3.3.2 穿刺法 20

1.3.3.3 点接法 20

1.3.4 显微镜 20

1.3.4.1 显微镜的构造 21

1.3.4.1.1 机械装置 21

1.3.4.1.2 光学系统 22

1.3.4.2 显微镜的使用 25

1.3.4.2.1 普通光学显微镜 25

1.3.4.2.2 相差显微镜 25

1.3.4.2.3 荧光显微镜 28

1.3.4.3 显微镜的保养 30

1.3.5 血球计数板 31

1.3.5.1 血球计数板的构造 31

1.3.5.2 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方法 31

1.3.6 测微尺 33

1.3.6.1 目镜测微尺 34

1.3.6.2 镜台测微尺 34

1.3.6.3 测微尺的使用 34

1.3.6.3.1 目镜测微尺的标定 34

1.3.6.3.2 菌体大小的测量 35

1.3.7 分析天平 36

1.3.7.1 天平的使用方法 36

1.3.7.1.1 调整天平零点 36

1.3.7.1.2 称量 36

1.3.7.2 分析天平的使用规则 38

第二章 土壤微生物的分析与计数 40

2.1 土壤样品的采集 40

2.1.1 采样 40

2.2.1 培养基的成分 41

2.2 培养基的类别、制备和贮存 41

2.1.2 土壤样品的包装与保存 41

2.2.2 培养基的种类 42

2.2.2.1 按成分划分 42

2.2.2.2 按状态划分 42

2.2.2.3 按用途划分 43

2.2.3 培养基的选择和应用 43

2.2.3.1 腐生好氧性细菌培养基 44

2.2.3.3 放线菌培养基 45

2.2.3.2 腐生厌氧性细菌培养基 45

2.2.3.4 真菌培养基 46

2.2.3.5 好氧性自生固氮菌培养基 47

2.2.3.6 根瘤菌培养基 47

2.2.3.7 好氧性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 47

2.2.3.8 厌氧性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 48

2.2.3.9 亚硝酸细菌培养基 49

2.2.3.10 硝酸细菌培养基 49

2.2.3.11 反硝化细菌培养基 49

2.2.3.14 解磷细菌培养基 50

2.2.3.12 硫化细菌培养基 50

2.2.3.13 反硫化细菌培养基 50

2.2.3.15 硅酸盐细菌培养基 51

2.2.4 培养基的制备和贮存 51

2.2.4.1 培养基的制备 51

2.2.4.2 培养基的贮存 54

2.3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54

2.3.1 一般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54

2.3.1.1 稀释平板法 54

2.3.1.2 稀释法 57

2.3.1.3 土粒法 59

2.3.2 厌氧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59

2.3.2.1 充氮厌氧培养法 59

2.3.2.2 焦性没食子酸吸收氧气法 61

2.3.2.3 专性厌氧细菌的分离法 62

2.3.3 微生物的移植与纯化 64

2.3.3.1 移植 64

2.3.3.2 纯化 64

2.4 根际微生物的分析 67

2.4.1 根际的分区 68

2.4.2 根际微生物的分离 68

2.4.2.1 样品采集 68

2.4.2.2 分离方法 69

2.4.3 根际优势菌株的分群 71

2.4.3.1 营养型的区分 71

2.4.3.2 细菌形态及营养型区分标准 72

2.5.2 组织表面灭菌 73

2.5.1 植物材料的选择 73

2.5 植物组织内微生物的分离 73

2.5.3 分离方法 75

2.5.3.1 组织分离法 75

2.5.3.2 稀释平板分离法 75

2.5.3.3 蔗糖浓度梯度分离法 75

2.6 内生菌根真菌的检测 76

2.6.1 土壤中繁殖体的回收 77

2.6.2.1 土中内囊霉孢子的计数法 78

2.6.2.2 生物测定法 78

2.6.2 土壤中繁殖体的定量测定 78

2.6.3 纯化和保存 79

2.6.3.1 以孢子保存 79

2.6.3.2 以植物培育保存 79

2.6.4 植物根部受侵染程度的检测 79

2.6.4.1 根样的收集 79

2.6.4.2 根样的清洗和染色 79

2.6.4.3 镜检和定殖程度的检测 80

2.7.1 熏蒸法(Jenkinson,1976) 81

2.7 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81

2.6.4.4 受侵染根部菌根真菌生物量的测定 81

2.7.2 ATP含量换算法 83

2.7.3 真菌体内几丁质含量换算法 83

第三章 土壤微生物的鉴定 85

3.1 引言 85

3.1.1 微生物在生物分类学中的位置 85

3.1.2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及命名 86

3.1.3 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主要异同及其分类原则 88

3.2.2.1 一般程序 90

3.2.2 细菌鉴定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90

3.2 土壤细菌的鉴定 90

3.2.1 细菌的特征及其分类依据 90

3.2.2.2 基本方法 91

3.2.2.2.1 细菌的形态、大小及运动 91

3.2.2.2.2 细菌的培养性状 105

3.2.2.2.3 细菌的生理生化反应 110

3.2.2.2.4 细菌的生态条件 133

3.2.2.2.5 DNA中GC含量的测定 138

3.2.3 细菌常用分类系统简介与检索 144

3.2.3.1 伯杰氏分类法 145

3.2.3.2 克氏分类法 152

3.3 土壤放线菌的鉴定 153

3.3.1 放线菌的特征及分类原则 153

3.3.2 放线菌鉴定的基本方法 154

3.3.2.1 形态特征 154

3.3.2.2 培养特征 157

3.3.2.3.1 明胶液化 159

3.3.2.3.2 牛奶凝固与胨化 159

3.3.2.3 生理试验 159

3.3.2.3.3 淀粉水解 160

3.3.2.3.4 纤维素水解 160

3.3.2.3.5 硫化氢的产生 161

3.3.2.3.6 不同碳源的利用 161

3.3.2.3.7 抗菌谱测定 162

3.3.3 土壤链霉菌属的种群归并法 164

3.3.4.1 放线菌目中科和属的检索表……………(Waksman,1961) 165

3.3.4 放线菌分类系统简介 165

3.3.4.2 克拉西里尼科夫分类表(1965) 166

3.3.4.3 放线菌目分科分属检索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分类组,1975年) 166

3.4 土壤真菌的鉴定 168

3.4.1 真菌的特征及其分类依据 168

3.4.2 真菌形态显微观察法 169

3.4.2.1 制片方法 169

3.4.2.2 真菌玻片标本的封片与染色 171

3.4.2.3 镜检 174

3.4.3.2 菌落特征的观察和记载 175

3.4.3 真菌培养特征观察方法 175

3.4.3.1 点植培养法 175

3.4.4 土壤中常见真菌的特征与检索 176

第四章 土壤生境中微生物的观察和鉴别 180

4.1 生境中土壤微生物检测 180

4.1.1 土壤细菌的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180

4.1.2 琼脂膜法 182

4.1.3 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埋片观察法 184

4.1.4 光学显微镜直接检测土壤颗粒法 186

4.1.5 毛细管法 189

4.1.6 尼龙网法 191

4.1.7 植物根系与微生物相互作用检查法 191

4.1.8 根系观察箱法 193

4.1.9 电子显微镜法 193

4.1.10 土壤切片观察法 194

4.2 显微放射自显影法 197

4.3.1 免疫血清鉴别法 201

4.3.1.1 抗血清的制备 201

4.3 微生物菌株标记鉴别法 201

4.3.1.2 应用抗血清鉴别微生物 204

4.3.1.2.1 凝集反应 204

4.3.1.2.2 沉淀试验 206

4.3.1.2.3 交叉凝集试验 207

4.3.2 荧光抗体法 208

4.3.2.1 从抗血清中提取免疫球蛋白 208

4.3.2.2 抗体标记荧光素 209

4.3.2.3 荧光染色 212

4.3.2.4 荧光显微镜观察 213

4.3.3 菌株的抗药性标记鉴别法 214

4.3.3.1 抗药性突变体的获得 214

4.3.3.2 抗药性菌株的追踪及其回收 215

第五章 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强度的测定 216

5.1 土壤呼吸作用 216

5.1.1 密闭静置培养测CO2法 217

5.1.2 通气培养测CO2法 219

5.1.3 田间收集CO2法 220

5.2.1 土壤培养法 222

5.2 土壤氨化作用 222

5.2.2 氨化菌培养液培养法 224

5.3 土壤硝化作用 225

5.3.1 土壤培养法 226

5.3.2 培养基接种土壤悬液法 228

5.3.3 纯菌培养法 230

5.3.4 环流法 231

5.4 土壤反硝化作用 231

5.4.1 硝酸盐消失法 231

5.4.2 气相色谱法 234

5.5 土壤固氮作用 237

5.5.1 土壤培养测全氮法 238

5.5.2 无氮培养液培养法 240

5.5.3 乙炔还原法 241

5.6 土壤磷素的转化作用 247

5.7 纤维素分解作用 250

5.7.1 埋布片法 250

5.7.2 尼龙袋法 251

5.8 土壤铁素的转化作用 252

5.8.1 淹水土壤中Fe还原活性的测定法 253

5.8.2 环流土壤中Fe氧化活性的测定法 255

5.9 淹水条件下的硫酸盐还原作用 256

5.9.1 SO4-S的定量 256

5.9.2 游离H2S和硫化物态S的定量 258

5.10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60

5.10.1 脱氢酶 261

5.10.2 过氧化氢酶 263

5.10.3 多酚氧化酶 264

5.10.4 转化酶 265

5.10.5 脲酶 268

5.10.6 蛋白酶 269

5.10.7 纤维素分解酶 271

5.10.8 磷酸酶 273

第六章 土壤微生物研究的模拟体系 276

6.1 环流装置 276

6.1.1 Audus环流装置(1946) 277

6.1.2 Collin和Sims环流装置(1956) 277

6.2 连续流动法 279

6.1.3 Cripps和Norris环流装置(1969) 279

6.3 微生物连续培养法 281

6.4 人工根际的模拟体系 283

6.4.1 植物根系代谢液的制取 284

6.4.2 火棉胶袋的制作 285

6.4.3 膜的渗透性的测定 285

6.4.4 根系代谢液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286

6.5 种稻土壤中固氮酶活性的测定装置 286

6.6 水稻根际中气体代谢的测定装置 290

7.2 菌种保藏的常用方法 294

7.2.1 斜面传代保藏法 294

第七章 菌种保藏 294

7.1 菌种保藏的基本原理 294

7.2.2 矿物油封藏法 295

7.2.3 固体曲保藏法 296

7.2.4 沙土保藏法 296

7.2.5 土壤培养保藏法 298

7.2.6 蒸馏水保藏法 298

7.2.7 冷冻干燥保藏法 299

7.2.9 素瓷珠保藏法 301

7.2.8 液氮保藏法 301

7.2.10 琼脂穿刺保藏法 302

7.3 菌种保藏的注意事项 302

第八章 数据处理 306

8.1 统计分析的意义 306

8.2 几个常用的统计值 306

8.2.1 平均数 306

8.2.2 标准差 307

8.2.3 标准误 308

8.2.4 变异系数(C.V.) 309

8.3 两个平均值的比较——显著性测试 309

8.4 多个样本平均值的比较——方差分析法 310

8.5 回归分析 313

8.5.1 回归分析计算 313

8.5.2 相关系数r的计算及其显著性检验 314

8.5.3 计算回归线的精确度和置信限 314

8.5.4 回归直线作图 315

一、常用酸碱溶液的配制 325

附录 325

二、常用固态化合物当量(或克分子)浓度的配制 326

三、常用酸碱指示剂的配制 327

四、常用消毒剂的配制 327

五、标准pH比色管的制备 328

六、比重、糖度换算表 329

七、稀释法测数统计表 330

八、标准筛孔对照表 333

十、土壤含水量测定记录表 334

九、土壤样品登记表 334

十一、土壤微生物分析记录表 335

十二、微生物生理群稀释分析记录表 336

十三、细菌鉴定卡片 337

十四、放线菌鉴定卡片 340

十五、真菌鉴定卡片 342

十六、菌种保藏登记卡片 343

培养基索引 344

试剂及溶液索引 346

主要参考文献 34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