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林元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305041548
- 页数:655 页
第一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26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实践动因与理论逻辑 26
(一)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26
(二)实践发展的现实要求 29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 31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贡献 34
(一)“三个代表”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思想整体 35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43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48
(一)党的先进性的时代理解 49
(二)党建工程的深入推进 53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59
第二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探索 64
一、从国情出发,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4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从定义到发展模式的综合考察 64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面对的挑战 67
(三)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惟一选择 69
(四)21世纪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71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74
(一)毛泽东关于工业均衡布局的思想 74
(二)邓小平的工业非均衡布局思想 76
(三)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协调发展思想 7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83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83
(二)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89
(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探索 93
四、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突破的新认识 98
(一)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 9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107
(三)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115
第三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122
一、邓小平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 122
(一)小康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 122
(二)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124
(三)邓小平关于建立小康社会的具体构想 135
(一)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 139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139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141
三、抓住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55
(一)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国际环境 155
(二)紧紧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61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 166
第四章 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等事关全局的关系问题 174
一、毛泽东的探索和思考 174
二、邓小平对改革、发展、稳定问题认识的深化 178
三、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发展、稳定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182
(一)总揽全局,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关系 182
(二)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 185
(一)马克思关于科技与教育的思想 220
第五章 科教兴国: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抉择 220
一、历史的回顾:从马克思到邓小平 220
(二)毛泽东:开创科技与教育的兴国之路 226
(三)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 230
二、科教兴国: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239
(一)对邓小平科教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39
(二)第三代领导集体科教兴国的战略构想 242
三、科教兴国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途径 248
(一)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科教兴国的根本任务 248
(二)建设先进文化是科教兴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258
(三)造福广大人民是科教兴国的出发点和归宿 266
第六章 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72
(一)邓小平关于建设两个文明的理论体系 273
一、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73
(二)江泽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思想 281
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83
(一)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需要 283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286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89
三、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294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294
(二)政治体制改革:通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路 300
(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民族复兴之光 306
(一)法治与德治的历史传承与借鉴 315
一、法治与德治的探索与实践 315
第七章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315
(二)法治与德治的实践及其基本内涵 321
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科学治国之道 332
(一)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332
(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现实基础 336
(三)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途径 342
三、我国法治与德治的现状与前瞻 346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法治与德治状况 346
(二)依法执政,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新发展 349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司法独立 350
(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 353
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 357
一、在继承中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反腐败理论 358
(一)马、恩的权力异化观以及对未来社会权力运行的构想 358
(二)列宁关于反腐败的思考 361
(三)毛泽东的反腐败思想 364
(四)邓小平的反腐败理论 366
(五)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新贡献 370
二、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反腐败斗争 375
(一)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意义 375
(二)正确认识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 379
(三)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382
三、标本兼治——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新思路 385
(一)高度重视,毫不动摇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386
(二)理清思路,用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389
(三)重在治本,从源头上防止和解决腐败问题 393
第九章 站在历史前沿,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403
一、江泽民提出深化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背景和意义 404
(一)提出深化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背景 404
(二)新形势下深化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意义 415
二、对中国共产党自身执政规律的认识 417
(一)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417
(二)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20
(三)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424
(四)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国防 426
(五)采取积极有效的对外战略 429
(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437
第十章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新发展 441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方位 442
(一)局部战争不断的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防的潜在威胁 442
(二)世界军事革命潮流中我国军事力量的发展目标 443
(三)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神圣使命 444
(四)构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国防体系 445
二、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坚持和运用 447
(一)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 447
(二)大力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450
(三)在实践中丰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 459
(四)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军 463
(一)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要求” 467
三、实施科技强军战略,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467
(二)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抓好军队的各项改革 471
(三)加强军队质量建设,实施科技强军战略 474
(四)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增强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 481
第十一章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新世纪中国外交战略思维 486
一、新中国外交战略的生成与演变 487
(一)“一边倒”外交格局的形成及其动因 487
(二)“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选择 490
(三)“三个世界”理论和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的实施 493
二、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496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确认 497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499
(三)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范式的转换 501
三、构建新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新格局 503
(一)时代主题与新安全观思维的刷新 503
(二)多极化趋势的震荡和延伸 506
(三)参与国际事务义务观与价值向度 508
(四)大国伙伴关系确定的可能与走向 512
四、中国外交战略的新态势与新发展 514
(一)中国外交主旨的确认与创新 516
(二)体现合作精神的建设思维 518
(三)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 519
(四)效率务实的实践原则 520
第十二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和现实道路 522
(一)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523
一、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意义 523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528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533
二、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探索 536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537
(二)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539
(三)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 541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543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543
(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546
(三)坚持“两个过程”的辩证统一 549
(一)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51
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 551
(二)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 553
(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55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21世纪中国时代精神 557
一、人道主义的历史梳理 557
二、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560
(一)马克思主义对人道主义的批判 561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道主义的继承 564
(三)马克思主义对人道主义的超越 566
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内涵与理论依据 571
(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科学根据 571
(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理论渊源 573
(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内涵 575
四、21世纪中国共产党与人道主义认识的跃迁 579
(一)确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原理 579
(二)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582
(三)廓清人道主义实践的路径 586
第十四章 学风问题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592
一、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学风问题的原则立场 593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学风问题 593
(二)毛泽东关于学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595
(三)邓小平关于学风建设的认识与探索 597
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的贡献 599
(一)把学风问题上升到党风的高度 599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601
(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604
(四)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风应用于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06
(五)反对各种形式的非马克思主义学风 609
第十五章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思路和新特点 612
一、立足新的时代实践,突破前人,与时俱进 613
二、在实践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 625
三、高举旗帜,勇于创新 640
(一)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640
(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644
(三)在不断地对邓小平理论作出新的科学的概括和阐述过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647
主要参考文献 652
后记 654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宽容是境界》苏燕 2019
-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问题探幽》陈冬生,王枫桥责编 2019
- 《批判 建构与实践 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梅丽著 2019
- 《弗雷格逻辑主义研究》刘靖贤著 2019
-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研究》刘正刚,李晓,田军著 2018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谭劲松,金一斌主编 2018
- 《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70年》王京清 2019
- 《书法主义图像叙述》洛齐 2019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刘诗白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