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数字电视接收技术
数字电视接收技术

数字电视接收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Jerry Whitaker主编;姚冬苹,蔡超时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05389920
  • 页数:408 页
图书介绍:数字电视(DTV),特别是高清晰度电视(HDTV),是电视接收系统的发展潮流。本书全面、系统地讨论了电视视频信号的接收、解码、显示和测量技术,涵盖了现代电视接收机中的关键技术,并给出了一些典型的应用实例。内容包括:电磁波频段划分与传播特性,频率源与基准,接收机特性,无线信道,功率放大器,信号模/数转换,数字滤波,数字调制与编码,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自适应均衡,电视接收原理,ATSC DTV接收系统,消费视频与连网,有线(光纤)电视,卫星传输系统,接收天线系统,交互电视与视频会议,Internet内容分配与基于PC的DTV接收机,CRT显示设备,投影显示,平板显示(液晶、等离子体、场致发射),以及显示器和图像质量的测量等。
《数字电视接收技术》目录

目录 1

第1章 电磁波谱 1

1.1 引言 1

1.2 谱的划分 1

1.2.1 光谱 2

1.2.2 直流(DC)到光 3

1.2.3 光到伽马射线 7

参考文献 9

2.2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10

2.1 引言 10

第2章 电波传播 10

2.3 平面大地上的电波传播 14

2.3.1 平面大地上的电场强度 14

2.3.2 平面大地上天线间的传输损耗 16

2.3.3 球面大地上的电波传播 18

2.3.4 视线距离以外的电波传播 18

2.3.5 山丘、建筑物、植被和大气层的影响 20

2.3.6 低空大气层(对流层)的影响 25

2.3.7 大气衰耗 26

参考文献 27

第3章 频率源和基准 28

3.1 引言1 28

3.2 晶体器件的特性 28

3.2.1 频率稳定度 29

3.2.2 石英谐振器的等效电路 29

3.2.3 温度补偿 30

3.2.4 压力补偿 31

3.2.5 老化效应 31

3.3 振荡器 32

3.4 锁相环合成器 34

3.4.1 实际的PLL电路 36

3.4.2 分数分频合成器 37

3.5 多环合成器 38

3.6 直接数字合成 40

参考文献 42

第4章 接收机的特性 44

4.1 引言 44

4.2 接收系统 45

4.3 选择性 48

4.4 动态范围 49

4.4.1 灵敏度抑制 50

4.4.2 AM交调 51

4.4.3 互调(IM) 51

4.4.4 误差矢量幅度 53

4.5 增益控制 54

4.6 数字接收机特性 56

4.6.1 BER的测试 56

参考文献 58

4.6.2 发送和接收质量 58

第5章 无线信道 59

5.1 引言 59

5.2 信道冲激响应 60

5.3 多普勒效应 62

5.4 传输函数 64

5.5 信道冲激响应的时域响应和传输函数 65

第6章 低功率放大器 67

6.1 引言 67

6.2 单级晶体管或FET放大器 67

6.2.2 输入阻抗、输出阻抗、电压和电流增益 68

6.2.1 DC特性 68

6.2.3 多级放大器 71

6.2.4 功率输出级 75

6.3 放大器的分类 77

6.4 增益模块和运算放大器 78

6.4.1 反馈和前馈 79

6.4.2 输出阻抗和输入阻抗 81

6.4.4 差分放大器 82

参考文献 82

6.4.3 前馈和估计误差的修正 82

第7章 模/数信号转换 84

7.1 引言 84

7.2 奈奎斯特(Nyquist)极限及混叠现象 84

7.3 A/D转换过程 85

7.3.1 逐次逼近 87

7.3.2 并行(闪烁)转换 87

7.4 D/A转换过程 88

7.5 转换器的性能标准 90

参考文献 91

8.1 引言 92

8.2 FIR滤波器 92

第8章 数字滤波器 92

8.2.1 各种设计技术 93

8.2.2 各种应用 94

8.2.3 有限字长效应 95

8.3 无限冲激响应滤波器 95

参考文献 97

9.1 引言 98

9.2 数字调制技术 98

第9章 数字调制 98

9.2.1 QPSK 99

9.2.2 信号分析 99

9.3 数字编码 100

9.3.1 信源编码 100

9.3.2 信道编码 101

9.3.3 纠错编码 101

参考文献 101

10.2 数字信号处理基础1 103

10.2.1 离散系统 103

10.1 引言 103

第10章 DSP器件和系统 103

10.2.2 冲激响应和卷积 104

10.2.3 复数 106

10.2.4 数学变换 107

10.2.5 单位圆和收敛域 109

10.2.6 极点和零点 110

10.3 DSP的基本单元 111

10.3.1 误差源 112

10.3.2 DSP集成电路 112

10.3.3 DSP的应用 114

10.3.4 DSP举例 115

参考文献 118

第11章 自适应接收机 119

11.1 引言 119

11.2 自适应天线处理 119

11.3 自适应均衡 124

参考文献 127

第12章 电视接收原理 129

12.1 引言 129

12.2 基本工作原理 129

12.2.1 调谐器的工作原理 130

12.2.2 先进的调谐系统 134

12.2.3 对中频放大器的要求 137

12.2.4 视频信号的解调 141

12.2.5 自动增益控制(AGC) 143

12.2.6 自动频率控制(AFC) 145

12.2.7 声音载波的分离系统 145

12.2.8 视频放大 147

12.2.9 彩色接收机的亮度信道 149

12.2.10 色度副载波的处理 150

12.2.11 RGB矩阵和CRT驱动 152

12.2.12 扫描同步 156

12.2.13 高压的形成 161

参考文献 164

第13章 ATSC DTV接收系统 165

13.1 引言 165

13.2 接收系统概述 166

13.2.1 调谐器 167

13.2.2 频道滤波和VSB载波恢复 168

13.2.3 段同步和符号时钟恢复 168

13.2.5 数据场同步 170

13.2.6 干扰抑制滤波器 170

13.2.4 非相干AGC和相干AGC 170

13.2.7 频道均衡器 172

13.2.8 相位跟踪环路 174

13.2.9 网格解码器 174

13.2.10 数据解交织器 176

13.2.11 其他接收机功能模块 176

13.2.12 接收机均衡器问题 177

13.2.13 接收机的接收场强 179

13.2.14 兼容性标准 184

13.3 8-VSB接收机性能问题 185

13.2.15 数字接收机的改进 185

13.3.1 DTV调谐器 186

13.3.2 中频处理 186

13.3.3 模/数转换和数字解调 187

13.3.4 自动增益控制 187

13.3.5 载波同步 188

13.3.6 符号同步 188

13.3.7 自适应均衡 188

13.3.8 电子导向天线 189

13.3.9 天线(空间)分集 189

参考文献 190

13.3.10 极化分集 190

13.3.11 接收机结构上的改变 190

第14章 消费视频与连网的问题 192

14.1 引言1 192

14.2 IEEE 1394 193

14.3 数字家庭网络 194

14.4 先进电视增强论坛 195

14.4.1 规范 196

14.4.2 内容类型 196

14.4.4 触发信号和声明 197

14.4.3 传输 197

14.4.5 绑定 198

14.4.6 UHTTP 198

14.5 实时电视 198

14.6 数字电视应用软件环境 199

14.7 数字电视产品分类 200

参考文献 202

第15章 有线电视系统 203

15.1 引言 203

15.2 基于同轴电缆的有线电视系统 203

15.2.4 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 204

15.2.3 频道配置 204

15.2.1 节目源 204

15.2.2 频道容量 204

15.3 基于光纤的有线系统 218

15.3.1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 218

15.3.2 HFC结构 219

15.3.3 返回路径 221

15.4 管理规定 222

15.4.1 初始权限和规则 222

15.4.4 1996年国会政策和法规 223

15.4.5 有线电视的定义 223

15.4.3 1992年国会政策和法规 223

15.4.2 1984年国会政策和法规 223

15.4.6 信号传输要求 224

15.4.7 技术标准 225

参考文献 226

第16章 卫星传输系统 227

16.1 引言 227

16.2 卫星通信链路 227

16.2.2 转发器 228

16.2.1 卫星 228

16.2.3 电源 229

16.2.4 卫星的监控 230

16.2.5 电视的卫星传输方式 232

16.2.6 上行链路 232

16.2.7 下行链路 233

16.3 性能因素 233

16.4 数字传输 236

参考文献 237

17.1 引言 238

第17章 接收天线系统 238

17.2 VHF/UHF接收天线 240

17.2.1 对称振子天线 240

17.2.2 四分之一波长单极天线 242

17.2.3 环形天线 243

17.2.4 多元阵列 244

17.3 直播卫星(DBS)接收 245

17.4 分集接收 247

17.5 传输线 253

17.6 有源天线系统 256

参考文献 257

18.1 引言 258

18.2 因特网内容的发展趋势 258

18.2.1 因特网基础设施的局限性 258

第18章 内容分配 258

18.2.2 内容分配网络的出现 259

18.2.3 广播因特网 260

18.2.4 数字电视内容分配模式 262

18.3 基于个人计算机(PC)的数字电视接收机 263

18.3.1 DTVPC解决方案的要求 263

18.3.3 实际执行的考虑 264

18.3.2 基本的特点 264

18.4 交互式视频会议 267

18.4.1 基础设施问题 267

18.4.2 全运动视频 268

18.4.3 应用标准 268

18.4.4 桌面系统——硬件和软件 269

18.4.5 系统运行 269

18.4.6 建立连接 270

19.2 交互电视的实现 272

19.1 引言 272

第19章 交互电视 272

19.2.1 版权保护 273

19.2.2 因特网协议的总览 273

19.2.3 数据广播 273

19.2.4 数据广播的体系结构 275

19.3 高级电视论坛 275

19.4 数字电视应用软件环境 276

参考文献 278

20.1.1 荫罩式阴极射线管 279

第20章 阴极射线管显示设备 279

20.1 引言 279

20.1.2 荫栅式彩色阴极射线管 280

20.2 显像管几何结构 282

20.2.1 保护带 284

20.2.2 荫罩的设计 284

20.2.3 屏幕尺寸 288

20.2.4 提高分辨率的技术 288

20.3 电子枪 289

20.4 多电子束的偏转 292

参考文献 295

20.5 新的用户设备 295

第21章 投影显示系统 299

21.1 引言 299

21.1.1 高清晰度电视应用的显示器 299

21.1.2 投影系统的基本原理 300

21.2 光学投影系统 303

21.2.1 光学失真 305

21.2.2 图像设备 305

21.3.1 艾多福反射光学系统 308

21.2.3 应用实例 308

21.3 光阀系统 308

21.3.2 Talaria彩色透射系统 309

21.3.3 激光束投影扫描系统 311

21.3.4 电子束投影系统 313

21.4 液晶显示投影系统 313

21.4.1 同向性LCLV 315

21.4.2 激光定址液晶光栅 317

21.4.3 图像光放大器(ILA) 318

21.5.1 数字微镜设备 321

21.5 机械转换系统 321

21.5.2 光栅光阀系统 324

21.6 影院应用时投影需求 326

参考文献 328

第22章 平板显示 330

22.1 引言 330

22.2 液晶显示器 330

22.2.1 工作原理 330

22.2.2 AMLCD的性能参数 334

22.2.3 等离子寻址液晶显示器 336

22.3.1 气体放电特性 338

22.3 等离子体显示器 338

22.3.2 存储型交流等离子体显示器 341

22.3.3 交流-直流混合等离子体显示器 342

22.3.4 彩色等离子体显示器 343

22.3.5 视频应用中的性能特征 344

22.3.6 先进的XGA显示器 344

22.4 场致发射显示器件 345

22.5 固定像素方式 347

参考文献 347

23.1 引言 349

第23章 彩色显示器的测量 349

23.2 显示器测量技术 353

23.2.1 CRT显示器的主观测量 354

23.2.2 CRT客观测量 356

23.3 观看环境的考虑 357

参考文献 359

第24章 波带片的应用 360

24.1 引言 360

24.2 简单的波带图 360

24.3 合成图形 363

24.4 时间(运动)维 364

参考文献 366

第25章 图像质量测量 367

25.1 引言 367

25.2 信号/图像质量 367

25.3 自动的图像质量测量 369

参考文献 371

附录A 电视/视频标准 373

索引 393

关于编者 40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