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读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靳英辉主编
  • 出 版 社: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6051684X
  • 页数:34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全面系统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专著。作者对中国特色理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并进行深入全面的阐述,对全面理解这一理论有极大帮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读》目录

总论 1

一、科学认识当代社会主义运动 1

(一)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而非失败 1

(二)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代名词 3

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6

(一)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性探索 7

(二)邓小平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9

(三)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深入探索 11

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 13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 1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15

(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 16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7

(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 19

四、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之比较 21

(一)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理论的创立 22

(二)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理论的历史统一性 23

(三)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理论的重大差别 25

五、社会主义建设立足点问题 27

(一)以直接对抗为基点的立足点——在矛盾中的探索 28

(二)以缓和共处为基点的立足点——在反思中的超越 30

(三)应对知识经济的建设立足点——在开拓中趋于成熟 32

六、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特殊性和长期性 34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 35

(二)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 37

(三)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8

七、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40

(一)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容 40

(二)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42

(三)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带来的机遇 43

八、不断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4

(一)“三个代表”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 45

(二)“三个代表”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贡献 49

经济篇 53

一、邓小平的所有制思想 53

(一)“主体论”和“补充论”思想 53

(二)两权分离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 54

(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论思想 55

二、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的新突破 57

(一)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所有制结构理论的新突破 57

(二)我国所有制结构在实践上的新变化 58

(三)继续完善所有制结构 60

三、理性思考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 61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理论渊源 62

(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63

(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有效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 64

四、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与实践 66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66

(二)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68

(三)建立合理的分配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 69

五、我国目前贫富差距扩大现象分析 71

(一)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表现 72

(二)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的贫富差距现象 74

(三)有效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 75

六、以共同富裕的理论为指导推进西部大开发 76

(一)邓小平关于东西部共同富裕的理论 77

(二)邓小平对东西部共同富裕战略步骤的设计 79

(三)加快西部开发的对策建议 80

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培育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 83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缺陷分析 83

(二)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对策分析 85

八、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中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 86

(一)收入原因 86

(二)供给原因 87

(三)制度原因 88

(四)政策原因 88

(五)环境原因 89

(六)观念原因 89

(七)市场原因 90

(八)社会原因 90

九、邓小平的科技思想与知识经济的内涵 91

(一)邓小平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核心的科技思想,能够确定知识经济中“知识”的形态和范围 92

(二)邓小平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核心的科技思想是准确界定“知识”在新经济发展中地位的科学指南 93

(三)邓小平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核心的科技思想,有助于正确理解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关系 94

(一)西部乡镇企业现状分析 96

十、西部乡镇企业实现“共同富裕”方略探讨 96

(二)西部乡镇企业显现的近期走势 98

(三)西部乡镇企业升级的创新战略 100

十一、新世纪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101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 102

(二)民营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作用 102

(三)21世纪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04

(四)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05

十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约束中小企业成长的不合理因素 107

(一)地方政府的“扶大、扶强”冲动,使中小企业的竞争环境恶化 107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审批制,使中小企业内在的成长机制被扭曲 108

(三)“融资瓶颈”普遍存在,中小企业举步维艰 109

政治篇 111

一、新时期的治国方略 111

(一)不同的文明建设领域: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 112

(二)不同的治国地位:“法治”主导与“德治”辅助 113

(三)不同的规范要求:必须的与期望的 117

(四)不同的人性基础:非社会性与社会性 119

(五)不同的治理方式:事后惩罚与事前约束 122

(六)不同的治理手段:以恶治恶与以善治恶 125

(七)不同的价值目标:正常发展与理想完美 127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129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的呼唤 129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实质内涵 130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132

(四)努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34

三、邓小平的改革价值评价思想 136

(一)把人民群众作为评价主体的评价主体观 137

(二)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评价的根本标准 139

(三)坚持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141

(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142

四、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特色 142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面协调发展的统一 145

(三)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统一 147

五、对邓小平“第一生产力论”的认识 149

(一)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149

(二)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关键问题的新概括 151

(三)在系统的整体格局中,认识和把握科技发展这一主题 152

六、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 154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154

(二)科学为生产和技术发展开辟道路 156

七、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在历史观上的逻辑结论 159

(一)邓小平对“生产力标准”思想的恢复和发展 160

(二)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在历史观上的几个逻辑结论 161

八、邓小平对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新贡献 167

(一)抓住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167

(二)切实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序解决 168

(三)统筹兼顾和追求效率相结合,允许先富与带动后富的辩证统一,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策略 170

九、邓小平的政治现代化思想 171

(一)政治现代化的内涵与标志 172

(二)邓小平政治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174

(三)邓小平政治现代化思想的主要特色 179

十、权力变异的特点和根源 183

(一)权力的概念和我国法律规定的权力 183

(二)权力变异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184

(三)权力发生变异的根源 185

(四)防止权力变异的措施 186

十一、“主要防‘左’”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旨 188

(一)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189

(二)历史紧要关头治国安邦的重大思想定位 189

(三)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思想上的体现 190

(四)在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上的体现 191

(五)在政治思想上的体现 192

十二、邓小平人权思想与人权建设 194

(一)人权的基本思想:人权的主体是大多数人的权利 194

(二)人权的重要思想:国权重于人权 195

(三)人权建设的现实性 196

十三、邓小平法治思想 199

(一)法治的基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00

(二)法治的关键,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稳定发展 202

(三)法治需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法治观念的教育和普及 203

(四)法治的切入点是实现制度创新,尤其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204

十四、提高司法人员素质是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保证 206

(一)加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207

(二)加强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208

(三)加强法律专业素质的培养 209

(四)加强身心素质的培养 210

十五、邓小平民族理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 211

(一)坚持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的原则,灵活地推动民族工作 212

(二)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采用灵活的民族政策 214

(三)坚持民族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灵活的发展经济的方式方法 216

十六、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共同繁荣 217

(一)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石 218

(二)坚持民族发展理论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 219

(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保证 221

文化篇 224

一、党的三代领导对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认识 224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认识与探索得失 224

(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特征认识的形成过程 227

(三)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文化特征认识的深化与系统化 230

(四)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文化特征认识的理论价值 233

(一)经济全球化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 234

二、经济全球化与先进文化的交融性 234

(二)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走向世界的科学规范 236

三、邓小平文化观的特点 242

(一)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战略性地位 242

(二)开拓改革,开放兼容,择善而从,趋利避害 244

(三)民族性和时代性紧密结合,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和原则性 246

(四)鲜明的群众性和人民本位思想 248

四、深刻理解当代先进文化的内涵 250

(一)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250

(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 252

(三)关于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点思考 255

五、邓小平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及其伟大意义 257

(一)邓小平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257

(二)邓小平关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重大意义 259

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262

(一)传统道德受到冲击的根本原因 263

(二)要解决当前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加强道德建设 264

(三)加强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266

七、邓小平的人格魅力 267

(一)爱国爱民、赤胆忠心 267

(二)胸襟开阔、顾全大局 269

(三)审时度势、导航定向 271

八、邓小平的科教兴国理论 273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73

(二)坚持教育为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74

(三)把发展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 276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提高全体劳动者的全面素质 277

九、邓小平教育思想对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贡献 279

(一)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 279

(二)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80

(三)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的发展 281

(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282

(五)倡导尊师重教 282

(六)要求努力增加教育投入 283

(七)提出“四有”人才的培养目标 284

十、西部开发与高等教育 285

(一)发展高等教育是西部开发的题中之义 285

(二)积极有效地发展高等教育 286

(三)发展高等教育,必须采取和落实一系列重要措施 290

党建篇 292

一、党的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 292

(一)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要求 293

(二)社会现代化的要求 294

(三)时代发展的要求 295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297

(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97

(二)中国共产党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299

(三)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00

三、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建党宗旨思想 302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宗旨的思想 302

(二)毛泽东对党的宗旨思想的发展 303

(三)邓小平对新时期党的宗旨的高度概括 304

(四)江泽民对党的宗旨思想的进一步阐述、丰富和发展 306

四、“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308

(一)“三个代表”思想科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境界 309

(二)“三个代表”思想深刻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性和执政水平 312

五、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是否统一的判断标准 315

(一)把“三个代表”作为判断标准必须突破“唯成分论” 315

(二)把“三个代表”作为判断标准的科学性 318

(三)把“三个代表”作为判断标准是理论创新的光辉范本 321

六、新时期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基本标准 322

(一)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 323

(二)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 325

(三)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所做的贡献 327

七、正确认识私营企业主中优秀分子入党的问题 328

(一)私营企业主中先进分子入党符合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实践经验 328

(二)私营企业主中先进分子入党有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330

(三)私营企业主入党要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332

八、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途径 333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 333

(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335

(三)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要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336

(四)从严治党,坚决惩治腐败 338

九、对更好地代表广大人民经济利益的思考 340

(一)当前人民经济利益的内部分化状况 340

(二)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经济利益的分化 341

(三)代表广大人民经济利益的落实途径 34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